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赵一峰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即学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从生活中提取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教学活动,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大胆尝试教学内容的创新,用自己身边的事实加以改造,使之更现实、更真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随处都有着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培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听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4)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因而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展现一把摇动的椅子,让学生讨论怎样来修理这把椅子,学生讨论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特征的认识。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分类处理,整理成册,建立“信息库”。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的从“信息库”中提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并将他与书本知识有机的结合,进行“生活化教学”。也可以将“最佳信息”介绍给全体学生,让学生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建立了“信息库”,信息利用律高,体现“资源共享,合理应用。”
当然,数学教学老师要重视组织课外活动。有目的地开展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课外活动,既能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新,将学到的知识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