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有成[1]2004年在《宋代流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民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流民史的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宋代流民的产生,宋政府的流民政策及流民对宋代社会的影响诸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从流民的概念界定入手,回顾了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至第四部分为论文的主体。指出了宋代流民产生的各种因素和社会条件。在流民政策方面,重点叙述了宋统治者采取的从对流民的预防、赈恤到长期安置的系列政策。关于流民的历史效应问题,本文从流民对南方地区开发和区域性生产力解放的角度出发,对其积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流民在宋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为余论。主要是把流民问题置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古代流民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与古代工商业等诸因素的关系。
李想[2]2014年在《北宋流民救助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流民始终是历代王朝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北宋统治期间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流民问题,并对北宋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北宋流民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社会变迁的全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北宋流民进行更为全面的阐述。北宋流民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产生,政府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性措施、安置性措施和补救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民造成的损失,在这些救助举措中既有创新之处,也存在弊端不足。为使流民工作更加高效、顺利的开展,北宋政府对救助流民的官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是一种法律保障,提高了救助工作的效率。流民救助举措是本文重点,内容较多。除官方救助外,社会民间群体救助也不容忽视,这些社会群体主要包括有识之士、富民、寺院和妇女,他们积极的参与流民救助,并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北路是流民多发地区,本文选取河北路流民作为研究视角进行个案分析,从河北路灾情、河北路流民生活状况及流向、朝廷对河北路流民问题的解决这几个部分进行论述,以小见大,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阐述流民救助的作用及不足,流民救助不但对整个北宋社会,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社会一直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但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民起义,这与北宋政府积极的救助举措、完善的管理办法不无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段有成[3]2014年在《宋代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民问题,统治者采取了预防、救济和安置等手段对流民进行社会控制,有效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为巩固宋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解决流民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赵治乐[4]2016年在《宋代士大夫与相关群体的互动与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从“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实践出发,围绕士大夫与皇权、士大夫与武将以及不同士大夫群体之间的互动进行探讨,并展开比较研究,以了解士大夫作为“共治天下”的主体,与宋代兴衰——尤其是衰落的关系。士大夫在与皇帝的互动中,劝谏是其主要手段。传统士大夫以武将、民变、外敌、灾异等可见威胁,以及祖宗之法、历史、舆论、士大夫集体的合作等无形威胁,向皇帝传达恐惧,以更好达到劝谏目的。他们的出发点多数是忧国忧民,但有时也会考虑个人或士大夫集体的利益,甚至仅仅出于自己的恐惧或没有能力应对威胁。长期浸润之下,皇帝多能小心谨慎,政治较为平和清明。但也使皇帝和士大夫在内的整个决策层懦弱,几乎失去决策的能力。王安石等少数人鼓励皇帝刚断有为,但在整体恐惧的氛围下,效果未能持续。而作为“共治天下”的重要一方,士大夫借此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治”天下的权利,但却未能充分考虑“治天下”的责任。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话语体系中,本就没有武将的位置。士大夫经常通过降低武将地位、否定武将功绩、侮辱武将人格、剥夺武将权利甚至生命等方式,打压武将群体。这确实有助于政权稳定,但也造成武功不振。武将颇为轻视能力较差的文臣,对被打压深为不满,伺机报复,更多武将对自己的武将身份比较自卑,而刻意追求进入文臣队伍或具备文臣某些特征。有见识的文武官员在努力消弭双方的矛盾,包括给对方以提携、支持,培养文武兼备人才等等。皇帝基于对武将的忌惮,无论是民事还是军政,其首选均是文臣而非武将。文臣相对于武将的礼节优待,为双方共同接受。而对武将道德要求的降低,其实并非补偿,而是更深的歧视,这是宋末武将降元的重要原因。论文选取士大夫各主要群体关于赈灾事务的主张和实践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比较不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践。变法派对政务的考虑最为周全,既有可行性,也完全可以长期持续,因此也得到道学大师们一定程度的认可。但王安石等人离任后,其多赢的举措并未能继续坚持。由此而知,传统士大夫既不愿主动任事,又反对其他人“生事”。他们对话语权的把握,使积极有为者经常被指“生事”甚至被视作“小人”。任事既艰难,还受指责,因循无为便成为士大夫主流,“共治天下”实际变成“共而不治”。关于富弼、文彦博等君子的历史记载,多是讳恶扬善,而包括变法派在内的其他“小人”,却众恶所归。二人是保守派的重要代表,也被认为是与宋代盛衰相关联的重要人物,对南宋也有重要影响。他们比大多数士大夫功业更为昭着,但历史记载所褒扬和后世实践所仿效的,却是他们因循保守的消极一面。通过对南北宋政治实践主要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到,南宋前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均传承自元佑时期,而与熙宁时期格格不入,这也证明了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士大夫通过与皇权、与武将的互动,巩固了共治天下的权利;而传统士大夫在与变法派的互动中,忽略了共治天下的责任。传统士大夫才华与事业的错位,终致天下易主。
刘双怡[5]2010年在《自然灾害与宋代流民问题——侧重官方灾前预防、灾后救助措施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流民问题自古有之,宋代尤为典型。造成流民现象的原因很多,自然灾害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宋代引发了严重的流民潮。宋朝政府出台各项有效措施对流民进行救助;同时还逐渐重视灾前预防,采取增加仓储、提前蠲免等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流民潮的出现。
张强[6]2015年在《宋元时期陕西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元时期陕西灾害频发,在408年的历史之中,仅自然灾害就发生有380多次。通过对宋元古代正史、文集、笔记和碑刻等陕西灾害资料收集、解读与分析,进而复原宋元陕西这一区域的灾况、灾害影响下的社会民众生活以及官府、民众的互助、自救措施。通过历史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影响这一视角进一步揭示宋元时期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文的写作缘由与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内容及方法叁个方面,做以介绍。第二章介绍宋元时期陕西自然地理概况包括位置、范围、面积、气候、地形、水文状况,以及宋元陕西时空范围的界定。宋元时期陕西的社会背景概况包括经济、人口、文化教育、战争等社会因素。通过上述研究,显示出了宋元时期陕西灾害的孕灾环境。第叁章对宋元时期陕西灾害做总体性的概况介绍。探讨宋元时期陕西区域灾害的种类、特点、频次和时空分布等内容。特别对宋元陕西饥荒做以探讨,因各类灾害都可引发饥荒。那么反之,饥荒灾害又可大体反映历史灾害的总体概况。第四章对宋元陕西关中的灾害再作重点研究。探讨关中各种灾害的发生频次,其中旱灾最重,水灾其次。因此重点讨论了关中的旱灾、水灾及当时的气候状况。通过关中重灾区的探讨进而反映该时段西北地区气候的状况。第五章主要讨论宋元陕西自然灾害背景下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分别从灾害对农业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宋元陕西灾害性流民问题、宋元陕西禳灾信仰叁个方面做以探讨。第六章主要讨论宋元陕西灾害的应对研究。分别从官方与民间应对两方面探讨当时当地的灾害救荒措施。进而反映宋元陕西地区的灾荒应对状况。
李秋华[7]2005年在《宋朝流民问题及其社会调控》文中指出流民始终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因素之一。和其他朝代一样,宋朝叁百余年存在着或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流民问题,甚至形成了数次大规模的流民潮。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流民的消极影响,流民没有给宋朝社会带来重创,从这个角度说,宋朝的流民问题性质是温和的。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调控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流民问题,因为这些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如土地兼并、沉重的赋役负担等等。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宋政府在流民问题中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效值得我们重视,尤其是其积极的处置态度、疏导的政策、完善的城市流民管理方略和官员法律责任制度,对我们解决当今的农民入城问题和流动人口问题仍有着借鉴意义。
郭文佳[8]2006年在《宋代流民救助述论》文中提出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救助这些流民,宋朝采取了对流民进行救济和安置、让流民返还故乡、照顾流民中的老弱病者、招募流民从军入伍等具体救助措施。这些措施对流民起到了较好的救助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双怡[9]2011年在《农业自然灾害与宋代粮食安全》文中提出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它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自然灾害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水平。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宋代继承前代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深化,提出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本文以水、旱、蝗叁种农业自然灾害为例,探讨其对宋代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考察宋代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本文将分四章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宋代水、旱、蝗灾发生的次数、灾害等级和时空分布,勾勒出这叁种灾害在宋代的大致情况。其次,通过考察现代粮食安全的定义,来界定宋代粮食安全的范围,分析宋代粮食安全的各种表现。第叁,分析这叁种灾害对宋代粮食安全带来的诸多影响。最后,分析宋代政府为应对灾害,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郭文佳[10]2006年在《宋代流民与流民救助》文中认为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使这些流民尽快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宋朝采取了多种措施对他们进行救助,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代流民问题研究[D]. 段有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北宋流民救助问题探究[D]. 李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 宋代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J]. 段有成. 经济研究导刊. 2014
[4]. 宋代士大夫与相关群体的互动与比较研究[D]. 赵治乐. 武汉大学. 2016
[5]. 自然灾害与宋代流民问题——侧重官方灾前预防、灾后救助措施的考察[J]. 刘双怡.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6]. 宋元时期陕西灾害研究[D]. 张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7]. 宋朝流民问题及其社会调控[D]. 李秋华. 南昌大学. 2005
[8]. 宋代流民救助述论[J]. 郭文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9]. 农业自然灾害与宋代粮食安全[D]. 刘双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10]. 宋代流民与流民救助[J]. 郭文佳.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