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编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工具,程序,系统,向量,语义,编译器。
交叉编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沈健[1](2014)在《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交叉编译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叉编译就是在一个平台生成可以在另一个平台执行的代码,它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前提和准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嵌入式系统的可执行文件都是通过交叉编译生成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建立嵌入式交叉编译环境的具体步骤和程序跨平台移植,通过分步安装交叉编译器、编译安装触摸屏、编译动态链接库和跨平台移植,最终成功完成了基于ARM-Linux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让程序在arm平台上运行。(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4年24期)
马晓涛,李波[2](2010)在《Linux系统下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链搭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嵌入式开发过程中,32位ARM的应用越来越多,它以其丰富的内部资源、强大的扩展能力占据了高端民品科技市场。LINUX操作系统因源代码开放,免费,高度可裁剪,在ARM开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成功(教育)》期刊2010年07期)
张志勇[3](2008)在《基于GNU工具链的ARM-MINIX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环境的移植》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产品的普及,导致了对嵌入式开发的巨大需求。以Linux为宿主机系统,搭配一个交叉编译环境,为嵌入式设备生成可执行程序己成为现在日益流行的编译嵌入式软件的解决方案。而开放源代码的GNU工具链是一套开源的开发环境,是嵌入式软件开发中理想的交叉编译器。但现有GNU工具链支持的平台并不能满足层出不穷的嵌入式产品的开发需要,仍有许多平台得不到支持,例如我们进行的minix向ARM-MINIX平台的移植。本文以在linux环境下构建MINIX嵌入式系统的交叉编译工具链为背景,首先介绍了交叉编译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以及利用GCC构建交叉编译环境的优越性。然后对目标平台作了介绍,分析了GCC编译器,说明了GCC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介绍了GNU Binutils的功能,使用方法;接着分析了GNU工具链中的GAS和GLD的实现机制及源代码结构,由于BFD是GNUBinutils的基础,GAS和GLD都是使用BFD库来操作目标文件,因此在这一部分本文对BFD库的工作机制,数据结构也作了重点分析。紧接着说明了GCC交叉编译系统的移植思路和方法,实现难点,以及一些相关技术细节,这涉及到了若干重要的C源文件,Makefile,配置文件的修改,重点给出了BFD库,GAS和GLD的分析及其重定向(通常GCC生成的目标程序是针对GNU/Linux系统的)的实现;然后本文给出了在GNU/Linux宿主机上构建针对ARM-MINIX的参数设置及过程;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苏斐琦[4](2003)在《交叉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合一将成为必然趋势。信息家电,手持设备,移动设备等嵌入式产品的迅速发展,使得嵌入式软件开发再度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由于嵌入式设备的性能局限,往往不能通过本机编译得到所需软件的可执行程序。因此,以Linux为主机操作系统,搭配一个交叉编译系统,为嵌入式设备生成可执行程序已成为现在日益流行的编译嵌入式软件的解决方案。而开放源码的编译器GCC,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能支持几乎所有知名厂商的处理器,是嵌入式软件开发中理想的交叉编译器。 但现有GCC支持的平台并不能满足层出不穷的嵌入式产品的开发需要,仍有许多平台得不到支持。本论文以交叉编译系统ZLTCG的开发为背景,详细介绍了交叉编译系统GCC的体系结构,对其高度可移植性所依赖的中间表示和机器描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GCC在目标机MIPSX上的移植工作。本文根据新目标机的特点,利用了指令拆分,延时槽调度,窥孔优化等技术,既实现了对新目标机的支持,又吸收了原有系统高度优化和可移植的优点。 论文首先概述了编译系统的发展背景和原理,重点介绍了编译器系统的系统结构、自举与移植。然后介绍了交叉编译系统ZLTCG的开发背景和体系结构。第二章详细分析了编译器GCC,重点说明了GCC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及其中间语言和机器描述文件机制。第叁章介绍了交叉编译系统的移植过程,重点解释了移植的思路和方法,移植的准备工作,移植的具体步骤,实现难点及相关的一些技术细节,并给出了移植成功后的测试结果。其中移植的准备工作中详细说明了目标机MIPSX的系统结构和应用二进制接口的定义,而移植的具体步骤中详细阐述了对编译器后端的移植过程。最后是一点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2-01)
陈涵生,陈宇能[5](1991)在《ECI Ada交叉编译系统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对七·五科技攻关型号任务──ECI Ada编译系统的总体结构、特点及关键技术作一综述性介绍。文章论述了ECI Ada编译系统的重要意义,论证了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研制的系统是成功的,可望把它发展为实用的软件产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1991年02期)
[6](1991)在《C51交叉编译系统 第四章 XLIB通用库维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序的使用C51带有模块化的系统库,库中每一模块代表能完成一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了对系统库施行增、删模块以及列表显示等操作,也为了用户建库的需要,本软件包提供了XLIB库维护程序。在系统盘中的XLIB.(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1991年04期)
[7](1991)在《C51交叉编译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章ICC8501编译程序的使用在介绍使用方法之前先对软件包的组成、安装和对宿主机的要求作简要说明。整个软件包存放在两张360 K的软盘中。各文件的功能可通过不同的扩展名归结为以下几类:(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1991年03期)
[8](1991)在《C51交叉编译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IAR系统公司87年推出ICC8051软件包是一个较成熟的C51交叉编译工具。本文连载介绍使用C51的方法,C51源程序编写的特点;编译、链接和库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A8051宏汇编语言的语法和汇编器用法;附录中收集了大量相关的技术资料。(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1991年02期)
交叉编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嵌入式开发过程中,32位ARM的应用越来越多,它以其丰富的内部资源、强大的扩展能力占据了高端民品科技市场。LINUX操作系统因源代码开放,免费,高度可裁剪,在ARM开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编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沈健.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交叉编译的实现[J].赤子(上中旬).2014
[2].马晓涛,李波.Linux系统下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链搭建[J].成功(教育).2010
[3].张志勇.基于GNU工具链的ARM-MINIX嵌入式系统交叉编译环境的移植[D].兰州大学.2008
[4].苏斐琦.交叉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3
[5].陈涵生,陈宇能.ECIAda交叉编译系统综述[J].计算机工程.1991
[6]..C51交叉编译系统第四章XLIB通用库维护[J].微计算机信息.1991
[7]..C51交叉编译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1991
[8]..C51交叉编译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