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邑[1](2021)在《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旨在验证采用以“辨构论治”理论为指导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2.旨在探讨采用以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以为其奠定理论基础;3.旨在规范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操作手法,以便于后期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方法:1.此研究中,以单纯的临床随机分组方法为统计基础,将所收集到的60例契合本次课题研究采集标准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研究目标试验,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每组各分30例病例,第一组命名为治疗组,第二组命名为对照组。2.对纳入治疗组的患例采用本课题着重研究的髋部调衡法进行治疗,每疗程以7天为一个循环,此次试验一共持续2个疗程,以便更清晰地观察患例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对照组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组别,则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与治疗组相同,共2个疗程。3.通过统计数据,分别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VAS积分量表中的积分、JOA髋关节积分量表以及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中的积分结果,从而充分评价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通过髋部调衡法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1.将VAS评价分数与临床症状积分量表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经非参数检验后所得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别的临床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可得出两组患者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的此临床数据差异可以作为此次试验的有效结果。此外,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髋关节量表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可证,两组患者于JOA髋关节量表积分上的差异表明其疗效性及数据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经客观标准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经客观标准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34<0.05。通过对两组疗效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临床试验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采用在“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与采用临床中频脉冲电治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且经过科学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2.采用基于“辨构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髋部调衡法来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其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显而易见,可有效缓解患处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效果显着,值得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江颖[2](2021)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为观察对象,对比观察苍龟探穴针法和提插捻转针法对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认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疗效优势,为临床优选不同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分组: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患者分为提插捻转针法组及苍龟探穴针法组,两组均为30例。2.治疗:2.1选穴:参考《针灸治疗学(第二版)》中梨状肌综合征的腧穴处方: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阿是穴2.2提插捻转针法组:操作者于环跳穴快速垂直刺入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其他各穴快速直刺入针,施以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至得气为度。其中秩边刺入1.5-2寸,殷门刺入1-2寸,委中及阳陵泉刺入1-1.5寸,悬钟刺入0.5-0.8寸。在30min的留针期间,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15min,取针时不予行针即可拔出。2.3苍龟探穴针法组:操作者于环跳穴垂直快速进针至地部(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退针至天部(约0.5寸),然后调整针刺角度为45度,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依次刺入,每个方向均缓慢进针,按天、人、地三部逐渐加深,入针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退至天部。操作结束后提针至天部,直刺至地部,得气后留针30min,行苍龟探穴手法1次/15min,取针时不予行针即可拔出。其余穴位针法、行针频率、深度及留针时间均与提插捻转针法组相同。3.疗程:6日为一个疗程,每日一次,一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4.统计方法: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症状体征积分,对比临床疗效。采用SPSS2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课题未出现剔除、中止及脱落病例,无意外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分析,P>0.05,说明分布在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镇痛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镇痛方面疗效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3.ODI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ODI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改善功能障碍的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ODI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4.症状与体征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症状与体征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改善症状及体征的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5.临床疗效方面:苍龟探穴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67%,提插捻转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苍龟探穴针法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捻转针法。结论:1.提插捻转针法及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均有显着疗效。2.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疗效优于提插捻转针法。
沈潇婕[3](2021)在《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以梨状肌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即时止痛效果等多个角度客观地评价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针刺疗法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应用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提供一套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新方案。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选择自2020年3月-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部,并且临床确诊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纳入本次课题的研究。利用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按照1:1的比例将纳入课题研究的86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根据编码结果进行分组。治疗组采用舒筋通络针法,即融激痛点滞动针手法、电针疗法为一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记录两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前、后的VAS值、ODI值、即时止痛效果、临床症状积分等数据,并随时记录本课题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其原因。将本课题所收集到的基线资料和各项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再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结果分析,比较得出舒筋通络针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时的疗效差异。结果:1.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共计80例,治疗过程有6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发生脱落,最终治疗组患者共计39例,对照组患者共计4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前的VAS值、ODI值、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均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故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各项结局指标均具有可比性。2.VAS值、ODI值、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3.即时止痛效果比较:根据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第一次治疗后所反馈的即刻疼痛缓解程度分析得出,治疗组的即显效率为82.05%,对照组的即显效率为60.98%,结果示治疗组即刻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临床疗效比较: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值、ODI值、临床症状积分三个角度分析得出,舒筋通络针法和传统针刺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方面都可取得明显的疗效,但舒筋通络针法临床效果更佳。2.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即时止痛效果、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3.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具有疗效佳、起效快、无不良事件发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马明[4](2021)在《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的临床疗效,并将常规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设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疼痛、功能活动等相关指标评估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调盆松筋法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梨状肌综合征提供更多新的有效方法和思路。【方法】本研究将云南省中医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2月来推拿科、骨科门诊及住院部来就诊的符合纳入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采用调盆松筋法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每位患者每次治疗20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制订的下腰痛系统评分法(JOA)作为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的积分,并采用相对应的统计学分析处理,并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两组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P>0.05),可进行比较。(2)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VAS疼痛量表评分对比经检验,(P=0.695>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调盆松筋组VAS评分低于常规推拿组VAS评分,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JOA系统综合总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209>0.05),可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JOA量表综合总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调盆松筋试验组JOA总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4)JOA系统评分单项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单项评分对比经检验,P>0.05,可以比较;治疗后组间对比经Mann-Whitney U检验,调盆松筋组的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步态、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h、洗漱、行走评分均高于常规推拿组(Z=-2.653 P=0.008、Z=-2.914P=0.004、Z=-2.185 P=0.029、Z=-2.098 P=0.036、Z=-2.360 P=0.018、Z=-2.203P=0.028、Z=-2.040 P=0.041、Z=-3.000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障碍、平卧翻身、前屈、坐位、举重评分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Z=-1.472P=0.141、Z=-1.763 P=0.078、Z=-0.491 P=0.624、Z=-1.267 P=0.205、Z=-0.981P=0.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后JOA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对比,均较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调盆松筋组治愈7人(21.2%),显效12人(36.4%),有效12人(36.4%),无效2人(6.0%),总有效率93.94%;常规推拿组治愈3人(9.0%),显效9人(27.3%),有效16人(48.5%),无效5人(15.2%),总有效率84.8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调盆松筋试验组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结论】1.调盆松筋法与常规推拿法对于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效。2.通过观察两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系统评分(JOA)的总评分和单项评分、临床疗效率。其中调盆松筋试验组的VAS评分、JOA总评分均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调盆松筋组在JOA单项评分中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的减轻,步态(步行距离)、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小时、洗漱(是否受限)、行走(是否受限)等功能活动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推拿组,而运动障碍(主要测评肌力)、平卧翻身、坐位前屈、坐位时间、举重评分两组评分差异不明显,但观察两组单项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更加确切,优于常规推拿治疗。3.通过调盆松筋法从骨盆及梨状肌共同论治对比常规推拿从梨状肌本身治疗的临床疗效来看,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及愈后情况均与骨盆不稳定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在治疗梨状肌的同时,不可忽视骨盆的治疗,要做到“筋骨同治”、“筋骨并重”。
李石胜,吴耀持,王健雄[5](2020)在《针灸疗法用于梨状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报道很多,但没有统一且最佳的治疗方案,且缺乏相关实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现代文献,寻求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效果最好且稳定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87—2019年收录的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期刊文献。结果目前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方法繁多,但相关实验研究很少,且没有统一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最佳的治疗方案。因此制定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及治疗方案,有利于选择出疗效最佳且稳定的治疗方案。
陈怡然[6](2020)在《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机制。分别通过观察神经运动功能和组织形态结构、血清和神经氧化损伤标志物表达、JNK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和雪旺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表达,探索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同时通过观察RSC96细胞系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改变、JNK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索针刺后血清效应物质对氧化损伤的雪旺细胞的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论文一至论文三)1.1动物分组与造模SPF级SD大鼠70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CI)、浅刺组(SEA)、深刺组(DEA)和非穴深刺组(NEA),每组14只。除SHAM组外,其余4组采用经典钳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性损伤模型。1.2干预方法造模1天后各组按照相应干预措施开始针刺治疗。SEA和DEA两组选取造模同侧的“环跳”穴作为治疗部位,SEA组针刺入约0.5cm,深度以触及进针部位下方的肌肉组织为宜;DEA组刺入约1.5cm,深度以触及神经干为宜。NEA组选取造模同侧“环跳”穴与膝关节外侧缘连线上,约损伤处远侧端1cm处作为治疗部位,刺入深度约1.5cm以触及神经干为宜。各组均小幅度提插捻转3次后连接电针仪正极,尾部连接负极。采用疏密波,频率2.0Hz、电流2.0m A,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14天。1.3取材和指标检测取材前对所有实验大鼠进行坐骨神经运动功能评价,之后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腹主动脉取血用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SOD、MDA、8-OHd G水平。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后,分别取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其中1只大鼠所取的神经组织于2.5%戊二醛中固定,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组织超微结构;3只大鼠所取的神经组织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免疫组化法观察S100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p-JNK、p-c-Jun、Bcl-2、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蛋白表达;其余大鼠所取的组织-80℃冻存,用于ELISA法检测神经中SOD、MDA、8-OHd G水平;RT-PCR法检测JNK、c-Jun、Bcl-2、Bax、caspase-8、caspase-3 m 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p-ERK、p-p38、p-JNK、TNF-α、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S100蛋白表达。2体外细胞实验(论文四)2.1针刺血清制备与细胞分组15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和治疗组,空白组10只,治疗组5只,空白组大鼠造模方法和干预方法同体内实验SHAM组一致,治疗组大鼠造模方法和干预方法同体内实验深刺组一致,连续治疗14天,末次治疗后0.5h行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灭活滤过制备针刺血清。细胞根据诱导和干预条件不同,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H2O-2)和针刺血清组(H2O-2+Acupuncture serum)。2.2细胞培养和干预条件筛选复苏RSC96细胞系,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培养至第3代,采用CCK-8法筛选H2O-2诱导细胞凋亡和针刺血清干预细胞的条件。2.3指标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S100、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加入JNK抑制剂SP600125后,Westernblot法检测p-JNK、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一、体内动物实验论文一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形态修复及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1实验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评价钳夹法制备挤压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与SNCI组比较,SEA、DEA两组SFI存在显着上升(P<0.01),DEA组上升程度高于SEA组(P<0.01)。2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钳夹法制备挤压损伤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与SNCI组比较,SEA、DEA两组MNCV存在显着上升(P<0.01),DEA组上升程度高于SEA组(P<0.05)。3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超微结构观察SHAM组神经髓鞘和雪旺细胞结构完整。SNCI组髓鞘结构变形,完整雪旺细胞消失,出现少量无髓神经纤维。SEA组神经髓鞘结构恢复,但是排列松散,存在板层分离;DEA组神经髓鞘结构较为完整,可见髓鞘厚度不均的有髓神经纤维和大量雪旺细胞增生。NEA组神经髓鞘结构恢复较差,几乎未见雪旺细胞。4实验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各组背根神经节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髓鞘结构基本完整,髓鞘边缘可见结构完整的雪旺细胞。5针刺“环跳”穴对大鼠血清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SNCI组SOD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SOD水平显着升高(P<0.01),DEA组SOD水平高于SEA组(P<0.01)。与SHAM组比较,SNCI组MDA、8-OHd G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MDA、8-OHd G水平显着降低(P<0.01),DEA组MDA、8-OHd G水平低于SEA组,NEA组MDA、8-OHd G水平低于SNCI组但远高于SEA、DEA组(P<0.01或P<0.05)。6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SNCI组SOD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SOD水平显着升高(P<0.01),DEA组SOD水平高于SEA组(P<0.01)。与SHAM组比较,SNCI组MDA、8-OHd G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MDA、8-OHd G水平显着降低(P<0.01),DEA组MDA、8-OHd G水平低于SEA组(P<0.01),NEA组MDA水平低于SNCI组但远高于SEA、DEA组(P<0.01),NEA组8-OHd G水平低于SNCI组(P<0.01),但高于DEA组(P<0.01)。论文二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JNK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1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p-ERK蛋白,DEA组表达低于其余4组(P<0.05),其余4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p38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升高(P<0.05),D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SNCI、SEA组比较,DEA组表达降低(P<0.05),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p-JNK蛋白,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均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背根神经节组织中,p-ERK蛋白,与SHAM组比较,DEA、NEA组表达升高(P<0.05)。与DEA组比较,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p-p38蛋白,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均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SEA、DEA组比较,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p-JNK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升高(P<0.05);与SNCI、SEA组比较,D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2针刺“环跳”穴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JNK信号通路对凋亡的影响2.1 RT-PCR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JNK、c-Jun、Bcl-2、Bax、caspase-8、caspase-3m RNA表达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JNK1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JNK2 m RNA各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JNK3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各组之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Jun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SNCI、SEA、NEA之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Bcl-2/Bax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NEA组表达显着低于SNCI组(P<0.05)。Caspase-3 m RNA,各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aspase-8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其余3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其中SEA和NEA无显着差异,DEA组表达低于NEA组(P<0.05)。背根神经节组织中,JNK1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JNK2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其余3组表达显着降低。JNK3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D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EA、DEA组比较,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c-Jun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SEA和NEA组表达无显着差异,DEA组表达低于上述2组(P<0.05)。Bcl-2/Bax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DEA组表达高于SEA组高于NEA组(P<0.05)。Caspase-3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四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DEA组表达低于NEA组(P<0.05)。Caspase-8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SEA、NEA组与之表达无统计学差异。2.2免疫荧光法检测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p-JNK、p-c-Jun、Bcl-2、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蛋白表达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p-JNK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c-Jun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与SHAM组比较,SNCI、NEA组强度明显增加;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强度明显减少,NEA组强度轻微减少。Bcl-2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Bax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高,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强度明显增加;与SNCI组比较,DEA组强度明显减少。Cleaved-caspase-3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差异较大,SHAM组和DEA组强度较低,SEA和NEA组强度较高,SNCI组强度最高。Cleaved-caspase-8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差异较大,SNCI组强度很高,其余4组强度较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p-JNK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c-Jun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SNCI组强度相对较高,其余4组强度较低。Bcl-2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Bax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高,与SHAM组比较,SNCI、NEA组强度明显增加;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强度明显减少。Cleaved-caspase-3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差异较大,SHAM组和DEA组强度较低,SEA和NEA组强度较高,SNCI组强度最高。Cleaved-caspase-8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2.3 Western Blot法检测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TNF-α、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蛋白表达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TNF-α蛋白,SHAM组表达较低,SNCI组表达增加(P<0.05),DEA组较SNCI组表达减少(P<0.05)。Bcl-2/Bax蛋白比值,与SHAM组比较,SNCI组能显着降低(P<0.05),SEA和DEA显着增加(P<0.05),DEA组优于SEA组(P<0.05)。p-c-Jun蛋白,SHAM、SNCI、SEA和NEA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DEA组表达减少(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和NEA组显着增加(P<0.05),SEA和DEA显着减少(P<0.05),DEA组优于SEA组(P<0.05)。Cleaved Caspase-8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增加(P<0.05),SEA和DEA组显着减少(P<0.05)。背根神经节组织中,TNF-α蛋白,SHAM组表达较低,SNCI组表达增加(P<0.05),DEA组较SNCI组表达减少(P<0.05)。Bcl-2/Bax蛋白比值,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降低(P<0.05),SEA和DEA显着增加(P<0.05),DEA组优于SEA组(P<0.05)。p-c-Jun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增加(P<0.05),DEA显着减少(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增加(P<0.05),SEA和DEA显着减少(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leaved Caspase-8蛋白,SHAM、SNCI、SEA和NEA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DEA组显着降低(P<0.05)。论文三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雪旺细胞S100蛋白的影响1针刺对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SNCI组S100表达减少(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升高(P<0.05),DEA组表达高于SEA组(P<0.05)。二、体外细胞实验论文四针刺血清调控JNK信号通路干预H2O-2诱导的RSC96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1针刺血清对H2O-2诱导的RSC96细胞活力的影响不同浓度H2O-2干预细胞6h后,0-50μM组细胞活力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50-200μM组细胞活力未见明显变化;200-800μM组细胞活力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50μM H2O-2干预细胞6h后,细胞增殖抑制效率较大,增殖抑制率约为80%,因此选择H2O-2终浓度为50μmol/L,干预时间6h作为H2O-2诱导RSC96细胞损伤的实验条件。不同浓度针刺血清干预细胞24、48、72h后,细胞活力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0%浓度针刺血清孵育RSC96细胞各个时间的细胞活力差异性较小,且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较低,分别是16%、22%、14%,因此选择针刺血清浓度为10%作为针刺血清孵育RSC96细胞的实验条件。Control组细胞活力较高,培养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均为90%以上。H2O-2组细胞活力较低,培养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约为23%、20%、18%。H2O-2+Acupuncture serum组细胞活力相差较大,培养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约为40%、84%、66%。因此选择针刺血清干预时间为48h作为针刺血清孵育RSC96细胞的实验条件,此时细胞存活率提高最为显着。2针刺血清对H2O-2诱导的RSC96细胞周期的影响与Control组细胞(GO/G1期:37.87%;S期:41.13%;G2/M期:13.60%)比较,H2O-2组GO/G1期下降为25.50%(P<0.05),S期上升为50.87%(P<0.05)。与H2O-2组细胞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S期下降为32.33%(P<0.05),G2/M期上升为18.30%(P<0.05),说明H2O-2使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针刺血清能有效解除H2O-2引起的S期阻滞。3针刺血清对H2O-2诱导的RSC96细胞凋亡的影响Control组正常细胞占绝大多数,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均较少。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均显着增多(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均显着减少(P<0.05),但仍多于Control组(P<0.05)。4针刺血清对RSC96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的影响Control组TNF-α水平未发生显着改变。H2O-2诱导使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升高(P<0.05),24h时达到峰值。Acupuncture serum干预下24h时开始下降,36h时水平更低(P<0.05)。5针刺血清干预RSC96细胞JNK信号通路对凋亡的影响5.1免疫荧光法检测针刺血清对RSC96细胞S100、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定位S100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高,组间未见明显差异。Cleaved caspase-3蛋白,Control组和H2O-2+Acupuncture serum组荧光强度较低,H2O-2组强度较高。5.2 Western Blot法检测针刺血清对RSC96细胞p-JNK、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p-JNK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加入SP600125后表达减少(P<0.05)。p-c-Jun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加入SP600125后表达减少(P<0.05)。Bcl-2/Bax蛋白比值,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显着减少(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显着升高(P<0.05);加入SP600125后显着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和H2O-2+Acupuncture serum+SP600125组表达减少(P<0.05)。Cleaved Caspase-8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表达减少(P<0.05);加入SP600125后表达减少(P<0.05)。结论:1.浅刺和深刺“环跳”穴能改善神经运动功能、传导功能,加快神经结构恢复,深刺效果优于浅刺。说明针刺具有改善神经运动功能和传导功能,修复组织形态结构的功能;针刺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损伤的功能,且深刺效果更为显着。2.针刺可调节JNK信号通路,抑制c-Jun磷酸化,使Bcl-2/Bax基因和蛋白的比值增高,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和活化蛋白表达减少,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深刺效果更佳。说明针刺具有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功能。3.坐骨神经损伤局部组织的S100表达减少,针刺使损伤局部组织的S100表达增加。说明针刺具有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和成熟的功能。4.针刺血清具有促进氧化损伤的RSC96细胞增殖的功能;针刺血清和JNK抑制剂均能够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针刺血清抑制氧化损伤的RSC96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实现。
覃亚蒙[7](2020)在《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法进行对比,科学客观的评价其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提供一种有效率高、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接受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治疗方案,每日一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法治疗方案,每日一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积分。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止痛效果;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性。结果:在研究观察过程中,原纳入42例受试者,其中脱落2例,共4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及统计分析,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1)治疗前两组治疗方案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髋关节功能积分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缓解梨状肌综合患者疼痛;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手法缓解疼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两组治疗方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改善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症状体征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4)髋关节功能积分:两组治疗方案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髋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手法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5)疗效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8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案在疗效评价上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齐刺联合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在疗效上显着于常规针刺组,证明了齐刺联合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高效性与可行性。结论:齐刺结合弹拨手法与常规针刺对于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其中齐刺联合弹拨手法在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显着于常规针刺。
沈熠[8](2020)在《三法三穴对SNI大鼠NRG1-ErbB2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明确三法三穴能否调节坐骨神经损伤(SNI)模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及脊髓L4-6节段中,影响髓鞘再生的重要指标神经调节素1(NRG1)及其受体——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本实验结合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和机理研究,进一步明确推拿干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髓鞘修复与再生的机制,完善推拿干预促进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可能起效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将SD大鼠102只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正常组21只、假手术组27只、模型组27只、三法三穴组27只),以坐骨神经钳夹术为造模方法,以抓握束缚和三法三穴推拿为对照和治疗方法;以斜板实验和光热耐痛阈作为评估行为学变化的方法,以透射电镜和组织免疫荧光法作为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变化的方法,以Western-blot法作为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处和脊髓L4-6节段中NRG1、ErbB2表达的方法,围绕推拿干预对于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变化的影响开展研究。其中,三法三穴推拿干预为定时定量定性刺激:采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将点法、拨法、揉法依次作用于SNI大鼠术侧殷门、阳陵泉、承山穴,每穴每法干预1 min,干预力量为4N,共干预20次。[结果]1 推拿可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斜板实验结果:造模后28d(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结果值高于模型组(P<0.05),接近于正常水平(P<0.05)。可见推拿显着促进SNI大鼠后肢肌力的恢复,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2 推拿可促进SNI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光热耐痛阈结果: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结果值显着高于正常水平(P<0.05)。三法三穴组结果值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已达到正常水平(P>0.05)。可见推拿显着促进SNI大鼠痛觉障碍的恢复,促进其感觉功能的恢复。3 推拿对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产生良性作用3.1 电镜观察结果造模后28 d,电镜下可见坐骨神经损伤处:模型组部分有髓纤维可见重度髓鞘崩脱;髓鞘板层离散,间隙扩大;轴突严重萎缩甚至消失。三法三穴推拿干预20次后,可见其较模型组有髓纤维结构改善,板层分离现象减少,轴突萎缩程度明显减轻;偶见髓鞘崩脱;偶见板层分离;轴突轻度萎缩。可见推拿显着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的结构。3.2 g-ratio统计结果g-ratio是有髓纤维轴突直径与纤维直径的比值,可反映髓鞘厚度。正常成年大鼠周围神经系统中g-ratio值为0.6。造模后28d,模型组g-ratio值(0.38±0.15)显着低于假手术组(0.56±0.06)(P<0.05);三法三穴推拿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g-ratio值(0.54±0.10)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达到假手术组水平(P>0.05)。可见推拿显着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髓鞘厚度,促进其修复与再生。3.3 有髓纤维直径统计结果有髓纤维的直径不同,其髓鞘厚度和功能亦不同。本实验电镜下坐骨神经损伤处多见中小直径(1.5~5μm)有髓纤维。造模后28 d,模型组有髓纤维直径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有髓纤维直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接近于假手术组(P<0.05)水平。3.4坐骨神经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损伤处施万细胞和髓鞘荧光信号强,大量有髓纤维排列致密、连续性好。造模后28 d,模型组有髓纤维有缺失,部分髓鞘崩解,施万细胞大量凋亡缺失。干预20次后,三法三穴组有髓纤维连续性和施万细胞存活情况较模型组有所恢复。可见推拿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有髓纤维的连续性,保护施万细胞生存。4 推拿可以调节SNI大鼠脊髓L4-6节段和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信号表达4.1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 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脊髓L4-6节段中NRG1表达显着增加(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三法三穴组结果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2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ErbB2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 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三法三穴组脊髓L4-6节段中ErbB2表达显着增加(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脊髓L4-6节段中ErbB2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综上所述,在坐骨神经损伤后3 d和7 d,脊髓L4-6节段中NRG1-ErbB2信号显着升高,且同步变化,之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脊髓中NRG1-ErbB2信号与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过程密切相关。推拿干预20次可一定程度上提高L4-6脊髓中NRG1的表达。4.3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 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显着升高(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4.4推拿干预前后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的变化造模后3d和造模后7 d(干预前),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显着增加(P<0.05)。造模后28 d(干预20次后),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三法三穴组结果值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综上所述,造模后,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在损伤急性期(3 d)高表达,而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NRG1和ErbB2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模型组和三法三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表达在造模后7 d达到正常水平,而模型组、三法三穴组ErbB2的表达在造模后28 d至正常水平。推拿干预20次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的表达。[结论]1 三法三穴干预可改善SNI大鼠后肢肌力,改善SNI大鼠痛觉功能障碍——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在基础研究中证明推拿干预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2 三法三穴干预可显着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处超微结构,减轻髓鞘变性程度,促进有髓纤维的修复与再生,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组织形态学证据。3 三法三穴干预可提高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和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完善了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简而言之,三法三穴推拿干预促进损伤的坐骨神经修复与再生,行为学上表现为SNI大鼠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其作用机制是提高SNI大鼠脊髓L4-6节段中NRG1和坐骨神经损伤处ErbB2表达,保护施万细胞的存活,对损伤处有髓纤维产生良性作用,即改善损伤处的有髓纤维连续性和轴突、髓鞘变性程度,促进其再生。
叶光明(TUP KUANG MING)[9](2020)在《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来评价腰三针结合火针对于改善本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下腰部功能改善情况,以达到本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患者及脊柱科门诊,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腰三针结合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每组患者共治疗3周,每周共治疗3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下腰痛疗效评分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采用 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数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算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按照α=0.05,P<0.05为检测标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资料,显示结果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治疗前VAS及JOA评分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前在VAS、JOA评分方面P>0.05,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临床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而对照组中30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8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结论:1.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均有显着疗效。2.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林珍妮[10](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二、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2 梨状肌综合征治疗方法的现状分析 |
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分析 |
讨论 |
1 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讨论 |
2 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的分析 |
3 小结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事件或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
4.3 简述苍龟探穴针法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
4.4 穴位处方作用机制 |
4.5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
4.6 提插捻转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机理分析 |
4.7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机理分析 |
4.8 结果分析 |
4.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结局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对比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
3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4 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梨状肌综合征中西医临床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 |
2 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定 |
2.3.1 观察指标 |
2.3.2 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3.3 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3.3.1 两组治疗前后 VAS 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评分单项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总评分比较 |
3.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4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的认识 |
4.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4.1.2 中医病因病机 |
4.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4.2.1 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病名及诊断要点 |
4.2.2 梨状肌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定位 |
4.2.3 发病机制 |
4.2.4 病理变化 |
4.3 中西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现状 |
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
4.4.1 梨状肌与骨盆的关系 |
4.4.2 筋与骨的关系 |
4.4.3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
4.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手法基础 |
4.5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优势分析 |
4.6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
附件-3 JOA 评分表 |
致谢 |
(5)针灸疗法用于梨状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疗法 |
1.1 单纯针刺治疗 |
1.2 电针治疗 |
1.3 温针治疗 |
1.4 小针刀治疗 |
1.5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 |
1.6 针灸结合药物治疗 |
1.7 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 |
1.8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
2 讨论 |
(6)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形态修复及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JNK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雪旺细胞S100蛋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针刺血清调控JNK信号通路干预H2O2 诱导的RSC96 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坐骨神经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个人简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观察指标分析 |
3.3 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部分 |
1 西医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
1.1 梨状肌综合征的概念及诊断发展 |
1.2 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
1.3 梨状肌的解剖结构及比邻 |
1.4 西医对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
2.1 梨状肌综合征病名 |
2.2 梨状肌综合征病因病机 |
2.3 中医对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研究进展 |
3 治疗方案确立依据 |
3.1 齐刺结合弹拨手法选择依据 |
3.2 选穴依据 |
4 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作用分析 |
5 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VA S表 |
附录3 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
附录4 髋关功能评定量表 |
附录5 安全分析调查表 |
致谢 |
(8)三法三穴对SNI大鼠NRG1-ErbB2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推拿干预坐骨神经痛的规律探讨 |
综述二 周围神经损伤后针灸推拿干预对损伤处神经纤维髓鞘的影响 |
综述三 神经调节素1(NRG1)及其受体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行为学和坐骨神经损伤处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脊髓L4-6节段、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概括 |
1.1.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1.2 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
1.1.3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
1.1.4 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记载 |
1.2.1 古医籍中有关论述 |
1.2.2 病因病机 |
1.2.3 关于火针文献论述 |
1.2.4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采集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剔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中止试验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疗效评定标准 |
2.2.6 实验中相关问题处理及解决方法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比较 |
2.3.2 治疗结果比较 |
2.3.3 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取穴原理 |
3.1.1 腰三针的机理 |
3.1.2 火针的机理 |
3.1.3 选穴依据 |
3.2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与展望 |
3.3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10)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
1.1.1 中医病名溯源 |
1.1.2 病因病机分析 |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
1.2.1 发病机理 |
1.2.2 常用治疗手段 |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
1.3.1 针灸治疗 |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案 |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2 研究方法 |
2.1.3 实验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2.1.6 中止、剔除标准 |
2.2 研究结果 |
2.2.1 基线情况 |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
2.3 不良反应观察 |
2.4 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3.1.1 基线性况 |
3.1.2 症状评分 |
3.1.3 体征评分 |
3.1.4 疗效评定 |
3.1.5 疼痛评分(VAS) |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
3.2 治疗方法分析 |
3.2.1 选穴原理 |
3.2.2 下病上取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
4.2 问题与展望 |
4.3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辨构论治的髋部调衡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家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舒筋通络针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沈潇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马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针灸疗法用于梨状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李石胜,吴耀持,王健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14)
- [6]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机制研究[D]. 陈怡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齐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覃亚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三法三穴对SNI大鼠NRG1-ErbB2通路影响的研究[D]. 沈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腰三针结合火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叶光明(TUP KUANG M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