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白庆梅朱克兰(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96-02
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症状复杂、原因不明的精神障碍。从19世纪末起,人们就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断取得一些进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粗略地将病因学研究分为两类: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在生物医学取向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遗传研究、神经生化研究、神经内分泌研究、电生理以及影像学研究等。其中,有关免疫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关注。
自Rudin(1916)开始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认真研究以后,根据病因学研究的现有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本病的基因定位研究有了可能,但目前尚无定论。
研究资料显示,多数病人具有内向的个性特征、有易感素质。社会和心理应激以及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特别是围产期感染、中毒或外伤,母孕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作为环境危险因素,影响本病的发生。
多方面资料表明,神经科学的进展,使本病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入的探讨。
近十余年,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研究较为活跃,并发现在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功能异常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并试图将以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1-3]。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生化机制可能是脑内多巴胺(DA)活动过强。此种功能亢进主要由于DA释出过多或受体反应强度高于正常人。此学说主要证据是抗精神病药能阻滞D2受体而对精神分裂症有治疗作用。其中公认的D2受体阻滞药有氟哌啶醇及氯丙嗪等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及近年来上市的奥氮平主要通过阻滞D4受体而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Wooley和Shaw最早提出5羟色胺(5-H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5-HT的代射及其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多种
精神疾病有关[4,5]。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行为与躯体功能障碍,其中包括攻击行为、性欲、食欲及睡眠等障碍也可能与5-HT有关。5-HT能系统与多种神经递质之间有互相作用,可以在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中显现出来。1988年Bleich等认为,具有缺损症状的精神分裂症Ⅱ型与脑内5-HT代谢改变有关。更具体来说,即病人脑内5-HT突触后受体的敏感性过高是精神分裂症阴性及缺损症状的原因。Meltzer等[6]认为5-HT能系统活力与DA能系统活力可相互影响,在脑中5-HT对DA的释出有抑制作用,如果5-HT能系统功能减弱而使DA功能亢进,可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近年来Shitij等[7]根据自己以及他人的研究结果认为,5-HT功能低下与阳性症状有关,而其功能亢盛与阴性症状有关。国内外研究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5-HT系统平均含量、脑脊液内5-HIAA(5羟吲哚乙酸)含量均有明显降低[8];这些研究结果支持5-HT系统异常假说是解释精神分裂症病因的主要假说之一。近年又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中5-HT2A受体密度下降[9],所以5-HT2A受体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病理学密切相关。
生化病理研究从DA亢进假说扩大到额叶、基底神经节和颞叶代谢功能的异常。Kolb和Wishaw(1983)报告精神分裂症有双侧额叶与颞叶的功能障碍,这种障碍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无关。Lawson(1988),Michele(1992),Blanchard(1994)等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表现相对广泛的脑功能障碍,并以额叶与颞叶的功能障碍突出,且病人的认识障碍与慢性病程、长期住院、症状、药物治疗等无关,推测额叶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Rubin等(1995)对46名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初就有普遍的神经心理功能异常。Hoff(1992)、Saykin(1994)等也有类似发现,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心理功能异常与疾病本身有关,可能反映遗传的易感性,或与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有关。脑成相技术的应用,显示本症部分病人有结构性变化:侧脑室扩大、第三脑室扩大、额叶变小、胼胝体结构异常等,且可见于疾病发生早期,高发家庭子女的前瞻
性研究资料提示脑结构异常可能与母孕期、围产期感染、中毒、外伤等合并症有关。孪生子的研究提示脑室大小和结构异常有可能有遗传成分。
现有的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功能表现活化;国内外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并提出有关假说[10]。近来,一些研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存在IL(白细胞介素)含量和活性异常[11,12]。有研究[13]发现精神分裂症血清IL-6(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4,15],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IL-6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障碍,并且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6],甚至有人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假说[17]。
综观上述,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的探讨可见,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本病的起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KeksNA,CopolovDL,KulkarniJ,etal.Basalandhaloperidol-stimulatedprolactininneuroleptic-freemenwithschizophreniadefinedby11diagnosticsystems.BiolPsychiatry,1990,27(12):1203.
[2]LemusCZ,LiebermanJA,JohnsCA,etal.Hormonalresponsetofenflu-raminechallengesinclozapinetreatedSchizophrenicpatients.BiolPsychiatry,1991,29(6):691.
[3]曾涛,焦志安,唐济生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激素分泌变异.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4):213.
[4]SaxenaPR.Historicalaspectsof5-HTdiscoveryandre-ceptorclassification.In:5-HTmechanismsinprimaryheadache.NewYork:RanewPress1992:3-18.
[5]HollanderE.SerotonergicfunctioninOCD.Arch
GenPsychiatry.1992,49:21.
[6]MeltzerH.Biologicalstudiesin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SpecialReport,NIMH1987;93-113.7、ShitijK,etal.Serotonin-Dopamineinteractionanditsrelevancetoschizophrenia.AmJPsychiatry.1996,153:466.
[8]沈渔主编.精神病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81-582.
[9]MitaT,HanadaS,NishinoN,etal.DecreasedserotoninS2andincreaseddopamineD2receptorinchronicschizophrenia.BiolPsychiatry,1986,21(5):1407.
[10]张向阳,周东丰.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综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2):74.
[11]张向阳,周东丰.白细胞介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4):215.
[12]HoldenJ,PakulaIS,Mooney-PA.Aneuroimmunologicalmodelofschizophreniaandmajordepression:Areview.HumanPsychopharmacology.1997;12(3):177.
[13]许明智,杨玲玲,李秋香.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2);98.
[14]GanguliR,YangZ,ShurinG,etal.Seruminterleukin-6concentrationinschizophrenia:elevationassociatedwithdurationofillness.PsychiatryRes,1994;51(1):1.
[15]NaudinJ,MegeJL,AzorinJM,etal.ElevatedcirculatinglevelsofIL-6in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Res,1996;20(3):269.
[16]SmithRS.MaesM.Themacrophage-T-lymphocytetheoryofSchizophrenia:additionalevidence.Med.Hypotheses.1995,45(2):135.
[17]NoyS,AchironA,LaorN.Schizophreniaandautoimmunity-apossibleetiologicalmechanismNeuropsychobiology,1994,3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