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区新丰中学

镇江市丹徒区新丰中学

一、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欢[1](2020)在《宁镇地区汉代墓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墓葬作为一种特殊文化遗存,再现了墓主生前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丧葬习俗,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最直观的反映。宁镇地区古代文化遗存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汇之处,文化具有多样性,本文选择宁镇地区汉代墓葬作为研究对象,将考古资料与历史背景合二为一,探讨宁镇地区汉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依据墓葬构筑材料的不同,宁镇地区汉墓分为土坑墓、土坑木椁墓、砖室墓三大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划分墓葬型式,梳理宁镇地区汉墓结构的演变脉络,发现宁镇地区汉墓存在着竖穴土坑木椁墓向木顶石椁墓、木顶砖室墓再向砖室墓转变的历时性发展过程,土坑墓有被木椁墓逐渐取代的趋势。土坑墓呈现出无葬具向有葬具,无墓道向有墓道的转变趋势。土坑木椁墓存在单箱向分箱,单棺向双棺的早晚演变规律。砖室墓整体上表现出单室向双室,平面形状由规则向不规则转变的动态演变趋势。宁镇地区汉墓中常见的陶器组合,依据陶器性质及功能规律分为仿铜陶礼器组、日用陶器组和模型明器组,不同组别陶器的时间分布以及在不同型式墓葬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宁镇地区随葬品组合经历了仿铜陶礼器向日常生活用器及模型明器的阶段性变化,反映出汉代丧葬观念由重“礼”向重“俗”的转变。综合墓葬结构及陶器组合演变趋势,参考学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宁镇地区汉墓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西汉早期至西汉中期;第二阶段,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第三阶段,东汉中晚期,其中第一阶段又可分为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期两个时间段,第二阶段又可分为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和东汉早期两个时间段,每一发展阶段的汉墓结构及随葬品各有特征。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发现宁镇地区不同政治地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墓葬文化面貌形成一定影响。较两京地区,宁镇地区在墓葬形制转变上存在明显滞后性,对旧有传统的摒弃与新兴文化因素的输入过程缓慢,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差别。较徐州地区,宁镇地区墓葬形制发展进程缓慢,随葬品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性。南京长江以北地区随葬器物风格更接近于扬州地区。皖南地区汉墓在墓葬结构和演变规律上与宁镇地区存在高度相似性,反映了文化上的统一趋势。宁镇地区汉墓中文化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契合。宁镇地区汉墓包含吴越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汉代主流文化因素等各种文化因素。西汉中期以前,受吴越文化及楚文化影响较深,西汉中期后,汉文化占据宁镇地区墓葬主体地位,作用于墓葬形制、丧葬方式及随葬器物上。随着影响加深,汉文化覆盖范围不局限于礼制层面,而是深入日用生活,逐渐与本地文化相融合,深入人心。

伍新春[2](2020)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之路任重道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述评》文中提出一、引言如果有这样一本书,它以未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翔实的心理数据用以展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面貌,你愿意去关注它吗?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也是人类整全健康的核心元素。当今社会,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多元、多变、多样性的社会特点使未成年人思想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受到家庭、网络和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很多传统观念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

翟建明[3](2019)在《基于Scratch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社会的竞争其本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种种优势,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值得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认为可视化编程软件Scratch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在Scratch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Scratch教学设计并编制了Scratch校本教材;随后在Scratch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以辅助Scratch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体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Dick&Carey教学模型,设计与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Scratch校本课程。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选择Scratch软件的理由和意义;阐述了Scratch软件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为后续教学设计的构建提供必要的依据;利用Dick&Carey模型的框架探索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和Scratch教学的一般流程,同时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合到本校的Scratch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Scratch校本课程,并在课程实施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搭建Scratch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拓展Scratch软件的学习。根据初中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要求以及对相关教学网站功能和结构的参考,设计了Scratch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分享与互动交流的氛围,拓展了对Scratch软件的学习。(3)Scratch校本课程的实证性探索。Scratch校本课程实施阶段,在课堂上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搜集大量的学生作品,同时分发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总结,对如何促进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看法。

蔡星宇[4](2017)在《镇江市4G-LTE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防护措施探讨》文中认为移动通信基站,特别是4G-LTE基站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民众身边最为常见的电磁辐射源。基站的电磁辐射和其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心的敏感话题。因此,开展4G-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现状的分析并对其防护措施进行讨论,这些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由电磁辐射的危害开始,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对国内相关标准和监管体系的建立,以及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差别进行了介绍。随后对4G-LTE基站系统组成、设备参数和天线类型进行了陈述,对基站进行污染源分析,并从理论上预测了典型4G-LTE基站周边电磁辐射衰减的分布模型和电磁辐射保护距离。通过收集镇江市4G-LTE基站的基本位置信息,分析并研究了镇江市4G-LTE基站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镇江市域范围进行网格化划分并开展电磁辐射背景环境监测,与基站本身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镇江市4G-LTE基站对背景电磁环境的影响和环境电磁容量。同时还对各种典型类型的基站的辐射污染开展了实地监测。取得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将基站GPS坐标导入ArcGIS作图的方法,分析出镇江市4G-LTE基站分布特征,发现在空间分布上都表现为城市中心密集,周边郊区等分布稀疏;统计分析发现镇江市平均基站密度约为2个每平方公里,其中京口区和润州区约为5个每平方公里,与大型城市相比,单位面积基站数量较低;其中镇江市分布密集的地方主要是城市内的商业街区、办公楼宇、学校、住宅小区等,除了市中心人员密集区外,人口稀疏区的基站分布基本沿交通干道和村镇中心设置。(2)监测结果显示镇江市电磁环境背景监测数值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要求,在满足环评推算的保护距离前提下进行选址建设的基站,能够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的要求;可见,市域范围内电磁环境容量还有比较大的空间;并且,截至目前镇江市未出现因电磁辐射环境背景监测数值过高,从而需要限制建设的区域。(3)通过对典型基站进行类比监测,发现人口密集区域的基站由于采取了低辐射功率、低增益、高通道数的发射设备以及通过布设间距更小更密集的蜂窝网络来建设基站,可以有效实现低辐射、高覆盖、高容量的效果。而人口稀疏的郊区和铁路、公路沿线通信覆盖基站虽然大多采用相对更大功率、高增益的发射设备,并且绝大部分采取落地铁塔形式建站,但是实际监测结果显示其辐射强度均能够满足保护距离和控制限值的要求。(4)根据理论模型计算,确定了镇江市各类基站天线主瓣方向的水平保护距和垂直保护距离,在此电磁辐射防护区外,由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将小于标准限值五分之一的单站控制限值;即只要基站的规划按照理论计算的保护距离开展建设,基站周边的敏感点就能够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

刘洋[5](2015)在《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6年正式施行至今的发展现状描述,对照国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推广经验,对推广过程中因为政策制定不完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不高等原因产生的一些主要矛盾及问题进行分析,为该镇至国内推广、发展、调整或变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一些建议与实证依据,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推动该区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对策如下:创建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国家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律法规的建设,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政府责任强制约束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制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新农合制度是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制度,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参合率,并完善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确定合理的筹资标准、补偿标准,增加筹资渠道,提升保障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服务能力。医疗机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主要场所,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设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保障,简化医疗报销程序能为农民带来极大的便利,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参合率普遍达到了 90%以上,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孟英[6](2012)在《镇江东乡古村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古村落是农耕时代的缩影,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村落的发展带着历史印记,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古村落作为优秀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随着众多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它存在意义及价值正逐步被更多的有识之士认同。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致使大部分古村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面临严峻挑战。本论文研究对象是江苏省镇江市东乡地区保存较好的古村落,通过实地调研测绘以及相关文献查阅等方法,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特点及村落历史建筑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展现东乡地区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村落形态和乡土文化,根据东乡地区古村落开发保护现状,分析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以期延续东乡地区古村落的生命力。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中提出总体设想,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界定等;第二章对东乡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等作简单介绍;第三章对东乡地区古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研究东乡古村落聚落空间特点,从古村落布局特点和民居形态特征进行探讨;第五章对东乡地区典型古村落进行总结和描述;第六章研究东乡地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刘佳[7](2012)在《镇江近代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研究》文中提出镇江的近代时期始于1861年开埠通商并设立租界,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镇江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类型丰富、特征显着的近代建筑。它们在艺术风格、空间形态、造型特色、材料结构、建造方式等方面具有近代特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镇江的近代化历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镇江近代建筑数量众多,但由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破坏和建国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许多近代建筑被拆毁、改建或弃置,遗存状况不容乐观,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亟待研究和保护。论文以镇江市区内的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收集,获得了一手的测绘数据,运用建筑形态学、建筑文化学、类型学和结构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建筑本体形态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对镇江近代历史、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背景有充分梳理和总结的前提下,从镇江近代建筑的形态特征(共时性研究)和形态的演变过程(历时性研究)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筑形态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建筑风格、建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特征以及建造方式等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演变路径及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全面系统的认知镇江近代建筑的形态及其演变。通过对镇江近代建筑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确定了镇江建筑在近代时期定型的“基本模型”,认为镇江近代建筑主体形态表现为“四种风格”和“七种空间模式”,其建筑造型普遍采用“折中性”的设计手法,其建造方式具有本土化和先进性特征,以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镇江地区建筑形态的基因库。论文提出了镇江近代建筑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非典型性”的“本土化演进”方式。一方面,镇江传统建筑发生以传统建筑造型元素与建造技术要素为根基的“西化”演变,同时,以殖民地式为先驱和以仿西式建筑为主体的西方建筑式样发生“本土化”演变,另一方面,近代晚期建筑的现代化转型并不彻底,没有形成典型的现代式建筑。研究为类似的中国中小城市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路。总结了镇江近代建筑演化的路径为“二元并存”的方式,在近代初期和中期的演变呈现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变特点,在近代后期的演变中则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为探索中国中小型城市的建筑在近代时期的肇始(传统建筑的转型)、定型与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毛润和,武卫华[8](2006)在《建设一片热土 富裕一方百姓——记镇江市丹徒区政协副主席殷红林》文中提出 在镇江市丹徒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身佩绶带、胸戴红花、神情端庄、精神矍铄的创业者在鲜花簇拥的讲台上流畅地作着报告。他的报告没有华彩纷呈、激情澎湃的豪言壮语,却始终贯穿着锐意进取、竭诚为民的务实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断赢得雷动的掌声。他,就是今年被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授予"镇江市人民奖章获得者"荣誉称号的丹徒区政协副主席、辛丰村党委书记、辛丰工贸实业公司董事长殷红林。

郭晓东,丁海燕[9](2017)在《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生命成长》文中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核心任务。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处于相对尴尬境地的农村学校,唯有紧扣"质量"、"品位"这两个关键,才能成功突围,赢得发展。作为一位从事农村教育20多年的教师,笔者结合本校的嬗变,追问教育本源,从课程改革视阈,探讨在教师、质量、课堂、管理等几方面的改革经验,阐述了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思考、新途径。

朱晓东[10](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也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给高中学生的成长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潜在能量,创造性地将互联网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为更好地开展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新的途径和支点。

二、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学(论文提纲范文)

(1)宁镇地区汉代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宁镇地区的地理范围及历史沿革
    二、考古发现及学术研究史
    三、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思路、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宁镇地区汉墓的结构类型
    第一节 土坑墓
    第二节 土坑木椁墓
    第三节 砖室墓
    第四节 特殊类型墓
    第五节 宁镇地区汉墓结构演变
第二章 宁镇地区汉墓的随葬品分组
    第一节 仿铜陶礼器组
    第二节 日用陶器组
    第三节 模型明器组
    第四节 宁镇地区汉墓随葬品组合演变
第三章 宁镇地区汉墓的演变阶段
    第一节 西汉早期至西汉中期
    第二节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第三节 东汉中晚期
第四章 宁镇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与两京地区的比较
    第二节 与徐州地区的比较
    第三节 与南京江北地区的比较
    第四节 与皖南地区的比较
第五章 宁镇地区汉墓文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文化因素分析
    第二节 文化因素的历时性变化分析
    第三节 文化面貌形成的历史背景考察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之路任重道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成果主要内容介绍
三、成果的主要特点
    1. 研究成果结构层次清晰
    2. 研究上有新进展,突出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3. 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结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4. 研究数据翔实,内容全面,构成了一部重要的“数据库”
四、后续研究前瞻

(3)基于Scratch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阻碍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1.2 运用Scratch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价值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有关创新能力方面的文献综述
    2.2 Scratch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2 支架式教学理论
        2.2.3 CPS(创造性问题解决)理论
    2.3 Scratch与创新能力培养
        2.3.1 Scratch概述
        2.3.2 Scratch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优势
    2.4 Scratch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基于Scratch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
    3.1 基于Dick& Carey模型的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3.1.1 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分析
        3.1.2 学习目标的编写
        3.1.3 教学策略设计
        3.1.4 教学媒体选择及设计
        3.1.5 教学评价
    3.2 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Scratch校本课程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课程实施及效果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对象
        4.2.1 实验对象的选取
        4.2.2 实验前创造性倾向测验结果分析
    4.3 课堂实施过程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Scratch课程教学实施反馈
        4.4.2 Scratch课程满意度问卷分析
        4.4.3 实验后创造性倾向测验结果分析
        4.4.4 学生作品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Scratch校本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4)镇江市4G-LTE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防护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1.1.2 4G-LTE基站的电磁辐射及其危害
    1.2 国内外电磁辐射及其防护研究现状
        1.2.1 国内电磁辐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电磁辐射研究现状
        1.2.3 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4G-LTE基站系统概述
        1.3.1 4G-LTE基站系统简介和设备参数
        1.3.2 基站天线类型和特点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4 研究的依据与评价标准
2 镇江市4G-LTE基站分布情况分析
    2.1 镇江市域4G-LTE基站总体分布情况分析
        2.1.1 镇江市自然及社会概况
        2.1.2 镇江市4G-LTE总体分布情况分析
    2.2 镇江市域三大运营商4G-LTE基站分布情况分析
        2.2.1 镇江移动公司4G-LTE基站的分布特征
        2.2.2 镇江电信公司4G-LTE基站的分布特征
        2.2.3 镇江联通公司4G-LTE基站的分布特征
    2.3 镇江城市内不同区域4G-LTE基站分布特性分析
        2.3.1 镇江城区4G-LTE基站分布特性分析
        2.3.2 丹阳市4G-LTE基站分布特性分析
        2.3.3 句容市4G-LTE基站分布特性分析
        2.3.4 扬中市4G-LTE基站分布特性分析
        2.3.5 镇江市域交通干线和特征区域4G-LTE基站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镇江市4G-LTE基站电磁辐射监测与分析
    3.1 镇江市4G-LTE基站监测概述
        3.1.1 网格化监测布点原则
        3.1.2 典型基站选取原则
        3.1.3 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方法
    3.2 4G-LTE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3.2.1 网格化布点监测结果
        3.2.2 典型基站类比监测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4G-LTE基站电磁辐射防护距离及防护监管措施探讨
    4.1 4G-LTE基站电磁辐射防护距离分析
        4.1.1 理论计算模型
        4.1.2 防护距离计算
        4.1.3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4.2 基站电磁辐射的防护及基站选址建议
    4.3 电磁辐射防护监管模式的建议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具体情况分析
    2.1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人数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与监督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情况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情况
3 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医疗制度设计方面
        3.1.1 筹资渠道
        3.1.2 补偿水平
        3.1.3 基金管理
        3.1.4 报销程序
    3.2 监管及实施主体方面
        3.2.1 政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足
        3.2.2 法律责任意识不明确,严重依赖行政推动
        3.2.3 管理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缺乏稳定的保障
        3.2.4 医疗系统工作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
        3.2.5 定点医疗机构在区域服务和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3 参合主体方面
        3.3.1 政府政策的宣传
        3.3.2 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质疑
4 国内先进经验及借鉴
    4.1 国内部分省份经验借鉴
        4.1.1 天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4.1.2 江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4.1.3 国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5 完善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5.1 创建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5.1.1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律法规的建设
        5.1.2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医疗的资金投入
        5.1.3 构建政府责任强制约束机制
    5.2 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制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5.2.1 强化对农民的有效宣传和积极引导
        5.2.2 完善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
        5.2.3 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5.2.4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补偿机制
    5.3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服务能力
        5.3.1 积极完善农村医疗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5.3.2 最大程度简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程序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镇江东乡古村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1 国内研究的现状
        1.4.2 国外研究的现状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古村落概念界定
        1.5.2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第2章 镇江东乡地区地域文化特征
    2.1 自然与地理环境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自然环境资源
    2.2 社会背景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口资源
        2.2.3 东乡地区移民历史
        2.2.4 民间风俗
    2.3 文化特征
        2.3.1 井文化
        2.3.2 建筑文化
        2.3.3 宗族文化
        2.3.4 庙会文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乡地区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地理条件
    3.2 风水理念
    3.3 宗族意识
    3.4 传统习俗与行为习惯
    3.5 宗教信仰
    3.6 本章结语
第4章 东乡古村落的聚落空间特点
    4.1 古村落聚落类型
        4.1.1 聚落位置
        4.1.2 聚落类型
    4.2 古村落布局特点
        4.2.1 村落街巷布局
        4.2.2 村落建筑布局
        4.2.3 村落公共空间布局
    4.3 古村落的民居形态特征分析
        4.2.1 典型的住宅形制分析
        4.2.2 东乡民居构成要素与功能分析
        4.2.3 聚落公共建筑分析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东乡地区典型古村落分析
    5.1 华山村
        5.1.1 村落概况
        5.1.2 村落布局
        5.1.3 典型建筑及景观
    5.2 葛村
        5.2.1 村落概况
        5.2.2 村落布局
        5.2.3 典型建筑及景观
    5.3 姜家桥
        5.3.1 村落概况
        5.3.2 村落布局
        5.3.3 典型建筑及景观
    5.4 孙家塘古村落群
        5.4.1 村落概况
        5.4.2 村落布局
        5.4.3 典型建筑及景观
    5.5 儒里
        5.5.1 村落概况
        5.5.2 村落布局
        5.5.3 典型建筑及景观
    5.6 本章结语
第6章 关于东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6.1 东乡古村落保护价值
    6.2 东乡古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东乡古村落保护原则、内容和措施
        6.3.1 保护原则
        6.3.2 保护内容
        6.3.3 保护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东乡地区行政区划表
    附录 2:东乡地区古村落调研详表(自摄、自绘)
    附录 3:东乡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 4:东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果
致谢

(7)镇江近代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1.2.3 镇江近代建筑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建筑形态学的相关理论
        1.4.2 建筑文化学的相关理论
        1.4.3 类型学的相关理论
        1.4.4 结构学的相关理论
        1.4.5 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
    1.5 论文框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论文思路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镇江近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2.1 镇江近代建筑的产生背景
        2.1.1 镇江的自然地理环境
        2.1.2 镇江的地域人文环境
        2.1.3 镇江城市建设沿革
    2.2 长江时代——兴起阶段(1861 年至 20 世纪初)
        2.2.1 开埠通商并设立租界
        2.2.2 洋行及公司的设立及传统贸易的发展
        2.2.3 近代港口、航运业和邮电业的发展
        2.2.4 宗教的传播及西方文化的渗透
        2.2.5 三个主要区域的形成
    2.3 铁路时代——发展阶段(20 世纪初至 1929 年)
        2.3.1 铁路的出现
        2.3.2 城市中心的转移
        2.3.3 工业区的出现
        2.3.4 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4 省会时代——小高潮(1929 年至 1937 年)
        2.4.1 省会迁镇
        2.4.2 城市建设规划和近代路网的形成
        2.4.3 城市中心的回归
    2.5 抗日战争时期至建国前(1937 年到 1949 年)
        2.5.1 抗日战争时期的破坏
        2.5.2 伪政权对城市的建设
        2.5.3 抗战胜利后的恢复建设
    2.6 小结
第三章 镇江近代建筑的调研、类型及分布
    3.1 现存建筑遗产调研情况
        3.1.1 调研范围及内容
        3.1.2 调研方法及过程
        3.1.3 镇江近代建筑遗存现状
        3.1.4 相关保护措施及保护名录
        3.1.5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3.2 镇江近代建筑的分类
    3.3 镇江近代公共建筑及其分布
        3.3.1 宗教建筑及其分布
        3.3.2 政府行政建筑及其分布
        3.3.3 市政交通建筑及其分布
        3.3.4 商业建筑及其分布
        3.3.5 公益医疗建筑及其分布
        3.3.6 文教纪念建筑及其分布
        3.3.7 军事建筑及其分布
    3.4 镇江近代产业建筑及其分布
        3.4.1 工业建筑及分布
        3.4.2 农业建筑及分布
    3.5 镇江近代居住建筑及其分布
        3.5.1 传统民居建筑及分布
        3.5.2 里弄建筑及分布
        3.5.3 其他居住建筑及分布
        3.5.4 私家花园及分布
    3.6 小结
第四章 镇江近代建筑的风格及其演变
    4.1. 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西化
        4.1.1 传统建筑风格
        4.1.2 传统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4.2. 殖民地式建筑风格的植入和仿西式建筑风格的出现
        4.2.1 殖民地式建筑风格
        4.2.2 仿西式建筑风格
    4.3 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逐渐形成
        4.3.1 内中外西式
        4.3.2 内西外中式
        4.3.3 中西融合式
    4.4 现代式建筑风格成为近代后期的趋势
    4.5 小结
第五章 镇江近代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
    5.1 空间造型特征
        5.1.1 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5.1.2 空间的体量和尺度
    5.2 空间结构模式
        5.2.1 传统合院模式
        5.2.2 里弄空间模式
        5.2.3 内部回马廊模式
        5.2.4 单间并联模式
        5.2.5 线式布局模式
        5.2.6 集中式布局模式
        5.2.7 过渡空间连接模式
    5.3 特殊空间的形态特征
        5.3.1 多样的入口空间形态及类型
        5.3.2 天井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5.3.3 新型附属空间的出现
    5.4 群体建筑空间特点
        5.4.1 伯先路——京畿路街道空间形态
        5.4.2 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
    5.5 不同风格建筑的空间涵义
        5.5.1 具有封建性和内向性的传统建筑空间
        5.5.2 讲求功能性和效率性的西式建筑空间
        5.5.3 体现文化交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空间
    5.6 小结
第六章 镇江近代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6.1 屋顶造型由坡变平
        6.1.1 双破硬山屋顶为主的传统建筑
        6.1.2 四坡屋顶为主的近代建筑
        6.1.3 平屋顶的现代式建筑
    6.2 建筑立面由结构性转向设计性
        6.2.1 具有结构性的传统建筑立面
        6.2.2 以外廊为特点的殖民地式建筑立面
        6.2.3 具有设计性的仿西式建筑立面
        6.2.4 文化交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立面
        6.2.5 简洁的现代式建筑立面
    6.3 建筑门窗具有中西杂糅的特征
        6.3.1 传统式样的门窗特征
        6.3.2 西方式样的门窗特征
        6.3.3 中西合璧式样的门窗特征
    6.4 建筑其他部位的形态和演变
        6.4.1 室内天花的出现
        6.4.2 楼梯和扶手的变化
        6.4.3 多样化的栏杆造型
    6.5 小结
第七章 镇江近代建筑的建造方式及其演变
    7.1 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
        7.1.1 新型屋面材料的出现
        7.1.2 结构材料的发展
        7.1.3 墙体材料的变化
        7.1.4 其他附属建材
    7.2 建筑构造的新发展
        7.2.1 建筑结构由构架式转向承重墙式
        7.2.2 屋顶的建造技术
        7.2.3 墙体的建造技术
        7.2.4 地面的建造技术
        7.2.5 建筑附属设备的完善
    7.3 人为因素的新变化
        7.3.1 设计师和设计机构的出现
        7.3.2 施工专业化和工种的变化
        7.3.3 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制度法规的完善
    7.4 小结
第八章 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路径及动因
    8.1 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
        8.1.1 整体性演变
        8.1.2 由封闭形态走向开放形态
        8.1.3 由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
        8.1.4 由家族性转变为社会性
    8.2 建筑形态的演变路径
        8.2.1. 镇江近代建筑发展的两条路线和一个趋势
        8.2.2 “非典型性”的“本土化的演进”方式
        8.2.3 镇江近代建筑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8.3 建筑形态演变的动因
        8.3.1 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8.3.2 社会的变动和发展
        8.3.3 人的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的转变
    小结
结语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学术贡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镇江近代时期主要建筑名录
附录二:镇江近代建筑遗产现存状况一览表
附录三:镇江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控制单位情况一览表(2009 年 12 月)
附录四:镇江近现代优秀建筑
附录五:测绘建筑图录(部分)
附录六: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课题

(9)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生命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无旁骛, 回归教育最本源
二、固本培元, 抓好发展最根本
三、聚焦实效, 抓好课改主阵地
四、顺势而为, 抓好质量生长点
五、精益求精, 抓好管理发力点

(10)“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问题表征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借力互联网资源,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2. 借力互联网的多维空间, 和学生构建心灵“空间站”。
    3. 利用网络较强的互通性, 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

四、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宁镇地区汉代墓葬研究[D]. 杨欢. 南京大学, 2020(02)
  • [2]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之路任重道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述评[J]. 伍新春. 生活教育, 2020(05)
  • [3]基于Scratch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D]. 翟建明. 宁波大学, 2019(06)
  • [4]镇江市4G-LTE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防护措施探讨[D]. 蔡星宇. 江苏大学, 2017(05)
  • [5]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D]. 刘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镇江东乡古村落研究[D]. 孟英. 南京工业大学, 2012(05)
  • [7]镇江近代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研究[D]. 刘佳. 江南大学, 2012(04)
  • [8]建设一片热土 富裕一方百姓——记镇江市丹徒区政协副主席殷红林[J]. 毛润和,武卫华. 江苏政协, 2006(09)
  • [9]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生命成长[J]. 郭晓东,丁海燕. 生活教育, 2017(11)
  • [10]“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途径[J]. 朱晓东. 生活教育, 2017(11)

标签:;  ;  ;  ;  

镇江市丹徒区新丰中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