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恒流恒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能,变换器,变压器,网络,感应,可调,电动汽车。
恒流恒压论文文献综述
戴晓锋,吴华杰[1](2019)在《电动汽车恒流恒压型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需要先进行恒流充电,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恒压充电,而现有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中无法同时兼顾恒流与恒压2种特性,提出一种具有恒流恒压充电功能的电动汽车ICPT系统,其利用双向开关能够实现恒流与恒压2种输出特性,很好地解决了电池恒流恒压充电问题。首先对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推导了2种模式下的数学基础以及切换机制,并给出了系统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以及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12期)
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2](2019)在《基于副边可变电容的IPT恒流恒压充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基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变补偿拓扑充电系统的开关器件和无源元件数量,同时保证系统恒压充电时有相对较高的效率,该文基于串/串并补偿拓扑,在副边电路增加一个交流开关和一个附加电容,通过切换开关的关断改变副边串联补偿电容,从而实现系统的恒流恒压切换。该方法无需原副边通信及复杂的控制电路,系统结构简单,所需元件较少。在恒流模式充电阶段系统输入阻抗呈感性,能实现零电压开关;在恒压模式充电阶段输入阻抗为纯阻性,几乎没有无功功率输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输出恒流和输出恒压在电池等效负载变化的同时有细微的波动,但实验结果仍然满足对电池充电的要求;此外,系统恒流时最高效率为92.2%,恒压时最高效率为94.2%。(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黄毛毛,李瑞,李德明,魏居魁,武万锋[3](2019)在《LLC谐振恒流恒压高压充电电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是脉冲调制器的关键技术指标,需对其进行研究,以提高其输出稳定性。基于激磁电感、谐振电感、谐振电容(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根据LLC等效电路得到了LLC谐振电路的电压增益曲线,分析了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区间的特性,提出了平面绝缘芯变压器的选择依据和设计方法,通过测量实际变压器得到变压器的参数;根据变压器参数选择了LLC谐振变换器谐振频率和工作频率,并通过LLC谐振变换器电路的推导,详细计算了高压充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纹波幅值。结果显示,计算结果优于设计指标。经实验验证,迭层磁芯LLC谐振变换器高压充电电源的稳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泉[4](2019)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恒压输出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插拔式供电,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具有安全可靠、灵活方便的优点,故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及人体医疗植入设备等领域。采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用电设备恒流或恒压供电的场合较为广泛,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加入合理的补偿网络不仅可以消除无功环流以提高功率因数,还可实现与负载无关的恒流或恒压输出。因此,设计合理的补偿网络实现恒流或恒压输出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二阶、叁阶补偿网络的谐振条件与输出特性,之后运用谐振腔理论分别分析了基本低阶补偿网络与高阶补偿网络在零输入相角(ZPA)前提下的恒流或恒压输出特性。针对目前补偿网络的不足,为更好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或恒压输出,本文分析了LC/S补偿网络的互导增益及其与负载无关的条件,并对各补偿元件的灵敏度以及系统ZPA与零电压开通(ZVS)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说明了实际应用中原副边线圈与补偿电感的内阻会影响互导增益,以及互导增益变化率与等效负载变化范围和原副边线圈间互感相关。在LC/S补偿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恒压输出特性的LC/LCC补偿网络,对其副边r型谐振腔中各补偿元件的灵敏度以及ZPA的实现进行了分析。之后为了实现两种补偿网络变换前后电流与电压平滑过渡,对Γ型谐振腔中补偿参数进行了分析设计。最后设计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两种补偿网络的参数,搭建仿真模型与实验平台,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谢华,李明峰,张斯明,李红林,张博[5](2019)在《高轨卫星用锂电池地面恒流和恒压充电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轨卫星锂电池地面充电问题,从充电需求着手,提出一种基于恒流和恒压方式的阶梯式降电流充电方法,并设计了自主充电软件。该软件已在某高轨卫星测试中应用,135 Ah电池组充满耗时约10 h,温升小于8℃。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阶梯式降电流充电方法能安全有效实现卫星用锂电池地面充电,并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曹鹏举[6](2019)在《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供电方式,以其非接触、便捷、安全、灵活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开始采用感应耦合式的无线充电方式代替传统插电式充电。这一应用也对无线充电的偏移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锂电池作为具有宽负载变化范围的充电对象,也要求充电系统具有相应的系统输出特性,能够适应电池充电特性曲线。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不同变压器结构的耦合及偏移特性,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绕组结构对磁场分布影响,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大偏移适应性的感应耦合变压器结构,并通过设计对应的谐振补偿拓扑,使该系统能够在较大偏移范围内实现稳定的功率输出。以此变压器绕组结构为基础,针对电池负载特性,通过分析多种基础补偿拓扑的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谐振补偿拓扑。该结构系统能够同时具备自然的恒流输出能力及恒压输出能力,且系统能根据负载电阻的大小自动切换不同的输出模式,无需控制干预。该系统拓扑的输出特性曲线与电池的两阶段充电曲线相吻合。最后针对所研究的变压器结构及系统拓扑,分别搭建了具有偏移适应性的系统实验平台及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变压器结构在较大偏移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原副边耦合系数,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停靠存在偏差情况下的充电要求。所提出的系统拓扑结构对于宽负载变化范围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开环条件下能够在不同负载阶段实现不同的恒定输出特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侯春,朱旺,水恒琪,于东升,夏正龙[7](2018)在《基于LCL-LC/LCL混合补偿的多电动汽车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等效负载变化导致的输出电压、电流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一种原边LCL、副边串联或LCL型(LCL-LC/LCL)的混合补偿拓扑电路。该混合补偿电路通过开关切换副边补偿拓扑实现恒流或者恒压输出,同时可保证单位功率因数输入。首先,推导了T型补偿电路实现恒流或者恒压输出以及单位功率因数输入的工作条件;然后,建立多电动汽车恒流恒压混合补偿等效电路模型,给出了混合补偿拓扑实现方式及参数配置方法,并对混合补偿拓扑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开关数量;通过推导不同输出模式下系统传输效率数学模型以及负载特性,分析了效率、电流电压增益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实验表明,不同负载之间可以独立工作并且能够实现变负载情况下的恒流或者恒压输出。(本文来源于《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马荣廷,柳静,刘明明,谢洲震[8](2018)在《嵌入式测试系统用高精度数控恒压恒流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磁阀产品性能测试的需要,开发了一种基于DSPIC33EV128单片机的数控恒压恒流电源装置。采用UCC27211半桥驱动芯片,由精密采样电阻和AD8417组成精准的输出电流的高边采样,电阻串联分压反馈输出电压,单片机内部数字运用PI闭环算法。电源工作方式可由外部电位器或者采集卡AO模拟量控制,或是PC机串口协议控制,并通过串口上传当前实时电压电流值。实验测试显示,电流、电压调节精度可达1%F.S。(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8年06期)
朱旺[9](2018)在《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比于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方便、安全、环境适用性强等优点,可以很好地解决接触式充电带来的问题。目前储能电池无线充电通常采用恒流与恒压充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避免恒流过充以及恒压欠充。为了快速、稳定地从恒流输出模式切换到恒压输出模式,往往需要原、副边之间的通信以及原边复杂控制方法的引入或者在副边增加直流变换电路,这无疑会增加控制难度以及系统体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恒流恒压混合补偿网络设计出发,通过副边切换补偿拓扑来实现充电模式的转换。另外,为了反映副边充电或者运行状态,利用相位调制原理实现信号反向传输。首先,从基本补偿网络和复合谐振补偿网络出发,依据松耦合变压器互感与漏感模型,详细分析了SS、SP、LCL/LCC、S/SP补偿网络的恒流或者恒压输出特性。针对上述补偿网络设计不足,介绍了基于二端口网络的T/S型补偿网络设计过程,可以获得不同的电压或者电流增益而无需改变变压器。其次,针对单负载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了两种混合补偿网络,可以实现恒流与恒压输出切换以及零相位角(Zero Phase Angle,ZPA)。详细分析了补偿网络参数设计过程并对补偿网络参数灵敏度进行了推导,同时深入分析了开关动作顺序。另外,为了提高系统传输效率,介绍了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的实现方式。通过仿真验证了恒流恒压输出特性,并对其负载特性以及系统传输效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较好的恒流或者恒压输出且可以平稳地进行补偿拓扑切换。然后,为了同时实现多负载恒流恒压无线充电,设计了原边串联或者LC补偿的无线充电系统。分析了LCL-LC/LCL混合补偿网络的恒流恒压输出特性及其参数设计原则。详细介绍了开关闭合、断开顺序以及补偿参数灵敏度。在考虑外界条件或者元件寄生参数影响时,详细推导了系统传输效率以及负载恒流恒压输出特性。为了实现更好的恒流恒压输出,可以适当提高工作频率。通过搭建两负载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平台,对恒流输出、恒压输出以及恒流恒压输出特性进行验证。最后,为了反映副边充电状态,基于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ZPA特性,根据相位调制原理,实现了信号的反向传输。从电容并联位置对系统输出特性影响出发,确定恒流与恒压输出模式下电容并联位置。分析了系统输入阻抗角对电容的灵敏度,同时介绍了信号传输速率以及品质因数、负载RL和系统频率对信号传输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相位调制信号传递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景妍妍[10](2018)在《基于可调增益恒流/恒压式补偿网络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IPT)技术通过交变的电磁场完成电能从电源侧到负载侧的传输,无直接的电气接触,实现了电气与机械的双隔离,具有安全可靠、环境兼容性强、灵活方便等优势。目前,IPT技术已应用在许多领域,如电动汽车充电、移动电子、LED无线照明等。松耦合变压器是实现磁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器件,非接触传输距离的存在造成变压器漏感较大,因此补偿技术是实现其能量高效传输的关键。针对负载所需的恒定电流或恒定电压,IPT变换器应直接输出与负载无关的驱动电流/电压,避免多级功率变换器。此外,驱动电路还应避免无功功率,减小开关器件应力,实现器件软开关,提高效率。传统四种基本补偿方式下,输出增益多依赖变压器参数,然而变压器参数需要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反复迭代设计,过程十分复杂,且在一些距离或者空间位置受限的场合,松耦合变压器参数将很难满足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二端口网络理论,提出一族新型恒流/恒压补偿网络,不仅可同时满足以上目标,而且输出增益不再依赖变压器参数,可通过调节补偿网络器件参数灵活调节输出增益,增加变压器设计自由度。针对其中一个可调增益补偿网络,详细分析其电路特性,对无功环流、输出增益、高频分量抑制和软开关实现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后采用同一电路结构和变压器分别实现0.5A、1A、1.5A输出的IPT LED驱动电路,实验结果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亦适用于其他高阶恒流或恒压补偿网络的推导。此外,本文也将对IPT变换器中的谐波问题进行分析。由于二极管整流桥的非线性,当超出一定负载范围时,IPT变换器进入断续工作模式,基于传统的基波近似法以及输出与负载无关特性已不再适用。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谐波近似法建立IPT谐振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对副边整流桥输入电压和电流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波形发生断续的根本原因,给出连续工作模式与断续工作模式之间临界负载点的确定方法。最后,本文建立了两个高阶补偿电路的IPT谐振网络,来验证上述分析,且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高次谐波阻抗来扩宽连续工作模式下负载范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恒流恒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减少基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变补偿拓扑充电系统的开关器件和无源元件数量,同时保证系统恒压充电时有相对较高的效率,该文基于串/串并补偿拓扑,在副边电路增加一个交流开关和一个附加电容,通过切换开关的关断改变副边串联补偿电容,从而实现系统的恒流恒压切换。该方法无需原副边通信及复杂的控制电路,系统结构简单,所需元件较少。在恒流模式充电阶段系统输入阻抗呈感性,能实现零电压开关;在恒压模式充电阶段输入阻抗为纯阻性,几乎没有无功功率输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输出恒流和输出恒压在电池等效负载变化的同时有细微的波动,但实验结果仍然满足对电池充电的要求;此外,系统恒流时最高效率为92.2%,恒压时最高效率为94.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恒流恒压论文参考文献
[1].戴晓锋,吴华杰.电动汽车恒流恒压型无线充电系统设计[J].电气传动.2019
[2].李乔,李明轩,杨斌,陈阳,麦瑞坤.基于副边可变电容的IPT恒流恒压充电系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3].黄毛毛,李瑞,李德明,魏居魁,武万锋.LLC谐振恒流恒压高压充电电源技术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4].王泉.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恒压输出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谢华,李明峰,张斯明,李红林,张博.高轨卫星用锂电池地面恒流和恒压充电技术[J].电源技术.2019
[6].曹鹏举.具有自然恒压恒流输出特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D].浙江大学.2019
[7].侯春,朱旺,水恒琪,于东升,夏正龙.基于LCL-LC/LCL混合补偿的多电动汽车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特性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8
[8].马荣廷,柳静,刘明明,谢洲震.嵌入式测试系统用高精度数控恒压恒流源[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8
[9].朱旺.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10].景妍妍.基于可调增益恒流/恒压式补偿网络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