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晶体论文-潘泰松

层状晶体论文-潘泰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晶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墨烯,金属硫属化合物,介电层薄膜,场效应器件

层状晶体论文文献综述

潘泰松[1](2016)在《二维层状晶体场效应器件电学性质的温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制于传统硅材料的物理极限,硅基微电子器件要继续遵循摩尔定律进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二维层状材料,包括石墨烯和金属硫属化合物,因其具有优异的电子迁移率、独特的光电性能、原子级厚度等特点,被视作可替代传统硅材料的下一代微电子器件材料。而对硅基微电子器件的研究表明,器件在工作中由于热量积累造成的器件温度升高会导致器件一系列的性能变化。硅基微电子器件中的热效应已经对器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限制。因而在目前二维层状材料还处于应用研究初期的阶段,及早地对利用二维层状材料所形成的微电子器件性能与器件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无疑有助于未来这一类新兴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和推广。而在种类繁多的微电子器件中,场效应器件是一种基础性器件。因此,针对二维层状材料,选取场效应器件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微电子器件的温度效应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分别对两种典型的二维层状材料场效应器件,石墨烯场效应器件和金属硫属化合物SnS_(2-x)Se_x场效应器件的温度效应,有重点地展开了一些研究工作。通过对石墨烯场效应器件温度效应的研究,发现了石墨烯场效应器件在长时间工作时自发热引起的沟道电阻不稳定性,分析了这种不稳定性的成因。在成功实现了高导热AlN介电层薄膜制备的基础上,通过用其作为器件的介电层,有效的抑制了沟道中热量的积累,减弱了沟道电阻不稳定性。利用化学气相输运法合成了不同化学组分比的SnS_(2-x)Se_x层状晶体,对相应的场效应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分析。通过对输运特性的分析和相关理论计算,解释了S/Se比例对晶体在不同温度下输运特性和晶体激活能影响。在石墨烯场效应器件的温度效应问题上,首先对Si(001)上高导热AlN薄膜的射频反应溅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溅射功率的优化控制,观察到通过适当调高溅射功率,可以有利于高能Al-N键的形成,从而得到c轴择优取向的AlN薄膜。结合考虑氧杂质和晶界的散射模型及薄膜热导率测试数据,分析了反应溅射气氛中Ar/N2流量比对薄膜热导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反应溅射气氛。通过对不同衬底温度下生长的Al N薄膜热导率以及AlN与Si衬底界面微结构的表征,结合串联热阻模型和散射模型解释了衬底加热温度-界面微结构-热导率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提高衬底加热温度,抑制AlN/Si界面处非晶AlN层的形成,成功制备了热导率可达26.7 W/mK的高导热介电层薄膜。在实现了高导热AlN介电层薄膜制备的基础上,对石墨烯场效应器件在80 K至300 K温度区间内存在大气环境杂质时的自发热效应表现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发现当石墨烯场效应器件在0.5 W功率下工作500 s过程中,器件的沟道电阻在器件处于p型导电态和n型导电态时会分别呈现工作时逐渐上升和下降的变化。通过对器件工作前后电中性点电压的测量以及输运机理的讨论,得出这一沟道电阻不稳定性的来源是石墨烯场效应器件由于自发热效应造成沟道中p型杂质解吸附,进而使石墨烯上载流子的浓度产生了变化。通过比较SiO2薄膜和AlN薄膜分别作为介电层的石墨烯场效应器件在80 K至300 K温度区间下不同的沟道电阻变化规律及两种薄膜的热物性,表明通过将介电层替换为高导热AlN介电薄膜可以有效地抑制沟道电阻在长时间工作时的不稳定变化。在对金属硫属化合物SnS_(2-x)Se_x场效应器件的研究中,利用化学气相输运法制备了不同Se含量的SnS_(2-x)Se_x层状晶体,并对相应的场效应器件在90 K至295 K温度区间下的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进行了表征。发现在90 K至295 K的整个温度区间,随着Se含量的升高,在x≥1.2时,器件在栅压为-50 V至50 V范围内基本无法实现“关断”。沟道中晶体与器件金属电极之间的接触类型也会随着Se含量的升高发生由近似欧姆接触向肖特基接触的转变。从能带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对Se含量变化与器件在不同温度下性能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表明Se含量的增加实际上属于一种n型掺杂。基于所测得的器件沟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从实验和理论计算两方面分析了Se含量对晶体激活能大小的影响,表明利用类氢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描述Se含量变化对能带结构的影响。而这种能带结构的变化本质上是Se含量不同所造成的晶体介电常数改变主导的晶体激活能变化。(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20)

张俊[2](2015)在《二维层状晶体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激光拉曼光谱已经成为对二维层状材料物性和层数快速表征的重要手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利用拉曼光谱来探测和研究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之外的二维层状晶体的晶格振动,具体将涵盖六族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拓扑绝缘体、黑磷和相关二维异质结。再对样品合成做简单介绍后,我(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期刊2015-10-22)

张昕,韩文鹏,吴江滨,乔晓粉,谭平恒[3](2014)在《二维层状晶体材料层间剪切模和层间呼吸模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将四片布拉格体光栅技术集成到单光栅拉曼光谱仪中,并且成功地探测到2至19层二硫化钼(MoS2)的层间剪切模和层间呼吸模。我们根据对称性分析和偏振拉曼的结果对所有观察到的模式进行了指认。同时,我们利用简单的"单原子线性链"模型得到了适用于任何二维层状晶体材料层间振动模的频率随层数变化关系的解析形式。根据此模型,我们发现层间弱范德瓦耳斯力作用决定了剪切模和呼吸模的频率随层数的变化。我们将此结果推广到ABC堆垛的多层石墨烯材料,发现光学衬度方法无法鉴别的AB和ABC型石墨烯可以利用能否观察到剪切模来加以鉴别。此研究结果也提供了准确地确定二维层状材料的厚度的一种新方法,为一般二维层状材料基本性质和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袁晓红,许中强,杨为民,唐康健[4](2009)在《薄水铝石和AFI层状晶体自组装过程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结构和形态设计灵感大多来自于自然。本文用气相合成法,通过薄水铝石(AlO(OH))和层状沸石AFI晶体自组装,得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晶体形貌,采用XRD、EDS和SEM等测试手段,对得到的系列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生长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朱丽萍,叶志镇[5](2005)在《不同碱金属迭氮化物对层状晶体β-MNCl(M=Zr,Hf)电子掺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碱金属迭氮化物RN3(R=Li,Na,K,Rb)与层状晶体βMNCl(M=Zr,Hf)发生反应,并控制RN3与βMNCl反应的摩尔比对βMNCl进行电子掺杂.所有的生成物都显示了超导性,βZrNCl系列的起始超导转变温度均为13.5K,而βHfNCl系列的起始超导转变温度均为23.5K.但是,不同的碱金属迭氮化物具有不同的可反应性,其反应产物也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超导体积百分率、晶格常数、热稳定性和在空气中的稳定性等都和碱金属离子有关.SQUID测试结果表明,NaN3和KN3分别是βZrNCl和βHfNCl最好的电子掺杂反应剂.(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朱丽萍,叶志镇[6](2003)在《层状晶体β-MNCl(M=Zr,Hf)的电子掺杂新方法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控制迭氮化物RN3 (R =Li,Na ,K ,Rb)与层状晶体 β MNCl (M =Zr,Hf)反应的摩尔比 ,成功地对层状晶体 β MNCl (M =Zr,Hf)进行了电子掺杂 ,得到了转变温度分别是 13 5K和 2 3 5K的超导体 .实验结果还进一步表明 ,当摩尔比x =n(NaN3 ) /n( β ZrNCl) =0 3时 ,反应所得反插层化合物ZrNCl1 -x经 45 0℃退火处理后 ,其超导性质最好 .作者同时利用XRD ,TEM和SQUID测试结果 ,分析了化学反应机理和电子掺杂原理 ,并研究了所得超导体在空气中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3年11期)

李伯恒[7](2002)在《层状晶体中格林乃森参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热力学理论导出了层状晶体的格林乃森参量与膨胀系数的相互关系 ,并以石墨为例 ,研究了格林乃森参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层状晶体与一般晶体不同 ,尽管它们的格林乃森参量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但层状晶体变化较大 ,如石墨在 5 0~ 2 0 0K范围内可增加 85 % ,而一般晶体则变化很小 ,大致在 5 %左右 ;对层状晶体 ,由于振动的膜效应 ,使得沿平面层方向的格林乃森参量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出现负值 ,而一般晶体的格林乃森参量总为正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李伯恒[8](2002)在《层状晶体负热膨胀系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理论 ,应用德拜模型 ,求出石墨晶体的自由能。在此基础上导出石墨晶体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结果表明 :对石墨晶体 ,除T =0K外 ,在温度为 15K和 4 2K附近 ,热膨胀系数为零 ;在 15~ 4 2K的温度范围内 ,它为负值 ;在较高温度范围内 ,它近似为常数。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符。出现负热膨胀现象的原因在于层状晶体中 ,平面层中原子横向声振动对自由能有较大统计权 ,某些温度范围内 ,横向声振动会导致垂直平面层方向原子间距离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与平面层方向的情况相反 ,出现膜效应。(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何铸文[9](1989)在《80个平面群与层状晶体构造的空间群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结晶学上的80个平面群,讨论了平面群与空间群的关系,讨论了层状晶体构造中构造单元层内离子的变化、有序-无序和多型等现象引起空间群变化的一些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张晶波,孙和璧,秦自楷[10](1988)在《层状晶体H_2C_4O_4的反铁电相变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赝自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 H_3C_4O_4晶体的层状结构特点,用Green函数方法研究了它的相变性质.结果表明H_2C_4O_4的顺电-反铁电相变是一级相变.而Zinenko基于同样模型只得出二级相交的结论.求出了序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其结果与实验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应用科学学报》期刊1988年02期)

层状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激光拉曼光谱已经成为对二维层状材料物性和层数快速表征的重要手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利用拉曼光谱来探测和研究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之外的二维层状晶体的晶格振动,具体将涵盖六族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拓扑绝缘体、黑磷和相关二维异质结。再对样品合成做简单介绍后,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晶体论文参考文献

[1].潘泰松.二维层状晶体场效应器件电学性质的温度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2].张俊.二维层状晶体的拉曼光谱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2015

[3].张昕,韩文鹏,吴江滨,乔晓粉,谭平恒.二维层状晶体材料层间剪切模和层间呼吸模的拉曼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4

[4].袁晓红,许中强,杨为民,唐康健.薄水铝石和AFI层状晶体自组装过程的表征[J].电子显微学报.2009

[5].朱丽萍,叶志镇.不同碱金属迭氮化物对层状晶体β-MNCl(M=Zr,Hf)电子掺杂的影响[J].化学物理学报.2005

[6].朱丽萍,叶志镇.层状晶体β-MNCl(M=Zr,Hf)的电子掺杂新方法及其性质研究[J].化学学报.2003

[7].李伯恒.层状晶体中格林乃森参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8].李伯恒.层状晶体负热膨胀系数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9].何铸文.80个平面群与层状晶体构造的空间群变化规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

[10].张晶波,孙和璧,秦自楷.层状晶体H_2C_4O_4的反铁电相变理论[J].应用科学学报.1988

标签:;  ;  ;  ;  

层状晶体论文-潘泰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