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语言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暴力,语言机制,暴力事件,语言暴力,网络媒介,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网络亚文化,谣言,网民
心理语言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韩蒙如,吴君如[1](2019)在《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和语言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并演进成漩涡形态,形成大规模网暴风潮。在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今天,网络暴力对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试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谈谈网络暴力的心理和语言机制。何谓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英文形式是(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28)
祝克懿[2](2018)在《心理空间范畴与语言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到70年代,欧美学界风起云涌、精英学者新见迭出,理论范式密集呈现,学派林立,形成了人文学科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宏大格局的征象为西方哲学继认识论转向、语言转向之后完成了以体验哲学为代表的认知转向,此转向作为两代认知科学认知革命的分水岭,推动了以第二代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认知语(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毛向樱[3](2018)在《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获得方便之外,也遇到了种种挑战,其中网络语言暴力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在虚拟空间出发生的语言攻击行为,网络语言暴力具有很强的蔓延性和扩散性,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根治这种问题。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有效手段遏制不良之风,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黄慧雯,贾春华[4](2018)在《基于语言心理特征问卷调查的中西医术语认知机制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医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历史、文化、地域等多重因素影响。通常其思维差异能很容易被识别,然其内在认知机制却如黑箱一般难以显现。本研究结合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调查中医专业人员对中西医疾病术语的熟悉性、情绪和语义精确性的心理维度评价,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索中西医语言的内在认知机制。结果表明中西医术语在上述心理特征中都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情绪效价维度与中西医认知机制差异的产生密切相关。一个可能机制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中西医概念贮存于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在中西医认知过程中,不同认知功能既相对独立地进行模块化操作又存在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中西医各具特色的认知模式。未来对这一黑箱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探索将是我们揭开中西医学心智奥秘的必经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顾明栋[5](2017)在《中国古代诗人如何诗意地存在?——论汉诗的语言机制与审美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者被限制和统领的地图,构建创作和阅读时的主体性,决定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在抒情诗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构建了诗人存在于此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如何诗意地存在。从分析王维、杜甫、刘禹锡、李白、温庭筠、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入手,可以看出,中国诗歌语言的材料被赋予了梦境意象的特征。汉字的象形性,汉字少有的词形限制,以及诗行的句法自由,使得中国古代诗人能够创造自由的语言缝合,这种缝合类似但超出电影场景的缝合。它暗含许多主体立场,从而使诗中的诠释空间变得飘忽不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行滚动的意义生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跟主体相关的新"世界",诗人得以栖居其中,在瞬息之间达到一种诗意的"此在"(Dasein)。(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黄秋林,潘正凯[6](2017)在《从语言输出的心理机制看读写课的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读写结合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输出假设是其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本文借助于Levelt的语言产出模型分析了输出对二语习得过程的促进作用,并据此提出了读写结合模式的教学设计应予关注的四个问题,即语言材料的形式加工是读写课的重要目标,建立读写活动之间的高度关联,通过恰当的读写任务指导学生加工语言形式,明确师生的职责和角色定位。(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7年07期)
陈园园[7](2017)在《他人语言和行为对消费从众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先前研究的范式,通过叁个实验来探讨对于自我认同高、低相关产品是否都存在他人偏好信息相对于他人行为信息引发更多的从众效应及其内在心理机制。实验一给被试呈现用文字描述基本特性的6种(3种自我认同高相关产品,3种自我认同低相关产品)产品,分别用“最受欢迎”代表他人偏好信息;“最多购买”代表他行为信息。比较被试在两种条件下的购买行为差异。实验二通过2(自我认同相关产品:高,低)×2(他人信息:偏好,行为)×2(关系亲密性:朋友,陌生人)×2(独特性需求:高,低)的设计,探讨心理共享和独特性需求是否是他人偏好相比于他人行为引发更多从众效应的心理机制。实验叁通过设计在购物网站上同时获取他人偏好和他人行为信息时,消费者的消费从众表现,探讨该效应在网络购物情境下的表现。研究结果如下:(1)在自我认同高、低相关产品中,都存在他人偏好信息比他人行为信息更能引发消费从众行为。(2)在自我认同低相关产品中,他人与消费者的亲密性对他人信息对消费从众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即心理共享是其心理机制。(3)在网络购物条件下,在人们同时获得他人偏好和行为信息时,依然存在对他人偏好信息的消费从众大于对他人行为信息的从众。在消费领域,他人信息一直是消费者参考的重要因素,往往会引发从众行为。但是本研究发现,在商品的其他条件相似或相同的条件下,对于他人偏好的从众强于对于他人行为的从众,这相当于在知道他人已经购买该产品后,从众行为反而受到部分抑制而减少。该现象的发现对消费从众领域和商业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并且,本研究发现自我认同相关度不同的商品都存在他人偏好比他人行为引发更多的从众。此外,发现自我认同低相关的从众差异的心理机制是心理共享。(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仲康,代玉,臧秀秀,梁轶,郝思瑾[8](2017)在《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有着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产生途径别具特色。在其产生和迅速传播的背后,涉及社会心理特征及社会心理动因等诸多问题。结合数据和调查,分析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总结社会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从而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03期)
李莹[9](2016)在《论语言理解中否定意义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否定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不仅仅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已有探究,更在当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备受重视。当前研究从两代认知科学的角度归纳了否定意义理解的经典理论,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典型的否定意义研究范式,对国内外有关否定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否定意义研究中尚存问题,以及否定研究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试图加强对否定研究的重视,促使更多的学者对否定的心理加工机制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邓丹彤[10](2016)在《谈声乐语言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具有复杂的心理机制,语言和大脑的不同部位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对理解语言加工的过程和语言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6年15期)
心理语言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50到70年代,欧美学界风起云涌、精英学者新见迭出,理论范式密集呈现,学派林立,形成了人文学科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其宏大格局的征象为西方哲学继认识论转向、语言转向之后完成了以体验哲学为代表的认知转向,此转向作为两代认知科学认知革命的分水岭,推动了以第二代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认知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语言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韩蒙如,吴君如.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和语言机制[N].社会科学报.2019
[2].祝克懿.心理空间范畴与语言生成机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3].毛向樱.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4].黄慧雯,贾春华.基于语言心理特征问卷调查的中西医术语认知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5].顾明栋.中国古代诗人如何诗意地存在?——论汉诗的语言机制与审美心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黄秋林,潘正凯.从语言输出的心理机制看读写课的教学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
[7].陈园园.他人语言和行为对消费从众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7
[8].仲康,代玉,臧秀秀,梁轶,郝思瑾.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J].文教资料.2017
[9].李莹.论语言理解中否定意义的心理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邓丹彤.谈声乐语言的心理机制[J].北方音乐.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