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多样性论文_武帅楷,袁兴中,刘红,陈鸿飞,王可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草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草,多样性,群落,田间,农田,老挝,春小麦。

杂草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武帅楷,袁兴中,刘红,陈鸿飞,王可洪[1](2019)在《川东北乡村不同生境中杂草多样性研究:以蚕华山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川东北传统乡村杂草多样性及特征,在研究区生境调查的基础上,记录了18种生境中的杂草种类,针对具有代表性的15种生境中的杂草群落进行定量调查,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区内有农田、水塘、墓地和片林等多种乡村生境类型。(2)区内有杂草61科181属238种,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为优势科。(3)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杂草群落划分为6种类型。(4)CCA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杂草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说明杂草种类、生境类型与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认为在乡村原住民传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多样化生境类型维持了较高的杂草多样性,进而说明乡村生境多样化是维持乡村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慧敏,苏元红,李有良,郝水源,宝格日乐[2](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对河套灌区湿地春小麦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田间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明确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作物生产的影响,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o-till with residue retention,简称NT)、旋耕秸秆还田(rotary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RT)、翻耕秸秆还田(plow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PT)、翻耕秸秆不还田(plow tillage with residue removed,简称PT0)4种耕作处理对春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春小麦产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以野燕麦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占比达到80%;免耕处理各生育期杂草密度较翻耕处理显着提高54%~73%(P<0.05),而PT与PT0处理之间杂草密度差异不显着。NT和RT处理春小麦田2017年杂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达0.453、0.342,较PT处理分别提高29.1%、19.3%,而春小麦生物产量较翻耕处理减少22.7%、10.3%。内蒙古河套灌区湿地免耕及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促进春小麦田多年生杂草增生的特征,而翻耕具有降低一年生杂草密度的特征;杂草多样性与作物高产性相悖演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胡发广,毕晓菲,黄家雄,李亚男,严炜[3](2019)在《老挝丰沙里省小粒咖啡园杂草的生物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2017年对老挝丰沙里省小粒咖啡园杂草开展调查,发现杂草23科66属79种,其中,菊科、禾本科为小粒咖啡园优势杂草种群,占杂草总种类的39.24%;双子叶杂草为小粒咖啡园优势杂草种群,占杂草总种数的72.15%,由于耕作方式和人为干扰,小粒咖啡园多年生物种占物种总种数的51.90%。(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斌,陈国奇,余杰颖,徐丹,耿坤[4](2019)在《贵州猕猴桃园杂草多样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贵州猕猴桃果园杂草群落特点,为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方法】采用7级目测法,对贵州省水城县、修文县猕猴桃园中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结果】11个样地中共发现34个科100种杂草,其中菊科最多(26种),其次为禾本科(13种)、蓼科(9种)、唇形科(5种);外来入侵杂草共有20种,其中的60%属于菊科。出现频度最高的杂草是马唐(90.91%),其次粗毛牛膝菊(81.82%)、野艾蒿(72.73%)。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前5种杂草包括龙葵、马唐、野茼蒿、野艾蒿、鸭跖草。野茼蒿、粗毛牛膝菊、鬼针草、小飞蓬等外来入侵杂草在一些猕猴桃园危害十分严重。平均每个样地中杂草种类数为24.73种,所调查猕猴桃园Shannon指数平均为14.41,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0.84,Jaccard差异性指数平均为0.82,Bray-Curtis差异性指数平均为0.82。【结论】贵州猕猴桃果园杂草多样性高,外来入侵杂草给当地猕猴桃果园杂草防控带来严重挑战。(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震,曹亚蒙,武建勇,马友华,何金铃[5](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安徽巢湖市西宋村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样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冬小麦田杂草的种类、密度、盖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杂草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迭值。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田间杂草群落的密度,其中秸秆粉碎还田优于秸秆直接还田,对应的杂草密度下降40%,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提高30%和130%。(2)各处理的优势种是稗和野燕麦,对应优势度的均值分别为1. 460 6和2. 024 5,与其他植物的生态位重迭值均达到0. 721以上。(3)优化施肥使麦田杂草多样性指数增加35%,缓控施肥使麦田杂草多样性指数增加75%。耕作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具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伟,李娜,曹越平[6](2019)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SHZD32-01田间节肢动物和杂草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直接观察法,比较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SHZD32-01和受体中豆32各处理田间节肢动物和杂草的数量及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指数,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田间节肢动物和杂草的多样性。节肢动物调查结果显示,SHZD32-01喷施草甘膦、SHZD32-01人工除草、中豆32人工除草3种处理田间烟粉虱、小绿叶蝉、苜蓿盲蝽和中华草蛉等主要节肢动物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差异不显着。杂草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除草管理下,SHZD32-01和中豆32田间杂草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差异不显着,反枝苋、藜、稗和鲤肠等杂草密度无统计学差异;与其他2个处理相比,喷施草甘膦45 d后,SHZD32-01田间杂草物种丰富度无显着变化,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显着下降,优势集中性指数显着上升,鲤肠等杂草密度显着减少(P<0.05)。结果表明,SHZD32-01种植1年不影响田间节肢动物和杂草多样性,草甘膦喷施1次亦不影响大豆田间杂草的丰富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韩光煜,徐俊采,张能,谭文超,毕振佳[7](2019)在《微卫星分子标记揭示的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地理位置杂草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遗传分化水平以及杂草稻群体之间的基因流。本研究利用24对SSR引物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和广东共17个杂草稻群体的469份杂草稻样本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稻群体的总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I=0.36, He=0.23),不同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He在0.07~0.35之间。AMOVA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稻群体70%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30%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聚类分析显示,相邻地区的种群间相似性较高,江苏省杂草稻的不同种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分化;遗传分化与基因流结果表明,17个杂草稻种群间总的Nm值为0.117,总Fst值为0.694。地理位置较近的种群间Nm普遍较高,Fst较低;而地理位置较远的种群间Nm普遍较低,Fst较高。总之,本实验中的杂草稻群体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着大于群体内的分化,符合遗传距离的空间隔离模型;杂草稻群体间和地区间有一定水平的基因流,本研究对理解杂草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进化及制定杂草稻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3期)

熊海波,董陈文华,李娟,文建成,许红云[8](2019)在《籼粳交后代杂草稻棕色和红色果皮多样性形成的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草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籽粒具有红色的果皮,并且颜色由浅至深具有多样性。然而,迄今对杂草稻果皮颜色变异成因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籼粳交后代衍生的42份棕色和红色果皮杂草稻株系(F9)及其白色果皮亲本为研究材料,鉴定其基因型并与表型比对;同时对Rc-bHLH基因和DFR基因序列进行测序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2份杂草稻株系果皮颜色呈不同程度的棕色和红色具有多样性,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完全吻合;Rc-bHLH基因比较分析发现,杂草稻株系与亲本在452 bp处发生G/A替换;669~682 bp处亲本缺失14 bp,而杂草稻株系无缺失;DFR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发现,红色与棕色果皮杂草稻株系之间存在22个突变位点,其中在DFR基因的外显子上有8个突变位点;亲本与棕色果皮杂草稻株系的DFR基因相同;杂草稻株系的DFR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Tajima'D值呈极显着性,说明杂草稻株系中的DFR基因是中性进化基因,受自然选择作用。根据Rc-b HLH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类群1主要是由籼型和粳型栽培稻组成,类群2主要是由棕/红色果皮的杂草稻株系和野生稻组成,表明杂草稻株系与野生稻遗传关系较近。该研究揭示了籼粳交可能导致后代Rc和Rd基因发生重组或突变从而产生不同颜色果皮,为阐明杂草稻棕色和红色果皮变异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范例。(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2期)

张斌,陈国奇,余杰颖,徐丹,耿坤[9](2018)在《贵州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摸清贵州茶园杂草多样性,给茶园杂草防控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在贵州省选择13个茶园样地共61个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中各种杂草的优势度等级。【结果】共发现41科134种杂草,其中菊科28种,禾本科22种;外来入侵杂草23种,平均每个样地中外来入侵杂草种类数有6. 23种。发生频度排在前10位的杂草依次为蕨(Pteridium aquilinum)、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丛枝蓼(Polygonum posumbu)、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生态位宽度值排前10位的杂草是苏门白酒草、柔枝莠竹、蕨、酢酱草、龙葵(Solanum nigrum)、野茼蒿、美洲商陆、马唐、牛膝、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13个茶园样地杂草群落的Shannon指数为2. 54~29. 44,平均为14. 54;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 41~0. 87,平均为0. 73;样地两两间的Jaccard差异性指数平均为0. 79; Bray-Curtis差异性指数平均为0. 75。【结论】贵州茶园杂草多样性高,菊科杂草、蕨、美洲商陆等危害最重,外来入侵杂草给当地茶园杂草防控带来严重挑战。(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小武,李双建,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10](2018)在《不同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同除草方式[人工除草(A_(01))和化学除草(B_(01))]稻田杂草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现状,2016年对新疆伊犁河谷2种不同除草方式稻田杂草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_(01)和B_(01)稻田杂草种类分别有10目11科12属14种和6目7科10属11种,2种模式杂草群落结构类似,为阔叶类杂草+莎草科杂草+禾本科杂草;A_(01)重要杂草和主要杂草为B_(01)的1.33倍和1.50倍;A_(01)扁秆藨草生态位宽度(0.838 2)最大,B_(01)长芒稗生态位宽度(0.895 9)最大;B_(01)中长芒稗、空心莲子草、扁秆藨草生态位宽度均高于0.6且长芒稗-空心莲子草(A_(01):0.814 8,B_(01):0.790 9)、长芒稗-扁秆藨草(A_(01):0.838 0,B_(01):0.735 3)和空心莲子草-扁秆藨草(A_(01):0.967 9,B_(01):0.614 5)的生态位重迭值也均高于0.6,说明不同除草方式下,稻田杂草种间竞争格局发生改变,长芒稗、空心莲子草和扁秆藨草逐步演替为调查区主要杂草且其在B_(01)稻田表现出抗药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杂草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田间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明确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作物生产的影响,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o-till with residue retention,简称NT)、旋耕秸秆还田(rotary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RT)、翻耕秸秆还田(plow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PT)、翻耕秸秆不还田(plow tillage with residue removed,简称PT0)4种耕作处理对春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春小麦产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以野燕麦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占比达到80%;免耕处理各生育期杂草密度较翻耕处理显着提高54%~73%(P<0.05),而PT与PT0处理之间杂草密度差异不显着。NT和RT处理春小麦田2017年杂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达0.453、0.342,较PT处理分别提高29.1%、19.3%,而春小麦生物产量较翻耕处理减少22.7%、10.3%。内蒙古河套灌区湿地免耕及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促进春小麦田多年生杂草增生的特征,而翻耕具有降低一年生杂草密度的特征;杂草多样性与作物高产性相悖演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草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武帅楷,袁兴中,刘红,陈鸿飞,王可洪.川东北乡村不同生境中杂草多样性研究:以蚕华山村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2].王慧敏,苏元红,李有良,郝水源,宝格日乐.不同耕作方式对河套灌区湿地春小麦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胡发广,毕晓菲,黄家雄,李亚男,严炜.老挝丰沙里省小粒咖啡园杂草的生物多样性分析[J].热带生物学报.2019

[4].张斌,陈国奇,余杰颖,徐丹,耿坤.贵州猕猴桃园杂草多样性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9

[5].张震,曹亚蒙,武建勇,马友华,何金铃.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6].陈伟,李娜,曹越平.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SHZD32-01田间节肢动物和杂草多样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9

[7].韩光煜,徐俊采,张能,谭文超,毕振佳.微卫星分子标记揭示的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9

[8].熊海波,董陈文华,李娟,文建成,许红云.籼粳交后代杂草稻棕色和红色果皮多样性形成的分子基础[J].分子植物育种.2019

[9].张斌,陈国奇,余杰颖,徐丹,耿坤.贵州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8

[10].王小武,李双建,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不同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施肥和除草剂处理对杂草多样性临泉县番薯地杂草多样性系统聚...茶园杂草多样性聚类结果杂草稠、栽培锢与野生稻的雄炎圈氮沉降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基于种-株数数据表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

标签:;  ;  ;  ;  ;  ;  ;  

杂草多样性论文_武帅楷,袁兴中,刘红,陈鸿飞,王可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