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青藤胶囊对其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青藤胶囊对其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高蓉[1]2003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青藤胶囊对其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以病人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为标志,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目前临床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纯西医治疗法,以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疟药、血浆置换、全身淋巴细胞置换等治疗药物与方法;二是纯中医治疗法,大致从外感说、内伤说和内外合邪说叁种认识来进行治疗,其疗效显着而肯定;叁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大多是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激素进行治疗,以中医药为主。纯西医治疗法长期大量的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消化性溃疡、出血、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以及肝脏、血液系统、生殖系统损害及感染等毒副作用和合并症,从而使疗效较差。中医药对于SLE的治疗因其疗效明显而肯定,正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建立与人类SLE发病机理相近、临床特征类似、简便易行、稳定性好而成功率高的SLE动物模型,在获得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青藤胶囊对其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青藤胶囊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课题分SLE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青藤胶囊治疗作用的研究两部分进行。 一、SLE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参考文献中造模的方法和临床常见的诱因,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各因素、各水平的最佳组合,最终选取小鼠紫外线急性照射 Zh/d X 3d后,lpLPS 2.sing/kg获得SLE的小鼠模型。对此模型的研究表明:①造模24h时所采动物血清ENA多肽抗体检测可判定为抗Sin,抗bib,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时每一例血清中均可见HEP上细胞阳性,荧光较强,可判定所见阳性为自身抗体中的核糖体(Rb)p-蛋白抗体、JO八抗体及线粒体(AMA)抗体阳性。LPS lp Zd、3d、7d、14d、Zld时所采血清以同样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均可见*EpZ细胞阳性,荧光较强,可判定为自身抗体中的核糖体(bib爪蛋白抗体、JOq抗体及线粒体(AMA)抗体阳性。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至28d时,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自身抗体中的核糖体(历N卜蛋白抗体、J小l抗体及线粒体(AMA)抗体阳性,但荧光强度下降。②病理切片显示模型小鼠在第24h时银染结果即可见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及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明显较正常小鼠增厚;肝脏血管基底膜较正常小鼠增厚。第Zd、3d、7d. 14d、Zld时同样显示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及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明显较正常小鼠增厚,肝脏血管基底膜增厚。28d时肾小球体积同样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但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较正常小鼠增厚的程度降低,银染色变浅,肝脏血管基底膜染色也有所恢复。③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小鼠24h时肾脏细胞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严重增生,出现单核细胞,线粒体大量增加。第Zd、3d、7d、14d、Zld时同样显示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增生且线粒体数目增加的同时伴有细胞器的丢失,至第28d时显示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增生的程度有所改善。由此得出结论:本模型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模型稳定,机理与临床类似,持续时间可至28天,方便作为筛选治疗SLE药物的动物模型。 二、青藤胶囊对SLE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选取青藤胶囊大、中、小叁个剂量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剂量药物作用后小鼠血清学和形态学的检测结果表明:①青藤胶囊对SLE有确实的疗效,使自身抗体强度减弱;②青藤胶囊大剂量治疗组模型动物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增生的程度降低,病理切片观察的结果为银染色变浅,电镜观察的结果为单核细胞数目减少,增生程度降低。 结论:①小鼠紫外线急性照射 Zhjd X 3d后,lP LPS 2.sing/kg可获得与人类临床特征相近、诱因、性质相似的小鼠SLE模型,造模方法简便易行,模型稳定而可靠,成功率高,可适用于治疗SLE药物的筛选及评价。②青藤胶囊对小鼠 SLE具有明确疗效,其有效剂量在 ig/kg叫~Zg/kg叫,未见有毒副作用,作用效果优于青蒿掳酯和强的松。③青藤胶囊的作用机理可能在于改善SLE小鼠免疫机能的紊乱。

张娜[2]2016年在《黄芪糖蛋白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以慢性、系统性和破坏性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关节疾病。黄芪糖蛋白(Huangqi glycoprotein, HQGP),是从传统中药膜荚黄芪中通过水浸提法分离得到,是一种天然植物糖蛋白。前期实验表明,HQGP在体外表现出免疫抑制的作用。而黄芪糖蛋白如何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小鼠的T细胞异常免疫应答及其作用靶点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实验通过建立CIA小鼠模型,观察黄芪糖蛋白对CIA小鼠脾及踝关节形态的影响;检测不同T细胞亚群关键转录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探讨外周免疫细胞失衡与RA的关系,探讨黄芪糖蛋白干预CIA小鼠T细胞异常免疫应答的发病机制,探索在此环节上进行干预治疗的意义,为中药临床治疗RA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建立CIA小鼠模型,并通过关节炎指数评价模型;(2)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h1、Th2、Th17及Treg细胞亚群的比例;(3)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脾和关节组织的病理变化;(4)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脾组织中T-bet、GATA-3、ROR-γt、Foxp3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一、牛Ⅱ型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的制备及形态学观察1 CIA小鼠踝关节肿胀度评分模型小鼠于注射佐剂后第10d出现关节红肿反应,逐渐加重,于第42d评分均值达到模型标准(AI>=4)。小鼠同时表现出倦怠,食量减少,活动障碍。2 CIA小鼠治疗前后AI值变化经过黄芪糖蛋白和HC治疗,CIA各组小鼠A1分值均有降低,表明HC和黄芪糖蛋白各剂量组改善了CIA小鼠关节红肿症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3 CIA小鼠关节组织损伤情况光镜下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的关节腔完整,关节间隙正常;模型组小鼠可见关节面不完整,关节腔狭窄,部分软骨破坏;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的关节面结构完好,关节腔间隙变宽。4 CIA小鼠脾组织损伤情况光镜下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小结增大,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炎细胞增生,炎性水肿导致组织疏松;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改善了炎细胞增生情况。二、黄芪糖蛋白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l/Th2细胞亚群的影响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1、Th2的比例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IA模型组小鼠外周血Th1、Th2的比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HC组和HQGP低、中剂量组的Th1、Th2比例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从结果中还可看出,HQGP低、中剂量组对比模型组,Thl降低的幅度大于Th2降低的幅度。2利用W 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脾组织T-bet、GATA-3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CIA模型组T-bet、GATA-3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HC组和HQGP低、中剂量组T-bet、GATA-3的表达降低(p<0.05),HQGP高剂量组T-bet、GATA-3表达也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另外,黄芪糖蛋白低、中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T-bet降低幅度比GATA-3降低幅度大。叁、黄芪糖蛋白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l7/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h17、Treg的比例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的Thl7比例升高,Treg比例降低,Th17/Treg的比例显着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HC组和HQGP低、中、高剂量组Th17的比例降低,HC组和HQGP低剂量组Treg的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QGP中、高剂量组Treg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HC和HQGP低、中、高剂量组Thl7/Treg的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脾组织中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CIA模型组ROR-γt表达升高,Foxp3表达降低(p<0.01),ROR-γt/Foxp3比值升高,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HC组和HQGP低、中、高剂量组ROR-y t的表达降低,HQGP低剂量组Foxp3的表达升高(p<0.01),而HQGP中、高剂量组Foxp3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HC和HQGP低、中、高剂量组ROR-γ t/Foxp3的比值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对CIA小鼠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观察脾和踝关节的形态学指标,表明CIA小鼠模型复制成功。(2)黄芪糖蛋白对CIA模型小鼠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纠正Th1/Th2和Th17/Treg的失衡,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改善了CIA小鼠的关节红肿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关天容[3]2015年在《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特色与临床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欣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继承范老、周老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与诊治特色,对中医风湿病辨治经验尤为丰富,见解独到。宋老师熟谙经典,博采众长,学贯中西,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西药疗效欠佳的疾病时,主张采用中医主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对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路,临床疗效显着。本文对宋欣伟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学术特色、学术思想及辨治经验进行总结研究。首先介绍了老师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名的认识,认为古代医籍中"大偻"、"肾痹"、"脊强"、"背偻"的描述与强直性脊柱炎相符。吾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六淫之邪外侵,伏于体内,邪留不去,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互结,深入骨骱、脊柱,终致脊柱强直,驼背以成。强调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为本病发病的内在根本。邪气潜伏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之源,外邪引动伏邪是发病外因。瘀血痰浊可为诱导强直性脊柱炎发作的病因,也是病邪作用于人体的病理产物。其发病不外乎"虚、邪、痰、瘀"。治疗时应谨守病机,灵活辨证。老师把本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每一期又可分为活动期及稳定期。活动期以邪气嚣张为主,正虚之象尚未外露,此时湿热痹阻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治疗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为主,兼补肝肾。稳定期以肝肾亏虚为主要矛盾,此期治疗应以补益肝肾为本,逐瘀蠲浊而达其标。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元阳不足,六淫之邪外侵,深入骨骱、脊柱。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而致筋骨羸弱,邪留不去,气血运行受阻,渐致痰浊瘀血内生,留滞体内,而使疾病缠绵难愈。辩证过程中应掌握核心病机,治宜复法大方。吾师对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十分重视。认为瘀血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过程中既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又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并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临床辨治特点有:重用黄芪补气以扶正祛邪,调节免疫功能。善用藤类药物祛风通络,如雷公藤、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天仙藤等。善用虫类药物化痰散结止痛,虫类药具有搜风通络、钻透剔邪、消肿定痛的特性,故而被广泛用于治疗痹证中晚期之痰浊瘀血闭阻脉络,停滞于骨骱而致关节疼痛加剧,肿大变形,皮下结节,麻木不仁,肢体僵硬。吾师常用的虫类药主要有全蝎、蜈蚣、地龙、峰房、僵蚕、蚕砂、全虫、白花蛇、土鳖虫、穿山甲、乌梢蛇、蕲蛇等。临床应用需根据虫类药各自的特点,进行辨证择其优者而用。治疗关节肿胀当予祛湿化痰消肿,治以导师发挥创新之仲景利尿除痹法,不必拘泥于舌脉,有是症,便用是药。常选用葫芦壳、地骷髅、防己、土茯苓等祛湿之品,及半夏、白芥子、僵蚕等化痰之品。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常常选择两味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这些药物的配合,或相辅相成,或去味取性,或去性取味,既可增强力量,又可全面照顾病情,还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既符合了中医"七情"配伍原则,又有现代药理学新进展的灵活应用。临床应用往往事半功倍,形成了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特色。老师学贯中西,主张辨病辩证相结合,临床主张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风湿病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目的:通过比较骨痹Ⅰ号方联合复方倍他米松针治疗痰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同依那西普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评价其对痰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痰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骨痹Ⅰ号方联合复方倍他米松针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依那西普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脊柱痛VAS评分、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疾病功能指数(BASFI)、CRP、ESR及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估,以及观察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疗2周、12周后,治疗组患者达到ASAS 20(50)改善程度的比例与对照组相似;治疗2周、12周后,治疗组患者达到BASDAI 50改善程度的比例与对照组相似。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12周时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脊柱痛VAS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改良Schober试验、BASDAI、BASFI积分。4.两组均能显着降低炎症指标ESR、CRP。5.安全性方面,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高于治疗组,治疗组安全性较好。结论:经12周治疗后,治疗组达到ASAS 20(50)、BASDAI 50改善程度的比例与对照组相似,中医证候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表明骨痹Ⅰ号方联合复方倍他米松针治疗痰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整体疗效与依那西普针相似,且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且费用经济实惠,为本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劳贝妮[4]2016年在《清热除痹汤治疗急性痛风疗效及对IL-1β、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课题通过对急性痛风患者进行中药清热除痹汤的干预,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急性痛风症状、炎症指标、安全性指标等的变化,探讨清热除痹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提供临床依据。2.通过研究清热除痹汤对急性痛风大鼠模型的关节肿胀程度、功能活动障碍程度、炎症指标及滑膜病理的影响,探讨清热除痹汤的疗效及抗炎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急性痛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清热除痹汤加依托考昔,对照组给予等量依托考昔口服治疗,疗程为5天。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中医症状、体征等,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等相关性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63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秋水仙碱组、依托考昔组、清热除痹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按照相应药物灌胃7天,于实验第5天,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在大鼠右踝关节外侧后方注射尿酸钠结晶溶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在造模前及造模后各时间段观察并记录大鼠行为学变化、关节肿胀程度,测量大鼠血清及滑膜IL-1β、TNF-α水平,进行关节滑膜病理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急性痛风VAS评分、炎症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及对照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度、关节活动度、皮肤颜色、局部肤温等关节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1%、87.2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2.16%、37.12%,治疗组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身热、痰涎、口干口渴、食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湿热症状为主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叁酯较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前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出现,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总体而言,清热除痹汤高、中剂量组可以显着改善急性痛风大鼠关节炎症情况、功能活动障碍、肿胀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秋水仙碱组、依托考昔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清热除痹汤高、中、低剂量组与造模组相比,急性痛风大鼠血清及滑膜IL-1 β、TNF-α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清热除痹汤高、中剂量组疗效与秋水仙碱组、依托考昔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热除痹汤能有效改善急性痛风关节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同时具有协助降低总胆固醇、甘油叁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改善脂代谢紊乱,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清热除痹汤可改善急性痛风大鼠的关节炎症情况、功能活动障碍、肿胀度,使大鼠血清及滑膜IL-1β、TNF-α水平下降,滑膜炎症情况好转,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IL-1β、TNF-α表达有关,清热除痹汤作为IL-1β、TNF-α抑制剂可能为辅助治疗急性痛风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青藤胶囊对其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高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黄芪糖蛋白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 张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特色与临床观察研究[D]. 关天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4]. 清热除痹汤治疗急性痛风疗效及对IL-1β、TNF-α的影响[D]. 劳贝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青藤胶囊对其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