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往空间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抱团,模式,乡村,户外,建筑,生活圈。
交往空间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马辉,侯艳伟[1](2018)在《互助养老模式下的农村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进入了高速攀升阶段,高龄人口比重不断升高。本文试图以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背景,结合农村老年人在交往环境中的交往行为特征,寻求适合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互助养老幸福院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8年09期)
魏瑞,崔世聪[2](2018)在《基于美术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的拓展模式研究——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高校因其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其他高校外部交往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异,其更加注重对空间的体验感知,呈现多元化特征。通过对美术类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的研究,分析出其向教育、城市服务和互动等多种模式进行拓展延伸的趋势,并总结了适合美术高校交往空间的表达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邢飞[3](2018)在《体验式消费模式下大型购物中心内部交往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刚性需求增大的同时,公共空间被逐渐压缩,活动场所的减少限制了人们的交往。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忽视了日常的交往,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降低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品质。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城市高效的运转需求使商业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渐渐承担起城市休闲广场和街道的功能。以前发生在街头的景象,如闲逛、玩耍、交谈等,现在也会发生在商业购物中心内,购物中心内的购物体验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交往的需求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商业购物中心承担的交往职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结合杨.盖尔的交往行为理论,立足于体验式商业购物中心中体验和交往相互促进的论断,将交往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体验,把体验和交往结合起来,探讨体验式购物中心交往空间的营建策略。针对购物中心相关的公共空间,从交往行为角度出发,进行理论和实际的综合探索和总结,并提出与时代需求适应的综合性营建意见。本文通过对研究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主要交往行为模式的分析,探讨了当代商业购物中心内体验和社会交往的关联性,从而总结交往空间的内在属性和特征。以此为依据进行交往空间类型的划分,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营建策略。文章的第叁章、第四章从整体到局部,并结合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对空间的整体组织和布局、主题营造、激发和活跃性元素、重点区域和细部设计、光色环境等不同方面都做了相关营建策略的研究,弥补了国内在购物中心交往空间方面理论研究的缺失。最后通过行为观察法对实际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并展望商业交往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整体的总结和文章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05-01)
叶湄[4](2018)在《抱团养老模式下的南浔区荻港村乡村交往空间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基于乡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失衡的社会宏观背景,就抱团养老模式对乡村交往空间环境产生的影响,开展抱团养老模式下的乡村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本课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乡村养老模式的建设理论,探索了乡村老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塑造老人生活圈层为切入点的设计观点,针对南浔区荻港村交往空间设计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村内老人集中居住区块的交往空间设计方法与策略,实现了设计基地空间的梳理与更新,完善了乡村老人交往空间体系,满足了抱团养老模式建立的基本需求,意图为乡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设计市场需求报告、设计理论研究报告、设计过程报告和设计研究总结。一是设计市场需求报告,主要由四个部分内容组成。首先是对乡村养老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到乡村养老环境中交往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是就抱团养老模式对乡村交往空间设计产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总结,认识到设计需求主要产生于乡村内部生活、养老模式建立及乡村外部发展这叁个方面;再次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乡村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探索了交往空间设计的新思路,验证了本次设计的可行性;最后是通过对荻港村的现场调研确定了本次课题的设计基地。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总结,提出本课题的设计依据,论述研究意义。二是理论研究报告,以“抱团养老”、“乡村交往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抱团养老模式的理论及实践、乡村交往空间营造及历史文化村落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叁个方面相关理论的分析学习,探讨实现乡村交往空间对抱团养老模式发展环境支持的方式方法,从重新组织建筑围合空间、整体考虑分层设计交往、充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环境叁个层面形成荻港村交往空间设计的理论和策略。叁是设计过程报告。根据需求设计市场研究和理论研究报告,结合南浔区荻港村的基地现状,推出“老有所‘围’”的设计理念,并进一步通过对南浔区荻港村老人与环境的研究,形成“有人围”、“有所为”、“有院围”叁个层次的具体设计策略,分别指导区块定位、功能布局、空间塑造叁个不同层次的规划与设计。以打造荻港村的养老生活区、生活态、生活圈为设计导向,实现对乡村养老交往空间系统的形成。四是设计研究总结。本课题设计通过整体塑造、分层设计的设计方式,从叁个层面上实现抱团养老模式下的乡村交往空间设计。其创新点在于探索了乡村交往空间匹配抱团养老模式建立的策略与方法,并对乡村集中养老地块如何融入乡村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抱团养老模式下乡村交往空间建构的新模式。(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叶湄[5](2018)在《抱团养老模式下的乡村交往空间需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背景,就现有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供需失衡的原因做出系统分析,总结乡村实行抱团养老模式的意义,并提出抱团养老模式下来自乡村生活主体、养老模式建设及村庄发展叁方面的对乡村交往空间的更新需求。(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王亚菲[6](2017)在《基于儿童心理行为模式下的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竞争的逐渐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和明显,教育事业的改革随之产生。近年来,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也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更是强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基础教育更是备受关注。同时,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土崩瓦解,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传统的“工厂式‘教育建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习成绩。相应的小学校园建筑也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教育建筑的人性化,小学校园建筑不再是知识教育的工具和场所,还是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因此,小学校园的改革势在必行。小学是人们开始正式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小学校园不仅是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小学适龄儿童初识社会,学习与他人交往,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地方,是他们在儿童时期身心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这也就意味着小学校园不仅要具有传统的教育功能,还应具有为学生提供交往空间的功能。小学阶段的儿童又因为他们所处的特殊人生阶段,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表现出了该年龄段特有的特征,因此,对于教育建筑的交往空间的需求又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们。但是,纵观国内的现状,传统老旧小学仍是小学校园的主流,教育建筑的交往空间仍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小学校园交往空间的改造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高度发展。城市建设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城市建设的用地紧张,城市空间密度较大。但是,城市小学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就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基于这种情况,城市小学对于建筑设计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位于黄金地段的小学。研究既满足城市小学各项规范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交往的需求,利用原有的条件创造出符合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交往空间将成为新时代下的城市小学校园设计的难点。因此,城市小学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成为教育建筑设计面临的新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研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分析和研究了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小学校园交往空间。并对太原地区的两所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发现现存传统小学的缺陷和不足,提出适应传统城市小学的改造措施。最后,总结出适用于小学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评价标准。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对今后的城市小学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和改造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高磊[7](2014)在《寒冷地区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设计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来,随着高校发展的新趋势,教学楼建筑也逐渐在发生变化。然而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发展的现状仍有很多问题。如何结合气候因素,并将师生对交往空间提出的新要求都纳入到教学楼建筑建设当中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西安地区的教学楼建筑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教学楼建筑室外交往空间、室内交往空间(专用大空间、交通空间、普通教室空间)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询问、问卷调查和实验测试等方法,以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建筑气候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点,对西安市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并提出实际可行的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模式。在教学楼室外交往空间方面,注重庭院空间的界定和划分、适当加大连廊的尺度、控制底层架空空间的高宽比、留人因素的增加;在教学楼室内交往空间方面,注重入口门厅空间的空间划分和朝向及空间氛围的营造、多义空间的领域划分、走廊空间留人因素的增加、教室空间的空间氛围和开放性。希望对寒冷地区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设计提出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用模式。(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4-05-30)
杨妍秋[8](2013)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当前社会老龄化现象为研究背景,以城镇老年居住区外部交往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从我国现有的国情出发,通过对中国养老现状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叁种养老模式,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这一理论模式,即在普通城镇居住区中营建适合老年人和普通居民生活的户外居住环境。通过对中国老龄化的特征、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城镇居住区其他人群的需求分析,从“交往”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的功能区“交往”空间的分析研究,探讨和营建适宜老年人和普通城镇居民居住生活的户外环境。论文以老龄社会状况下城镇居民的居住需求为依托,在居家养老模式下人的交流需求为基础的条件下,通过对老年公寓进行考察分析,了解老年公寓的室外环境现状,分析现有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的弊端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并提出设计对策,在这些设计原则的指导下,研究探讨老龄社会状况下城镇居住区的外部空间的改善方式,从影响居住人群户外的活动因素,如:户外的安全性、归属感、可识别性、空间布置、道路系统、公寓的绿化系统、设施布置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与阐述。(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期刊2013-06-30)
宋奕孜,冯阳[9](2012)在《福建客家民居交往空间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客家民居不论在居住形式、居住规模上都与现代单元式居住小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以客家民居的建筑类型及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客家建筑中探寻一条能够适用于现代居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纽带",以弥补现代居住区设计中对人文关怀的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期刊2012年02期)
张红云[10](2008)在《高层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曾报道过这样的事情,某市居住区单元式居民楼里,一居民不慎将钥匙锁人家中,准备橇门而人。对门邻居以为是小偷而报警。听起来是个笑话,而实际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邻里关系的冷漠与相互交往的缺乏。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邻里之间的交往在传统的居住环境中占有特殊的比重。邻里间没有等级观念,虽职业不同,文化不同,但相互尊重,一家有忧,不乏同情关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和私密性的保障,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了邻里交往。正如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不是邻里之间无心去交往,而是在现代高层住宅建筑中缺少一种促进邻里间交往的空间。有鉴于次,本文在分析高层住区与低多层住区相区别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典型实际案例的调研和综合比较各种影响高层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因素,从而发现我国高层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和背后产生的本质原因。然后借鉴建筑类型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分析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高层居住模式中的户外交往空间和人们的交往行为与心理的异同点,使传统交往空间与现代高层居住模式相结合,从高层住区自身特点提出适合其户外交往的空间设计策略,减弱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为我国高层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改善和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9-01)
交往空间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术高校因其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其他高校外部交往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异,其更加注重对空间的体验感知,呈现多元化特征。通过对美术类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的研究,分析出其向教育、城市服务和互动等多种模式进行拓展延伸的趋势,并总结了适合美术高校交往空间的表达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往空间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马辉,侯艳伟.互助养老模式下的农村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初探[J].工业设计.2018
[2].魏瑞,崔世聪.基于美术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的拓展模式研究——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8
[3].邢飞.体验式消费模式下大型购物中心内部交往空间营建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
[4].叶湄.抱团养老模式下的南浔区荻港村乡村交往空间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8
[5].叶湄.抱团养老模式下的乡村交往空间需求研究[J].特区经济.2018
[6].王亚菲.基于儿童心理行为模式下的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7].高磊.寒冷地区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
[8].杨妍秋.居家养老模式下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3
[9].宋奕孜,冯阳.福建客家民居交往空间模式研究[J].中华民居.2012
[10].张红云.高层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