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文化词论文-姬颖

动物文化词论文-姬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物文化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日动物文化词,对比分析,教学策略

动物文化词论文文献综述

姬颖[1](2019)在《中日动物文化词对比分析与对日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文化词,是指一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载有文化信息的动物词汇。汉语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与动物相关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词汇。汉语中的动物文化词的文化附加义来源丰富,大概有叁类:第一,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汉语人群在与动物的交往中,对该动物生活特性有所感知和了解,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进入语言系统,成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来源于神话和传说。神话和传说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非科学的认识与反映。汉语人群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虚构了许多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与这些动物有关的词汇,其文化信息更加丰富,体现着汉语人群的历史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第叁,来源于文学典故。古今文学中,创作者为了表达某种理念或追求,也往往虚构一些动物。如果说神话和传说中虚构的动物,更多体现着汉语人群的集体文化心理,文学典故中的动物词汇,则更多体现着文学创作者的审美个性。当然,在传统文学中,也有很多动物词汇来自因袭与传承。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地理、历史、人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也使得中国和日本有了悠久深厚的文化渊源。这种关系和文化渊源,也在中日动物文化词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在日语中,还保留着大量与汉语相同或相近的动物文化词。虽然有些词汇的意义已经与原义相去甚远,但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还是得以保存下来。汉语国际教育的主旨是文化的交流、沟通与传播。由于文化承载量重大,词汇教学是实现这一主旨的重要渠道,决定了词汇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无可替代的价值。由于生成与来源的独特,动物文化词汇既有人类生活的普遍相通性,又有源于文化传统与现实经验的差异性,还有语言认知与习得的趣味性。因此,动物文化词汇应该在词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习得,动物文化词的教学一直都是难点之一。论文所涉及的教学对象是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习得者。在对汉语中的动物文化词进行概述与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中日动物文化词之间的异同。然后,针对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习得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赵旭亮[2](2018)在《《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及人们对其持有的感情态度也有所不同。动物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不难见到,在莎士比亚剧中动物意象的运用以《麦克白》最为显着,其中的动物文化词对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比喻的构成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比喻的翻译策略:对等直译法、保留释义法和保留转换法。(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曦[3](2016)在《对俄汉语教学中关于动物文化词的对比分析与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文化词是汉语词汇教学中颇具特点的部分,也是词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尤其对于拥有悠久历史和广博文化的中国,汉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与动物有关的文化词语,来源广泛而复杂且具有其他词汇所不具备的特点,无论对于教师的讲解还是对于学生的掌握,都具有极大的难度。本文通过对文化词语的来源以及特点的分析,以及通过汉俄动物文化词汇的对比分析,找出关于汉俄动物文化词汇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本着词汇教学的一般原则,针对俄罗斯文化以及俄罗斯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当的动物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会有效地帮助俄罗斯学生快速掌握汉语中一些动物文化词汇的含义以及使用场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21)

李静[4](2015)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视角与汉语言教学——以汉英民族动物文化词词义的异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读:汉语的动物文化词本身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搭配意义、象征意义等,这是来自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动物文化词时的难点,因此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5年04期)

谢世坚,孙立荣[5](2014)在《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动物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通过明喻、暗喻及借喻等比喻修辞手段,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运用,因而也受到众多莎剧研究者的关注。《麦克白》是莎剧中充分运用动物意象构造故事的一个典型。英汉文化中很多动物在喻意上差异较大,故在从事莎剧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时要充分注意到同一动物文化词在两种文化中的涵义是否相同。(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张凌波[6](2013)在《浅析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语习得策略——以动物文化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融合和语言混合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与文化词密切相关。随着留学生进入高级阶段的学习,文化词语的习得便逐渐成为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关注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方法和术语来研究第二语言现象。从动物文化词的本体研究着眼,对留学生文化词习得偏误和偏误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动物文化词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继续教育》期刊2013年04期)

李静[7](2010)在《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与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动物文化词为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词汇教学,第一部分以语言对比理论为基础,以汉英文化词对比作为样本,从跨文化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比较汉英动物文化词的异同,并根据对比的结果,推测汉语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汉语动物文化词时的学习难点和可能出现的偏误。之后是通过HSK语料库检索、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汉语学习者动物文化词的输出情况,以及在理解和使用中出现的偏误的实际情况,并对此进行分类、归纳,从而发现学习者学习汉语动物文化词汇的难点并对前面跨文化比较部分的结论进行验证,之后分析学习者习得汉语动物文化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最后,本文将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10-05)

动物文化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及人们对其持有的感情态度也有所不同。动物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不难见到,在莎士比亚剧中动物意象的运用以《麦克白》最为显着,其中的动物文化词对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比喻的构成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比喻的翻译策略:对等直译法、保留释义法和保留转换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物文化词论文参考文献

[1].姬颖.中日动物文化词对比分析与对日汉语教学[D].兰州大学.2019

[2].赵旭亮.《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陈曦.对俄汉语教学中关于动物文化词的对比分析与教学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6

[4].李静.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视角与汉语言教学——以汉英民族动物文化词词义的异同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5

[5].谢世坚,孙立荣.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张凌波.浅析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语习得策略——以动物文化词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

[7].李静.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与教学[D].复旦大学.2010

标签:;  ;  ;  

动物文化词论文-姬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