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基苯基吡啶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苯基,吡啶,甲基,离子,细胞,神经元,帕金森病。
甲基苯基吡啶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朱虹倩[1](2018)在《牙髓干细胞共培养改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神经元凋亡》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如何利用牙髓干细胞改善神经损伤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牙髓干细胞共培养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 pyridinium,MPP~+)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能力鉴定;分离中脑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小室进行牙髓干细胞和神经元共培养,然后加入MPP~+干预48 h,通过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牙髓干细胞对MPP~+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牙髓干细胞形态呈梭形,且能够成功向成脂成骨方向诱导分化;(2)牙髓干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共培养后,减轻了MPP~+诱导的神经元凋亡;(3)MPP~+处理后降低了Bcl-2的表达,促进了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而在牙髓干细胞共培养条件下,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上升,促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下降;(4)结果表明,人牙髓干细胞可以保护或修复体外MPP~+诱导的神经元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人牙髓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17期)
任毅贤[2](2018)在《酪氨酸激酶c-Abl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抑制中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目前PD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有限,尚未有根治的方法。随着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PD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迄今为止,虽然已大量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的发病与自噬的异常有关,但是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酪氨酸激酶c-Abl和糖原合成激酶GSK3β在细胞中调控着多种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影响多种细胞活动的进程。在体内外PD模型和PD患者脑标本中均有发现,酪氨酸激酶c-Abl和糖原合成蛋白GSK3β的活性异常增加。另外,有研究发现在PD模型中c-Abl与自噬的异常相关,但是二者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尚不清楚。也有研究报道GSK3β可以调控TFEB(调控大多数自噬和溶酶体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影响阿茨海默病和胰腺癌的进程,但是在PD尚未有报道。而在AD模型中,干扰c-Abl可影响GSK3β的活性,但没有更多的研究探讨它们的关系。因此阐明在PD中GSK3β、c-Abl与自噬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帕金森病的防治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目的1.探索MPP+诱导神经元死亡和抑制自噬的的机制;2.明确c-Abl是否参与MPP+导致的神经元自噬抑制及其机制;3.明确c-Abl是否参与MPP+导致的GSK3β-Y216的磷酸化;4.明确GSK3β是否参与MPP+导致的神经元自噬抑制及其机制。方法1、CCK-8检测SN4741细胞活力2、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蛋白的表达3、PCR、琼脂糖珠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水平4、免疫共沉淀法(Co-IP)检测细胞内蛋白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5、细胞核蛋白提取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6、质粒的转化、质粒的转染、siRNA干扰序列的转染7、Lysotracker染料标记细胞内溶酶体结果1.MPP+导致SN4741细胞活力下降,核内TFEB减少,抑制自噬和溶酶体生成;2.MPP+可激活c-Abl,使用c-Abl抑制剂可恢复核内TFEB水平,并恢复自噬和溶酶体生成;3.MPP+导致GSK3β-Y216磷酸化,激活GSK3β,使用c-Abl抑制剂可减少GSK3β-Y216 磷酸化;4.c-Abl激动剂可使GSK3β-Y216磷酸化;5.c-Abl与GSK3β可相互结合,MPP+可导致二者结合增加;6.MPP+处理下,GSK3β与HSP90的结合没有增加;7.MPP+处理下,使用GSK3β抑制剂或者siRNA干扰GSK3β可恢复核内TFEB水平,并恢复自噬和溶酶体生成;8.使用GSK3β/c-Abl抑制剂可恢复MPP+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使用CQ抑制溶酶体途径或者干扰TFEB可使GSK3β/c-Abl抑制剂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丧失。结论1.MPP+通过抑制TFEB介导自噬和溶酶体生成而导致神经元死亡;2.MPP+模型下,激活的c-Abl抑制TFEB介导的自噬和溶酶体生成;3.MPP+模型下,激活的c-Abl可磷酸化GSK3β-Y216,激活GSK3β;4.HSP90介导的GSK3β自磷酸化并不参与MPP+导致的GSK3β-Y216磷酸化;5.MPP+模型下,激活的GSK3β通过抑制TFEB介导的自噬和溶酶体生成,最终影响神经元存活。(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20)
金雄杰,朴颖[3](2017)在《红参皂苷Rg3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所致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红参皂苷提取物Rg3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所致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H-SY5Y细胞株培养1d后加入1,5,10mg/L红参皂苷Rg3,4h后加入MPP+培养20h.利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及细胞内活性氧族(ROS)水平.[结果]与MPP+单独处理组比较,红参皂苷Rg3各剂量组的SH-SY5Y细胞损伤得到明显改善,ROS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ΔΨm荧光强度值明显升高,酪氨酸羟化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红参皂苷Rg3对MPP+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郭子梦,吴庆文,陈秀秀,关亚丽,李鹏飞[4](2017)在《丁苯酞通过混合谱系激酶3信号通路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丁苯酞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混合谱系激酶3(MLK3)通路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数生长期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MPP+组、丁苯酞组和URMC-099组,对照组正常培养,MPP+组加1 mmol/L MPP+培养24 h,丁苯酞组予10μmol/L丁苯酞预处理3 h后,加入MPP+培养24 h,URMC-099组予200nmol/L MLK3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RMC-099预处理3 h后,加入MPP+培养24 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MLK3磷酸化蛋白(p-MLK3)、c-Jun氨基末端激酶磷酸化蛋白(p-JN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磷酸化蛋白(p-ERK1/2)的表达。结果 MPP+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和URMC-099组细胞存活率高于MPP+组(P<0.05);MPP+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和URMC-099组细胞凋亡率低于MPP+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PP+组p-MLK3、p-JNK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p-ERK1/2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MPP+组相比,丁苯酞组和URMC-099组p-MLK3、p-JNK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p-ERK1/2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丁苯酞可减少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LK3通路,调节下游p-JNK、p-ERK1/2蛋白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11期)
梁志刚,孙旭文,李敏,窦连伟,陶曼丽[5](2017)在《褐藻多糖硫酸酯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损伤的MN9D细胞内氧化应激及组织蛋白酶D-单克隆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褐藻多糖硫酸酯(FUC)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损伤的MN9D细胞内氧化应激及组织蛋白酶D(CatD)单克隆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采用100 mol/L MPP+损伤MN9D细胞制备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观察FUC预处理后PD细胞模型的细胞存活率。采用荧光检测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抑制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atD、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及Bax蛋白表达。结果与MPP~+组比较,1×10~(-6)、10~(-5)、10~(-4)mol/L FUC预处理细胞存活率均显着升高(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MPP~+组SOD、GSH抑制率显着降低(均P<0.05)。与MPP+组比较,FUC预保护组及SEL预保护组SOD、GSH抑制率显着升高(均P<0.01)。FUC预保护组与SEL预保护组SOD、GSH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P~+组CatD蛋白、LC3-Ⅱ蛋白及Bax蛋白水平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01)。FUC预保护组、SEL预保护组及CatD抑制剂组CatD蛋白、LC3-Ⅱ蛋白及Bax蛋白水平显着低于MPP+组(均P<0.001)。FUC预保护组、SEL预保护组及CatD抑制剂组CatD蛋白、LC3-Ⅱ蛋白及Bax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UC对PD细胞模型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保护细胞溶酶体,抑制CatDBax的表达,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宋蕊,刘晨旭,张睿,李冰洁,李庆林[6](2017)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行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 pyridine,MPP+)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的研究。方法采用噻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筛选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的最佳作用浓度;倒置显微镜观察Ferrostatin-1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ELISA法检测caspase-3的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结果 1 mmol·L~(-1)MPP+对PC12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5μmol·L~(-1)Ferrostatin-1能够明显提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Ferrostatin-1预保护后,PC12细胞损伤明显减少;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和ELISA法检测caspase-3的酶活性结果显示Ferrostatin-1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保护作用不明显;ROS活性氧检测结果显示ROS在胞内增加,可能发生氧化应激,加Ferrostatin-1后ROS荧光强度减弱。结论 Ferroptosis能够显着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且Ferrostatin-1对细胞的自噬和凋亡作用不明显,推测出MPP+诱导PC12细胞的损伤可能有Ferroptosis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7年02期)
李碧蓉,唐海林,曹妍群,周雨,黄波[7](2016)在《利拉鲁肽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利拉鲁肽(LIR)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PC12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拉鲁肽(1,10和100 nmol·L-1)预处理半小时后,800μmol·L-1MPP+处理PC12细胞24 h诱导损伤,细胞存活率的检测采用噻唑蓝法(MTT);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采用丙酮酸二硝基苯腙比色法检测;硫代巴比妥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6K1和4E-BP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PP+损伤组细胞的存活率显着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LDH和MDA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均显着升高,细胞中pS6K1和p-4E-BP1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均P<0.05);与MPP+损伤组比较,利拉鲁肽保护组(10和100nmol·L~(-1))细胞的存活率显着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着增加,细胞培养液中LDH和MDA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着降低,细胞中p-S6K1和p-4E-BP1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均P<0.05),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利拉鲁肽抑制了MPP+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6年17期)
宁巧庆,刘爽,李亚晨,李岚,于燕[8](2016)在《原儿茶酸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损伤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儿茶酸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干预后的小鼠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孕14 d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元细胞,连续培养7 d,以MPP+体外损伤小鼠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导帕金森病(P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原儿茶酸低(0.05 mmol/L)、中(0.1 mmol/L)、高(0.5 mmol/L)剂量组。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神经元活力,测定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物质(ROS)的量,检测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及膜电位。结果原儿茶酸可增强MPP+损伤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力,减少LDH释放,降低ROS产生,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活力下降,阻止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原儿茶酸对MPP+诱导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6年14期)
贾玉凤,吴庆文,程月发,陈娟,孟奇[9](2016)在《丁苯酞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细胞自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丁苯酞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SH-SY5Y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MPP+组(B组)、雷帕霉素预处理+MPP+组(C组)和丁苯酞预处理+MPP+组(D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Beclin 1蛋白表达,RT-PCR检测LC3-Ⅱ/Ⅰ和Beclin 1 m RNA表达。结果 B组SH-SY5Y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A组(t=20.270,P<0.001),C组和D组显着高于B组(t>8.770,P<0.001),且C组和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t=2.270,P=0.064)。与A组相比,B组LC3-Ⅱ/Ⅰ、Beclin 1蛋白和m RNA表达明显增加(t>6.647,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B组(t>3.630,P<0.01),C组与D组间无显着性差异(t<2.238,P≥0.05)。结论丁苯酞可以提高MPP+诱导的SH-SY5Y损伤细胞存活率,其可能通过诱导帕金森病模型细胞自噬,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4期)
王慧玲[10](2015)在《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以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为特点,临床症状包括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态不稳等。帕金森病具有严重持续进展性、致残性以及目前治疗上的“无法治愈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完全了解帕金森的发病机制,也还没有确切可靠的药物根治帕金森病。越来越多的体外、体内及人体实验研究指出细胞凋亡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因此,阐明帕金森病与细胞凋亡间的联系,阻止神经元细胞凋亡,从而减慢或阻止帕金森病进程显得尤为重要。PC12细胞是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分化细胞株,具有多巴胺神经元的特征,已被广泛用做PD研究的神经元模型细胞。MPP+作用于PC12细胞可诱导PD模型的形成,已被广泛地运用于PD的实验研究。50年代科学家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一位PD患者中脑的黑质部位,发现在黑质部位出现了一些类似凋亡的高密度的细胞核聚集特征。Mochizuki通过末端酶标记法(TUNEL)检测发现,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有0.6%-4.8%发生凋亡。显示帕金森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有密切关系。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可引起帕金森病的症状,故被广泛用来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对帕金森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目前研究表明,MPP+作为一种外源性毒物引起帕金森的机制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和抑制线粒体电子呼吸链的复合体的活性,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凋亡。作为第二信使的Ca2+在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无论是在早期还是晚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都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正常情况下,细胞质中的Ca2+浓度很低,而细胞外、线粒体和内质网中的Ca2+浓度要比细胞质中高,因而胞内Ca2+库的Ca2+释放和胞外Ca2+内流均能使细胞质内的Ca2+浓度大幅度增高,从而激活Ca2+依赖性激酶,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线粒体是细胞钙的缓冲器,具有摄取、释放Ca2+以及调节胞浆Ca2+浓度的能力。线粒体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上低亲和力、高选择性的离子通道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摄取Ca2+MCU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由MICUl(调节伴侣)和MCU(成孔亚基)组成。尽管MCU与Ca2+亲和力低,但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线粒体的基质Ca2+浓度能([Ca2+]mt)迅速改变,这是由于线粒体与ER或质膜上的Ca2+通道相邻,线粒体低亲和力的摄钙系统暴露于高Ca2+浓度的微域,从而有利于线粒体的钙摄入。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辅激活因子la (PGC-1α)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转录调节因子,可强有力调控氧化和抗氧化过程,在线粒体生物学过程和氧化应激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其广泛参与各种新陈代谢通路的调节,如能量代谢、线粒体生物合成、糖脂代谢等。在MPTP小鼠模型上,过表达PGC-la能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免于MPTP导致的毒性作用。PGC-1α敲除小鼠,对低剂量MPTP处理比野生型小鼠更加敏感,有神经变性的损害。PGC-1α、MCU是否在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何,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PGC-1α、MCU是否参与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以及它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为今后开发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探索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的机制;明确PGC-1α、MCU是否参与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探讨MCU通过何种机制参与MPP+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改变PGC-1α表达对MPP+诱导细胞凋亡率的影响;ROS在MPP+致凋亡中的作用。方法1、在37℃培养箱(5%CO2、95%空气)内培养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MPP+(0mM、0.5mM、 1mM、2mM、4mM)处理PC12细胞不同时间(24h、28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观察不同浓度MPP+干预PC12细胞后的细胞活力变化。2、1mM MPP+处理PC12细胞24h后,使用Hoechst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PC12细胞凋亡。3、用不同浓度(OmM、0.5mM、1mM、2mM、4mM)的MPP+处理PC12细胞24h, 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内PGC-1α、MCU 蛋白表达变化。4、用MCU激动剂精胺和MCU抑制剂Fu360、MCU过表达质粒和干扰片段转染处理后,再加1mMMPP+处理PC12细胞后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5、MCU过表达质粒和干扰片段转染、PGC-1 α干扰转染处理后,再加1mMMPP+处理PC12细胞后检测细胞氧化应激变化。6、PGC-la干扰转染处理后,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PGC-1α干扰后MCU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 MPP+导致PC12细胞增殖活力下降,并具有剂量和时间反应关系MPP+浓度在0~4mM内,作用24h和48h时,PC12细胞存活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各个加药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MPP+可诱导PC12细胞凋亡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可看到正常PC12细胞体积较大,多呈梭型,表面有少量较细长的突起,核大呈梭型;用1mM的MPP+作用于PC12细胞24h后,PC12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变圆。用终浓度5μg/ml Hoechst 33342染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可看到PC12细胞的细胞核出现细胞固缩、破碎等凋亡的特征性表现。1mM MPP-处理PC12细胞24h后,PARP出现切割;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PC12细胞凋亡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浓度MPP+对PC12细胞PGC-lα、MCU表达量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MPP+处理PC12细胞24h,观察MCU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MPP+作用浓度升高,PGC-1α蛋白的表达量逐渐上升,MCU蛋白的表达量逐渐下降,表明MPP+作用于PC12细胞影响PGC-1α、MCU蛋白的表达量。4阻断及激活MCU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通过前面实验,我们知道MPP+影响PC12细胞MCU的表达量,那么MCU是否参与了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呢?我们采用MCU的阻断剂Ru360(10μM)和激活剂Sper(20μM)分别预处理PC12细胞1h后再加入MPP+作用24h,检测Ru360和Sper预处理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我们发现,Ru360+ MPP+组与仅MPP+处理组相比,细胞胞凋亡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r+MPP+组与仅MPP+处理组相比,细胞凋亡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MCU的阻断剂Ru360预处理导致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上升,而MCU的激活剂Sper预处理导致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下降。5干扰及过表达MCU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MCU在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分别采用RNA干扰和过表达技术,下调和上调MCU的表达,免疫印迹法验证干扰效率。MCU下调或上调后,加入1mM MPP+处理24h,观察MCU下调或上调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下调MCU导致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上升,而上调MCU导致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MCU参与了MPP+诱导PC12细胞的凋亡过程。6 MCU干扰及过表达在MPP+处理PC12细胞后的ROS含量变化MCU干扰及过表达后用1mMMPP+处理PC12细胞24h用ROS检测试剂盒检测这一过程ROS含量变化。结果显示,MCU干扰组ROS显着升高,MCU干扰可加重MPP+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状态。MCU过表达组ROS显着性下降,MCU过表达后可减轻MPP+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状态。7改变PGCla表达对MPP+诱导细胞凋亡率的影响PGC-1a干扰片段1,干扰片段2和干扰片段3处理PC12细胞后可使MCU蛋白表达显着性上升,PGC-1α可能是调控MCU的一个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与scrambled组相比,PGC-1α干扰片段处理组ROS水平显着上升,说明PGC-1 α干扰可加重MPP+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状态,进一步说明PGC-1α参与MPP+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氧化应激这一过程。8 ROS在MPTP致凋亡中的作用用1mM MPP+处理PC12细胞24h,利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PC12细胞活性氧的含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1mM MPP+处理PC12细胞使ROS显着增多。用20mM NAC预处理PC12细胞1h,然后用1mM MPP+处理PC12细胞24h,结果说明NAC预处理ROS下降。用20mM NAC预处理PC12细胞1h,然后用1mM MPP+处理PC12细胞24h。结果说明,随着MPP+浓度的升高,PGC-1α蛋白显著性减少,MCU蛋白显着性升高。这表明NAC预处理可能对PGC-1α蛋白和MCU蛋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氧化应激在MPP+处理PC12细胞中起作用。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MPP+可诱导PC12细胞的凋亡。MPP+处理可使PC12细胞的PGC-1α蛋白表达上调,MCU蛋白表达下降。阻断、干扰或激活、过表达MCU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分别起到协同和拮抗作用,PGC-1α干扰后可使MCU蛋白表达量上调。这些结果说明PGC-1α作为线粒体上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可调控氧化和抗氧化过程和作为线粒体内膜上重要的钙内流通道蛋白MCU,参与且能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5-20)
甲基苯基吡啶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目前PD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有限,尚未有根治的方法。随着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PD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迄今为止,虽然已大量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的发病与自噬的异常有关,但是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酪氨酸激酶c-Abl和糖原合成激酶GSK3β在细胞中调控着多种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影响多种细胞活动的进程。在体内外PD模型和PD患者脑标本中均有发现,酪氨酸激酶c-Abl和糖原合成蛋白GSK3β的活性异常增加。另外,有研究发现在PD模型中c-Abl与自噬的异常相关,但是二者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尚不清楚。也有研究报道GSK3β可以调控TFEB(调控大多数自噬和溶酶体相关基因的转录因子),影响阿茨海默病和胰腺癌的进程,但是在PD尚未有报道。而在AD模型中,干扰c-Abl可影响GSK3β的活性,但没有更多的研究探讨它们的关系。因此阐明在PD中GSK3β、c-Abl与自噬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帕金森病的防治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目的1.探索MPP+诱导神经元死亡和抑制自噬的的机制;2.明确c-Abl是否参与MPP+导致的神经元自噬抑制及其机制;3.明确c-Abl是否参与MPP+导致的GSK3β-Y216的磷酸化;4.明确GSK3β是否参与MPP+导致的神经元自噬抑制及其机制。方法1、CCK-8检测SN4741细胞活力2、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蛋白的表达3、PCR、琼脂糖珠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水平4、免疫共沉淀法(Co-IP)检测细胞内蛋白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5、细胞核蛋白提取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6、质粒的转化、质粒的转染、siRNA干扰序列的转染7、Lysotracker染料标记细胞内溶酶体结果1.MPP+导致SN4741细胞活力下降,核内TFEB减少,抑制自噬和溶酶体生成;2.MPP+可激活c-Abl,使用c-Abl抑制剂可恢复核内TFEB水平,并恢复自噬和溶酶体生成;3.MPP+导致GSK3β-Y216磷酸化,激活GSK3β,使用c-Abl抑制剂可减少GSK3β-Y216 磷酸化;4.c-Abl激动剂可使GSK3β-Y216磷酸化;5.c-Abl与GSK3β可相互结合,MPP+可导致二者结合增加;6.MPP+处理下,GSK3β与HSP90的结合没有增加;7.MPP+处理下,使用GSK3β抑制剂或者siRNA干扰GSK3β可恢复核内TFEB水平,并恢复自噬和溶酶体生成;8.使用GSK3β/c-Abl抑制剂可恢复MPP+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使用CQ抑制溶酶体途径或者干扰TFEB可使GSK3β/c-Abl抑制剂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丧失。结论1.MPP+通过抑制TFEB介导自噬和溶酶体生成而导致神经元死亡;2.MPP+模型下,激活的c-Abl抑制TFEB介导的自噬和溶酶体生成;3.MPP+模型下,激活的c-Abl可磷酸化GSK3β-Y216,激活GSK3β;4.HSP90介导的GSK3β自磷酸化并不参与MPP+导致的GSK3β-Y216磷酸化;5.MPP+模型下,激活的GSK3β通过抑制TFEB介导的自噬和溶酶体生成,最终影响神经元存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基苯基吡啶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朱虹倩.牙髓干细胞共培养改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神经元凋亡[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2].任毅贤.酪氨酸激酶c-Abl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抑制中的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3].金雄杰,朴颖.红参皂苷Rg3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所致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
[4].郭子梦,吴庆文,陈秀秀,关亚丽,李鹏飞.丁苯酞通过混合谱系激酶3信号通路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SH-SY5Y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5].梁志刚,孙旭文,李敏,窦连伟,陶曼丽.褐藻多糖硫酸酯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损伤的MN9D细胞内氧化应激及组织蛋白酶D-单克隆凋亡相关蛋白的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
[6].宋蕊,刘晨旭,张睿,李冰洁,李庆林.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实验观察[J].安徽医药.2017
[7].李碧蓉,唐海林,曹妍群,周雨,黄波.利拉鲁肽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6
[8].宁巧庆,刘爽,李亚晨,李岚,于燕.原儿茶酸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损伤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研究[J].中草药.2016
[9].贾玉凤,吴庆文,程月发,陈娟,孟奇.丁苯酞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细胞自噬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
[10].王慧玲.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