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X70管线钢的防腐工艺,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方法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X70管线钢基体表面制备铝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涂层表面、界面质量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利用盐雾腐蚀试验,对比分析涂层对基体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涂层为富铝层,主要以富铝脆性物相存在,并受环境空气的影响,涂层出现孔洞、裂纹和未熔颗粒等缺陷。涂层表面因铝粉颗粒尺寸差异,颗粒间熔融状态不同,导致表面铝元素呈波浪式分布。涂层界面结合处,铁、铝元素相互渗透,形成Fe-Al冶金结合,增加了涂层结合强度。热处理后,未熔颗粒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熔化并填充涂层缺陷,减小了表面粗糙度和孔洞率,提高了涂层质量。盐雾腐蚀16h后,未喷涂涂层试样表面出现了严重的点蚀现象,影响了管线钢的使用寿命。喷涂铝涂层试样在盐雾腐蚀试验120h后,表面出现了轻微腐蚀现象。结论涂层表面形成了致密氧化膜,避免了腐蚀介质和基体直接接触,提高了X70管线钢的耐腐蚀性。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吴永忠,任坤,谢鸥,卢金斌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管线钢,铝涂层,点蚀,涂层质量,盐雾腐蚀
来源: 表面技术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
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
分类号: TG174.4
DOI: 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9.05.013
页码: 85-89+107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775K
下载量: 224
相关论文文献
- [1].X70管线钢冲击不断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梅山科技 2013(06)
- [2].抗大变形X70管线钢显微组织分析[J]. 南钢科技与管理 2010(03)
- [3].中板厂X70管线钢生产浅析[J]. 南钢科技与管理 2019(03)
- [4].X70管线钢控轧控冷工艺研究[J]. 莱钢科技 2008(05)
- [5].低成本X70管线钢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研究[J]. 山西冶金 2019(04)
- [6].一种X70管线钢热轧钢卷的生产方法[J].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16(03)
- [7].SRB对X70管线钢在喷气燃料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 材料保护 2017(10)
- [8].X70管线钢根焊裂纹浅析[J].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8(05)
- [9].深海用X70管线钢焊接接头腐蚀行为研究[J]. 金属学报 2018(04)
- [10].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X70管线钢的缝隙腐蚀行为研究[J]. 装备环境工程 2017(09)
- [11].淬火介质对X70管线钢显微组织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7(18)
- [12].应变速率对X70管线钢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8(06)
- [13].X70管线钢焊接接头调质处理后的低温冲击韧性[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8(06)
- [14].X70管线钢在热带海水-海泥跃变区的腐蚀行为研究[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8(05)
- [15].X70管线钢熔合区裂纹与焊接工艺的关系[J].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19(01)
- [16].基于数字图像装置的X70管线钢各向异性研究[J]. 焊管 2018(05)
- [17].X70管线钢表面镍基合金堆焊层/母材界面的显微组织及氢致开裂行为[J]. 机械工程材料 2018(05)
- [18].X70管线钢在海水中的腐蚀特性与防腐涂层性能研究[J]. 新技术新工艺 2019(03)
- [19].冀宁联络管线7标段焊接质量控制与管理过程[J]. 电焊机 2008(05)
- [20].温度对X70钢在高pH值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15(03)
- [21].回火工艺对X70热煨弯管用母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6(02)
- [22].X70管线钢焊接CCT曲线测试及分析[J]. 焊管 2012(06)
- [23].自保护药芯焊丝焊缝组织及性能研究[J]. 焊管 2013(12)
- [24].影响埋地X70管线钢腐蚀性的土壤因素评价[J]. 腐蚀与防护 2009(08)
- [25].X70钢在高pH溶液中的应力腐蚀研究[J]. 当代化工 2018(08)
- [26].X70管线钢的应变时效行为[J]. 材料研究学报 2016(10)
- [27].X70管线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行为[J]. 金属热处理 2010(02)
- [28].120t转炉流程管线钢X70的生产实践[J]. 特殊钢 2010(04)
- [29].循环载荷作用下X70管线钢在近中性溶液中应力腐蚀裂纹的扩展行为[J]. 机械工程材料 2009(04)
- [30].X70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电偶腐蚀行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