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蜈蚣论文_兰新强,赵锋,李文辉,张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少棘蜈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蜈蚣,毒性,转录,杀虫,细粉,大肠杆菌,诱导。

少棘蜈蚣论文文献综述

兰新强,赵锋,李文辉,张云[1](2018)在《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中活性分子的挖掘、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少棘蜈蚣药效分子群、寻找少棘蜈蚣中的活性分子,分离纯化少棘蜈蚣毒液中的活性蛋白质并进行功能研究。方法:采用蛋白质组-转录组学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少棘蜈蚣中毒素类似蛋白的多样性。通过凝胶过滤柱分子筛、离子交换柱、SDS蛋白电泳、胶酶解质谱鉴定,从少棘蜈蚣毒液中分离并鉴定得到毒液过敏原SSM-va1,随机选取120人血清对SSM-va1进行过敏性评估。对少棘蜈蚣转录组序列进行BLAST,共发现8个(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8-10-19)

卢佳,邓秋萍,任文华[2](2018)在《少棘蜈蚣抗菌肽Scolopin 2-NH2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究抗菌肽Scolopin-2(S-2)及其酰胺化修饰产物Scolopin-2-NH2(S-2-N)的二级结构、抗菌活性及其理化性质,并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其抗菌作用机制。按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法检测抗菌肽S-2/S-2-N对4种菌株的抗菌活性;用不同条件处理S-2/S-2-N,测定其理化性质;用圆二色谱仪检测抗菌肽S-2/S-2-N的二级结构;以S-2-N/S-2处理大肠杆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穿透细胞膜的效率及菌体细胞膜完整性;通过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分析S-2-N/S-2对细菌细胞周期及细胞内DNA复制和修复相关基因的影响。除了具有和母体肽S-2相似的耐热性、耐酸碱性及抵抗离子强度和消化酶的能力,S-2-N还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短时间内(30 min)二者均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膜损伤,但抗菌肽S-2-N穿透细胞膜的效率更高;流式细胞术及RT-PCR技术分析结果显示,S-2-N/S-2抑制了大肠杆菌细胞周期的进行,下调了基因dnaA、dnaB、dnaG和SSB的表达,同时促进了RecA和RecN的表达。抗菌肽S-2经酰胺化修饰后,具有比母体肽更强的抗菌活性。二者的抗菌作用机制为:破坏细菌细胞膜,结合细菌DNA和RNA、影响DNA的二级结构,阻滞细菌细胞周期的进行、影响细菌细胞内与DNA复制和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吴春红[3](2018)在《少棘蜈蚣最细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药蜈蚣为传统的毒性动物药材,而临床常用其最细粉,即少棘蜈蚣最细粉,但蜈蚣体内所含的毒性成分使得机体中毒后常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及过敏反应等。本文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大鼠3月慢性毒性试验,探讨少棘蜈蚣最细粉的安全性,如毒性反应剂量、毒性反应的类型和可能的毒性靶器官,旨在为临床用药及确定安全剂量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预试验结果发现少棘蜈蚣最细粉Dm(100%致死剂量)为12.00 g/kg,Dn(0%致死剂量)为6.00 g/kg,如果实验组数为6组,计算出剂量比r=1.148,从而正式实验剂量由低到高确定为:6.00 g/kg、6.89 g/kg、7.91 g/kg、9.08 g/kg、10.43 g/kg、12.00 g/kg。昆明种小鼠每组20只,分为6组,共120只,按雌雄各50%,苦味酸标记编号。将0.30 g/ml的少棘蜈蚣最细粉混悬液等比稀释成6个浓度水平的混悬液,按给药容积0.4 ml/10g,于24小时内,分别灌胃给药。观察并记录给药后14天的小鼠情况:毛色状况、精神状况、活动状况、饮食情况、排便情况,五官分泌物有无异常,毒性反应表现,毒性反应大小,毒性反应开始时间,维持时间等、中毒反应恢复情况,以及各组小鼠死亡率。采用LD50计算软件计算LD50(半数致死量)。(2)大鼠3月慢性毒性试验:SD大鼠120只,实验环境下喂养1周,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以及少棘蜈蚣最细粉高、中、低剂量组,每组雌性大鼠15只,雄性15只。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少棘蜈蚣最细粉(0.5 g/kg、1.0 g/kg、2.0 g/kg,分别为临床常用剂量10倍、20倍、40倍)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每日定时给药1次,每周给药5日,连续给药12周,于给药4周、12周和恢复2周,检测血液学指标:HCT(Hematocrit,红细胞比容)、MCH(mean corpuscular volume,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HGB(Hemoglobin,血红蛋白浓度)、LYMPH(Lymphocyte,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Lymphocyte ratio,淋巴细胞比率)、MCHC(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V(mean corpuscular volume,平均红细胞体积)、MONO%(Monocytes,单核细胞比率)、MPV(mean platelet volume,血小板平均体积)、NEUT%(Neutrophilic granulocyte,中性粒细胞比率)、PCT(Platelet hematocrit,血小板压积)、PDW(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血小板分布宽度)、PLT(Platelet,血小板计数)、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计数)、RDW(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红细胞分布宽度)、WBC(White blood cell,白细胞计数),检测生化指标:BUN(Blood urea nitrogen,血尿素氮)、ALB(Albumin,白蛋白)、ALT(Alanine aminotransrease,谷丙转氨酶)、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谷草转氨酶)、CK(Creatine kinase,肌酸激酶)、CREA(Creatinine,肌酐)、Glu(Glucose,葡萄糖)、TBIL(Total blood cell,总胆红素)、TCHO(Total cholesterol,总胆固醇)、TG(Triacylglycerol,甘油叁酯)、TP(Total protein,总蛋白)、Cl(Chloridion氯)、Na(Naloridion钠)、K(Potassiumion钾),对各脏器进行脏器指数计算和病理学检查。结果:(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少棘蜈蚣最细粉灌胃后各组小鼠中毒症状相似,在高剂量组观察到尿失禁,抽搐,痉挛等毒性反应。死亡小鼠主要脏器(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等)肉眼观察未见异常。观察14天后,统计各剂量组动物死亡数,采用软件计算LD50,少棘蜈蚣最细粉对小鼠的LD50为8.8218g/kg,95%置信区间为8.3800 g/kg≤LD50≤9.2870 g/kg。小鼠死亡情况未发现性别差异性。(2)大鼠3月慢性毒性试验:少棘蜈蚣最细粉在给药第6周后对大鼠体重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恢复期逐渐恢复;给药4周,少棘蜈蚣最细粉2.0 g/kg组仅有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计数)低于阴性对照组,而给药12周后,0.5、1.0、2.0 g/kg组大鼠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计数)、HGB(Hemoglobin,血红蛋白测定)降低,PLT(Platelet,血小板计数)、PCT(Platelet hematocrit,血小板压积)升高,但恢复期可恢复正常;给药4周,2.0 g/kg组BUN(Blood urea nitrogen,血尿素氮)、CREA(Creatinine,肌酐)高于阴性对照组,其它各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而给药12周,0.5、1.0、2.0 g/kg组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谷草转氨酶)、ALT(Alanine aminotransrease,谷丙转氨酶)、CK(Creatine kinase,肌酸激酶)、BUN(Blood urea nitrogen,血尿素氮)、CREA(Creatinine,肌酐)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恢复期有所下降,但2.0 g/kg组CK(Creatine kinase,肌酸激酶)、BUN(Blood urea nitrogen,血尿素氮)、CREA(Creatinine,肌酐)仍未恢复正常;0.5 g/kg组恢复期肾脏脏器指数低于阴性对照组,其余各组各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对各组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表明,给药第4周,检查发现2.0 g/kg组1例肾脏轻度纤维化。给药第12周,检查发现(1)肾脏病变:2.0 g/kg组1例轻度纤维化,0.5 g/kg、1.0 g/kg组各1例肾轻度水肿。(2)肝脏病变:1.0 g/kg、2.0 g/kg组各1例轻度水肿。(3)肺脏病变:2.0 g/kg组1例轻度炎症。(4)睾丸病变:2.0 g/kg组睾丸凝固性坏死1例。恢复期,(1)肾脏病变:1.0 g/kg组1例轻度纤维化,2.0 g/kg组1例轻度炎症,1例重度纤维化。(2)肝脏病变:1.0 g/kg、2.0 g/kg组轻度水肿各1例。结论:少棘蜈蚣最细粉对小鼠损害主要涉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小鼠LD50为8.8218 g/kg(8821.8 mg/kg),95%置信区间为8.3800 g/kg~9.2870g/kg,明显大于5000 mg/kg,属于微毒范畴。少棘蜈蚣最细粉给药3月,对大鼠有一定溶血毒性,并有一定的毒性损害出现在肝脏、肾脏、肺、心脏和睾丸。(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姚梦,赵丹,刘长军,王干,吴磊[4](2017)在《少棘蜈蚣候选杀虫肽κ-SLPTX-Ssm2e的原核表达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κ-SLPTX-Ssm2e是一条通过生物信息学同源序列分析获得的与已知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κ-SLPTX-Ssm2a高度同源的少棘蜈蚣毒素,由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且含有3对二硫键。为了后续便于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现采用原核表达与纯化的方法来获取较高产量的毒素多肽。文中首先利用大肠杆菌自动诱导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融合蛋白GST-SUMO-κ-SLPTX-Ssm2e,将其通过GST亲和层析纯化后,采用Ulp1激酶酶切,以释放毒素分子。随后,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进一步纯化。最后,利用MALDI-TOF/TOF质谱仪鉴定目的多肽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 475.732,与κ-SLPTX-Ssm2e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3 475.07基本一致,说明κ-SLPTX-Ssm2e很有可能被成功表达。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κ-SLPTX-Ssm2e的杀虫活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吴春红,梁刚,张红,张丹,刘明华[5](2017)在《少棘蜈蚣最细粉小鼠急性毒性和大鼠3月慢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少棘蜈蚣最细粉的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及大鼠3月慢性毒性,包括毒性剂量、毒性反应和可能的毒性靶器官。方法:小鼠24小时内一次性灌胃不同剂量的少棘蜈蚣最细粉,观察动物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SD大鼠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少棘蜈蚣最细粉(0.5 g/kg、1.0 g/kg、2.0 g/kg,分别为临床常用剂量10倍、20倍、40倍)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给药4周、12周和恢复2周,测定血液学指标、血生化学指标、脏器指数,发现毒性靶器官,并进行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少棘蜈蚣最细粉对小鼠LD50为8.8218 g/kg,其95%可信限为8.3800≤LD50≤9.2870 g/kg。少棘蜈蚣最细粉对大鼠体重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血液学检查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降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升高,血生化检查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肌酐(CREA)均明显升高,病理组织检查主要可致肾、肝、肺和睾丸病变。结论:少棘蜈蚣最细粉小鼠LD50为8.8218 g/kg,属于微毒级别,大鼠3月慢性毒性主要有一定溶血毒性,且毒性靶器官可能为肾脏、肝脏、肺和睾丸。(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17年05期)

吴茜,吴慧,吴磊,孟尔[6](2017)在《少棘蜈蚣候选毒素多肽κ-SLPTX-Ssm1b的原核表达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κ-SLPTX-Ssm1b是从少棘蜈蚣的c DNA文库中获得的一类功能未知的毒素,它与钾通道抑制剂κ-SLPTX-Ssm1a高度同源,由5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含有3对二硫键的多肽分子.利用p ET-43-His-SUMO原核表达载体,通过E.coli SHuffleTM菌种自动诱导表达,随后利用镍柱和RP-HPLC纯化,并通过MALDI-TOF质谱鉴定其分子量为5532.1870 Da,与理论值5532.3 Da相符.其产量为1 mg/L,为进一步鉴定其电生理活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尹世金,陈璇,闻闫瀚,陆春兰,胡青兰[7](2016)在《少棘蜈蚣钾通道毒素多肽KTX-Ssm175的表达、纯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llumina II代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湖北少棘蜈蚣毒腺转录组数据库,从中筛选到一个全新的毒素多肽编码基因KTX-Ssm175.经序列比对显示KTX-Ssm175多肽与κ-SLPTX-Ssm1a高度同源,提示KTX-Ssm175多肽为一种新的电压门控性钾通道阻断剂.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p GEX-4T-1-KTX-Ssm175原核表达载体,通过GST融合蛋白表达法对KTX-Ssm175多肽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进行诱导表达和分离纯化.MALDI-TOF-MS质谱测定显示纯化的KTX-Ssm175多肽分子量与理论值相吻合,说明成功实现了KTX-Ssm175多肽的基因工程制备,为深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侯欢欢,卢佳,章纬菁,黄芳,任文华[8](2016)在《少棘蜈蚣抗菌肽scolopin 2的克隆、表达与抗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AMP-scolopin 2的抗菌活性和抗癌机理。利用SUMO融合技术对AMP-scolopin 2进行了体外表达;采用抑菌圈、MTT、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分析了其抗菌活性、溶血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AMP-scolopin 2;AMP-scolopin 2对白血病细胞(K562)和肝细胞癌(Hep G2)具有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但对红细胞和正常细胞HEK293的影响很小;AMP-scolopin 2(40μmol/L)可以诱导K562(21.4%)和Hep G2(18.5%)细胞凋亡;此外,AMP-scolopin 2下调了与线粒体相关的凋亡蛋白pro-caspase-3、pro-caspase-9和pro-PARP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AMP-scolopin2可以通过线粒体caspase依赖性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09期)

赵丹,刘长军,吴磊[9](2015)在《少棘蜈蚣候选杀虫肽κ-SLPTX-Ssm2b的原核表达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搜索NCBI数据库,获得了与具有昆虫毒性的少棘蜈蚣毒素κ-SLPTX-Ssm2a高度同源的毒素分子κ-SLPTX-Ssm2b.通过密码子优化并全基因合成获得了其DNA序列,利用RF-cloning技术将κ-SLPTXSsm2b插入到表达载体pet-HIS-SUMO,通过自动诱导表达技术在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融合蛋白表达,通过镍柱纯化并用Ulp1激酶切割sumo标签并释放毒素分子,通过MALDI-TOF质谱鉴定其分子量为3 390.4658Da.研究结果表明获得了与理论分子量(3391.04Da)一致的κ-SLPTX-Ssm2b目的毒素分子,其表达产量为2.1mg/L,为进一步研究该候选杀虫肽分子的生理活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赵丹[10](2015)在《少棘蜈蚣毒素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是我国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蜈蚣种类,对于少棘蜈蚣分泌的毒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目前已经在少棘蜈蚣毒液中分离并鉴定出多种具有能够作用于细胞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活性的多肽类神经毒素。?-SLPTX-Ssm2a是一种少棘蜈蚣多肽毒素,200 nM该毒素就能够抑制45%的钾离子电流。通过搜索NCBI数据库,获得了一系列与?-SLPTX-Ssm2a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毒素分子——?-SLPTX-Ssm2b、?-SLPTX-Ssm2c、?-SLPTX-Ssm2d以及?-SLPTX-Ssm2e。这四种毒素分子均含有31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含六个半胱氨酸并形成了叁对二硫键。通过密码子优化并采用全基因合成的方法获得了这四个毒素分子的DNA序列,并利用RF-cloning技术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中。其中将?-SLPTX-Ssm2b、?-SLPTX-Ssm2d插入到pET-His-SUMO表达载体中,将?-SLPTX-Ssm2c、?-SLPTX-Ssm2e插入到pET-GST-SUMO表达载体中。通过自动诱导表达的方法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对于使用6?His标签融合表达的蛋白采用镍柱纯化,对于使用GST标签表达的融合蛋白采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对于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经过超滤脱盐浓缩后使用Ulp1激酶切割掉SUMO标签释放出相应的毒素分子。经过反相液相色谱对毒素分子进一步纯化获得高纯度的毒素分子。通过MALDI-TOF质谱鉴定,表达出的?-SLPTX-Ssm2b、?-SLPTX-Ssm2c、?-SLPTX-Ssm2d和?-SLPTX-Ssm2e的鉴定分子量(其鉴定分子量分别为3390.4685 Da、3451.773 Da、3390.8113 Da和3475.732 Da)与其理论分子量(其理论分子量分别为3391.04 Da、3351.13 Da、3391.89 Da和3475.07 Da)一致。以上说明通过实验成功表达并纯化出了正确形成叁对二硫键的蜈蚣毒素分子。实验证明该套表达纯化的方法对于表达富含二硫键的多肽毒素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下一步将检测这一系列多肽毒素分子的生理活性,为后续新型杀虫肽的筛选以及药物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1-01)

少棘蜈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探究抗菌肽Scolopin-2(S-2)及其酰胺化修饰产物Scolopin-2-NH2(S-2-N)的二级结构、抗菌活性及其理化性质,并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其抗菌作用机制。按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法检测抗菌肽S-2/S-2-N对4种菌株的抗菌活性;用不同条件处理S-2/S-2-N,测定其理化性质;用圆二色谱仪检测抗菌肽S-2/S-2-N的二级结构;以S-2-N/S-2处理大肠杆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穿透细胞膜的效率及菌体细胞膜完整性;通过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分析S-2-N/S-2对细菌细胞周期及细胞内DNA复制和修复相关基因的影响。除了具有和母体肽S-2相似的耐热性、耐酸碱性及抵抗离子强度和消化酶的能力,S-2-N还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短时间内(30 min)二者均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膜损伤,但抗菌肽S-2-N穿透细胞膜的效率更高;流式细胞术及RT-PCR技术分析结果显示,S-2-N/S-2抑制了大肠杆菌细胞周期的进行,下调了基因dnaA、dnaB、dnaG和SSB的表达,同时促进了RecA和RecN的表达。抗菌肽S-2经酰胺化修饰后,具有比母体肽更强的抗菌活性。二者的抗菌作用机制为:破坏细菌细胞膜,结合细菌DNA和RNA、影响DNA的二级结构,阻滞细菌细胞周期的进行、影响细菌细胞内与DNA复制和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棘蜈蚣论文参考文献

[1].兰新强,赵锋,李文辉,张云.少棘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中活性分子的挖掘、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2018

[2].卢佳,邓秋萍,任文华.少棘蜈蚣抗菌肽Scolopin2-NH2的抗菌作用机制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8

[3].吴春红.少棘蜈蚣最细粉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8

[4].姚梦,赵丹,刘长军,王干,吴磊.少棘蜈蚣候选杀虫肽κ-SLPTX-Ssm2e的原核表达与纯化[J].生命科学研究.2017

[5].吴春红,梁刚,张红,张丹,刘明华.少棘蜈蚣最细粉小鼠急性毒性和大鼠3月慢性毒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

[6].吴茜,吴慧,吴磊,孟尔.少棘蜈蚣候选毒素多肽κ-SLPTX-Ssm1b的原核表达与纯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7

[7].尹世金,陈璇,闻闫瀚,陆春兰,胡青兰.少棘蜈蚣钾通道毒素多肽KTX-Ssm175的表达、纯化与鉴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侯欢欢,卢佳,章纬菁,黄芳,任文华.少棘蜈蚣抗菌肽scolopin2的克隆、表达与抗癌机制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6

[9].赵丹,刘长军,吴磊.少棘蜈蚣候选杀虫肽κ-SLPTX-Ssm2b的原核表达与纯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5

[10].赵丹.少棘蜈蚣毒素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少棘蜈蚣活性蛋白DEAE-纤维素柱...少棘蜈蚣毒腺组织cDNA文库插入...少棘蜈蚣纤溶活性蛋白受pH影少棘蜈蚣最细粉LD50数据处理图少棘蜈蚣纤溶活性蛋白受温度影PCR筛选少棘蜈蚣毒腺组织cDNA文...

标签:;  ;  ;  ;  ;  ;  ;  

少棘蜈蚣论文_兰新强,赵锋,李文辉,张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