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所有权论文_李花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所有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所有权,互惠,实践论,权力,关系,组织。

知识所有权论文文献综述

李花莉[1](2018)在《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所有权感知对知识隐藏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何组织花费了大量资源,采取了各种手段,知识共享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员工仍然不愿主动分享知识,面对来自同事的知识求助,个体为何会选择知识隐藏?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学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关注。本文以心理所有权理论(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ory,POT)为基础,研究了知识所有权感知对员工知识隐藏的作用机理,换句话说,当个体的知识所有权感知归属不同时(即个体认为知识属于个人独有,或知识属于个人与组织共同拥有)会对其知识转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结合近几年来知识付费经济的崛起,个体知识价值突显,专业性、独特性的知识能够给个体带来知识权力(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政治中的权威垄断价值),知识转移本质上成为一种知识权力的转移。因此本文从知识权力角度切入,构建知识所有权感知、知识权力损失与知识隐藏之间的理论模型,试图揭示从知识心理所有权到知识隐藏之间的作用路径。同时,研究也探索了情绪智力对知识隐藏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以北京、深圳和西安叁地的多家高新技术型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获取有效样本573份,以此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所有权感知对知识隐藏具有正向影响,知识权力损失在个人所有权感知与知识隐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情绪智力对知识权力损失和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有违常理的是,组织所有权感知对知识隐藏也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性。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关于知识隐藏领域的研究理论,有助于从知识权力角度深入了解知识隐藏行为的发生机制,为组织面对知识隐藏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勇勇[2](2018)在《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与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囤积、排斥等知识共享敌意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内部,对组织赢得竞争优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有关知识共享敌意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逐渐成为知识管理者及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通过对组织中阻碍知识共享行为的现象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从拥有者的囤积、接收者的排斥以及对待犯错和失败的态度叁个维度分析其原因,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共享敌意,并开发了知识共享敌意测量问卷。此外,为了考查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和人际信任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知识共享敌意问卷》(自编)、《知识治理机制问卷》、《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问卷》以及《人际信任问卷》,对知识型企业中314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自编的《知识共享敌意》问卷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知识囤积、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共10个项目,信效度良好。(2)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能正向预测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行为,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能负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对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起促进作用,契约型治理机制对人际信任起促进作用;即采用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的程度越高,员工的知识囤积、知识排斥行为以及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的程度也就越高,而实施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程度越高,员工的人际信任感就越高,知识共享敌意程度就越低。(3)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对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起促进作用,而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敌意起抑制作用,即员工的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程度越高,员工的知识囤积知识排斥行为的程度就越高,而人际信任感越高,员工的知识共享敌意程度就越低。(4)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在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部分通过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影响员工的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行为;人际信任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完全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员工的知识囤积行为,部分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员工的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潘伟,张庆普[3](2016)在《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权力视角,引入知识权力损失和激励氛围两个变量,构建了知识社会属性"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影响机理的跨层次概念模型,利用嵌套在23个团队中344人的调查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对知识隐藏分别有显着的正向与负向影响;知识权力损失在感知的知识所有权与知识隐藏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团队层面的绩效氛围和控制氛围对个体的知识隐藏行为分别有显着的正向与负向影响;团队层面的激励氛围还对知识权力损失—知识隐藏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回答"组织如何降低与破解知识隐藏"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研究与发展管理》期刊2016年03期)

冯帆,章蕾[4](2014)在《感知的知识所有权与知识共享——激励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的关于知识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自然属性:如隐性程度、可编码程度等。但是知识除了具有自然属性之外,还有着其重要的社会属性:如知识的所有权。关于知识的所有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已有少数学者做了理论推演或是实证研究。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冲突的,而且他们对于知识的所有权概念的界定也是多样的。文章运用实证分析的办法,试图揭示感知的知识所有权的本质,并探讨其对个体知识共享的影响,以期对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4年02期)

崔政[5](2013)在《当代科学与技术知识所有权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科学时代之前,科学知识是公有的,技术知识产权则由专利权保护,两者的界限是清晰而明确的。科学公有主义是默顿科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科学时期为科学共同体广泛认同和遵守。随着科学实践的变迁和科学哲学理论的发展,默顿基于本质主义的规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逐渐失去了辩护基础。在后学院科学时期,众多研究者尝试重塑和建构新的科学规范,如齐曼的“后学院科学”规范等。但这些尝试并没有理清科学形态变迁后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生产的复杂情境,因而也无法理清当下科学与技术知识所有权的现状。要深入研究当下科学共同体所生产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所有权规范,就必须以实践的科学哲学观重新审视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所有权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理清两者在实践中所处情境的区别。在库恩之后,实践论的科学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实践论的科学哲学认为,探讨科学的一切问题都必须放到共同体实践的情境中。这一思路与伦理学研究中的实践论伦理学相契合。运用实践论伦理学中的“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视角,回到科学公有主义最初确立的情境中,可以深入揭示其产生的原因。科学实践的逻辑决定了只有知识的公开才能推进科学的发展,科学公有主义是为了保障科学共同体内部信息传播而设立的规范,这种规范是与共同体内部信息传播系统一起形成的。而信息传播实践本身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因此,当信息技术发展之后,该规范也随之改变。当下爆发的“学术之春”和“开放获取”等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大科学计划的实施,科学共同体实践的主要目标从理论研究转向了技术知识生产。由于技术知识本身具有的生产要素属性,科学共同体也逐渐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来,成为技术知识研发的核心领域。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生产实践,必然涉及权力支配下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问题,仅用实践的伦理规范研究来探讨如此复杂语境下科学技术知识的所有权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还需要引入科学政治学的考察。从技术专利知识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人手,通过经济与政治的视角,有利于理清技术知识所有权发展的历程,以及以《拜一杜法案》为代表的“大学专利所有权”产生的原因。当代科学共同体生产的技术知识所有权之所以呈现如此的形态,正是由于在技术知识的地方性迁移过程中,科学共同体拥有的权力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改变了利润的分配。随着该法案的推进,其对科学共同体产生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一部分大学开始在科学和技术模糊的领域申请知识产权,从而使当代科学共同体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资本逻辑对科学共同体介入的结果。综上所述,科学与技术研究是一种实践,实践自身的逻辑决定了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所有权。科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决定了知识必须公开,这正是科学公有主义规范设立的原因,科学公有主义及其当代发展都与科学实践的变迁密切相关。随着大科学计划的实施,科学共同体开始生产技术知识,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就成为了科学技术实践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相连接的契合点,资本开始介入到科学共同体当中。技术知识生产过程决定了科学共同体拥有特殊的权力,因此资本不得不将一部分利润让渡给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追逐利润的逻辑推动下,科学共同体在当代发生了重要的演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0-01)

章蕾[6](2012)在《感知的知识所有权与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践中,知识已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Drucker,2001),并且是企业价值的最初动力。Bock&Kim(2002)认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通过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知识共享来促进组织的创新,知识共享是有效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个人的知识工作者是组织中信息和知识的来源,知识的使用受到职能划分和部门界限的阻碍,由此组织知识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最初创造和获得该知识的个人身上。因此,研究影响组织中个体知识共享的因素至关重要。Argote et al.,(2003)指出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叁方面:知识主体的特征,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以及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特征如何影响知识创造、共享和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的隐性程度、可编码程度等,但现有研究忽视了知识其他维度的重要性,如知识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Uzzi&Lancaster(2003)的研究发现公共和私人知识的划分区别于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并且认为知识所有权的区分对于理解知识转移来说更为重要。因而,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知识的所有权特征,尤其是个体心理感知的所有权特征是否会影响企业内部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现有研究中,关于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共享的结果是冲突的,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感知的知识所有权的本质,并探讨其对个体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本文把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区分为感知的组织知识所有权以及感知的个人知识所有权,认为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不同的构念,可以同时存在。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作为一种规范性的力量,让个体忽略了成本收益的考虑并把知识共享看作亲社会行为,从而直接促进了知识共享。而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构成了个人独特的竞争优势,让个体共享属于自己的知识时,激励就尤其重要。经典的激励理论把激励分为内生和外生激励,本文首次提出了内生激励和外生激励在感知的所有权对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文献回顾,选择助人愉悦感作为内生激励的代表构念,互惠关系作为外生激励的代表构念来进一步探讨激励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长叁角4个城市中26家企业的663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的结论:个体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正向影响;个体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对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影响;互惠关系在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和知识共享意愿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互惠关系越强,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与知识共享意愿的负向关系越弱;而助人愉悦感在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和知识共享意愿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没有得到验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17)

金辉,杨忠,冯帆[7](2011)在《物质激励、知识所有权与组织知识共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知识管理实践发现个体间知识共享无法通过强制方式得以实现,而是依赖于组织对个体的激励。本研究运用理性行为理论,以通讯行业的185名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深入剖析了物质激励和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个体知识共享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虽然物质激励对个体知识共享主观规范有积极的影响,却并不能直接改变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态度;(2)个体知识共享的态度和共享主观规范可以促进个体知识共享意愿的提高,知识共享意愿进而可以有效预测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3)知识共享的主观规范与知识共享的态度正相关;(4)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在物质激励与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关系间起到调解作用没有得到证实。本研究为组织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1年07期)

叶险明[8](2006)在《生产关系与知识所有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通过对“知识”、“财富”和“所有”的解释学意义上的分析,以及对“生产资料系统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学和经济学视域的考察,指出,“知识所有权关系取代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对知识的占有决定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的公式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说不通。从以实物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到以实物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以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主导的生产资料系统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不会也不可能导致所谓的“劳动雇佣资本”的所有制关系状态的出现。作者认为,不搞清这方面的问题,就必然会曲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给生产关系带来的变化。这样,在当代对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就无从谈起。(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知识所有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囤积、排斥等知识共享敌意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内部,对组织赢得竞争优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有关知识共享敌意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逐渐成为知识管理者及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通过对组织中阻碍知识共享行为的现象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从拥有者的囤积、接收者的排斥以及对待犯错和失败的态度叁个维度分析其原因,将这种现象称为知识共享敌意,并开发了知识共享敌意测量问卷。此外,为了考查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和人际信任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知识共享敌意问卷》(自编)、《知识治理机制问卷》、《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问卷》以及《人际信任问卷》,对知识型企业中314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自编的《知识共享敌意》问卷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知识囤积、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共10个项目,信效度良好。(2)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能正向预测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行为,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能负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对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起促进作用,契约型治理机制对人际信任起促进作用;即采用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的程度越高,员工的知识囤积、知识排斥行为以及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的程度也就越高,而实施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程度越高,员工的人际信任感就越高,知识共享敌意程度就越低。(3)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对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起促进作用,而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敌意起抑制作用,即员工的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程度越高,员工的知识囤积知识排斥行为的程度就越高,而人际信任感越高,员工的知识共享敌意程度就越低。(4)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在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交易型知识治理机制部分通过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影响员工的知识囤积和知识排斥行为;人际信任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囤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契约型知识治理机制完全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员工的知识囤积行为,部分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员工的知识排斥和消极的分享失败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所有权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花莉.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所有权感知对知识隐藏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杨勇勇.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与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潘伟,张庆普.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

[4].冯帆,章蕾.感知的知识所有权与知识共享——激励的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4

[5].崔政.当代科学与技术知识所有权问题[D].浙江大学.2013

[6].章蕾.感知的知识所有权与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2

[7].金辉,杨忠,冯帆.物质激励、知识所有权与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

[8].叶险明.生产关系与知识所有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论文知识图

开发协同平台形成的四个阶段1.制定自...知识所有权感知变量测量模型知识产权商用化模式选择坐标图2均值图1样本隐性知识心理所有权统计描述通过相...海外发展篇创新美国(1)

标签:;  ;  ;  ;  ;  ;  ;  

知识所有权论文_李花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