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论文_曲凯,尹青青,刘行,司马献章,温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秦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古生代,花岗岩,中生代,西秦,锆石,黑云母。

北秦岭论文文献综述

曲凯,尹青青,刘行,司马献章,温国栋[1](2019)在《北秦岭柳树湾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黑云母常见于与产铀相关的围岩地层、花岗岩体和花岗伟晶岩脉之中,并且常常与晶质铀矿紧密共生,在对岩石放射性元素的还原和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选取北秦岭柳树湾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围岩地层、花岗岩体、含矿花岗伟晶岩和不含矿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矿物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黑云斜长片岩和不含矿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分别为羟金云母和羟铁云母。灰池子二长花岗岩体和含矿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呈现出由富铁羟金云母向富镁羟铁云母演化的过渡关系,二者显示出较好的亲缘性。随着岩浆不断演化,灰池子二长花岗岩—含矿花岗伟晶岩—不含矿花岗伟晶岩形成的温度和氧逸度不断降低,母源岩浆显示出由壳幔混合来源向单一壳源成因演化的特点。黑云母成分示踪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表明:与柳树湾铀矿有关的灰池子二长花岗岩体、含矿花岗伟晶岩和不含矿花岗伟晶岩分别形成于板块碰撞的挤压构造环境、挤压向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以及随后与拆沉减薄有关的伸展阶段,是晚古生代北秦岭叁次构造活动的浅部岩浆反应。(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滕浪,陈建立,陈守余[2](2019)在《北秦岭老湾金矿带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其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北缘,是一个由前寒武系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组成的中-低P/T变质带。通过对老湾金矿带变质岩产状、岩石组合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的变质岩原岩及其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老湾金矿带龟山岩组斜长角闪岩类原岩为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基性岩脉;云母石英片岩类原岩为中性泥质岩、砂岩等沉积岩;大理岩原岩为纯净的白云岩。2)龟山岩组形成于中-新元古代(920Ma±),经历了志留纪(410Ma±)、石炭纪(314 Ma±)、白垩纪(130 Ma±)叁期变质作用,龟山岩组变质岩是其先就位于地壳中的原岩后来发生陆壳俯冲再折返抬升退变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翟文建,郭君功,杨俊峰,何凯,赵韵文[3](2019)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大面积榴闪岩的发现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叁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带则与官坡-双槐树一带的榴辉岩构成一线,而中带向西可能延伸至丹凤大寺沟一带。区内榴闪岩主体受秦岭岩群郭庄岩组的展布形态控制,呈面状遍布于整个郭庄岩组内,而非局限于某一侧或两侧,暗示秦岭岩群可能整体卷入早古生代的俯冲和碰撞作用。野外宏观特征、岩相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榴闪岩原岩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654.1±5.6 Ma、656.1±6.7 Ma,获得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472.9±6.0 Ma、485.0±33.0 Ma,其后分别在455.4±9.0Ma、416.7±1.9Ma和401.1±6.2Ma遭受了多期次退变作用的迭加。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基性岩石的原岩至少存在于新元古代中期和晚期,其成岩时代分别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晚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床群一致,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两者是否为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期侵位的产物,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4](2019)在《北秦岭西段凤县地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4±3.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_2=64.55%~73.07%)和碱(Na_2O+K_2O=5.35%~8.11%),低铝(Al_2O_3=13.91%~16.0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Eu负异常(δEu=0.34~0.86);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Mg#值。以上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具壳源特征,为地壳部分熔融结果。北秦岭造山带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浆岩具弧岩浆岩特征,显示它们形成于俯冲环境。结合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岩浆岩分布以及草滩沟群沉积特征显示,早奥陶世北秦岭造山带还处于商丹洋的俯冲阶段。(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志华[5](2019)在《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阶段长期而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时伴随着多期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源区性质的研究对反演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北秦岭造山带出露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是对两次造山作用的响应。然而,目前对这些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造山带东段,西段则比较薄弱,部分岩体仍缺少精确的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这使得对北秦岭西段花岗岩的时空格架及源区物质组成的研究并不完善。同时,对这些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针对北秦岭西段古生代、早中生代及晚中生代的典型花岗岩体,展开系统的基础地质及岩石学研究。本论文选取北秦岭西段古生代(叁岔河岩体、党川岩体、草川铺岩体、火炎山岩体、山门镇岩体)、早中生代(关山岩体、宝鸡岩体)和晚中生代(太白岩体)共8个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阐明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年代学格架,探讨不同阶段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区性质及其成因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岩石学及锆石U-Pb定年,划分出北秦岭西段古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叁个阶段:a.第一阶段:~450Ma,以叁岔河石英闪长岩体为代表,岩石具有低SiO_2(56.42-61.44wt.%),富钠,准铝质特征(A/CNK=0.79-0.86),高Mg#(55.6-60.0),Cr=65.7-113ppm、Ni=32.8-54.2ppm,锆石ε_(Hf)(t)值介于+2.24到+5.13之间,较高的Ba/La(22-31)值以及宽泛的Ba/Th(40-162)值,表明源区有俯冲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450Ma的中酸性岩浆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受俯冲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b.第二阶段:~430Ma,以党川二长花岗岩和草川铺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富SiO_2(71.23-74.29wt.%),铝饱和指数A/CNK为1.08-1.17,富钾K_2O(3.48-5.88wt.%),K_2O/Na_2O=1.10-2.26,低Mg#值,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党川二长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5.03到+7.32之间,草川铺二长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0.59到+10.56之间,显示源区物质不均一,为镁铁质岩浆同化混染古老地壳物质的产物。c.第叁阶段:~410Ma,以火炎山黑云母花岗岩和山门镇黑云母花岗岩为代表。SiO_2含量为68.73-73.07wt.%,K_2O含量为4.40-6.23wt.%,A/CNK=1.01-1.09,属弱过铝质系列,低Mg#值,具有高的CaO/Na_2O(0.34-0.57)比值。火炎山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9.01到+2.65之间,山门镇黑云母花岗岩锆石ε_(Hf)(t)值介于-18.86到-26.62之间,表明主要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总体上,从459Ma到410Ma,花岗岩的SiO_2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由富钠富镁系列向富钾富铝系列演化,花岗岩中锆石ε_(Hf)(t)值由正到负,表明随着造山过程的演化,中上地壳中富集组分的熔融程度不断增加,地壳的熔融层次逐渐变浅,指示从俯冲阶段到碰撞阶段的演化过程。(2)划分出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两个阶段:~230Ma和~210Ma两个阶段。a.第一阶段:以关山二长花岗岩为代表,岩石具较高的SiO_2(66.91-75.25wt.%)和K_2O(3.44-5.30wt.%)含量,A/CNK值为0.84-1.03,Mg#=36.2-55.3,锆石ε_(Hf)(t)值介于-21.59到+0.19之间,主要为不同深度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由挤压碰撞向伸展机制转换的初期。b.第二阶段:以宝鸡岩体为代表,岩石具有更高的SiO_2、K_2O含量、较低的Mg#值。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其锆石ε_(Hf)(t)值介于-13.57到-6.94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66Ga到2.08Ga之间,表明起源于古元古代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东侧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锆石ε_(Hf)(t)值为-0.70到+5.44之间,多数为正值,指示岩石的源区主要为富钾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宝鸡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后碰撞晚期伸展拉张阶段。(3)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150Ma),以太白正长花岗岩为代表。太白岩体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准铝-弱过铝(A/CNK=0.97-1.05)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的I_(Sr)=0.7053-0.7112,ε_(Nd)(t)值在-18.6到-0.1之间,其锆石ε_(Hf)(t)值介于-19.7到-12.1之间,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6-2.43Ga,指示岩浆源区以古元古代地壳为主。~(206)Pb/~(204)Pb=17.492-17.524,~(207)Pb/~(204)Pb=15.470-15.485,~(208)Pb/~(204)Pb=37.750-38.097,与南秦岭基底相近。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中生代,与北秦岭牧护关、蟒岭花岗岩的构造背景一致,均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敬宇[6](2019)在《北秦岭宽坪群浅变质沉积岩沉积时代、物质源区和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南秦岭造山带之间,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和构造挤压作用,是秦岭造山带最为复杂的地带。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它对于理解整个秦岭造山带及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构造作用的复杂性和测年方法的局限性,北秦岭造山带早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依然不是很清楚。宽坪群位于秦岭造山带的最北端,毗邻华北克拉通南缘,很好地保存了大量关键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并且识别出了代表宽坪洋壳残片的蛇绿混杂岩,因此选择宽坪群作为研究区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好的优势。此外,由于宽坪洋与北秦岭造山带的年龄、物源和亲源性密切相关,所以对宽坪群的研究能够很好地示踪北秦岭的构造演化,这对于前寒武时期构造格局的恢复和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建都具有显着的意义。我们选取商洛典型剖面作为采样区域,并选择宽坪群广泛分布的二云母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两种不同的岩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以及室内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聚焦前人争议的关键问题,旨在进一步探讨宽坪群的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地壳生长、构造背景,以及为恢复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提供可靠的依据。宽坪群浅变质沉积岩主量元素的含量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SiO_2含量变化范围为58-76 wt.%,Al_2O_3含量变化范围为10-16 wt.%,Fe_2O_3T含量变化范围为4.9-7.4 wt.%,MgO含量变化范围为1.7-4.0 wt.%,CaO含量变化范围为0.6-3.5 wt.%,Na2O含量变化范围为0.9-2.8 wt.%,K_2O含量变化范围为1.7-5.3 wt.%。这些样品与后太古代澳大利亚页岩相比,具有相类似的SiO_2、Al_2O_3、K_2O含量,但是Na2O和CaO含量显得相对偏低,而Fe_2O_3、MgO含量则相对较高,总体上接近于上地壳的平均组分。宽坪群的浅变质沉积岩显示出较为一致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这些样品都表现出富集轻稀土和相对平坦的重稀土模式((La/Yb)_N=6.3-12.5,(Gd/Yb)_N=1.5-2.2)的特征,并具有相对较高的稀土含量(∑REE=156-251 ppm)。这些浅变质沉积岩显示出显着的Eu的负异常(δEu=0.58-0.68)。与后太古代澳大利亚页岩相类似,具有出显着的负Ba、Nb、Ti的特征以及明显的负Sr、Eu异常。宽坪群大部分锆石的形状都呈现半圆到次圆状的椭圆形,颗粒大小不一,总体磨圆度较差,说明经过了较短距离的物质搬运,碎屑沉积物主要为近端物源,大部分碎屑锆石具有明显的韵律环带,显示出火成岩成因的典型特征。宽坪群的碎屑锆石很好地记录了从太古代早期到早古生代(3440-488 Ma)的地质历史,其中保存了一颗最古老的34.4亿年的谐和岩浆锆石。碎屑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显示出较大的变化范围,进一步可划分为正的区间(从+0到+8.3)和负的区间(从-32.0到-0.4),基于锆石年龄,我们获得了锆石Hf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它主要分布在1381-3138 Ma和1567-4084 Ma两个范围。通过对宽坪群系统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几个初步的认识:1.宽坪群最年轻的变质锆石年龄为488±3 Ma,结合后期~440 Ma区域变质作用的年龄,我们将宽坪群浅变质沉积岩沉积时代限定为早古生代(488-440 Ma),这与前人在宽坪群的浅变质沉积岩中发现的奥陶纪的化石相一致,而不是早期研究者所认为的中-新元古代或古元古代。2.宽坪群的浅变质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效地指示了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长英质的上地壳,经过风化剥蚀等作用沉积在靠近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的相关环境中,如弧后盆地等。3.宽坪群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新元古代(1000-900 Ma),峰值为994 Ma左右。次要年龄集中于2500-2400 Ma、1300-1100 Ma、850-700 Ma等区间。通过与邻区进行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比对,宽坪群物源显示双源的特征,它的主要沉积物源是秦岭群,有少量的物质来源于华北克拉通南缘。4.宽坪群的物源记录了早期地质历史过程中叁个重要的地壳演化事件,包括一次重要的新元古代地壳改造和两个显着的古元古代地壳改造和地壳生长阶段,可能与早期超大陆的聚合及裂解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芬红[7](2019)在《北秦岭构造带西段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变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位于中央造山系东西交汇枢纽部位,是连接秦岭造山带与祁连、昆仑造山带的关键地带。近年来随着东秦岭地区秦岭岩群中各类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发现,有关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问题引发了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受限于地理位置及后期构造迭加的影响,西秦岭地区秦岭岩群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有关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变质特征以及是否经历过高压-超高压变质等问题仍不清楚,制约了对北秦岭构造带形成和演化的认识。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宝鸡-天水一带的太白、张家庄和冷水河叁个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对区内的秦岭岩群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榴闪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以下初步认识:1、北秦岭西段秦岭岩群主要由各类正、副片麻岩、片岩、变粒岩、大理岩和少量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于正/副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组成,其中片麻岩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质片麻岩;偶见有二云母片岩和透辉斜长变粒岩。2、对副片麻岩锆石定年结果显示,其继承性原岩锆石年龄出现~1.0Ga、~1.14Ga、~1.45Ga和~1.57 Ga四个主要年龄峰值和~1.33 Ga、~1.74 Ga和~2.72 Ga叁个次要年龄峰值。其中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0Ga,结合侵入到副片麻岩中的新元古代花岗岩得到的954±6 Ma的结晶年龄,共同限定西秦岭秦岭岩群的形成时代为1.0~0.95Ga;副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主要集中于491~501Ma、442~459Ma、398~425Ma和346~384Ma四个年龄区间,其中以400-450Ma最普遍,部分~500Ma变质锆石显示出重稀土平坦、无Eu负异常的榴辉岩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特征。3、斜长角闪岩和榴闪岩定年结果,得到部分变基性岩石的原岩形成时代变化于797~838Ma,同时得到四组变质年龄分别为~495 Ma、~424 Ma、~400 Ma和~358 Ma,与片麻岩的变质年龄有很好的可比性。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斜长角闪岩/榴闪岩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其产状和结晶年龄,表明本文研究的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的原岩很可能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基性岩墙。4、综合传统矿物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太白地区榴闪岩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以石榴子石幔部成分、基质角闪石和斜长石成分计算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650~660℃,P=10.5~10.6Kbar,其能否代表真正的峰期变质条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5、综合对比认为:(1)东、西秦岭的秦岭岩群碎屑岩具有相同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和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应形成在相同的沉积环境中。参考秦岭岩群中新元古代花岗岩最大侵位时代,提出北秦岭构造带秦岭岩群的形成时代应为0.96~1.0Ga的新元古代;(2)秦岭岩群碎屑岩中最明显的中元古代(1300~1600Ma)年龄峰值既不同于华北板块也不同于南秦岭以及扬子板块的年代学记录,暗示北秦岭在中-新元古代可能是一个独立微陆块;(3)东、西秦岭变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和相近的原岩形成时代,并且变碎屑岩和变基性岩都记录了与东秦岭基本一致的~500 Ma、450~400Ma的多期变质事件,表明东西秦岭应该是一条统一的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元朔[8](2019)在《北秦岭造山带东段显生宙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岗岩是大陆地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陆地壳的再造和生长。因此对花岗岩的成因及源区性质的探究,对于解析大陆地壳的形成以及造山带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北秦岭造山带古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Sr-Nd-Pb同位素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了物质源区和不同岩浆过程对花岗岩成分的影响。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选取北秦岭古生代灰池子和商南岩体为研究对象,探究古生代北秦岭地体花岗岩成因及地壳演化。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灰池子岩体侵位于423±7 Ma~424+10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灰池子岩体为I型花岗岩,全岩87Sr/86Sri(0.7050-0.7054)和sNd(t)(2.9~0.4)值显示灰池子岩体是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灰池子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Sr/Y、(La/Yb)N 比值,不明显的Eu的负异常,显示较深的岩浆源区。商南岩体侵位于424±11Ma与灰池子岩体同期,商南岩体样品可以分为两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第一组样品具有高的SiO2含量,为S型花岗岩。相对高的87Sr/86Sr(0.7131-0.7158)初始值和低的εNd(t)值(-7.1-10.5),显示其源区为富斜长石而贫粘土矿物的杂砂质岩石,类似于北秦岭内出露的成熟度较低的变沉积岩;另一样品具有相对低的SiO2含量,具有类似于灰池子岩体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0.7057;εNd(t)=1.0;TDM2=1.1 Ga),说明新生地壳在源区的贡献。结合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时空分布特点,我们认为,灰池子和商南岩体形成于伸展环境初期,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灰池子岩体,熔融的基性岩石不完全混染表壳岩石形成商南岩体。(2)源区物质成分是决定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首要因素。本文选取侵位于北秦岭地体北缘的牧护关和蟒岭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分的研究,为探究北秦岭地体基底物质组成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契机。两个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9.3-77.0 wt.%),低Mg#值(0.21-0.38),富集LREE,Th,U和Pb元素,亏损HFSE,且存在Eu的负异常。蟒岭岩体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r/Y、(Dy/Yb)N和(La/Yb)N 比值,较低的Si02含量和不明显的Eu的负异常,推测蟒岭岩体二长花岗岩比牧护关岩体二长花岗岩具有更深的形成深度。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来源,均来源于不均一的岩浆源区(牧护关岩体花岗岩87Sr/86Sri= 0.7070~0.7103,εNd(t)=-7.0-15.0;蟒岭岩体花岗岩 87Sr/86Sri =0.7054-0.7083,εNd(t)=-7.9-16.0)。锆石U-Pb定年结果可以分为两类:(1)岩浆锆石(153-140 Ma);(2)继承锆石,可以分为五个群组,分别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633-2103 Ma)、古元古代-中元古代(1988-1377 Ma)、新元古代(975-605 Ma),古生代(535-382 Ma),晚古生代-早中生代(329-187 Ma)。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来源于类似于北秦岭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与古老的基底物质(类似于华北南缘熊耳群)的混合。牧护关和蟒岭岩体较低的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也支持了华北南缘基底物质的参与。结合北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点,北秦岭地体内广泛分布的晚侏罗-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伸展环境中,地幔物质的上涌。形成这些花岗岩的熔体来源于逆冲俯冲至北秦岭地体之下的华北南缘基底物质与新元古代新生变基性岩的混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Phonepaserd,Phanadith(彭博)[9](2019)在《北秦岭羊肚菌的系统学分析及其对玉米和小麦的促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天然羊肚菌资源的大陆国家,61个系统发育树种中有一半是在中国发现的。但在复杂地形和偏远地区,例如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生长着大量第四纪冰川遗留植物,仍然有许多隐藏物种未被发现。另一方面,许多微生物被证明能促进植物生长,粗腿羊肚菌(M.crassipes)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改善寄主植物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提高寄主防御能力,并促进植物生长,最近研究表明羊肚菌是许多种类禾本科植物有益的共生体。为了探索羊肚菌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收集了来自秦岭北部的31个样本、秦岭南部的4个商业栽培品种子囊果和3个栽培品种的菌落,通过系谱一致性系统发育种类识别(GCPSR)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在NCBI数据库和MLST数据库下载的同源性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秦岭38个标本中有4个系统发育种,即羊肚菌Mes-9、羊肚菌Mes-13、羊肚菌Mes-25、秦岭羊肚菌M.chensiensis,另外还有一个假羊肚菌(Verpa bohemica)。栽培的羊肚菌Mel-6、Mel-10和Mel-12与它们的商业名称一致。除Mes-19没采集到外,本次采集的75%(3/4)为秦岭地区的新记录种,通过单基因和联合基因分析,发现一种新的系统发育种单系(M.chensiensis)。在所有的系统发育树中,有黑色和黄色羊肚菌两个明显的分支。假羊肚菌与黑色羊肚菌(Dist.Elata)的亲缘关系比与黄色羊肚菌(Dist.Esculenta)的亲缘关系更近,是这个姊妹群的基部群。本研究收集的所有标本均表现出陆地区域保守性,所有秦岭标本均聚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古老黄色羊肚菌的进化特点。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的M.crassipes有利于玉米(Zea mays var.saccharata)的生长和防御。本文中研究了M.crassipes接种对玉米(陕单985)生长指标的影响,包括:植物高度,茎直径,叶面积,根系发育,根、茎和叶的N、P和K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四种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AL和POD)等指标;M.crassipes接种对土壤指标的影响,包括:土壤水分、矿物质NO_3~-和NH_4~+、P、K、土壤pH值。M.crassipes接种量按50,100和150 mL菌丝体悬浮液(1皿/100mL)。所有M.crassipes接种剂量均显着增加了玉米生长的指标(例如,鲜重和干重),并且还影响了其他指标,特别是增加了土壤水分和有效钾含量。研究结果总体上表明,接种M.crassipes不仅可能影响玉米生长量,还可能影响种植体系的可持续性。为确定生物炭-羊肚菌混合物在盐渍胁迫土壤中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在土壤中加入生物炭和羊肚菌耦合物,将冬小麦种子种在温室的花盆中,并对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和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人工接种后的组织学染色法,分别检测了羊肚菌菌悬液中分泌的激素和玉米共生结构,并以雪松的枝条为原料,用优化的方法制备生物炭。结果表明,生物炭-羊肚菌混合物浓度为1.5%时,种子萌发率最高。在无盐胁迫下(即阳性对照PC2),生物炭-羊肚菌混合物在浓度为2.0%、2.5%时,分别提高麦苗根/茎比例为0.469、0.549(P<0.05)。但在0.5%盐胁迫下,生物炭-羊肚菌在1.0%~2.5%浓度下能显着提高幼苗的根/茎比(P<0.05),提高率分别为0.515、0.653、0.573、0.580,这一结果甚至高于阳性对照PC2。各处理幼苗的高度、鲜重、生物量比对照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0.5%的耦合物处理浓度无论有无盐胁迫,却比对照低。混合物浓度越高,小麦生长指标的改善程度越高。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平均为21%,对苗高的抑制率平均为21.8%,对苗鲜重的抑制率平均为36.3%,对生物量的抑制率平均为12%,对根/茎比的抑制率平均为23.9%。而生物炭-羊肚菌能有效缓解盐胁迫,比如缓解种子萌发率为33.3%、株高为3%、鲜质量为21%、生物量为36.4%、根/茎比为471.4%。冬小麦通过提高根/茎比来提高自身的耐盐性,本研究中羊肚菌可以分泌植物激素IAA、SA、ABA等进一步刺激根系发育。该混合物中生物炭可以将营养和湿度集中,木炭-羊肚菌耦合剂可以实现双赢效果,显示这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本研究为秦岭羊肚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系统的分类信息,并且提供了羊肚菌的应用方法,技术和基础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澍[10](2019)在《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五垛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垛山岩体位于北秦岭地体东部,是花岗岩类型复杂并具有多期次侵位特征的复式岩体。本文通过对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锆石年龄、主量、微量及Sr-Nd-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该岩体的成因类型、岩浆源区特征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五垛山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从441Ma到426Ma,部分样品保留古元古代至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并且岩体内存在400Ma左右的岩脉和侵入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五垛山花岗岩主要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绝大部分主量元素的氧化物均与SiO2含量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总体上具有高硅质、低镁、富碱以及弱过铝至强过铝特征。依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和结晶年龄可以把五垛山花岗岩分为叁类:441~438Ma时段的花岗岩Sr/Y比值较高(39.7~120),(La/Yb)N比值较高(18.8~56.0),Eu的异常不明显(0.73~1.45),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εNd(t)富集(-4.5~-1.9),指示其形成深度较深,源区不存在(或少量存在)斜长石残留,形成于下地壳;433-426Ma时段的花岗岩Sr/Y比值相对较低(8.2~53.9),(La/Yb)N L比值较高(14.3~174),Eu 的负异常明显(0.25~0.86,平均值0.53),指示花岗岩的形成源区存在显着的斜长石残留,形成深度相对较浅,形成于中上地壳;而~400Ma的花岗岩Eu的正异常明显(1.55和1.72),可能是中上地壳的花岗岩演化到后期长石堆晶的产物。另外五垛山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和北秦岭地体的同位素组成相似,五垛山花岗岩的源区为北秦岭变沉积岩与新生地壳物质的混合,而这种新生地壳物质可能为早期侵位于北秦岭地壳中的中基性岩体。北秦岭地体在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已经处于后碰撞阶段,五垛山花岗岩形成深度的差异显示北秦岭由加厚地壳向正常地壳转变,而中晚志留世五垛山岩体以及北秦岭其他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中上地壳物质熔融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反映了早志留世北秦岭地体前期的加厚地壳可能发生了垮塌,而后中上地壳熔融形成这些花岗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北秦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湾金矿带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北缘,是一个由前寒武系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组成的中-低P/T变质带。通过对老湾金矿带变质岩产状、岩石组合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的变质岩原岩及其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老湾金矿带龟山岩组斜长角闪岩类原岩为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基性岩脉;云母石英片岩类原岩为中性泥质岩、砂岩等沉积岩;大理岩原岩为纯净的白云岩。2)龟山岩组形成于中-新元古代(920Ma±),经历了志留纪(410Ma±)、石炭纪(314 Ma±)、白垩纪(130 Ma±)叁期变质作用,龟山岩组变质岩是其先就位于地壳中的原岩后来发生陆壳俯冲再折返抬升退变质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秦岭论文参考文献

[1].曲凯,尹青青,刘行,司马献章,温国栋.北秦岭柳树湾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铀矿地质.2019

[2].滕浪,陈建立,陈守余.北秦岭老湾金矿带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其形成过程[J].地质找矿论丛.2019

[3].翟文建,郭君功,杨俊峰,何凯,赵韵文.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大面积榴闪岩的发现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4].陈国超,张亚峰,裴先治,李佐臣,季宪军.北秦岭西段凤县地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9

[5].张志华.北秦岭西段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探讨[D].西北大学.2019

[6].王敬宇.北秦岭宽坪群浅变质沉积岩沉积时代、物质源区和构造背景[D].西北大学.2019

[7].罗芬红.北秦岭构造带西段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变质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张元朔.北秦岭造山带东段显生宙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Phonepaserd,Phanadith(彭博).北秦岭羊肚菌的系统学分析及其对玉米和小麦的促生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周澍.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五垛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下、上沙溪庙组沉积...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略图紫阳县水系图渭河盆地现代应力与断裂活动方式图(...南秦岭东段黑色岩系及柱状图分布位置...沿线地貌特征图

标签:;  ;  ;  ;  ;  ;  ;  

北秦岭论文_曲凯,尹青青,刘行,司马献章,温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