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用字论文_周朋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献与用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用字,文献,秦汉,书同文,固原,简牍,帛书。

文献与用字论文文献综述

周朋升[1](2019)在《梳理简帛文献用字 展现汉字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秦至汉初是指战国末期的秦国到西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是古文字阶段到今汉字的过渡时期,字体上有小篆和隶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简牍帛书,先后发布的有近二十批材料,经整理的大宗材料主要有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牍、马王堆简牍帛书、银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19)

何余华[2](2019)在《出土文献{树}的用字差异与断代价值论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常用词{树}在殷墟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用字历经数次更替。殷商时期主要用"权"字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用字地域特点鲜明,秦系文字习用"■"字,楚系文字习用"梪"字,齐晋两系文字则习用"■"字;秦统一以后习用"树"字记录,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对{树}的用字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了{树}用字的历时更替,{树}的用字差异对于研究出土文献的来源和传抄过程、文本断代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汉字汉语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晗[3](2019)在《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用字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的用字现象研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重点对战国秦汉时期《诗》类文献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某字表示某词的理据。用字现象是指一定时期的文字材料中约定俗成了的为表示某音义而选用某字的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出土战国秦汉时期《诗》类文献的用字现象,相关文献包括汉熹平石经、甘肃武威汉简、山东银雀山汉简、河北定县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安徽阜阳汉简、平山叁器、汉诗镜、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江苏连云港尹湾汉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和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全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相关术语和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包括叁章,主要是按照某音义的汉语拼音音节为顺序,列出了若干组词字对应关系,说明某字能够表示某词的依据。第一章共九节,从字母A到字母H,第二章共九节,从字母J到字母R,第叁章共八节,从字母S到字母Z。第叁部分为第四章,字词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孙涛[4](2019)在《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习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用字习惯断代研究来说,传世文献由于经过历代改字,已难以全面地反映当时真实的用字情况;而未经后世改动的出土文献可以相对全面地反映当时真实的用字情况。本文选取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石刻和简牍两类出土文献为研究材料作用字习惯断代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东汉时期用字习惯的具体情况及其特徵。本文主要内容有: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材料、相关术语、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研究材料中涉及用字习惯的释读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学界关于东汉石刻和简牍文献的最新释读意见,对其中涉及用字习惯的字词问题进行集释以及校订。第二章对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习惯逐例进行分析,详细展示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习惯的具体情况。在分析具体用例时,结合秦西汉简帛文献记词用字情况,对东汉时期记词用字现象作历时分析;在从共时角度分析东汉时期用字习惯时,关注其中随着文献性质、词义等因素不同而出现的用字习惯差异。第叁章对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习惯中最明显的用字转移和用字延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本章从历时角度,结合文字分化等理论,关注记词用字的前后变化;利用数据库的数据统计,从量化的角度明确用字转移的各个阶段。第四章考察熹平石经用字习惯的特徵。虽然同为出土文献,但是作为官方典籍类文献的熹平石经跟普通石刻文献在用字习惯上有明显不同。因此本章从共时的角度,通过将东汉普通石刻文献和熹平石经用字习惯相比较,考察熹平石经用字习惯的特徵。附录部分:《东汉出土文献用字表》。该表可以总体地展示东汉出土文献用字现象的具体情况。本文创新点有:1.研究材料全面。首次综合利用东汉出土石刻和简牍两种文字材料,相对全面地考察了东汉时期的用字习惯情况。2.研究方法新。首次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东汉出土文献的用字习惯进行了全面的定量的穷尽式分析。3.研究角度和成果新。首次从用字转移和用字延续角度对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习惯进行整体分析考察;首次将熹平石经用字习惯跟东汉通行用字习惯比较,并总结熹平石经用字习惯特点;全面地整理分析东汉出土文献用字情况,并制成用字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敏,杨丽华[5](2019)在《宁夏固原地区出土隋唐碑刻文献用字情况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固原博物馆编着的《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共收录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楷书碑刻11方,碑文均为楷书写成,共计用字5995个,不重复单字1766个,其中异写字108组225个,异构字44组88个,产生原因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异写字及异构字的比重较少,说明宁夏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碑刻文献用字受中央政策的约束和影响,比较规范,包括七方粟特人后裔的碑刻文献。(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04期)

刘艳娟[6](2018)在《秦汉简帛文献用字习惯考察二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秦汉简帛文献语料库,以"貣"与"贷","赀"与"訾"两组字为例,全面考察它们在秦汉简帛材料中的使用情况和文献类型分布,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把握秦汉简帛文献用字习惯。(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陈荣谦[7](2018)在《文献学视阈下的《蘅花馆诗钞》用字研究——兼议《中国书法全集73》徐氏楷书编排之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叁庚《蘅花馆诗钞》为其楷书代表作。但书写中徐氏对文字力求新奇,导致抄录中出现了大量错字和别字。徐氏在写法上篆、隶、草、楷、简牍等随意掺杂,走入了忽视作品文献价值的误区。这大大降低了《蘅花馆诗钞》的艺术品位,也警示后世书家必须具有文献意识并应积极构建文献精神。(本文来源于《山西档案》期刊2018年05期)

张再兴,姜慧[8](2018)在《基于出土文献语料库的疑问代词{何}的用字定型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相关出土文献语料库,从历时角度对疑问代词{何}的实际用字情况进行穷尽性的定量研究,考察其用字定型过程。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书写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可"到"何"的用字选择过程。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数量巨大的疑问代词{何}普遍借用"可"来记录。最早在战国晚期、最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疑问代词{何}便开始借用"何"表示。到了西汉早期简帛文献中,疑问代词{何}已经迅速完成了从"可"到"何"的转换定型过程。二字使用频率和功能变化是转换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二配[9](2018)在《方块白文文献用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汉文史籍记载,白族先民即为“僰人”,又有白蛮、明家、名家、民家之称。白族是一个开放性的民族,与汉族往来甚早,汉族官员及知识分子曾在白族地区传播汉族文化,白族深受影响。在与汉族往来过程中,方块白文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独立的民族文字。方块白文直接借用汉字,或借用汉字部件(包括整字)并仿照汉字造字方法重新造字,又称古白文、老白文、汉字白文或白文,历史上也称之为“僰文”。白族较为普遍地借用汉字是在唐朝时期,所借文字符号为汉字楷书,因此其形体与汉字的方块形体相同。我们称之为“方块白文”,既突出其特征,又区别于建国后政府为白族创制的“拼音白文”。白族人民用方块白文记录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的方块白文历史文献,但遗憾的是损轶严重,流传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除历史文献以外,近现代的手写纸本文献有崛起之势,数量可观,是研究方块白文不可多得的文献材料。目前,学者对方块白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字独立性、借用字和自造字、产生与发展几个方面,对方块白文字词关系、异体字、与汉字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十分薄弱。方块白文文献用字及字词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方块白文的使用情况,还有助于对其文字性质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认识,因此,本文重点从用字、字词关系的角度对方块白文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绪论、方块白文文献用字统计分析、方块白文字词关系研究、方块白文异体字研究、方块白文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和结语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白族的民族概况,方块白文文献及文字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方法、材料与说明。第二章方块白文文献用字统计分析。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用字类型进行统计,并对文献用字最明显的特点——一字多用、多字同用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对方块白文的用字情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在文献整理与用字类型统计过程中制成《明清碑铭方块白文自造字字表》《近现代纸本文献方块白文自造字字表》,为今后方块白文文献的释读提供参考。第叁章方块白文文献字词关系研究。本章从文字记录语言单位、文字记录语言方式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理清方块白文记录语言单位与记录语言方式的问题,对进一步认识方块白文的文字性质至关重要。方块白文作为一种汉字式借源文字,其记录语言单位与记录语言方式的规律与汉语汉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需要在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四章方块白文异体字研究。首先探讨方块白文文字系统中的异体现象,例如为同一个词分头借用的多个借用字之间是否存在异体关系,一个词同时使用的借用字和自造字之间是否存在异体关系,以及方块白文自造字中的异体现象等。其次从异体字形成原因的角度对方块白文自造异体字进行分类研究。第五章方块白文与汉字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方块白文与汉字正字及俗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例如方块白文自造字与汉字正字存在字形偶合的情况,这种方块白文既能体现白族人民的独创性,又能反映出汉、白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第六章结语。对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方块白文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8)

张再兴[10](2018)在《秦汉出土文献中{欢}的记词用字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出土文献中用来记录{欢}这个词的字比较丰富。汉代最主要的用字是"驩",东汉晚期"欢""欢"两字的使用次数提高,有代替"驩"的趋势。但是"欢""欢"两者的实际使用地位相当。(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文献与用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常用词{树}在殷墟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用字历经数次更替。殷商时期主要用"权"字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用字地域特点鲜明,秦系文字习用"■"字,楚系文字习用"梪"字,齐晋两系文字则习用"■"字;秦统一以后习用"树"字记录,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对{树}的用字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推动了{树}用字的历时更替,{树}的用字差异对于研究出土文献的来源和传抄过程、文本断代都有重要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献与用字论文参考文献

[1].周朋升.梳理简帛文献用字展现汉字发展历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何余华.出土文献{树}的用字差异与断代价值论考[J].汉字汉语研究.2019

[3].张晗.出土战国秦汉《诗》类文献用字现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孙涛.东汉出土文献用字习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杨敏,杨丽华.宁夏固原地区出土隋唐碑刻文献用字情况论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6].刘艳娟.秦汉简帛文献用字习惯考察二则[J].语言科学.2018

[7].陈荣谦.文献学视阈下的《蘅花馆诗钞》用字研究——兼议《中国书法全集73》徐氏楷书编排之失[J].山西档案.2018

[8].张再兴,姜慧.基于出土文献语料库的疑问代词{何}的用字定型过程研究[J].语言科学.2018

[9].李二配.方块白文文献用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8

[10].张再兴.秦汉出土文献中{欢}的记词用字考略[J].龙岩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863语料上的训练时间

标签:;  ;  ;  ;  ;  ;  ;  

文献与用字论文_周朋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