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导率方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方程,状态,复合材料,工质,关系式,压力计,热力学。
热导率方程论文文献综述
孙颖颖,陈林,徐鸿飞,林俊,杜小泽[1](2015)在《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热导率方程的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的导热特性好于单一填充。根据碳纳米管与纳米片状石墨在高分子基材中的分布形态,将碳纳米管与纳米片状石墨的"桥状搭接"结构作为等效基材,未搭接的"游离态"碳纳米管作为填料,利用串并联热阻模型和Maxwell-Garnett等效介质法建立了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的导热模型,并通过数量级分析对热导率方程进行了简化。结果表明,在混合填料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等效热导率随纳米片状石墨的增多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在质量分数配比不变的情况下,等效热导率随混合填料的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周永,吴江涛[2](2011)在《标准氢的热导率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泛搜集标准氢(25%仲氢)热导率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单纯形算法拟合了标准氢的热导率计算方程。方程与实验数据的偏差一般在5.0%以内。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本文方程的适用范围为100~500 K,压力不超过150 MPa的区域。方程的不确定度为3.0%。方程具有一定的外推性,可以用于100 K以下或500 K以上的区域,但是不建议温度超过1000 K,压力超过250 MPa。方程可以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亮亮[3](2005)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模型及热导率方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导热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布,提出了导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两相体系的“海岛-网络”模型;并结合逾渗理论及其在导电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建立了导热复合材料的逾渗热导率方程。实验证明,该模型及热导率方程符合实际而且适用于高含量填充型导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热导率的预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05年12期)
雷群芳,林瑞森,侯虞钧[4](2003)在《MH(81)状态方程与高压液体热导率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液体由微型晶粒和空穴组成 ,在有效结构理论基础上结合晶体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方法 ,推导出一个双参数热导率表达式 ,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液体物质热导率的关联 .该模型特征参数的数值和符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液体的结构特点和导热机理 ,并且与物质的晶体结构常数间有良好定量关系 ,显示出较为明确的物理意义 ;该模型把属于传递性质的热导率与物质的 p VT等平衡性质联系起来 ,为状态方程在热导率推算中的应用构筑了桥梁 .用 MH(81)状态方程计算了具有代表性的 19种纯物质的饱和液体热导率和 10种纯物质的高压 (0 .1~ 5 0MPa)液体热导率 ,总体平均偏差分别为 1.4 %和 3 .7% .说明该模型结合合适的状态方程可以大大拓宽温度和压力的适用范围 ,有利于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叶杰成[5](2001)在《波耳兹曼传输方程和分子动力学对铜薄膜热导率模拟研究及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导率是体材料的一个固有特性,而对于薄膜材料的热导率却是一个几何参数—厚度的函数,这就是所谓的微尺度效应。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铜薄膜的热导率。 波耳兹曼传输方程(BTE)是描述电子输运的基本方程。对于金属薄膜材料,当外加的温度梯度平行于薄膜方向时,热能的交换仅由自由电子传输完成的。文中介绍了用波耳兹曼传输方程计算了单晶、无缺陷金属薄膜的横向热导率。 除了波耳兹曼传输方程以外,近几年来分子动力学方法在研究微尺度热物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采用两种分子动力学(MD)方法研究不同厚度和温度下铜薄膜的热导率。平衡态分子动力学(EMD)方法用来研究厚度在100-400nm之间的热导率,均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NEMD)方法用来研究厚度在16-70nm之间的热导率。并将结果和实验做了比较。 最后,本文将波耳兹曼传输方程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就铜薄膜热导率的计算结果作了研究比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1-03-10)
公茂琼,罗二仓,周远[6](1997)在《用状态方程计算多元混合工质的热导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R状态方程结合修正的Enskog理论计算了氮烃类多元混合工质的热导率。在压力为0.072~5.715MPa,温度为122.190~335.5K范围内,总绝对平均偏差为4.98%。(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1997年05期)
高万振,B.Bode[7](1997)在《简化的矿物油热导率状态方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液体润滑材料的热导率首先是在弹流润滑膜的温度分布及热交换计算中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描绘液体热导率与压力、温度关系的所谓”状态方程”,即λ=f(p.T)的研究进展却不显着.从最早的Bridgman方程,到后来的Riedel方程和Kardos方程,均由于不方便于工程应用且精确度不够而未在弹流计算、设计和测量中得到应用.本文作者曾采用动态热丝法,在20℃-80℃的温度区间和压力至400MPa的条件下,实测了叁种烷烃和两种纯矿物油的热导率.在所确定的测试压力和温度区间,这些烷烃的液- 固相转化过程十分明显,从而获得了液体介质在液-固相转化临界点附近的热导率实测数(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1997-05-01)
童景山,张小勇[8](1990)在《高压液体热导率的测试和液体状态方程在热导率数据关联中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液体热导率是重要的热物性数据之一。1987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所属单位曾提出需要高压下液相石油馏份及其溶解氢、硫化氢和轻烃的混合物的热导率和粘度数据,要求压力高达200bar,温度为常温到300℃范围。本组经过一年多努力,研制成功(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1990年03期)
热导率方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广泛搜集标准氢(25%仲氢)热导率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单纯形算法拟合了标准氢的热导率计算方程。方程与实验数据的偏差一般在5.0%以内。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本文方程的适用范围为100~500 K,压力不超过150 MPa的区域。方程的不确定度为3.0%。方程具有一定的外推性,可以用于100 K以下或500 K以上的区域,但是不建议温度超过1000 K,压力超过250 MPa。方程可以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导率方程论文参考文献
[1].孙颖颖,陈林,徐鸿飞,林俊,杜小泽.混合填充复合材料热导率方程的推导[J].化工学报.2015
[2].周永,吴江涛.标准氢的热导率方程[J].化工学报.2011
[3].王亮亮.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模型及热导率方程的研究[J].中国塑料.2005
[4].雷群芳,林瑞森,侯虞钧.MH(81)状态方程与高压液体热导率的计算[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
[5].叶杰成.波耳兹曼传输方程和分子动力学对铜薄膜热导率模拟研究及其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1
[6].公茂琼,罗二仓,周远.用状态方程计算多元混合工质的热导率[J].低温工程.1997
[7].高万振,B.Bode.简化的矿物油热导率状态方程研究[C].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1997
[8].童景山,张小勇.高压液体热导率的测试和液体状态方程在热导率数据关联中之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