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杀虫剂论文_王云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菌杀虫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杀虫剂,真菌,生物防治,害虫,森林,杀螨剂,蚜虫。

真菌杀虫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丹[1](2019)在《真菌杀虫剂在产业开发中的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农药是我国实现"双减"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生物农药发展乏力,技术革新缓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销售困难。本文剖析了产业发展关键点,结合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真菌生物农药的产品特点,生产的特殊性和施放的技术要求等。为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农药的蓬勃发展提供专业视角。(本文来源于《科技促进发展》期刊2019年04期)

龙亚飞[2](2015)在《耐多菌清真菌杀虫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后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可克服这些问题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用于害虫防治中,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有很多优点,比如,主动感染寄主并且具有致死作用;循环侵染是其他微生物杀虫剂所没有的一个特点;一般情况寄主不会产生抗性;因此国内外都集中研究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简称Nr,又称为莱氏蛾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昆虫的重要病原真菌。该菌杀虫毒力强,寄主范围广,能寄生30多种鳞翅目害虫,特别是对鳞翅目夜蛾科类的昆虫有着非常强的致病力,能在多种农业系统中引发流行病,并且针对性非常强,对人体、其他非目标昆虫包括寄生虫还有捕食者无毒害作用。多抗霉素是一种广谱性抗生素类杀菌剂,这种杀菌剂因其内吸传导特性和水溶特性,对作物的抗病效果良好,对环境影响却很小,因此被广泛使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莱氏野村菌对抗生素类杀菌剂的敏感性还没有系统详细的报道,且很少有报道使用耐药性莱氏野村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因此研究莱氏野村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运用各种胁迫方法产生耐药性莱氏野村菌菌株,对于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0株莱氏野村菌菌株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毒力的菌株,并对高毒力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含多抗霉素平板的胁迫,筛选出耐多抗霉素的莱氏野村菌菌株。为莱氏野村菌和多抗霉素复配制剂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使用10株供试莱氏野村菌菌株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致病毒力进行测定,莱氏野村菌侵染后的僵虫先为白色,然后变为深绿色。感染致死初期,幼虫身体发僵、挺直或扭曲,发病后期幼虫出现吐水、下痢等症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综合比较僵虫率、校正死亡率以及致死中时间(LT50),其中以Nr19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及僵虫率分别为100%和86.6%,致死中时间LT50为5.0501d;Nr16和Nr41紧跟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3.2%,僵虫率分别为80.0%和85.7%,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3.9436d和4.2130d。以Nr16、Nr19、Nr41用于后续试验。2.以筛选到的Nr16、Nr19、Nr41菌株为研究对象,根据对菌株适合致死率75%-85%,确定紫外诱变条件为:在孢子浓度为1x107个/mL时,采用30W紫外灯,照射距离为30cm时,Nr16、Nr19、Nr41照射时间分别为2.5min、4.0min、3.5min。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测定了紫外诱变后的莱氏野村菌对多抗霉素的敏感性。发现不同诱变菌株莱氏野村菌对多抗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诱变菌株Nr4101的EC50值最大,诱变株Nr1601的EC50值最小,分别为1.0540mg/mL和0.4377mg/mL。3.根据多抗霉素在田间的施用浓度是1.67-2.50mg/mL。结合紫外诱变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在含多抗霉素平板上,通过涂分生孢子法定向筛选莱氏野村菌耐多抗霉素菌株。获得了一株耐药性莱氏野村菌菌株Nr16-I。验证结果表明该菌株Nr16-I在含多抗霉素和不含多抗霉素的平板上均生长。本实验筛选到的莱氏野村菌Nr16-I菌落色泽为乳白色,菌落形态为绒毛状,孢子粉为浅绿色,在SMAY培养基上一般约3-5天就开始产孢。(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6-01)

黄红艳,刘九成[3](2015)在《真菌杀虫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关注了真菌杀虫剂的专利技术现状,从起源、特点、提取工艺、剂型研制、分子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5年06期)

解娇,刘霞,张正坤,徐文静,李启云[4](2012)在《真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真菌杀虫剂的应用、剂型研制、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生态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未来真菌杀虫剂潜在的发展方向,对充分利用生防真菌进行害虫治理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何永梅[5](2011)在《真菌杀虫剂——蜡蚧轮枝菌》一文中研究指出蜡蚧轮枝菌是从蚜虫和白粉虱中分离的杀虫真菌,寄主范围较广,可寄生蚧类、蚜虫、螨类、粉虱等害虫,还可寄生某些鳞翅目害虫、线虫和蓟马等。本制剂对人畜无毒,无污染。主要剂型:粉剂(每克含50亿活孢子)、可湿性粉剂。(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1年17期)

何永梅[6](2011)在《真菌杀虫剂——块状耳霉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块状耳霉菌,商品名:杀蚜霉素、杀蚜菌剂,主要剂型:200万菌体/毫升悬浮剂。属活体真菌、低毒杀虫剂。适应小麦、棉花、花生、蔬菜等多种作物,可防治蚜虫、蝽象、白粉虱、潜叶蛾、蓟马、稻飞虱、叶蝉(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1年17期)

王滨,李增智,姚剑[7](2010)在《真菌杀虫剂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真菌杀虫剂的发展现状,指出真菌杀虫剂发展呈现出品种多样化、剂型系列化、生产现代化、产品标准化的特征。同时分析了真菌杀虫剂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真菌杀虫剂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多学科与多技术的集成、加强校(院)企合作,促进生物农药新产品研发进程是我国真菌杀虫剂产业发展的重要对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姚震[8](2010)在《真菌杀虫剂的应用现状及其产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7至2010年,借助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采访、私人通信和网上问卷调查,本论文针对真菌杀虫剂的应用及其产业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通过收集资料、设计问卷、联系厂家和代理商并走访科研部门,在此期间总共联系了9个厂家、5个研究机构,设计3套调查问卷;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开展市场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走访终端客户和开现场座谈会,在3个较大规模的生物农药市场做调查,从2008年3月在“中国农网”和“中国化工网”等网站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召开了3场座谈会;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真菌杀虫剂应用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早期学者仅从真菌杀虫剂的品种、技术性和相关部门着手而未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思考,最终获得的结果并不全面。导师的研究组成员从事农业和真菌杀虫剂研发近20年,与3家大型真菌杀虫剂厂商有着良好的合作,部分成果已经商业化。因此,本研究还讨论了相关农业政策、产业结构和真菌杀虫剂的发展。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本论文研究目的旨在为政府部门、生产厂家、研发者提出合理建议,为真菌杀虫剂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庞利萍[9](2010)在《真菌杀虫剂:安全高效挽回损失14亿》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名称: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获奖级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农业大学李增智教授领衔研发的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成果,彻底改变了我国真菌杀虫(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0年05期)

方丽英[10](2010)在《《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安徽农业大学主持,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参加的全国《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期刊2010年02期)

真菌杀虫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后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可克服这些问题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用于害虫防治中,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有很多优点,比如,主动感染寄主并且具有致死作用;循环侵染是其他微生物杀虫剂所没有的一个特点;一般情况寄主不会产生抗性;因此国内外都集中研究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简称Nr,又称为莱氏蛾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昆虫的重要病原真菌。该菌杀虫毒力强,寄主范围广,能寄生30多种鳞翅目害虫,特别是对鳞翅目夜蛾科类的昆虫有着非常强的致病力,能在多种农业系统中引发流行病,并且针对性非常强,对人体、其他非目标昆虫包括寄生虫还有捕食者无毒害作用。多抗霉素是一种广谱性抗生素类杀菌剂,这种杀菌剂因其内吸传导特性和水溶特性,对作物的抗病效果良好,对环境影响却很小,因此被广泛使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莱氏野村菌对抗生素类杀菌剂的敏感性还没有系统详细的报道,且很少有报道使用耐药性莱氏野村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因此研究莱氏野村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运用各种胁迫方法产生耐药性莱氏野村菌菌株,对于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0株莱氏野村菌菌株的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对斜纹夜蛾具有高毒力的菌株,并对高毒力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含多抗霉素平板的胁迫,筛选出耐多抗霉素的莱氏野村菌菌株。为莱氏野村菌和多抗霉素复配制剂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使用10株供试莱氏野村菌菌株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致病毒力进行测定,莱氏野村菌侵染后的僵虫先为白色,然后变为深绿色。感染致死初期,幼虫身体发僵、挺直或扭曲,发病后期幼虫出现吐水、下痢等症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综合比较僵虫率、校正死亡率以及致死中时间(LT50),其中以Nr19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及僵虫率分别为100%和86.6%,致死中时间LT50为5.0501d;Nr16和Nr41紧跟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3.2%,僵虫率分别为80.0%和85.7%,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3.9436d和4.2130d。以Nr16、Nr19、Nr41用于后续试验。2.以筛选到的Nr16、Nr19、Nr41菌株为研究对象,根据对菌株适合致死率75%-85%,确定紫外诱变条件为:在孢子浓度为1x107个/mL时,采用30W紫外灯,照射距离为30cm时,Nr16、Nr19、Nr41照射时间分别为2.5min、4.0min、3.5min。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测定了紫外诱变后的莱氏野村菌对多抗霉素的敏感性。发现不同诱变菌株莱氏野村菌对多抗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诱变菌株Nr4101的EC50值最大,诱变株Nr1601的EC50值最小,分别为1.0540mg/mL和0.4377mg/mL。3.根据多抗霉素在田间的施用浓度是1.67-2.50mg/mL。结合紫外诱变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在含多抗霉素平板上,通过涂分生孢子法定向筛选莱氏野村菌耐多抗霉素菌株。获得了一株耐药性莱氏野村菌菌株Nr16-I。验证结果表明该菌株Nr16-I在含多抗霉素和不含多抗霉素的平板上均生长。本实验筛选到的莱氏野村菌Nr16-I菌落色泽为乳白色,菌落形态为绒毛状,孢子粉为浅绿色,在SMAY培养基上一般约3-5天就开始产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菌杀虫剂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云丹.真菌杀虫剂在产业开发中的现状及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19

[2].龙亚飞.耐多菌清真菌杀虫剂的研制[D].贵州大学.2015

[3].黄红艳,刘九成.真菌杀虫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

[4].解娇,刘霞,张正坤,徐文静,李启云.真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12

[5].何永梅.真菌杀虫剂——蜡蚧轮枝菌[J].农药市场信息.2011

[6].何永梅.真菌杀虫剂——块状耳霉菌[J].农药市场信息.2011

[7].王滨,李增智,姚剑.真菌杀虫剂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

[8].姚震.真菌杀虫剂的应用现状及其产业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9].庞利萍.真菌杀虫剂:安全高效挽回损失14亿[J].农药市场信息.2010

[10].方丽英.《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J].广西林业.2010

论文知识图

3 喷雾接种剂量为 370~450 孢子/mm蚊子和蝗虫被绿僵菌感染后的状态(版权...绿僵菌主要侵染阶段1 放粉炮后木毒蛾死亡曲线图(2010 年)久效磷对金鱼精巢Leydig氏细胞的影响水污染问题ii

标签:;  ;  ;  ;  ;  ;  ;  

真菌杀虫剂论文_王云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