水蚀模型论文_雷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蚀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径流,土壤,氮素,土壤学,红壤,工程。

水蚀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雷珊[1](2018)在《水蚀预报模型WEPP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自从水蚀预报模型WEPP研发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WEPP模型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概述了WEPP模型及原理,总结了该模型的适应性、土壤侵蚀预测、相关参数和侵蚀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针对WEEP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6期)

任柯蒙,卫伟,赵西宁,冯天骄,陈蝶[2](2018)在《基于水蚀预报模型的黄土高原水平阶减流阻蚀效应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如何合理开展坡改梯工程对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WEPP模型模拟坡面尺度降雨—侵蚀过程,模拟分析径流小区(10 m坡长)在不同坡度的水土流失特征和二阶、叁阶水平阶在不同台面宽度(1,1.5,2 m)的减流阻蚀效应。结果表明:1)坡面尺度上,径流量和侵蚀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坡度达到20°时,径流量随坡度增加保持稳定,产沙量增加趋势渐缓;2)与坡面小区对比,二阶和叁阶水平阶随台宽增加对地表径流调控率分别从6.5%增加到61.2%,从10.1%增加到69.7%;二阶水平阶在中(1.0 mm/min)、大(1.5 mm/min)雨强下,台面宽度大于1.5 m时产沙量小于坡面,泥沙调控率从1.1%增加到68.8%,叁阶水平阶泥沙调控率从1.4%增加到82.3%;3)依据单位台宽减沙量,合理设计水平阶,使其减沙效益最大化。小雨强(0.5 mm/min)时,二阶、叁阶水平阶的台面宽度达到1.5 m和1 m时可发挥优良的水土保持效果;中雨强(1.0 mm/min)时,台宽1.5 m的叁阶水平阶效果最佳;大雨强(1.5 mm/min)时,则以2 m台宽的叁阶水平阶效果更好。应用WEPP模型为定量评价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饶丽,李斌斌[3](2016)在《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是土壤侵蚀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水蚀状况的精确预报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进而估算水土保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服务。本文分阶段、分类型回顾了国内外已有的水蚀预报模型,评价这些预报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GIS等新技术在水蚀预报中的应用,并从方法和内容两方面提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水蚀预报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02期)

黄鹏飞,王文龙,江忠善,李宏伟[4](2015)在《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度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建设项目形成大量的弃土弃渣,即工程堆积体,坡度陡峻,物质组成复杂,土体多含石砾,且较为松散,具有区别于自然坡地独特的侵蚀机理与水土流失规律。通过对野外工程堆积体的下垫面进行概化,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区坡度在15°~35°条件下的工程堆积体地形坡度因子S值进行了修订。在明确定义我国工程堆积体标准径流小区和坡度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区工程堆积体地形坡度因子的幂函数和叁角函数关系式,得到了坡度在15°~35°之间的坡度因子S值的查算表,并建立了土石体类型条件下坡度因子Si与纯土体类型条件下坡度因子So和石砾含量P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以期为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方显瑞,史明昌,许永利,王晓晶,靳秋桐[5](2015)在《土壤水蚀空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蚀的定量研究一直是水土保持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专家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都不能够较好地解决精确估算土壤水蚀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以网格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提取技术为支撑的土壤水力侵蚀估算方法,即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然后结合测量的降雨和土壤普查等气象、水文数据来计算土壤水蚀量。实现低成本、动态、快速地估算土壤水蚀量,降低土壤水蚀监测成本,进一步提高土壤水蚀模型的估算精度。(本文来源于《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15-09-01)

邓利强[6](2014)在《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特征及测算模型坡长因子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增加迅猛,全国到处是新开的建设工地,建设中大量的植被遭破坏,地表和地下土体被扰动、剥离、运移和松散堆置,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施工过程形成的大量弃土弃渣体,亦即工程堆积体,因无任何防护措施,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同时也成为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泥沙策源地,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关于水土流失测算,仍采用类比法等,缺乏实验依据与模型的理论支撑,精度不高。要建立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模型,需要借用美国通用流失方程ULSE的基本思想,对其可蚀性、坡度坡长、降雨侵蚀力诸因子进行修订。在工程堆积体方面的此类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以黄土区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坡长因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工程堆积体的产流、产沙和水动力学特征研究,探讨其侵蚀机理和水土流失规律,确定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长因子L值的关系表达式和定值方法。为最终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模型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可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执法提供工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陡坡25o,不同坡长条件下,径流率随时间的变化绝大部分表现为先增大后在一定范围内围绕某一均值呈现平稳的波动过程。土壤剥蚀率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约5min前)先急剧下降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趋势,随着土体石砾含量的增大,坡面出现细沟侵蚀的几率在减小。(2)不同石砾含量条件下,径流率和土壤剥蚀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降雨量一定时,径流率随石砾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石砾含量增大时,土壤剥蚀率有减小的趋势;可知石砾含量的增加有减小侵蚀的作用。径流率与降雨量和石砾含量呈线性函数关系,土壤剥蚀率与降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3)不同坡长条件下,径流率和土壤剥蚀率波动程度会有差别,随着坡长的增加,细沟数量明显增多,波动程度亦增大。径流率随坡长增加,会显着增大,但土壤剥蚀率随坡长增加规律有所不同。坡长λ≤5m时,土壤剥蚀率随坡长增加呈极其缓慢的增加趋势;坡长λ≥6.5m时,土壤剥蚀率随坡长增加的变化趋势亦趋于缓和;5≤λ≤6.5m时,土壤剥蚀率随坡长的增加会有一个急剧增加的过程。细沟侵蚀存在一个临界坡长,超过临界坡长时,会有明显的细沟发育,可能位于5~6.5m之间,此结论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4)坡长一定时,各石砾含量条件下,径流剪切力、雷诺数、佛罗德数和水流功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大呈明显递增关系,随石砾含量的增加规律有所不同。径流剪切力除在坡长5m时随石砾含量增加递减外,其他坡长条件下均无明显变化规律。当坡长≤5m时,雷诺数随石砾含量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坡长≥6.5m时,无明显变化规律。坡长≤6.5m时,雷诺数Re≤500,坡面流属于层流。佛罗德数在坡长较短(≤6.5m),雨强较小时坡面流为缓流,雨强较大时表现为急流,大坡长(λ=12m)时,均表现为急流。(5)径流剪切力、雷诺数、佛罗德数和水流功率均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大,并建立了各水动力参数与坡长、石砾含量的经验方程式。各水动力参数与降雨量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对各坡长条件下的土壤剥蚀率及其影响因子作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水流功率对土壤剥蚀率影响最大,雷诺数次之。建立了各个坡长条件下,土壤剥蚀率与水流功率的线性关系式,相关性都比较高。(6)在参阅USLE/RUSLE中对标准小区和坡长因子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堆积体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关于各类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标准小区和坡长因子的明确定义。(7)以土石混合体类型为基准,建立了不同石砾含量条件下,坡长因子L值与坡长的幂函数方程式。结果表明,陡坡坡长因子L值与坡长近为0.65次方的关系,此试验结果高于国内现有采用值,与美国RUSLE模型中陡坡地采用值相近。(8)建立了土石混合体类型的地形坡长因子Li与纯土体的坡长因子L0和石质含量比Pi之间的简化关系式。运用得到的坡长因子简化关系式,建立了坡长因子L值的查算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4-05-01)

冯标[7](2014)在《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蚀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土壤水蚀与植被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蚀与植被相互作用的带白噪声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水蚀过程和植被生长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模拟了土壤水蚀和植被生长的时间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的参数条件下,土壤水蚀和植被生长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达到不同的稳定平衡状态,或者达到稳定内平衡状态,即水蚀和植被共存态;或者达到稳定边界平衡态,即植被生长达到最大值的状态,或土壤水蚀达到最大值的状态。(2)当模型中存在两个内平衡点时,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植被和水蚀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一些偏差,部分区域的最终稳定平衡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水蚀和植被的共存区域可能与水蚀最大区、植被最大区相互转换。(3)基于数值模拟的研究,计算了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稳定内平衡点和稳定共存区域的影响,以及随机因素对模型的影响。研究植被和土壤水蚀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本项研究对于植被和土壤水蚀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及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4-03-01)

余敏芬,方佳,何勇清,林太本,郑炳松[8](2013)在《水蚀对千岛湖消落带土壤氮素影响的数值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作用影响消落带土壤氮素的分布进而对库区水环境产生影响。以千岛湖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依据湖水水位变化时间与空间特征和土壤基质的差异性,设置13条代表性土壤样本采集带。采用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GB 7173-1987,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LY/T 1229-1999,硝态氮采用酚二磺酸比色法LY/T 1230-1999)测定方法,分别测定样本消落带及林地上层(0~30 cm),中层(30~50 cm),下层(50~75 cm)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和硝态氮的质量分数。通过建立拟合最小二乘、BP神经网络和偏微分扩散方程3种数值模型,对土壤样本测定所得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分析。其中,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蚀作用对千岛湖消落带土壤中全氮和碱解氮流失贡献分别为80.13万t和10.95万t;硝态氮在消落带综合富积量为913.39 t。从对千岛湖案例的分析中可见,消落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对消落带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毛雨景[9](2013)在《基于CA模型的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变化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荒漠化作为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水土流失、土地质量恶化状况。研究水蚀荒漠化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既顺应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又切实关系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选择水蚀荒漠化非常发育的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充分收集了小江流域1975年、2000年、2008年水蚀荒漠化分布现状及变化资料,深入分析了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与岩性、遥感线性构造、海拔、坡度、地表沟谷密度、降水等因子的关系,揭示了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发育演化的控制条件;利用CA-Markov模型,以1975年和2000年水蚀荒漠化为基础,模拟2008年水蚀荒漠化分布状况,并利用2008年实际调查的水蚀荒漠化对模拟精度进行评价,创新性优化构建了模型相关参数。最后将优化后的模型成功地应用于2015年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与遥感线性构造及地表沟谷密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岩性、海拔、坡度因素具有较明确的分段关系。CA-Markov模型对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的模拟和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其中模拟的2008年结果与实际2008年现状Kappa系数为0.6468。预测2015年水蚀荒漠化将以加深为主,主要表现为无水蚀荒漠化向轻度水蚀荒漠化的转变,其次为重度水蚀荒漠化的发育面积有所增大。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防治重点为小江流域北部小江两岸坡地及南部小江上游地带。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上,将CA-Markov模型应用于水蚀荒漠化的模拟和预测研究,优化相应模型参数,扩大了CA-Markov模型的应用面,为水蚀荒漠化的研究增加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在社会应用层面上,模拟小江流域叁期水蚀荒漠化动态变化及预测2015年水蚀荒漠化空间分布,为水蚀荒漠化防治部门提供了数据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3-06-01)

马良,左长清[10](2012)在《基于水蚀预测模型的红壤坡面侵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29场侵蚀性自然降雨的小区观测数据,率定并验证了典型红壤坡面水蚀预测(WEPP)模型,并对模型的敏感性检验和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壤坡面土壤侵蚀对降雨量、雨强、细沟可蚀性、临界剪切力、坡长、坡度等6个输入参数的变化具有强敏感性;地表径流量对降雨量具有强敏感性,对雨强、初始饱和导水率、有效水力传导系数等参数存在弱敏感性。这些参数是影响红壤坡面侵蚀产沙产流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2年06期)

水蚀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如何合理开展坡改梯工程对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WEPP模型模拟坡面尺度降雨—侵蚀过程,模拟分析径流小区(10 m坡长)在不同坡度的水土流失特征和二阶、叁阶水平阶在不同台面宽度(1,1.5,2 m)的减流阻蚀效应。结果表明:1)坡面尺度上,径流量和侵蚀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坡度达到20°时,径流量随坡度增加保持稳定,产沙量增加趋势渐缓;2)与坡面小区对比,二阶和叁阶水平阶随台宽增加对地表径流调控率分别从6.5%增加到61.2%,从10.1%增加到69.7%;二阶水平阶在中(1.0 mm/min)、大(1.5 mm/min)雨强下,台面宽度大于1.5 m时产沙量小于坡面,泥沙调控率从1.1%增加到68.8%,叁阶水平阶泥沙调控率从1.4%增加到82.3%;3)依据单位台宽减沙量,合理设计水平阶,使其减沙效益最大化。小雨强(0.5 mm/min)时,二阶、叁阶水平阶的台面宽度达到1.5 m和1 m时可发挥优良的水土保持效果;中雨强(1.0 mm/min)时,台宽1.5 m的叁阶水平阶效果最佳;大雨强(1.5 mm/min)时,则以2 m台宽的叁阶水平阶效果更好。应用WEPP模型为定量评价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蚀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雷珊.水蚀预报模型WEPP的应用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8

[2].任柯蒙,卫伟,赵西宁,冯天骄,陈蝶.基于水蚀预报模型的黄土高原水平阶减流阻蚀效应模拟[J].生态学报.2018

[3].饶丽,李斌斌.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6

[4].黄鹏飞,王文龙,江忠善,李宏伟.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度因子研究[J].泥沙研究.2015

[5].方显瑞,史明昌,许永利,王晓晶,靳秋桐.土壤水蚀空间模型[C].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

[6].邓利强.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特征及测算模型坡长因子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

[7].冯标.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蚀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8].余敏芬,方佳,何勇清,林太本,郑炳松.水蚀对千岛湖消落带土壤氮素影响的数值模型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

[9].毛雨景.基于CA模型的小江流域水蚀荒漠化变化趋势研究[D].云南大学.2013

[10].马良,左长清.基于水蚀预测模型的红壤坡面侵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

论文知识图

水蚀模型界面图显示水蚀模型的发展关川河流域景观格局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Fig.2L...1-1±壤侵蚀估算巧可视化系统技术路...标准化管理水轮机标准化工作的管理(2)

标签:;  ;  ;  ;  ;  ;  ;  

水蚀模型论文_雷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