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仁燮[1]2006年在《韩国银行业结构重组与进入中国市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金融产业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金融开放速度更加迅速,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到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在金融产业中银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银行的变化波及到市场的情况下,从重新确立银行业秩序方面来看,银行合并是银行合理生存的手段之一,而且是很有效的途径。因此银行合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无论韩国或者是中国都有必要注意观察发达国家所经历的过程,并做好金融业今后将要面临的对策危机的方案。对于韩国来说,中国的市场越来越重要,因此更要正确了解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作为面临上述问题的对策方案,本论文以银行合并为中心对韩国和中国金融产业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策略。
秦凤鸣[2]2004年在《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最后一轮金融震荡的余波未了,经济增长又再度显现。但是没有一个危机国家十分有效地处理了国内的银行问题,因此,宣称金融危机时代已经结束似乎为之过早。如何看待金融全球化的潜在的、现实的利益和风险?如何评价金融全球化及其形成的制度基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现代金融危机特别是银行危机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是怎样一种关系?更深刻与更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银行业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和特性?较为普遍的危机国的银行业重构对中国银行业改革是否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包含那些政策涵义?由于分析这些问题角度的差异和立场的不同出现了大规模的纷争和论战,激起了笔者的兴趣和责任感,由此产生选择这一论题的动机。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由导论提出问题和主要论点。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有关金融全球化及其制度因素以及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述评-即从金融自由化后果的纷争来分析金融全球化的利益和代价及矛盾与冲突。探讨了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与现代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在这些相互关联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章深入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冲击。本章强调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制度环境及其改善对杜绝银行系统问题的意义。提出了可持续增长是一个金融概念的论点。第叁章集中分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银行业游戏规则的演变。金融全球化与现代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国际金融机构转变了监管哲学,不断修订的巴塞尔协议成为危机国的银行业重构与非危机国强化银行体系的重要准则。第四章阐述全球范围内银行业结构大调整的格局及发展趋势。在谈到各国银行业重构问题时,其分析基础主要是以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发生金融危机的几个国家为题材。他们的经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银行业重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最后,第五章分析在WTO框架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在现行金融模式下银行业结构的严重缺陷与重构思路。本章论证的重点是: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不在于金融模式的选择,而在于银行业结构的缺陷和有序竞争环境的缺失,重构在所难免。 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主要贡献在于对如下问题的阐述和论证: 第一,尽管金融自由化所导致的金融全球化与现代金融危机有关,但后者并非前者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金融全球化在带给当代世界积极变化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伴随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全球化已经处于一种危机和困境中。但是,这种危机不是来自它的失败,而是来自它快速行进中的结构性缺陷。挫折只是应当付的学费而已,危机以独特和激烈的方式提醒投资者,金融全球化充满着风险。 第二,任何一个经历了现代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都存在不完善的银行体系。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体。为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理论提供了新的佐证:银行在宏观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忽略的。国外许多教训己证明,银行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因素。一方面,银行危机往往会通过信用链条迅速传递,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即便金融危机不是由银行直接引发,但银行业危机通常会接踵而至并带来或加深金融领域的危机。发生金融危机或金融动荡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银行业重构的问题。尽管中国尚未发生显性的银行危机,但是银行业的脆弱性也同样存在,面对新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国强化银行业的竞争力比金融自由化本身更为必要。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共有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不在于金融模式的选择,而在于银行业结构的缺陷和有序竞争环境的缺失。中国经济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必须保持间接融资为内容摘要·i·主的融资结构,同时发展直接融资。国外很多经济学家谈到新兴市场经济时大多强调降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从间接融资尽快过渡到直接融资。但是,从国外的经验与中国目前发展直接融资的前提条件分析,中国现阶段实施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见得是必要的。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应当是一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当然,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叁,合意的银行业结构既不是自由竟争也不是高度集中和垄断。有些原来银行业高度垄断的国家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入竞争,而另一些一贯主张银行业自由竟争的国家出现前所未有的兼并浪潮,这种趋同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银行业的竞争和集中垄断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这里的启示是转型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竞争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所以密切相关,是因为政府的干预及其干预成本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而不是完全指责银行业本身的垄断。竞争的观点只是表面占了上风,但同样有它的局限性。 第四,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和金融危机的教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更重要地是保
陈伟光[3]2006年在《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中国银行业结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银行业产品多样性、跨期性和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等的约束条件下,构建了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构架。借助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叁个主体内容,重点研究了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内涵,把结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绩效(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金融稳定、中小企业融资)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中,在金融系统的大背景下,从多维因素判别银行结构的合意性,为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银行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中,文章首先通过银行垄断和寡占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分析了银行市场势力的效应和中国国有银行市场势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指出行政性市场势力不仅没有给国有银行带来高利润,反而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基于对各国银行业集中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属于寡占型,而且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本身的内在属性和新技术革命的外在影响。通过银行业市场壁垒的研究,认为在位银行的声誉、分支网络优势是构成经济性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由于存款人的风险厌恶和银行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的网络外部性效应,使得进入的银行难于生存,从而导致银行的非竞争性的特征。同时银行还存在着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管制性进入壁垒和以收购或紧急融资为手段的退出壁垒,以此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业寡头垄断结构的特征是自然形成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在银行业市场行为的研究中,通过对银行业价格行为的研究,认为银行存款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是易发生价格竞争的领域。而且银行存款的价格竞争具有Bertrand竞争行为,在某些场合下,存款产品市场还可能发生囚徒困境式的价格战。即使在存款价格管制的状态下,隐形价格的竞争也表现得十分激烈。在贷款产品市场上,通过与一般标准市场的比较,揭示银行贷款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受阻的原因,并分析了借款人分级的差别利率行为和信贷配给行为。在银行产品差异化行为的研究中,得出了银行产品纵向差异的质量优先和最大横向差异化等原则,据此构造实施银行产品差异化的策略框架。最后,对银行的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行为目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并购行为。在银行市场绩效研究中,运用随机边界方法度量了我国17家银行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通过检验有效结构假说与共谋假说的基本模型,发现市场集中度对银行绩效影响不显着,市场份额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负的,成本效率对银行绩效影响不显着,说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不支持纯共谋假说与有效结构假说。但是将中国银行业的绩效置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二元空间后发现:银行利润效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显着为正,而市场份额对利润效率有显着的正效应,非国有独资的产权能增加银行的利润效率。因此从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产权结构单一和国家所有制的垄断是国有银行绩效低下的关键原因,如果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基本就位,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完善,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可能支持效率结构假说。在关于银行业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竞争对银行的稳定性并没有确定的关系,过度的竞争会引发银行的冒险行为,不利于银行业稳定;适当的竞争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并且大银行会得到政府的保护,对银行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依据前述研究结果,文章最后从金融系统、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和金融稳定等多维空间中考察银行结构,以综合判断银行结构的合意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哪一角度分析,理论和实证层面都没有找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表明相对分散型的银行市场结构比集中性的结构更有优势。相反,从金融系统的配置规则、效率优势和金融稳定优势等因素判断,集中的银行市场结构可能更为可取,而且在长期中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国有银行效率低下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主要是国有产权过于集中、相应的治理结构缺陷等因素所致。因此,大量准入中小银行的政策并不可取,在产权结构改造下保持相对集中才是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合理选择。据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提出了制度设计的框架:一是高集中度的目标区间定位;二是产权结构改造下的市场集中;叁是进入与并购政策的双管齐下;四是产品差异化的市场细分。
张茗[4]2005年在《银行业并购历史及我国银行业并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新技术浪潮的不断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银行自身抗风险和赢利能力,全球银行业在拓展自身经营范围,全面向混业经营过渡之外,纷纷向大型化规模扩展,从而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兼并浪潮。深入了解这场兼并浪潮的实质和特点,对于把握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面临着进入WTO后国外竞争的中国银行业的应变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国际上银行业并购浪潮的理论及现实背景、兼并的途径及过程的分析来对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做一初步探讨。而这种探讨的内在含义是希望能对我国银行业在“入世”情况下面对国外竞争压力如何进行资源重组和配置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同时按照不同的对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世界金融业并购浪潮正向我国逼近,为适应未来世界金融业的竞争格局,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调整我国金融业的结构,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金融机构的整合与并购,以维持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融入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康立[5]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童文俊[6]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为主题,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原则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和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对银行业并购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银行并购理论发展予以综述的前提下,在对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和宏观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和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思路。在本文所确定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和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一章导论、五章正文和一节结论。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本章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区分了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并购概念,介绍了银行并购的分类,界定了银行业并购战略的含义。其次,本章对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银行动因理论,绩效实证和中国银行业并购研究的进展。最后,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做了介绍。 第二章为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在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予以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成效与问题,并对光大银行并购案例做了绩效实证分析。然后,本章研究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框架。 第叁章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本章在对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随后,本章对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并购做了理论与实践考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和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四章为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其次,本章从集中度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再次,本章对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考察。最后,本章阐述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五章为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之间的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
蔡丛露[7]2007年在《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金融稳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这是从20世纪金融业研究中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从国际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出,即使金融危机的爆发点不在银行系统,而是在货币,外汇或股票市场,然而银行危机给经济带来的损害往往最大。中国的金融体系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银行业的稳定更是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业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各类银行盈利能力稳步提高,金融创新业务不断发展,电子金融得到广泛推广,合作竞争、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显现。与此相伴,银行体系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开始被重视。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银行业结构研究中的运用,学术界对于竞争与集中的市场结构孰优孰劣,公有主导与私有主导的产权结构孰好孰坏,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考虑到银行特殊的企业性质以及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笔者试图以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为着眼点,探寻维护中国金融稳定的途径,并构建在金融稳定前提下,中国银行业二维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评述,甄别出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现状的理论支持;第二章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汲取典型国家银行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作为中国银行业结构优化策略的有益参考;第叁章至第五章是论文展开性的章节,首先理顺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来龙去脉,辨析结构优化过程中几个争议较大的观点或论调;再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效用模型对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路径进行分析,探寻五年过渡期后,如何改善银行业结构的最优路径;最后,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作个归纳,并提出在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前提下的优化银行业结构的政策策略。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银行业作为具有特殊行业性质的部门,保持一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是损害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也并非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充分指标,两者没有必然的冲突。(2)对于国有产权仍占绝对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如中国)来说,银行业的民营化改革势在必行,但把握改革的速度非常关键,渐进式的改革思路是明智之举。(3)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的优化过程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绩效、风险控制、信用增强和银行监管四个方面发挥作用。(4)有效的竞争应该在同量级的银行间进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叁点。第一,本文选取了较新的研究视角,以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个角度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视;其次,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效用模型分析银行业的二维空间结构,并将之运用于中国的国情,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最后,本文得出的关于银行集中度和金融稳定关系的结论,以及银行业产权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与现有文献有所差别,并开创性提出了优化中国银行业结构的“SPGC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孙慧媛[8]2009年在《在华韩国银行的现状分析:进入动机与经营评价》文中提出韩国银行在初期是以支持在华韩国企业为目的进入中国市场,其进入时间为20年左右。本文从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入手,对支持在华韩国企业与开拓海外市场的两个方面的作用作出了现状分析,同时也在华韩国银行的业务进行了经营评价的分析,从而在华韩国银行的现状以及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韩中两国的经济交流阶段迈进了成熟期,其交易的形式有所不同了,两国投资形式应该转变为更倾向于第叁产业的方向,比如服务业与金融业等。虽然,金融方面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尚未成熟到双方交易的黄金期。中国的金融业具备以银行业为主展开的特征,而且银行也扩大了其对中国的投资规模,因此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是在增进两国经济合作与增大交流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注重了此事实,试图进行在华韩国银行的现状与经营分析,从而为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出有说服力的解释。首先在分析实际需求中,将韩国银行进入在个市场的动机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支持在华韩国企业,其二是开拓海外市场。在分析此两个动机时,在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思考。此外,在两个进入动机的基础上,解释在华韩国银行的现状以及其进入模式,从而通过一些进入模式的比较方式试图提出比较合适的进入模式。而且将在华韩国银行的业务领域分成人民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的两类,按照其分类进行了现状分析,同时进行了综合评价。由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业务的管制逐渐撤消了,因此,在华韩国银行利用其竞争优势,全面地实行本土化战略,以实现其进入动机,从而达成更高的收益目标。希望本文通过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入分析、其经营状况分析以及综合分析,为在华韩国银行的前景与两国金融业的交流提供崭新的视角。
刘莉云[9]2017年在《银行业结构与企业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毋庸置疑,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2014年中国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达到84.2%。但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健全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中国仍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提升银行信贷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是纾解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的关键举措。本文以银行业结构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为研究重点,试图回答下述核心问题:银行业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对企业创新投资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在促进企业创新上,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哪个才是更有效的银行业改革方向?为了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从理论角度研究银行业结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机理。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分析在债务契约中银行和企业合作分享企业创新剩余的机理。(2)利用2007-2014年中国126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测算各地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3)利用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不同市场结构对上市企业创新投资影响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市场结构对不同类型上市企业创新投资的异质化影响。(4)利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不同产权结构对上市企业创新投资影响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产权结构对不同类型上市企业创新投资的异质化影响。本文的第叁章至第六章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1)中国银行业结构和企业创新投资关系与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结构相契合。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当契约不完全时,银行拥有的市场力量有助于其在事后重新再谈判中通过“敲竹杠”来分享企业创新剩余。市场力量(市场竞争度刻画的市场结构和集中度刻画的产权结构)和政府提供的企业隐性信贷担保是影响企业创新预期收益和银行支持企业创新预期收益的重要因素。(2)2007-2014年各地区银行业市场竞争呈现垄断竞争的格局,但是竞争度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各地区银行业竞争度明显上升。各地区银行业国有化程度(产权结构)都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银行业国有化程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地区的银行业国有化程度与竞争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其对竞争度的提升作用显着增强。(3)银行业市场结构和企业创新关系符合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下的信息假说。企业的创新倾向和银行支持企业创新的预期收益都随着银行垄断市场力量的上升而上升。在经济高速增长、金融非自由背景下,银行拥有市场力量促进了企业创新投资。在低竞争度的银行市场,银行拥有垄断市场力量显着地促进了私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投资。在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银行业竞争促进了非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投资。(4)银行业产权结构研究表明: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隐性担保提高了其创新水平和国有银行的预期收益;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创新融资支持受到政府对企业信贷隐性担保形式的影响。国有银行对企业创新融资存在所有制偏好;在银行业国有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创新提供融资服务的预期收益更高。在低国有化市场,对非高科技企业创新投资产生促进效应;在高国有化市场,对大型国有企业创新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研究的政策启示有以下四点:(1)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背景下,银行对企业创新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明确未来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在于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2)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重点在于提高银行业市场可竞争程度,从经济和法律角度破除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壁垒。(3)加大对高科技国有企业的专项信贷支持,消除政府对所有国有企业提供隐性担保的干预模式,避免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政治关联对企业创新投资产生的影响。(4)提升债权权利保护,强化银行债权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债权保护的制度环境,实现债务契约的最佳控制权相机转移作用。
潘鹏杰[10]2012年在《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在获取正规金融资金支持方面却处于“强位弱势”的状态,其信贷需求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以资金缺口形式表现出来的信贷约束延迟了企业个体的成长计划、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群体的转型升级、甚至影响到宏观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与2010年以来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的现实表现足以证明信贷约束的危害。为此,国家近年来采取了多项举措以减少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银行也在不断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投入与力度,可我国的中小企业依然受到较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信贷约束。这个在现实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在理论上却缺少系统的基础研究和足够的经验证据。因此,本文把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确立为研究主题,围绕着这个命题,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理论模型,梳理了引致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要素与原因,在此基础上逐一提出治理机制和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工作既丰富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又为企业提高融资能力、银行改善供给效率、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定义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概念并拓展了其内涵,辨析了信贷约束、信贷配给与信贷歧视叁个近似的概念;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现实表现,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微观影响与宏观危害。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理论模型。在资本结构和金融中介等理论分析框架下,论证了企业信贷需求的原因与银行信贷供给的优势;通过信贷需求与供给函数的分析,说明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与银行有效信贷供给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条件下中小企业供给型信贷约束的形成;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推导了需求型信贷约束的产生。梳理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多重形成原因。首先从企业层面,理论分析了企业所处地域、所在行业,产权特征、生命周期、规模,企业家特征、治理结构、银企关系、财务特征共九个方面与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关系,并利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剖析了银行的监管要求、信贷管理、治理结构,以及银行的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与信用能力歧视如何促成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并定量研究了银行信贷供给变化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约束效用;而后,定性分析了制度环境中的银行业结构、社会信用与法律保护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作用机理,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它们对中小企业信贷约束与发展的影响。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治理体系。以信息共享机制缓解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增信机制治理企业信用不足、以声誉机制弥补制度环境目前的缺陷、以信贷技术创新机制弱化银行管理体制的阶段性约束。整个治理体系与第3、4、5、6章所反映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紧密相扣,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说明了每种机制的作用原理,从而不仅实现了本研究逻辑结构上的完整与对称,也保证了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有的放矢。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对策建议。本文最后所提出的每一项政策建议都与前文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相互呼应,使得政策有针对性、建议有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得到几个比较重要政策含义:一是金融机构应该重视信贷产品与服务的适用性,特别是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避免银企“供需错位”;二是应在提高银行系统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有序调整银行业结构,国家应通过“改造而不是新设”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而不是放开”民间金融来优化金融体系;征信系统应采取“先分散后统一”的设立模式和“政府与市场并行”的运行模式;政府对担保行业要引导不主导;中小企业信贷供给增加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实现,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融资环境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国银行业结构重组与进入中国市场策略研究[D]. 尹仁燮. 吉林大学. 2006
[2]. 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重构[D]. 秦凤鸣. 厦门大学. 2004
[3].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与中国银行业结构设计[D]. 陈伟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银行业并购历史及我国银行业并购策略研究[D]. 张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D]. 童文俊. 复旦大学. 2005
[7]. 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金融稳定研究[D]. 蔡丛露. 厦门大学. 2007
[8]. 在华韩国银行的现状分析:进入动机与经营评价[D]. 孙慧媛. 复旦大学. 2009
[9]. 银行业结构与企业创新[D]. 刘莉云. 浙江大学. 2017
[10].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研究[D]. 潘鹏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标签:金融论文; 市场研究与信息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并购贷款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