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克军[1]2003年在《游泳池给排水优化设计及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游泳池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已成为一项集娱乐、休闲与健身为一体的群众性运动场所,至今的需求与建设可谓方兴未艾。但由于在我国发展的相对较晚,实际运行与规范下的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缺乏系统的分析与交流。鉴此,该课题从消毒杀菌的运行与管理、夏秋季游泳池水质突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及运行过程中节水节能措施等叁个方面对游泳池的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参与现场管理与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游泳池给水排水的优化设计原则;经现场测试,对压力过滤器提速进行了研究,指出相对于目前规范值有较大提速潜力;讨论分析设计了大型多功能游泳场馆水处理间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 该课题从以上六个方面对游泳池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对于目前游泳池的运行管理与设计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温阳[2]2012年在《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风险的识别,明确了存在的风险,并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细则;接着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潜在的损失;在对风险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的应对和监控措施,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论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本文采用“目标特征—目标损害—风险因素”逆向追溯结构分解方法对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进行识别。首先,从时间维度入手,分析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的赛前计划、赛前筹备、赛时运行和赛后恢复等四个阶段的职能目标,建立目标特征集合;接着,通过鱼刺图法初步绘制出损害目标的特征集合,结合专家风险检查表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完善目标损害集合;最后,将风险目标损害因子作为核查对象,编制专家问卷调查表,通过专家风险核查表对风险因素特征集合进行诊断、筛选或补充,初步构建了由叁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和二十六个叁级指标组成的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的风险识别框架体系。通过集合理论和特征映射理论避免了风险识别过程中风险因子交叉、重迭和遗漏的问题。第二,对初步构建的风险识别框架体系经由两轮德尔菲专家调查法进行论证,最终形成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的风险评估体系:叁个一级指标(赛前筹备阶段风险、赛时运行阶段风险、赛后恢复阶段风险);九个二级指标(场馆运行计划风险、场馆人力筹备风险、场馆财力筹备风险、场馆物力筹备风险、场馆安全防范风险、场馆竞赛服务风险、场馆后勤保障风险、赛后人和物撤离风险、场馆赛后财务风险)和二十七个叁级指标(客户群服务计划制定风险、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制定风险、场馆运行任务和程序制定风险、场馆空间布局风险、人力资源规划风险、人员招聘和选拔风险、人员培训与演练风险、人员考评与激励风险、场馆团队建设风险、场馆运行财务预算风险、场馆运行财务控制风险、场馆临时设施建设风险、场馆永久性建筑设施管理风险、场馆物资供应风险、安全保卫风险、交通消防疏散风险、观众服务风险、医疗卫生服务风险、技术服务风险、包括餐饮、语言、票务和市场服务等在内的其它服务风险、场馆设施管理风险、场馆环境维护风险、场馆财物供应风险、场馆人员撤离风险、场馆建筑设施受损风险、场馆资产流失风险、场馆财务超支风险)。第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经由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的两两判断,计算得出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表。其中赛时运行阶段风险权重系数最大(0.4785),赛前筹备阶段风险权重系数次之(0.3941),而赛后恢复阶段风险权重系数最小(0.1274),其中前两项权重之和占整个场馆运行风险的87.26%,赛后恢复阶段风险仅占12.74%。根据风险重要性原则,本文仅对风险权重大的赛前筹备和赛时运行两个阶段,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评估。第四,对举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的南阳体育馆赛前阶段场馆运行风险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如下:赛前筹备阶段风险隶属于“差(风险很大)”的为“0”;隶属于“不好(风险较大)”的为“0.0071”;隶属于“一般(风险一般)”的为“0.1533”;隶属于“较好(风险较小)”的为“0.4017”;隶属于“好(风险很小)”的为“0.4654”。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专家认为南阳体育馆赛前筹备隶属于“好”,隶属于“较好”及“好”的为“0.8671”,因此,综合专家的意见,专家认为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南阳体育馆场馆运行赛前筹备阶段的风险较小,其中物力资源筹备和财力资源筹备风险很小,而场馆运行计划风险和人力资源筹备风险相对大些。第五,通过对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南阳体育馆赛时阶段场馆运行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叁项指标分别进行评分,评估结果显示场馆赛时运行阶段风险量排在前十位的风险为:场馆停电、群体性拥挤和踩踏事件、竞赛信息处理出错、聚众闹事、场地器材故障或损毁、食品卫生不合格、爆炸和扬言爆炸、物资供应不及时、劫持人质及交通工具以及投掷物品等,并针对这十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预案。第六,既然风险可以理解为目标与结果的偏差,那么围绕场馆运行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场馆运行管理方法是有效避免风险的最佳途径。因而,本文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管理的四点具体措施:科学地进行场馆运行设计、围绕客户的需求来完善场馆的竞赛服务、提供强大有力的场馆后勤服务保障以及落实场馆安全措施。
任媛媛[3]2007年在《安徽省生态住宅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住宅都非常关注。一系列有关生态建筑的评估、评价体系相继出台,国内生态住宅的建设也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但是,安徽省还缺少符合本省地域生态文化特征的生态住宅评价标准,这给我省生态住宅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我省自己的生态住宅评价体系。本文先介绍了国际上成功的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的评估体系。比如:美国的LEED、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英国的BREEA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K priofit、法国的ESCALE、日本的CASBEE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提出各自的特点并加以分析。然后介绍了我国的生态住宅评价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版)》和上海市地方标准—《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随后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文化、气候等特点,提出了安徽省的生态住宅评价体系。该评分标准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分别给出了细致的评分标准,贯穿于住宅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最后通过一个实际住宅区的例子,分析了所建立的安徽省生态住宅评估标准的可用性。
陈淑红[4]2018年在《智慧酒店设备节能与运维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文中研究指明1项目简介慧控酒店建筑面积4.3万m~2;楼上25层,地下两层;拟建各色客房约320间、套,并配备中餐厅、特色餐厅、全日制餐厅等餐饮配套;各类大小会议室7个、大型宴会厅1个;酒吧、健身房、室内游泳池等齐全的配套设施。2楼宇自控系统2.1系统概述慧控酒店项目的楼宇自控系统对如下内容进行监控:空调冷热源系统、空调及新风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
王满[5]2012年在《城市排水系统对污水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不仅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排涝、防洪的基本保障。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虽然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但由于排水系统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污水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严重偏低,极大地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研究城镇排水管网对污水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从而提高排水管网优化和管理水平,提高污水厂进水COD浓度,对我国排水管网的建设、管理、完善与提高污水厂运行效率和COD削减量,以及保护水体环境均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该镇的给排水现状,对该镇的生活污水原水、各级排水单元中污水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然后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城镇污水原水COD浓度特征,分析城镇污水在整个输送过程中,包括市政管网、合流与分流制干管、截污主管、污水泵站以及污水处理厂中的变化特征;通过比较污水COD浓度在收集与输送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分析造成污水COD浓度偏低的原因;研究排水管网对污水处理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情况,分析并总结珠叁角感潮河流域排水管网与排水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偏低的原因,提出排水系统的优化方案和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主要污染浓度的方法。最后,运用本论文研究成果在实际中指导龙江镇开展排水管网的问题整改与优化,取得了显着的整改效果。整改后,该镇排水管网更加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得到了显着提高,污水厂运行效率达到了区政府要求,取得了很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余战胜[6]2012年在《商住小区设备工程各阶段的管理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质量等也越来越重视,因而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要求。面对国家不断出台的房地产调整政策、建造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和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等,如何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性价比并在竞争中得以稳步发展,这成为房地产公司生存的必然前提条件。房地产项目中主要的工程是土建工程、设备工程、装修工程和园建工程等,对于商住型的小区项目,设备工程尤其重要,因为它占据较大的比例。如何控制好设备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成本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评价项目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数。珠江叁角洲地区的房地产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前列,许多成功的开发项目成为全国各地区的借鉴先例,通过总结以往多个商住小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等,结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规定、标准,并经过同行专家和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辅以一定的研究,编写了这篇论文。本论文主要研究和论述了商住小区项目设备工程在前期阶段、设计准备阶段、设计管理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竣工验收及运行分析阶段等的管理及控制方法、标准、要求和流程等。各个实施阶段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论文的研究和论述过程中采用了分类法、归纳法、赢得值法、偏差分析法、表格法、流程图法、分析法、统计法和实例法等,从而论证得出设备工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商住小区项目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祁乾龙[7]2016年在《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环境压力的日趋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传播。面对当今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叁分之一的现实问题,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逐步兴起。人类在面对“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叁大世界性问题的同时,各国各地区之间也一直积极地通过相互合作与监督,对人类居住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绿色住宅的发展日渐成熟。本文基于重庆市新版《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规程》(下文简称《生态小区技术规程》),对重庆地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展开相关研究。由于《生态小区技术规程》涉及到生态小区各个阶段的诸多专业评价内容,体系繁杂,笔者通过提炼、归纳设计阶段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条文,并对其进行设计内容的研究分析,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一套相对完善的重庆生态小区建筑设计策略,便于生态小区设计阶段的建筑设计工作便捷、高效的展开。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明确了研究意义和目的、确定了研究对象与范畴,阐释了研究内容,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二章对绿色住宅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总结。首先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生态观进行了提炼与归纳,之后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住宅的设计策略,此外结合重庆传统住宅总结了其绿色设计思路。同时,还针对国内外绿色住宅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关的探究。第叁章结合重庆市2015年发布的《生态小区技术规程》,对其设计阶段与建筑设计相关的评价进行梳理、归纳,提出了在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设计的研究框架和总体设计目标。结合研究框架和总体设计目标,对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下文简称“生态小区”)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根据上文提出的重庆生态小区总体设计目标,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生态景观设计叁个层面进行控制要求和优化策略的分析,此外总结了时代技术背景下的生态小区设计思路。第五章为本文结语部分,对前文的四个章节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展望。论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笔者通过对重庆市新版《生态小区技术规程》的解读和分析,总结出重庆生态小区设计阶段的总体设计目标,并结合《生态小区技术规程》对其进行“控制项”和“优化项”的分类。②笔者结合重庆生态小区设计阶段的总体设计目标,对重庆市已建成以及在建的生态小区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发现重庆地区较多的生态小区在设计方面仅满足于“控制要求”,而对于“优化策略”的提高则显得相对欠缺。③最终,笔者基于重庆生态小区总体设计目标,结合调研结果,对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分析。1)适应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包括了统筹的用地规划、高效的交通组织、集约的场地利用以及合理的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设计内容。2)结合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包括了适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和可调节的建筑外围护两个方面设计内容。3)调节微气候的生态景观设计,包括了多样的绿化设计、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叁个方面设计内容。4)时代技术背景下的设计思路,包括了结合住宅产业化设计理念、运用BIM技术手段、完善生态小区智能化系统叁个主要方面。
王红岩[8]2007年在《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公共项目是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支撑城乡健康运行的命脉,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目前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下,公共项目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公共项目投资的重点范围: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大型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由此可见,在今后一定时期政府要加大公共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强公共项目的建设,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完善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公共项目决策机制还不健全,长期存在着项目决策失误率居高不下、投资效率低的问题。为了提高公共项目的投资效率,必须重视公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项目评价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理论方法。一直是采用“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明显含有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而且传统的评价理论也制约了新形势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根据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考虑一定的前瞻性,整合相关经济理论,形成系统化、专门服务于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并作为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石。“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目标,都是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转变为现阶段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今后在经济评价中,公共项目的社会福利性,将以经济可行、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体现与评价。公共项目决策呈现从单一准则的政府决策向多准则、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决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对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公共物品定价、费用分摊、外部效果处理、转移支付等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公共项目经济评价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捕捉新形势下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新特点、新规律,探寻完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新思路,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以多元价值观的视角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公共项目宏观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建立一套理论科学、切合实际、系统完整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为公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共9章,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在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共项目的概念及其相关范畴,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本章的阐述作为后面各章分析的前提和准备。第二部分为第2章,分别介绍了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项目分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此来解释公共项目的性质、特点、分类和范围,公共项目的外部性对策,公共项目经济决策中的政府行为以及公共项目选择的出发点,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第3章,对公共项目决策机制进行国际比较,分别从公共投资领域、公共项目建设方式、公共项目决策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发达国家公共项目决策实践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进行中西方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分析比较,从而找出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为第4章,从现代社会发展中多利益主体的效率性、公平性、参与性和可持续性等多元价值观的视角,提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并分析了影响公共项目经济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公共物品定价、投资分摊、外部效果、转移支付。提出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包括: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风险分析四个层次。第五部分为第5~8章,分别分析了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叁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特点。第5章从公共项目财务费用与效益的识别入手,在现有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公共项目财务分析的框架,建立了完善的公共项目财务分析体系,并针对公共项目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财务生存能力分析方法。第6章从公共项目经济费用与效益的识别入手,采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对经济费用和经济效益进行计量,并提出以实物期权评价“平台型”公共项目期权价值的技术思路。第7章提出了对于特大型公共项目进行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的必要性,分析了宏观经济影响与社会影响分析的内容,并在现有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8章对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共项目,提出了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费用与效益的识别、计量的具体方法,也是第5、6、7章内容的具体应用。第六部分为第9章,总结全文研究内容得出主要结论,并指出论文不足之处,以待今后继续研究。
赵强[9]2012年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叁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汪任平[10]2007年在《生态办公场所的活性建构体系》文中提出论文通过回顾办公建筑和生态建筑思想的演进历程,指出生态化是办公场所的一个重要转向,在这个转型中,建立一个整体、有机的体系最为关键。论文认为这个体系是一个以生态为导向,自然为设计基础的活性体系。通过对这个活性体系的哲学定位、概念、内涵和建构途径的剖析,论文为办公场所的生态化提出了从理论,设计策略,技术配套,评估和市场的整体建构框架。从这个框架的各环节展开,论文深入探讨了生态办公建筑的设计理论、设计策略和技术集成。这叁部分为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而评估是对所实施的设计、技术策略的评价和检验。市场则为前几个环节的外延,广泛地涉及到生态办公经济、软件工具、教育和政府态度。最后,通过对典型生态办公建筑的实例考察,以实证的方法展示了生态办公场所的设计内容和建构途径。 籍此,论文层层深入,从生态导则,设计理念,设计技术策略,到评估市场,和实例考察,展示出这个活性体系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游泳池给排水优化设计及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D]. 延克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运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D]. 温阳. 上海体育学院. 2012
[3]. 安徽省生态住宅评价体系的建立[D]. 任媛媛.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4]. 智慧酒店设备节能与运维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J]. 陈淑红.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8
[5]. 城市排水系统对污水厂进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研究[D]. 王满. 广东工业大学. 2012
[6]. 商住小区设备工程各阶段的管理与控制[D]. 余战胜.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 绿色建筑评价引导下的重庆生态小区建筑设计研究[D]. 祁乾龙. 重庆大学. 2016
[8]. 公共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 王红岩.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9]. 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
[10]. 生态办公场所的活性建构体系[D]. 汪任平. 同济大学. 2007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 生态工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