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效应论文-王峰,杨勇勇,石文典

抽样效应论文-王峰,杨勇勇,石文典

导读:本文包含了抽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作-休闲冲突,消极情绪,自我损耗,体验抽样法

抽样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杨勇勇,石文典[1](2019)在《工作-休闲冲突的损耗效应:来自体验抽样法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物质生活日趋丰盛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仅追求工作上的进步,同时也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休闲活动上,员工因工作要求而无法参与休闲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每天的休闲活动对个体工作后心理和身体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而因工作的干扰无法参与休闲的个体无疑面临着心理和身体双重损耗的巨大挑战。然而,以往没有相关研究去揭示工作-休闲冲突是否会产生损耗效应,也缺少从休闲活动的角度对损耗效应及内在发生机制进行讨论。据此,本研究将基于自我损耗理论去探讨个体每天的工作-休闲冲突所带来的损耗效应,以及情绪在此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日记与体验抽样法,使用工作-休闲冲突、消极情绪、自我损耗量表,对77名员工进行为期7天的追踪研究,并运用多水平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每天的工作-休闲冲突对员工的自我损耗有积极的预测作用,由员工的工作-休闲冲突产生的消极情绪在以上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个体投入自我控制资源处理工作-休闲冲突会带来个体的自我损耗;另一方面,个体控制由工作-休闲冲突引起的消极情绪时也会带来个体的自我损耗。本文采用体验抽样法验证了工作-休闲冲突、消极情绪、自我损耗的动态变化特点,并为如何降低员工的自我损耗提供了一些新启发。(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媛[2](2019)在《大样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子抽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在过去十年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数据,一个主要挑战是计算资源的进步仍然远远落后于数据集的指数级增长。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一个普遍方法是子抽样。例如,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利用经验的统计杠杆得分作为重要性抽样分布,能提高计算最小二乘估计的效率。本文考虑对面板数据构造新的杠杆抽样方法,然后应用于混合效应模型中,并通过随机模拟来研究新方法的优良性质。本文主要考虑大样本情形下一类混合效应模型的子抽样,混合效应模型的一类所谓误差分量回归模型中,对每个个体会有重复观测,当个体数规模很大时,重复观测更加剧了数据的规模,所以在该模型下提出了使用子抽样算法降低计算复杂度。首先根据面板数据具有组内相关性的性质,构造了一种成组数据杠杆得分权重确定方法,然后利用其作为子样本的抽样概率。进一步,我们将新方法和均匀抽样方法进行了随机模拟比较研究,将抽样方法应用于多元正态分布,自由度为1的T分布,自由度为3的T分布中并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杠杆抽样是在子抽样框架下进行设计,其中从全部数据中抽取一小部分数据(子样本),然后使用子样本替代全样本执行预期的计算。对于用不同方法抽出来的面板数据进行混合效应模型的不同参数估计,包括均匀抽样估计(UNIF),杠杆抽样估计(LEV),不加权杠杆抽样估计(LEVUW)。杠杆方法利用杠杆得分构造非均匀抽样概率,能够得到可解释性的子抽样方法。最后对抽样估算方法进行偏差及方差的对比分析,并给出不同子抽样方法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3-20)

王兰[3](2018)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对生活压力源及压力反应的中介效应——以西安科技大学2013—2016级抽样学生(N1312)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压力源状态下产生的压力反应的中介效应,采用"心理资本量表"(PCS)、"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和"11项心理症状""生理心理症状"临床量表,抽样4个年级有效资料1 321份,采用SPSS做数据分析,采用AMOS做结构建模。结果表明核心理资本4因素(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对生活压力和压力反应产生显着负效应(p<0.01);心理资本对生活压力产生显着干预效应,并对应激反应产生显着干预效应;心理资本使生活压力对压力反应的诱发效应衰减。心理资本具有缓解生活压力和干预压力反应的双重中介效应,此结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了参数指导。(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创新管理》期刊2018年05期)

杨延飞[4](2017)在《基于超总体模型的抽样设计效应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超总体模型的设计效应研究日益受到国外研究者的重视。基于超总体模型,分别讨论了二阶段抽样和不等概率抽样下均值估计量的设计效应的估计问题,得到了与基于设计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更一般或更清晰的结论,初步探索了超总体模型在设计效应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7年06期)

马莉萍,朱红,文东茅[5](2017)在《入学后选专业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吗——基于配对抽样和固定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专业选择时机与专业兴趣的关系广受关注,但是选择性偏差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偏误,本文以某重点大学入学前选专业和入学后选专业的学生为比较对象,通过配对抽样、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配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方法,保证项目学生和非项目学生在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特征上的可比性,以克服选择性偏差问题。研究发现,相比入学前选专业的学生,那些入学后选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兴趣变化程度更大,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更高,但在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的发现为我国高校入学后选专业和自由转换专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研究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徐雄伟,张国平[6](2017)在《民办高校教师从教激励机制的效应模型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抽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环境虽有所改善,但其薪酬待遇等仍较公办高校教师低,师资队伍流失率也相对较高。本文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从教意愿为目的,通过对752名上海市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问卷调研,分析了现行激励机制的实际状况,构建并验证了激励机制的效应模型。研究发现,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不同激励类型对教师从教的作用方式与效应各有不同,其中直接非经济激励效应最为显着,而间接经济激励相对最弱。(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周鹏,朱小军[7](2016)在《劳动力市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全国28所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2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明瑟收入函数模型,将样本变量按照性别、专业、学历、工作单位、就业区域五个类别对高校毕业生的过度教育收入效应进行测算。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教育使得个人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学历越高,过度教育的收益损失率也会随之提升;专业性越强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越明显,越不容易出现过度教育现象;公共部门的过度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私立部门,但是公共部门容易出现过度教育的现象,而私立部门则容易出现教育不足问题;高校女性毕业生过度教育损失率和教育不足损失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东部地区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且东部地区的过度教育收益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6年22期)

孙峰松,孙淼,王彦东,高原[8](2016)在《从“躲着走”到“迎上来”》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月,吉林省检察机关组织开展第叁轮基层院建设抽样评估。该院派出3个评估组,对17个基层院、3个市级院和省院刑事检察部进行总体评估,同时对最高检去年评估的4个基层院进行“回头看”。“2014年刚开展抽样评估时,基层院都躲着走,生怕‘中标’。现在基(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6-05-10)

杨宇,高静[9](2016)在《市场环境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具有调节效应吗?——基于中国东、西部6省市抽样调查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要素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农业生产效应将存在差异。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对中国东部江、浙、粤和西部川、渝、黔六省市的抽样调查的农户数据,实证检验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造成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务工汇款并不能帮助农户改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没有改变务工汇款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但显着抑制了劳动力流失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市场环境的差别会导致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异。各地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本文来源于《西部论坛》期刊2016年04期)

张瓅尹,涂秋萍[10](2015)在《微信朋友圈伪抽样效应对大学生线下社会资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信朋友圈作为虚拟社区的一种,其显着的特征是成员身份的审核性。这种"熟人社交"的成员结构基础使朋友圈的使用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被关注"的用户体验,得到了在社会互动层面追求和凸显自身存在方式的某种路径。从个人发布内容或观点的朋友圈反馈来看,正因"圈"内成员身份的审核性,个人发布内容观点得到的态度反馈理论上应该存在"伪抽样"效应。这种"伪抽样"效应是否确实存在,以及是否会进而影响个人对相应内容、事件、观点的认知,从而影响自我认知,最终使得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社会资本受到影响,是本文希望考察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使用"朋友圈"的集中人群,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将其作为观察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考察价值。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有效问卷378份,通过理论阐释和数据分析,证实了朋友圈伪抽样效应的存在,但其对大学生线下社会资本的影响在现阶段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5年08期)

抽样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学技术在过去十年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数据,一个主要挑战是计算资源的进步仍然远远落后于数据集的指数级增长。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一个普遍方法是子抽样。例如,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利用经验的统计杠杆得分作为重要性抽样分布,能提高计算最小二乘估计的效率。本文考虑对面板数据构造新的杠杆抽样方法,然后应用于混合效应模型中,并通过随机模拟来研究新方法的优良性质。本文主要考虑大样本情形下一类混合效应模型的子抽样,混合效应模型的一类所谓误差分量回归模型中,对每个个体会有重复观测,当个体数规模很大时,重复观测更加剧了数据的规模,所以在该模型下提出了使用子抽样算法降低计算复杂度。首先根据面板数据具有组内相关性的性质,构造了一种成组数据杠杆得分权重确定方法,然后利用其作为子样本的抽样概率。进一步,我们将新方法和均匀抽样方法进行了随机模拟比较研究,将抽样方法应用于多元正态分布,自由度为1的T分布,自由度为3的T分布中并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杠杆抽样是在子抽样框架下进行设计,其中从全部数据中抽取一小部分数据(子样本),然后使用子样本替代全样本执行预期的计算。对于用不同方法抽出来的面板数据进行混合效应模型的不同参数估计,包括均匀抽样估计(UNIF),杠杆抽样估计(LEV),不加权杠杆抽样估计(LEVUW)。杠杆方法利用杠杆得分构造非均匀抽样概率,能够得到可解释性的子抽样方法。最后对抽样估算方法进行偏差及方差的对比分析,并给出不同子抽样方法的应用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抽样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峰,杨勇勇,石文典.工作-休闲冲突的损耗效应:来自体验抽样法的证据[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李媛.大样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子抽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3].王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生活压力源及压力反应的中介效应——以西安科技大学2013—2016级抽样学生(N1312)数据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

[4].杨延飞.基于超总体模型的抽样设计效应估计[J].统计与管理.2017

[5].马莉萍,朱红,文东茅.入学后选专业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吗——基于配对抽样和固定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

[6].徐雄伟,张国平.民办高校教师从教激励机制的效应模型研究——基于上海市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抽样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7

[7].周鹏,朱小军.劳动力市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全国28所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6

[8].孙峰松,孙淼,王彦东,高原.从“躲着走”到“迎上来”[N].检察日报.2016

[9].杨宇,高静.市场环境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具有调节效应吗?——基于中国东、西部6省市抽样调查的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16

[10].张瓅尹,涂秋萍.微信朋友圈伪抽样效应对大学生线下社会资本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5

标签:;  ;  ;  ;  

抽样效应论文-王峰,杨勇勇,石文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