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等位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白细胞,等位基因,肝癌,人类,病毒,抗原性。
类等位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付萍萍,黄杰庭,宋丹丹,黄珂,许茹[1](2016)在《献血人群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广州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HCV治疗策略的制定、预后的评估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州献血人群中373例HCV感染者,分为两组:自发清除组(133例)和慢性感染者(240例),利用HLA-SBT方法对373份感染者进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用2检验分析每个HLA等位基因频率在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HCV自然转归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清除组与慢性感染组相比年龄较小[(28.2±9.9)岁vs(31.3±9.0)岁,t=-2.998,P=0.003],HCV自发清除组女性比例较高(34.6%vs 17.9%,2=13.090,P<0.01)。DQB1*05:02(P=0.002,OR=0.411,95%CI=0.232~0.727)和DRB1*14:54(P=0.027,OR=0.350,95%CI=0.132~0.926)在慢性感染组中更为多见,DRB1*11:01在自发清除组较为常见(P=0.007,OR=2.169,95%CI=1.223~3.8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1,OR=1.035,95%CI=1.018~1.053)、性别(P<0.01,OR=0.423,95%CI=0.297~0.603)和DQB1*05:02(P=0.016,OR=0.480,95%CI=0.264~0.873)、DRB1*11:01(P=0.016,OR=2.072,95%CI=1.142~3.758)等位基因是HCV感染自然转归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女性、较年轻的HCV感染者比较容易发生自发清除,携带DQB1*05:02等位基因的人群在感染HCV后更易发生慢性化,携带DRB1*11:01基因则容易发生自发清除。(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6年24期)
罗维玉,胡永浩,张杰,王金光,朱鹏阳[2](2016)在《禽流感病毒B类等位基因NS1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热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型流感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non-structural protein,NS)在进化上可以分为等位基因A和B,两者之间同源性低于70%;NS1是流感病毒对抗宿主免疫系统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本研究在序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表达、纯化了本实验室保存的4株B类等位基因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duck/Hunan/S1256/12(H3N8),A/environment/Hunan/S4484/11(H12N7),A/duck/Guangdong/07/00(H5N1)和A/duck/Shanghai/08/01(H5N1))的NS1蛋白,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首先从感染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病毒总RNA,利用特异引物Uni12反转录获得c DNA,以其为模板PCR扩增得到NS1全长片段,利用Bam HⅠ和NotⅠ双酶切将其定向插入p GEX6P-1载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该蛋白在纯化过程中稳定性差,沉淀析出。为此,进一步构建NS1蛋白截短突变体(1M-202A,R38A/K41A),并在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经过GE health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Source Q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和Hitrap Superdex75分子筛凝胶层析逐步纯化,然后进行SDS-PAGE凝胶纯度分析,并测定OD320,进行蛋白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进化分析,4株病毒均属于禽流感病毒B类等位基因群,4株病毒NS1蛋白经过全长野生型、全长突变体及截短突变体的逐步优化表达,截短突变体NS1蛋白表达质量相对较高,最终经过逐步纯化获得纯度达到90%以上的蛋白样品,且4株病毒中A/duck/Hunan/S1256/12(H3N8)NS1蛋白的稳定性最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邓小梅,过建春,荀运浩,王宇芳[3](2015)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HBV慢性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疾病负担。HBV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或慢性持续感染,后者可进展为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这些不同的疾病转归和患者对治疗应答的个体差异,不仅与HBV本身有关,也与宿(本文来源于《全国第6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10-16)
王文君[4](2015)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经典HLAⅠ类等位基因特异性mRNA表达与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HLAⅠ类基因包括HLA-A、-B、-C叁个座位,在人群中具有高度多态性,每个基因座位来自父母的两种等位基因产物共显表达于有核细胞表面,作为NK细胞和CTL的重要配体在调节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是免疫监视中最重要的两类效应细胞。HLA Ⅰ类分子在调节CTL和NK细胞的杀伤功能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CTL杀伤靶细胞时必须首先识别HLAⅠ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即T细胞的MHC限制性。因此经典HLA Ⅰ类分子表达缺失或降低有利于肿瘤细胞对CTL的免疫逃逸。NK细胞表面表达的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KIR),与经典HLA Ⅰ类分子结合后抑制NK细胞的活化。因此HLAⅠ类分子表达上调或者不变有利于肿瘤细胞对NK细胞的免疫逃逸。在绝大多数肿瘤中,经典HLAⅠ类分子表达缺失或降低,使得肿瘤细胞逃逸CTL杀伤;而在肝癌中发现,绝大多数肝癌组织的经典HLA Ⅰ类分子表达上调或不变。不同于外周血及其他脏器,肝脏中NK细胞的比例约30%,和T细胞数目相当,在NK细胞和CTL的双重免疫监视下,肝癌细胞必须具有独特的免疫逃逸机制。由于经典HLAⅠ类分子与KIR分子均具有高度多态性,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经典HLA I类分子在调节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因此,为了逃逸NK细胞和CTL的杀伤,肝癌中可能存在HLAⅠ类等位基因的选择性异常表达,即同一位点的两条等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同。目前肝癌中经典HLA I类等位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未见报道。我们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肝癌组织标本HLA基因和KIR基因进行分型,根据HLA分型结果设计HLA-A,-B,-C等位基因特异性定量PCR引物并验证,然后通过real time PCR对7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样本进行HLA Ⅰ类等位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结合KIR分型结果探讨肝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利用PCR-SBT方法完成HLA-A、-B、-C基因分型的样本例数分别为40例、3l例、72例;PCR-SSP方法完成33例样本的12个KIR基因分型。2.本实验完成HLA-A/C等位基因特异性定量PCR引物的设计与验证,共设计完成符合实验要求的20对HLA-C和4对HLA-A等位基因特异性定量PCR引物。3.本实验完成80个HLA-A、62个HLA-B及144个HLA-C等位基因mRNA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的检测。结合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结果,共统计了144个HLA-A、140个HLA-B、144个HLA-C等位基因]mRNA定量表达的结果,其中肝癌相比于癌旁,HLA-A等位基因上调表达36.11%,表达一致47.92%,下调表达15.97%;HLA-B等位基因上调表达26.43%,表达一致43.57%,下调表达30%;HLA-C等位基因上调表达27.78%,表达一致41.67%,下调表达30.55%。4.作为抑制性KIR配体的HLA-Bw4表达上调比例(45.46%)高于非KIR配体的HLA-Bw6表达上调比例(20.9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抑制性KIR配体HLA-C*03在NK细胞活性高的KIR-BX个体中上调比例(62.5%)高于KIR-AA个体中的上调比例(1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设计并验证完成经典HLA I类等位基因特异性的定量PCR引物,能够定量分析同一HLA基因座位不同等位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72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癌细胞中存在经典HLA I类等位基因选择性得异常表达,且抑制NK细胞活性的HLA等位基因选择性高表达,可能是肝癌细胞在NK细胞与CTL双重免疫压力下的免疫逃逸机制之一。经典HLAⅠ类等位基因特异性定量PCR引物的设计为同一HLA基因座位不同等位基因mRNA表达的定量定性分析提供了方法,在HLA表达相关的病毒免疫、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等领域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HLA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肝癌细胞免疫逃逸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还需扩大样本量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刘雪婷,王珊,张俊艳,刘兆宇,陈惠芳[5](2015)在《H7N9流感病毒HA、NA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及其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H7N9流感病毒的HA、NA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H7N9流感病毒相关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及易感人群。方法:软件分析HA、NA的同源性、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以及与HA、NA结合力强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并根据该等位基因在亚洲不同地域的基因频率,预测H7N9的易感人群。结果:H7N9流感病毒株之间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HA具有10个B细胞表位和15个T细胞表位;NA有12个B细胞表位和9个T细胞表位;HLA等位基因DRB1*0701与HA、NA具有强结合力,在新疆、哈尔滨、山东、辽宁、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多个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较高,高于广东、云南、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结论:预测了HA、NA的抗原性表位,为H7N9流感病毒的疫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HLA-DRB1*0701与H7N9流感病毒高度相关;H7N9流感病毒在新疆、哈尔滨、山东、辽宁、北京、石家庄、天津地区更易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王文君,潘宁,南大航,吴士超,缪凤琴[6](2014)在《原发性肝癌中经典HLAI类等位基因特异性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HLAⅠ类基因包括HLA-A、-B、-C叁个位点,在人群中具有高度多态性,每个位点来自父母的两种等位基因产物均普遍表达于有核细胞表面,不同等位基因产物与相应受体结合,在调节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绝大多数个体的HLAⅠ类位点都是杂合子,在肝癌中,以往研究仅检测肝癌组织中整个HLA位点的表达,掩盖了同一个体来自父母两条等位基因的差异性表达。目前肝癌中HLAⅠ类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设计HLAⅠ类等位基因特异性定量PCR引物在mRNA水平分析肝癌组织中同一个体每个位点两条HLAⅠ类等位基因的表达水平。目前已设计HLA-A、-B、-C等位基因定量PCR引物分别为10对,19对,20对,引物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引物可成功区分已收集的50例肝癌组织中不同等位基因的mRNA。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HLA-A等位基因上调表达32.5%,表达一致50%,下调表达17.5%;HLA-B等位基因上调表达28.6%,表达一致41.7%,下调表达29.7%;HLA-C等位基因上调表达18.5%,表达一致43.2%,下调表达38.3%。同时发现,在HLAⅠ类位点杂合的个体中,肝癌组织的经典HLAⅠ类基因位点普遍存在着两条等位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一致的现象(HLA-A,38.9%;HLA-B,41.7%;HLAC,30.3%)。本研究不仅为HLA-A、-B、-C位点等位基因表达的定量定性分析提供了方法,也为探索肝癌免疫逃逸机制和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邓小梅,过建春,荀运浩,王宇芳[7](2014)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HBV慢性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疾病负担。HBV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或慢性持续感染,后者可进展为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ocel lular carcinoma,HCC);这些不同的疾病转归和患者对治疗应答的个体差异,不仅与HBV本身有关,也与宿主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复合物是首个被发现的与疾病有明确关系的遗传系统,其通过参与免疫应答与抗原提呈过程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其中HLA-Ⅱ类分子可决定抗原结合槽的构象、结合及提呈抗原肽给T细胞的效率,其基因多态性影响不同个体对HBV的易感性和感染结局以及治疗应答~([1,2])。本文就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HBV慢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8-29)
王海渤[8](2011)在《越南起源食蟹猴MHCⅠ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作为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目前广泛用于包括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和器官移植研究在内的生物医药研究。由于1978年印度颁布了恒河猴出口禁令,以及现有科学研究对实验猴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食蟹猴已逐渐成为一种潜在的理想实验猴。现有研究表明,清楚的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基因多态性背景,对于实验动物模型在病理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MHC遗传背景不清晰是限制我们在重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无法逾越的障碍之一。所以其MHC基因多态性研究已变得十分紧迫。目前,国际非人灵长类动物MHC命名委员会(IPD)已命名Mafa-A等位基因299个(包括Mafa-A1、A2、A3、A4、A5、A6等位基因),Mafa-B等位基因294个。除此之外,有关食蟹猴MHC多态性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饲养的健康越南起源食蟹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总RNA与RT-PCR,制备合成第一链cDNA,并设计通用引物在cDNA池中筛选MHC-I类等位基因和对30个食蟹猴个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如下:共鉴定Mafa-A等位基因54个,其中有28个等位基因尚未报道,为新的等位基因;共鉴定到Mafa-B等位基因65个,其中有23个等位基因尚未报道,为新的等位基因。同时,本研究还阐明了食蟹猴MHC-I类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规律:每只实验猴有1-4个Mafa-A等位基因表达,有1-7个Mafa-B等位基因表达,与文献报道相符。而且本文还鉴定到一些高频等位基因:Mafa-B*007:01:01、Mafa-A1*022:06、Mafa-B*002:04、Mafa-B*039:01、Mafa-B*085:01、Mafa-A1*081:01:01和Mafa-A3*13:07,它们在群体中表达的频率分别为24.24%、19.44%、18.18%、18.18%、18.18%、16.67%、16.67%。本研究尚未鉴定到Mafa-A与Mafa-B共表达的高频等基因。此外,还发现了部分MHC I类等位基因为越南起源食蟹猴与其他起源如毛里求斯起源、印度尼西亚起源食蟹猴所共有,这也为阐述食蟹猴的演化过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4-25)
谢德胜,张清波,陈常兴,黄建芳,马瑨[9](2010)在《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家系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特征及与HLA-II类分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检测HBV前C区1896位及BCP区1762/1764位变异,分析家系内慢性HBV感染者121例(实验组)病毒变异特征及与非家系慢性乙肝患者83例(对照组)病毒变异频率差异;用PCR/SSP对家系内慢性HBV感染者的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分析HLA-II类分子基因多态性与家系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关系。结果实验组前C区1896位变异、BCP区1762/1764位双变异及联合变异率均高于对照组;HLA-DQA1*0501和DQB1*0301等位基因频率和家系慢性HBV感染者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及联合变异有关;母亲为第一代的感染家系中,子女的前C区1896位及BCP区1762/1764位变异与母亲是否有该位点变异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家系感染HBV患者中,HBV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双突变及联合变异频率明显高于无家系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系内感染HBV前C区1896位、BCP区1762和1764位变异并非都是由上一代遗传或传播而来,而主要是与个体的免疫状况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安纪红,李敏,新燕[10](2010)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流行区,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有大约5%~10%患者会持续感染、发展而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感染HBV后临床表现多样性的原因,除病毒本身和环境因素外,宿主的遗传因素可能是影响乙(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0年03期)
类等位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型流感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non-structural protein,NS)在进化上可以分为等位基因A和B,两者之间同源性低于70%;NS1是流感病毒对抗宿主免疫系统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本研究在序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表达、纯化了本实验室保存的4株B类等位基因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duck/Hunan/S1256/12(H3N8),A/environment/Hunan/S4484/11(H12N7),A/duck/Guangdong/07/00(H5N1)和A/duck/Shanghai/08/01(H5N1))的NS1蛋白,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首先从感染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病毒总RNA,利用特异引物Uni12反转录获得c DNA,以其为模板PCR扩增得到NS1全长片段,利用Bam HⅠ和NotⅠ双酶切将其定向插入p GEX6P-1载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该蛋白在纯化过程中稳定性差,沉淀析出。为此,进一步构建NS1蛋白截短突变体(1M-202A,R38A/K41A),并在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经过GE health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Source Q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和Hitrap Superdex75分子筛凝胶层析逐步纯化,然后进行SDS-PAGE凝胶纯度分析,并测定OD320,进行蛋白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进化分析,4株病毒均属于禽流感病毒B类等位基因群,4株病毒NS1蛋白经过全长野生型、全长突变体及截短突变体的逐步优化表达,截短突变体NS1蛋白表达质量相对较高,最终经过逐步纯化获得纯度达到90%以上的蛋白样品,且4株病毒中A/duck/Hunan/S1256/12(H3N8)NS1蛋白的稳定性最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等位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付萍萍,黄杰庭,宋丹丹,黄珂,许茹.献血人群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6
[2].罗维玉,胡永浩,张杰,王金光,朱鹏阳.禽流感病毒B类等位基因NS1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热稳定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
[3].邓小梅,过建春,荀运浩,王宇芳.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HBV慢性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C].全国第6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4].王文君.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经典HLAⅠ类等位基因特异性mRNA表达与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相关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
[5].刘雪婷,王珊,张俊艳,刘兆宇,陈惠芳.H7N9流感病毒HA、NA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及其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
[6].王文君,潘宁,南大航,吴士超,缪凤琴.原发性肝癌中经典HLAI类等位基因特异性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7].邓小梅,过建春,荀运浩,王宇芳.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HBV慢性感染相关性研究进展[C].第二十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8].王海渤.越南起源食蟹猴MHCⅠ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9].谢德胜,张清波,陈常兴,黄建芳,马瑨.家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
[10].安纪红,李敏,新燕.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