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残留硝态氮论文_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残留硝态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旱地,氮肥,产量,秸秆,土壤,垄沟,太行。

土壤残留硝态氮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1](2019)在《追氮时期及次数对马铃薯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氮肥利用率及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最佳追氮时期,为膜下滴灌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追氮次数及时期组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积累与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获时,1、2、3次追氮处理块茎氮素吸收积累量平均比CK高1.61倍,1.91倍,1.98倍,2、3次追氮处理较1次追氮处理平均提高18.53%,22.82%,以B3处理161.23 kg/hm2为最高。2、3次追氮处理的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比1次追氮处理高21.89%,20.74%,57.98%和20.66%,17.80%,49.75%;各处理的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以B3处理最高,分别为46.98 t/hm2,51.32%,149.14 kg/kg和76.57 kg/kg。收获时3次追氮处理60~80 cm土层的硝态氮积累量显着低于1、2次追氮处理。覆膜滴灌条件下在基施43%氮肥的基础上,剩余氮肥的22.8%和34.2%于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中期分2次追施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绍武,胡田田,刘杰,冯璞玉,张美玲[2](2019)在《滴灌施肥下水肥用量对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水肥管理达到减少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维持土壤质量的目的,探求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水肥用量的关系。【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以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根据当地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实际中的水肥用量,设计各试验因子的水肥水平,采用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拉秧后测定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建立土壤硝态氮量与水肥因子间的数学模型,据此分析了各单因子效应及二因素的耦合效应。【结果】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影响最大,施磷量、灌水量和施钾量次之,有机肥用量最小。当其他因子为0水平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多而增加,随施磷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随灌水量、施钾量以及有机肥用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灌水量及氮、磷、钾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产生的影响程度随其他因子的水平而变,存在明显交互作用。模型寻优显示:灌水量455.1~471.5 mm,施氮量532.3~586.5 kg/hm2,施磷量420.8~466.4 kg/hm2,施钾量646.1~723.5 kg/hm2,有机肥用量25.6~27.9 t/hm2,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可维持在100~150 mg/kg的较低水平。【结论】温室菜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相对较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用量来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故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仍需严格控制水肥用量。(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付国占[3](2018)在《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着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着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谢永春,郭天文,刘国一[4](2018)在《不同种植方式和施肥对旱地春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覆膜种植技术已在旱作农区大面积推广,为了探明覆膜种植模式下科学合理的施肥水平,尽量减少土壤氮素残留与淋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F)、半膜平作(H)和裸地平作(O) 3种种植方式,配套优化施肥(OPT)、农民习惯施肥(FP)和不施肥(CK) 3种施肥水平,测定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布以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硝态氮残留累积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0~200 cm土壤中硝态氮残留量最高可达428.3 kg·hm~(-2),OPT和FP处理的硝态氮平均累积量分别是CK的7.6和4.4倍;覆膜种植可以减少氮素残留,以全膜双垄沟播尤为明显;裸地平作下长期施氮容易出现硝态氮的残留,其主要残留在60~140 cm土层中,100 cm土层附近最高。两种覆膜种植方式下,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收获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在裸地平作下施氮后硝态氮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收获期残留量高。因此,在OPT施肥水平下,配合全膜双垄沟播可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下层淋溶,降低因高施氮导致的土壤硝态氮累积。(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李超,谢英荷,李廷亮,黄涛,柳玉凤[5](2018)在《施肥措施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及最佳肥料施用技术,在山西洪洞县进行了4种施肥措施(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和菌肥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肥料残留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与菌肥无机肥配施这2种施肥措施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小麦生长的土壤硝态氮当季残留主要分布在土层的0~100 cm,且在各施肥措施下其大小顺序为: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菌肥无机肥配施,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及菌肥无机肥配施措施下土壤的当季硝态氮残留分别比农户施肥降低了19%,48%和55%;同时,0~200 cm土层来源于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菌肥无机肥配施当季肥料的硝态氮残留率分别为35.87%,31.41%,22.93%和18.26%。菌肥无机肥配施、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可以显着提高小麦的产量和N肥利用率,并且可明显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因此,这2种施肥措施适宜在旱作小麦种植区大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陶梦,苏德荣,吕世海,王铁梅,陈俊翰[6](2018)在《氮肥对库布齐沙地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库布齐沙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将暖季型草本能源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引种到库布齐沙地。以柳枝稷品种"BL-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硫酸铵和尿素两种氮肥对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积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75、150、225 kg·hm-2共4个施氮水平,每个处理3个重复。硫酸铵和尿素分别于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施入各试验小区,施入量分别为施氮量的1/5、2/5和2/5。在初花期对柳枝稷的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硫酸铵和尿素的施用均可以显着提高柳枝稷的产量(P<0.05)。柳枝稷的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在施用硫酸铵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施用尿素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峰值。在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集中分布在10-20 cm,且其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薛晓辉,赵常万,张嵩[7](2016)在《黔西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及硝态氮的分布与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黔西北关门山小流域选取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其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及硝态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灌木林地表层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于乔木林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坡中和坡脚土壤剖面上的全氮明显高于坡顶。灌木林地的坡顶、坡中和坡脚土壤硝态氮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乔木林的坡顶和坡中土壤硝态氮在60~80cm土层处出现累积,但坡脚没有;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氮含量均以0~20cm土层最高,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迅速降低。灌木林地、玉米地和撂荒地土壤的硝态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乔木林地硝态氮在60~80cm土层累积,果园硝态氮在20~40cm和60~80cm土层累积;80cm厚土体中残留的土壤全氮和硝态氮以果园最高,分别为12.18×103和352.0kg·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全氮残留量差异不显着,但是果园和玉米地的硝态氮残留量显着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茹淑华,耿暖,张国印,王凌,孙世友[8](2015)在《施用氮肥对太行山前平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着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着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达到449.05,580.63 kg/hm2。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时(周年施氮量为405 kg/hm2),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320.79,408.43 kg/hm2。每个轮作周年减少氮肥用量30%~44%,连续10年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28.56%~42.34%和29.66%~44.64%。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提出太行山前平原中等肥力水平的地块,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氮肥用量应控制在400 kg/hm2以下。适宜的氮肥用量既可保证作物产量又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艳梅,杨俊刚,孙焱鑫,廖上强,张琳[9](2015)在《炭基氮肥与灌水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炭基氮肥是近年来生物炭农用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其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设施栽培体系的农学与环境效应,通过两种工艺将生物炭与尿素复合,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浸泡型炭基尿素和高压型炭基尿素与两个不同灌溉水量(常规及低量)相耦合对番茄光合作用、生长、产量、品质、土壤盐度及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水相比,低量灌水使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番茄出现减产;浸泡型炭基尿素处理所受抑制相对较弱,番茄产量降低不明显;高压型炭基尿素处理所受抑制较强,番茄产量明显降低;减水措施增强了两种炭基尿素处理叶片的蒸腾作用,提升了番茄果实可溶糖与Vc含量;减水措施还表现为明显增加了两种炭基尿素处理0~8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残留量。与普通尿素相比,浸泡型和高压型炭基尿素处理起到了增强叶片光合强度及调节叶片蒸腾强度的作用,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合成及果径和单果重,番茄产量分别增加34.5%~51.5%、9.1%~15.6%;两种炭基尿素在常规灌水时表现为降低果实硝酸盐及Vc含量,在低量灌水时表现为增加果实可溶糖与Vc含量;与普通尿素相比,浸泡型炭基尿素处理在常规灌水和低量灌水时0~80 cm土层硝态氮总量分别减少了45%和37%,高压型炭基尿素处理在常规灌水时0~80 cm土层的硝态氮总量无明显变化,减量灌水时0~80 cm土层的硝态氮总量增加了13.0%;浸泡型炭基尿素与低量灌水组合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低于普通尿素与常规灌水组合处理。浸泡型炭基尿素在提升番茄产量与品质、降低土壤氮素环境风险及减少灌水投入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10](2015)在《旱地春玉米地表覆盖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晋中旱塬进行了6年定点定位田间春玉米试验,研究了旱地不同地表覆盖栽培模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耕作处理对春玉米吸氮量有显着影响,地表覆盖处理春玉米吸氮量均显着高于无覆盖处理,比无覆盖处理增加10.04%~26.29%;种植春玉米6a后,无覆盖(CK)、渗水地膜覆盖(S)、渗水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普通地膜覆盖(P)、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和秸秆覆盖(J)处理中0—300cm土层硝态氮储量依次为818.32,555.42,450.25,421.49,511.49,399.96kg/hm2,CK处理NO3--N主要分布于60-220cm土层,S、SJ、P、PJ和J处理NO3--N主要分布于160—300cm土层;不同降水年型,地表覆盖均能降低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但其累积深度有所不同;干旱年份,地表覆盖处理增加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有效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丰水年,地表覆盖处理增加了深层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甚至部分肥料氮已被淋洗到玉米根区以外。因此,应采取合理的覆盖耕作措施减少土壤剖面中NO3--N的累积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土壤残留硝态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水肥管理达到减少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维持土壤质量的目的,探求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水肥用量的关系。【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以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根据当地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实际中的水肥用量,设计各试验因子的水肥水平,采用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拉秧后测定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建立土壤硝态氮量与水肥因子间的数学模型,据此分析了各单因子效应及二因素的耦合效应。【结果】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影响最大,施磷量、灌水量和施钾量次之,有机肥用量最小。当其他因子为0水平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多而增加,随施磷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随灌水量、施钾量以及有机肥用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灌水量及氮、磷、钾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产生的影响程度随其他因子的水平而变,存在明显交互作用。模型寻优显示:灌水量455.1~471.5 mm,施氮量532.3~586.5 kg/hm2,施磷量420.8~466.4 kg/hm2,施钾量646.1~723.5 kg/hm2,有机肥用量25.6~27.9 t/hm2,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可维持在100~150 mg/kg的较低水平。【结论】温室菜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相对较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用量来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故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仍需严格控制水肥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残留硝态氮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追氮时期及次数对马铃薯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

[2].张绍武,胡田田,刘杰,冯璞玉,张美玲.滴灌施肥下水肥用量对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3].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付国占.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4].谢永春,郭天文,刘国一.不同种植方式和施肥对旱地春玉米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5].李超,谢英荷,李廷亮,黄涛,柳玉凤.施肥措施对旱地小麦产量与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8

[6].陶梦,苏德荣,吕世海,王铁梅,陈俊翰.氮肥对库布齐沙地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8

[7].薛晓辉,赵常万,张嵩.黔西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及硝态氮的分布与残留[J].草地学报.2016

[8].茹淑华,耿暖,张国印,王凌,孙世友.施用氮肥对太行山前平原区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

[9].李艳梅,杨俊刚,孙焱鑫,廖上强,张琳.炭基氮肥与灌水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10].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关春林.旱地春玉米地表覆盖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施氮量对夏玉米土壤残留硝态氮...冬小麦N0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土壤硝态...1 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施氮量下 0~200 c...冬小麦施氮量与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累...种植五季作物后在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不同种植年份0~200cm土壤硝态氮的分布...

标签:;  ;  ;  ;  ;  ;  ;  

土壤残留硝态氮论文_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