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质花岗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岗岩,锆石,华北,泌阳,作用,腾冲,长岭。
变质花岗岩论文文献综述
康朝龙,代克刚,李海波,梁成,陈晓深[1](2019)在《西藏八宿吉利地区新发现寒武纪变质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宿吉利地区寒武纪变质花岗岩位于曲扎湖-提卡一带,主要由变质二长花岗岩和变质花岗闪长岩组成。这一新发现对于认识和恢复原特提斯构造历史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锆石CL图像显示变质花岗岩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测年得出片理化变质二长花岗岩年龄为503.7±4.7Ma、变质花岗闪长岩年龄为494.7±3.4Ma,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属于寒武纪。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变质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介于69.87%~79.89%之间;变质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介于66.63%~70.15%之间。前者Al_2O_3含量变化于12.36%~14.82%,Na_2O含量为2.54%~7.16%,K_2O含量为0.15%~5.95%,K_2O/Na_2O=0.02~2.34;后者Al_2O_3含量变化于14.66%~15.41%,Na_2O含量为3.60%~5.63%,K_2O含量为0.77%~2.78%,K_2O/Na_2O=0.14~0.77,属于钙碱性-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在侵入岩构造环境Rb-(Y+Nb)判别图解、Rb-(Yb+Ta)判别图解中,样品均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域中,表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结合锆石测年结果及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吉利地区变质花岗岩形成于冈瓦纳大陆裂离卡穷微陆块阶段,同时表明原特提斯洋形成最早时限可追溯至寒武纪。(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崔一兵[2](2019)在《辽西杨家杖子隐伏花岗岩及其接触变质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本文主要依托“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项目,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地震、钻探等一系列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727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514.79m、喜鹊沟JK-5井于1159.92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验证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160m~1750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向下钻遇379.02m开始发育热接触变质显示,见有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大理岩中偶见针状透闪石,变质程度为钠长石-绿帘角岩相,称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带;558.41m进入透辉石大理岩带,出现含有透辉石、钙铝榴石等变质矿物的大理岩,相当于角闪角岩相,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700m后有热液交代矿物产生,粉砂质泥岩发生角岩化,碳酸盐岩出现矽卡岩化,且发育辉钼矿化,岩石以钙铝榴石透辉石岩、透辉石岩、金云母透辉石岩、堇青石角岩、红柱石-堇青石角岩等为特征,称为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1159.92m钻遇至花岗岩。从花岗岩体向上依次发育热接触变质内带,厚度500m;热接触变质中带,影响厚度大约100m左右;热接触变质外带,厚度180m,180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隐伏花岗岩的侵位热接触变质影响距离大约780m左右。此外,钻遇到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时代为183.7~186.1Ma,与外围虹螺山大花岗岩基成因类型一致,表明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虹螺山大岩基是连通的;另外,JK-5全取芯也充分证明了早侏罗世岩浆侵入引起的热接触变质带存在,同时发育矽卡岩型辉钼矿化;从岩体接触带到出现矽卡岩辉钼矿化大约500m厚,在钻进百余米的花岗岩中仍然有辉钼矿化,表明杨家杖子钼矿的矿体即产于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也产于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表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依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项工作为杨家杖子矿区再找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郑常青,崔一兵,胡鹏月,徐学纯,刘云虎[3](2019)在《辽西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 727 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 514. 79 m、喜鹊沟JK--5井于1 159. 92 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大地电磁测深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 160~1 750 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的花岗岩体是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影响厚度780 m±,接触变质内带,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影响厚度约500 m,发育辉钼矿化;接触变质中带,透辉石大理岩带,角闪角岩相,影响厚度100 m±,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接触变质外带,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钠长石--绿帘角岩相,宽度180 m,180 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杨家杖子钼矿的主要矿体均产于石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和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肖本万[4](2019)在《河南泌阳地区变质花岗岩体的锆石铀-铅年龄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克拉通为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基底形成时经历了多期岩浆-构造热事件,前寒武纪基底上发育有大量的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体。为了厘定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河南泌阳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采用高精度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铀-铅(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对其进行精确定年。实验结果表明,变质花岗岩中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成因特征,但可能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影响发生同位素的丢失。该变质岩体四个锆石样品的~(206)Pb/~(207)Pb上交点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给出了2 510~2 556 Ma的年龄,代表了岩体形成年龄。工作表明该地区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而不是前人在区调工作中认为的中-新元古代,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早期岩浆-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年代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孙立新,张云,胡晓佳,任邦方,王树庆[5](2018)在《内蒙狼山北部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岩浆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狼山宝音图地区前寒武纪地质体由古元古代宝音图群、片麻状花岗岩、混合岩和斜长角闪岩等组成。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获得了宝音图变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644±11Ma~1710±20Ma。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片麻状钠长花岗岩具有高Si O_2(77.08%~79.96%)、高碱(K_2O+Na_2O)(4.46%~7.26%),低Ti O_2(0.088%~0.17%)、MgO(0.036%~0.37%)、Ca O(0.17%~1.19%)及中等Al_2O_3含量(12.12%~14.10%);Na_2O>>K_2O,A/CNK为0.88~1.09<1.1,属弱铝质;里特曼指数б=0.54~1.55<1.8,表明属于钙质系列;10000Ga/Al=3.43~12.46(均值为5.18>2.6)及较高的含铁指数[Fe O/(Fe O+MgO)=0.57~0.94],显示了低钾钙性A型花岗岩的特点。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 O_2(73.65%~77.63%),低Ti O_2(0.11%~0.27%)、MgO(0.25%~0.80%)、Al_2O_3(11.68%~12.72%)、Ca O(0.24%~0.99%)含量,基本与片麻状钠长花岗岩相近;同时具有高碱(K_2O+Na_2O)含量(6.84%~9.31%),低的Na_2O/K_2O比值(0.53~1.62),钾含量明显高于与片麻状钠长花岗岩;A/NCK为0.96~1.86,б=2.06~2.80<1.8~3.3为钙碱性系列,显示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的特点。两类片麻状花岗岩均具有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具有明显Eu的负异常;构造判别图解均指示为陆内非造山型A型花岗岩。全岩同位素分析表明具有弱富集-亏损的同位素组成,其中ε_(Nd)(t)为小的负值到小的正值(-4.91~+2.41),两阶段Nd模式年龄t_(DM2)为1.95~2.58Ga;锆石ε_(Hf)(t)均为正值(+1.5~+8.0),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1.73~2.31Ga),Nd-Hf模式年龄均高于其形成年龄,揭示源自古元古代新生下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与华北北缘、欧美大陆的古元古代非造山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相似,宝音图变质花岗岩时代上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事件(1.7~1.6Ga)具有一致性,可能是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构造岩浆响应。(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田茂军,李帝铨,李斌,滕寿仁,周俊鹏[6](2019)在《辽宁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弓长岭花岗岩是南芬变质核杂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鞍山-本溪地区前寒武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探讨对于了解华北克拉通地区在2.50 Ga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鞍山-本溪地区的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弓长岭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挑选2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试,获得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 505±14 Ma(MSWD=1.30,n=70)和2 507±11 Ma(MSWD=1.16,n=80),代表岩浆结晶的年龄.岩石富SiO_2为70.14%~75.36%、K_2O为3.12%~6.84%和Al_2O_3为11.78%~13.75%、全碱(Na_2O+K_2O)含量在7.8%~9.64%,里特曼指数为1.98~2.94,AR值3.6~9.1显示高硅、富碱特征,A/CNK在0.95~1.23,大部分大于1.11,为强过铝质岩石.较高的稀土含量(∑REE=177.15×10~(-6)~505.64×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_N/Yb_N=8.14~29.92,显着富集Rb、Th、Zr、Hf等元素,亏损Nb、Ti等元素,这些特征表明弓长岭花岗岩是在陆块发生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地壳的泥质岩类提供的物源发生部分熔融经分异结晶形成.表明在2.50 Ga时期鞍山-本溪地区处在由陆块发生拼合且向稳定的克拉通化演化的后碰撞阶段.(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洁,汪相,王耀[7](2018)在《蚌埠隆起老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成岩与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蚌埠隆起是华北地块上中生代地质研究的一个十分难得的地质单元,它映现了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两次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所引起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其中,老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就是一个代表性产物。该花岗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学的系统研究显示,它具有两个不同的岩石学特征:①它的斜长石斑晶的牌号(An_(14~18))、相对低硅高钙的主量元素、富Ba、Sr和贫Rb及无Eu负异常的微量元素等特征,以及它所含的岩浆锆石({211}锥面发育、较强的CL亮度及韵律环带构造、包含残核、正常的Hf含量)的U-Pb年龄(223.1 Ma)和ε_(Hf)(t)值(平均值为-14.2),表明它应该是印支运动的同造山花岗岩;②它的片麻状构造(斑晶矿物压扁拉长、各种交代—熔蚀结构)和变质结晶锆石({101}锥面发育、较弱的CL亮度、较高的Hf含量)的U-Pb年龄(156.2 Ma)和ε_(Hf)(t)值(平均值为-17.8),说明它在燕山运动中遭受了同造山变质作用。因此,老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大别造山带作为印支期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岩石学记录完整,同时也制约了华南与华北两大板块之间碰撞挤压作用峰期的准确时间;另一方面,对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间(约170 Ma左右)和挤压高峰出现的时间(155±3 Ma)作出了合理的推断。这两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岩石类型、成矿作用的现象及其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5期)
李远[8](2018)在《大别山超高压带和宿松杂岩带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对大别山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叁迭纪俯冲和折返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别山造山带是世界上出露超高压岩石面积最大的陆—陆碰撞型造山带,其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多种类型的低级变质岩。自超高压指示矿物如柯石英和金刚石在大别山变质岩中被发现以来,人们对该地区超高压岩石进行了大量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成因、时代和性质以及变质时代与演化过程等进行了探讨和限定,同时对其涉及的俯冲、碰撞和折返过程,以及俯冲带的壳幔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对于大别山造山带相对低级变质岩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在其构造属性、原岩形成时代和成因、变质演化过程以及与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岩石的关系等方面,目前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和较为统一的认识。因此,本文对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简称“中大别”)和宿松杂岩带中相对低级变质的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证明它们的原岩类似于超高压正变质岩、都具有扬子陆壳属性,大部分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北缘的大规模岩浆事件,参与了叁迭纪的俯冲,但部分岩石(岩片)在俯冲初始阶段即从俯冲板片上拆离并最早折返、而宿松杂岩带中大多数岩石(或岩片)位于叁迭纪俯冲板片的后缘并最晚折返。此外,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薄片观察与初步的岩石学研究,确定了在大别山宿松杂岩带中存在异剥钙榴岩,该类岩石是大别山造山带中首次被证实,表明大别山在叁迭纪大陆俯冲前曾存在古洋壳。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1.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的Sr-Nd-Pb同位素分析表明,中大别和宿松杂岩带变质花岗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晚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古老下地壳,而变基性岩则主要来自于富集地幔,并具有少量的下地壳物质混染。继承锆石的年龄以及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2.5 Ga和~2.0 Ga,对应于扬子板块基底的形成和再造时代;原岩年龄大多为新元古代,与该地区超高压变质火成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一致,表明这些岩石同样是新元古代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U-Pb不一致线的下交点年龄及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落在叁迭纪范围,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年龄吻合,表明这些岩石参与了叁迭纪俯冲。因此,这些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的原岩类似于超高压岩石的原岩,但是由于前者受到的后期变质改造和影响较小,因而可以用来更好地示踪或限定后者的原岩性质和成因。此外,宿松杂岩带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包括两类,即晚太古代(2.5-2.7 Ga)和新元古代(770-830 Ma)。2.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中大别变基性岩具有典型的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应于陆内地幔柱或大陆裂解环境,而中大别变质花岗岩则为新元古代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这些特征反映了该地区的新元古代构造环境从板块汇聚到大陆裂解的转换过程,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有关。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变质花岗岩的原岩时代为~819Ma,而变基性岩形成于~772 Ma,这两组年龄可能代表了 Rodinia超大陆最终形成以及最初裂解的时代。新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时代为~768Ma,可能与大陆裂解引起的幔源岩浆板底垫托(Magmatic underplating)作用有关。3.岩石学观察和地质温度计研究表明,中大别和宿松杂岩带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的峰期变质条件为绿帘角闪岩相到角闪岩相,指示其在叁迭纪俯冲过程中,并没有与超高压岩石一起进入地壳深部;结合锆石U-Pb定年结果,证明部分岩石是在俯冲初始阶段从俯冲板片脱离解耦并折返、而宿松杂岩带的主体则属于俯冲板片的后缘并最晚折返。因此,这为大别造山带俯冲陆壳内部多层次拆离解耦与多岩片差异折返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4.首次在宿松杂岩带中发现异剥钙榴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具有典型洋壳特征的岩石,并通过锆石U-Pb定年限定了洋壳的形成、异剥钙榴岩化及洋盆闭合的时代分别为1410±11Ma、1078±22Ma和798±62Ma。而且,异剥钙榴岩是宿松杂岩带中特有的岩石类型,其在大别造山带其它构造单元中都没有发现,其叁迭纪变质年龄221±3 Ma代表了宿松杂岩带主体的峰期变质时代,并晚于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郭小飞,王岳军,刘汇川,张玉芝[9](2017)在《哀牢山深变质带内两类晚渐新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河-哀牢山构造带发育了广泛的、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紧密相关的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出露于云南哀牢山变质带中段的两个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6.2±0.5 Ma和26.8±0.5 Ma,说明哀牢山变质带并不全是扬子板块结晶基底的下元古界,也存在新生代岩浆岩。花岗岩锆石ε_(Hf)(t)分别为+0.3~+6.9和-9.8~-0.7,平均为+3.4和-4.3,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526~853 Ma和903~1 355 Ma。低ε_(Hf)(t)花岗岩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高ε_(Hf)(t)花岗岩源自软流圈地幔热源加热诱发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晚渐新世红河剪切带剪切作用切穿了岩石圈地幔;渐新世印支地块两侧的高黎贡山和哀牢山走滑剪切系统肢解了东南亚不同的块体,为印支地块向东南方向的挤出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崔晓琳,邓军,张铎,肖常先,张琦玮[10](2017)在《滇西腾冲地块高黎贡山群早志留世变质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特提斯构造带广泛发育的早古生代岩浆岩是冈瓦纳大陆边缘原特提斯洋增生造山作用的产物,目前报导的岩浆岩侵位时代在536~448Ma。本文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在腾冲地块东缘高黎贡山群中首次发现了年轻至~437Ma的片麻状花岗质岩体,并结合其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制约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样品主量元素显示此片麻状花岗岩体具有高硅(SiO_2=72.78%~73.69%)、富碱(K_2O+Na_2O=7.23%~8.70%)的过铝质(A/CNK=1.08~1.12)特征,微量元素显示此岩体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Ti)以及Ba、Sr、Eu。综合岩石样品的矿物组合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判断该岩体为S型花岗岩,源于以砂屑岩为主的沉积岩类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斜长石的残留。锆石εHf(t)值(-9.8~-6.2)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0~1.8Ga)也表明其源于古老地壳沉积物,且无幔源物质加入。根据全岩锆饱和温度计和锆石Ti温度计得出其岩浆从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到固结的过程中,温度从794℃左右下降到约754℃。熔浆温度较高,推测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有地幔热的供给。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冈瓦纳大陆边缘在早古生代依次经历了原特提斯洋板片俯冲(ca.530~510Ma)、地块群增生与洋板片断离(ca.510~490Ma)、岩石圈挤压增厚(ca.490~475Ma)和岩石圈地幔拆沉(ca.470~460Ma)。岩石圈地幔拆沉将导致软流圈上涌及随后大陆岩石圈的持续伸展。腾冲地块侵位于~437Ma的花岗质岩体系该拆沉构造后的伸展环境中,以砂屑岩为主的古老地壳沉积岩在地幔热的供给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变质花岗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确定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是否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以及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特征,本文主要依托“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项目,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地震、钻探等一系列验证,结果显示:上富儿沟JK-1井于1727m、杨家杖子岭前矿南沟JK-2井于1514.79m、喜鹊沟JK-5井于1159.92m分别钻遇到花岗岩地质体;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验证显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1160m~1750m存在隐伏花岗岩地质体,虹螺山大岩基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连通的。以喜鹊沟JK-5井为例,向下钻遇379.02m开始发育热接触变质显示,见有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大理岩中偶见针状透闪石,变质程度为钠长石-绿帘角岩相,称为含透闪石微晶大理岩带;558.41m进入透辉石大理岩带,出现含有透辉石、钙铝榴石等变质矿物的大理岩,相当于角闪角岩相,发育含有透辉石大理岩;700m后有热液交代矿物产生,粉砂质泥岩发生角岩化,碳酸盐岩出现矽卡岩化,且发育辉钼矿化,岩石以钙铝榴石透辉石岩、透辉石岩、金云母透辉石岩、堇青石角岩、红柱石-堇青石角岩等为特征,称为角岩-矽卡岩带,变质程度为辉石角岩相;1159.92m钻遇至花岗岩。从花岗岩体向上依次发育热接触变质内带,厚度500m;热接触变质中带,影响厚度大约100m左右;热接触变质外带,厚度180m,180m以上过渡到未变质石灰岩。隐伏花岗岩的侵位热接触变质影响距离大约780m左右。此外,钻遇到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时代为183.7~186.1Ma,与外围虹螺山大花岗岩基成因类型一致,表明杨家杖子钼矿区向斜构造下部虹螺山大岩基是连通的;另外,JK-5全取芯也充分证明了早侏罗世岩浆侵入引起的热接触变质带存在,同时发育矽卡岩型辉钼矿化;从岩体接触带到出现矽卡岩辉钼矿化大约500m厚,在钻进百余米的花岗岩中仍然有辉钼矿化,表明杨家杖子钼矿的矿体即产于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也产于斑状花岗岩中,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表明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依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该项工作为杨家杖子矿区再找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质花岗岩论文参考文献
[1].康朝龙,代克刚,李海波,梁成,陈晓深.西藏八宿吉利地区新发现寒武纪变质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
[2].崔一兵.辽西杨家杖子隐伏花岗岩及其接触变质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郑常青,崔一兵,胡鹏月,徐学纯,刘云虎.辽西杨家杖子向斜构造下部隐伏花岗岩接触变质作用[J].世界地质.2019
[4].肖本万.河南泌阳地区变质花岗岩体的锆石铀-铅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5].孙立新,张云,胡晓佳,任邦方,王树庆.内蒙狼山北部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岩浆记录[J].岩石学报.2018
[6].田茂军,李帝铨,李斌,滕寿仁,周俊鹏.辽宁南芬变质核杂岩核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9
[7].陈洁,汪相,王耀.蚌埠隆起老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成岩与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18
[8].李远.大别山超高压带和宿松杂岩带变质花岗岩和变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对大别山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叁迭纪俯冲和折返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9].郭小飞,王岳军,刘汇川,张玉芝.哀牢山深变质带内两类晚渐新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指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崔晓琳,邓军,张铎,肖常先,张琦玮.滇西腾冲地块高黎贡山群早志留世变质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岩石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