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节段论文_刘艳成,苗军,马信龙,胡永成,韩岳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邻节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椎体,脊柱,双节,骨质疏松,椎管。

相邻节段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成,苗军,马信龙,胡永成,韩岳[1](2019)在《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延坤,翟凯,田云虎[2](2019)在《椎间孔镜与椎间盘镜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椎间盘镜(MED)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PTED组和MED组,每组各22例,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2组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情况,并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PTED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MED组,但手术时间长于MED组,透视次数多于M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0DI指数上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ED组术后9个月Cobb角明显减小,与PTE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acNab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0.9%和8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05)。结论 PTED与MED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LDH疗效满意,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其中PTED创伤更小,切口更短,术后恢复较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更具微创理念。但是PTED一孔处理双节段LDH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陡峭,对术者专业技能要求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广超,何万庆,闵苏[3](2019)在《多节段非相邻脊柱骨折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节段非相邻脊柱骨折(MNSF)的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本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22例MNSF住院患者,入院后脊柱疼痛区均急诊X线、CT、MRI检查。上肢骨折5例,脑外伤2例,肋骨骨折3例,骨盆骨折1例,下肢骨折3例,血气胸1例,肺挫伤3例。漏诊4例(18.2%)。根据唐叁元对MNSF的分型方法 A型8例,B型11例,C型3例。共损伤60例椎体。脊髓神经损伤根据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3例,D级4例,E级5例。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随访5个月~18个月,平均12.3个月。其中手术患者19例,术后骨折愈合良好,神经症状明显得到改善:1例由A级提高到B级;2例B提高到D级,2例提高到C级;2例C级提高到E级;4例D级全部提高E级。3名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其中2名患者在椎体骨折时疼痛。结论经常发生MNSF缺失诊断和延迟诊断。根据骨折类型和脊神经受压情况,应尽快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6期)

施建东,金晶,李玢,张志敬,卢一生[4](2019)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1—2017-12诊治的46例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4例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观察组),22例采用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24)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6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操作简单,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而且减压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盛珺,徐伟,刘达,郑伟,周江军[5](2019)在《唑来膦酸对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唑来膦酸联合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骨代谢水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4-06—2015-12采用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20例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组),20例未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结果 40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观察组术后6、12个月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血清BAP水平、血清β-CT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固定节段上位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术后6、12个月固定节段下位椎体前缘压缩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固定节段上位椎体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6个月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稳定及复位,而且不增加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术后联合使用唑来膦酸有助于改善患者骨代谢水平,提高骨密度,减少术后固定节段相邻椎体高度丢失,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延坤,翟凯,闫琢,田云虎[6](2019)在《椎间孔镜与椎间盘镜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椎间盘镜(MED)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到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PTED组和MED组,每组各22例,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比2组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情况,并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1)PTED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MED组,但手术时间长于MED组,透视次数多于M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相比,两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0DI指数上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ED组术后9个月Cobb角明显减小,与PTE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acNab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0.9%和8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05)。结论 PTED与MED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LDH疗效满意,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其中PTED创伤更小,切口更短,术后恢复较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更具微创理念。但是PTED一孔处理双节段LDH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陡峭,对术者专业技能要求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司建炜,乔昊,夏海蛟[7](2019)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不同节段融合术后相邻椎节退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L_4椎体滑脱与L_5椎体滑脱行单节段融合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7例,其中L_4滑脱组9例、L_5~S_1滑脱组8例。17例患者均行单节段PLIF手术,术时年龄35~72岁,平均(53.9±9.6)岁;术后平均随访13~23个月,平均(16.3±3.5)个月。影像学资料包括末次随访腰椎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利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剩余腰椎前凸角(剩余LL)、颈7铅垂线(C_7~S_1 SAV)等,利用X线片结果共同判定术后疗效。以L_4椎体滑脱患者融合术后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及ODI评分作为对照,比较L_5椎体滑脱患者融合术后全脊柱X线片测量结果及ODI评分,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L_4椎体滑脱与L_5椎体滑脱行融合术后临床疗效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存在的差异,并研究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L_4滑脱组患者的末次随访的剩余LL、C_7~S_1 SAV及术后疗效(ODI指数)与L_5滑脱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I、SS、PT、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融合术后过小的剩余LL及过大的C_7~S_1 SAV会影响临床疗效,加重邻近节段负荷,成为诱发邻椎病的重要诱因;L_5椎体的解剖结构特殊,在融合L_5~S_1节段时应该更加慎重。(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祖耀,李强,李富,王宏庆,李珂[8](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观察椎间孔镜技术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行腰椎融合术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的患者203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出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随访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总体疗效。结果 203名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3.24±4.58)min,术中出血量为(10.20±1.05)ml,住院时间为(7.2±1.3)d。治疗后6个月2例患者失访。出院时、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1);且随时间延长,JOA评分逐渐增高,VAS评分、ODI指数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改良Macnab评价优为164例,良为21例,可为10例,差为6例,总优良率为92.0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明显改善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减轻腰椎疼痛感,且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王洋,矫健航,任鹏飞,胡宇宸,吴敏飞[9](2019)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12例,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高度指数指标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AS评分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接受PVP治疗后能迅速而有效地缓解疼痛,缩短卧床时间,显着提高生活质量。12个月的随访研究证实,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的DH及%DHI较术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相邻节段的DH及%DHI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PVP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卓然,李危石,郭扬,周思宇,徐飞[10](2019)在《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对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拟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术前存在的椎管狭窄因素对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将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83例L4~S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术前椎间盘退变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判断的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状态不同分成两组,A组98例(术前相邻节段无退变),B组85例(术前相邻节段已退变)。两组患者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滑脱状态及术前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年龄显着小于B组(t=-3.560,P=0.000)。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间末次随访时ASD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出现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6,P=0.22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B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9±8.8)个月和(24.8±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0,P=0.960)。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相邻节段病变。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Pfirrmann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21例(21.4%)和53例(62.4%)出现A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52,P=0.000);术后相邻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加重是术后发生ASD的主要原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显着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中术后出现ASD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显着高于非ASD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与BMI是影响患者术后出现A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会显着影响患者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及增加术后出现ASD的风险,相邻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加重是术后早期ASD主要的病理类型。应根据术前相邻节段椎管的整体退变情况评估术前相邻节段的退变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相邻节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椎间盘镜(MED)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2019年1月我院诊治的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PTED组和MED组,每组各22例,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2组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情况,并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PTED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MED组,但手术时间长于MED组,透视次数多于M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0DI指数上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ED组术后9个月Cobb角明显减小,与PTE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acNab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0.9%和8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05)。结论 PTED与MED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LDH疗效满意,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其中PTED创伤更小,切口更短,术后恢复较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更具微创理念。但是PTED一孔处理双节段LDH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陡峭,对术者专业技能要求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邻节段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成,苗军,马信龙,胡永成,韩岳.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2].李延坤,翟凯,田云虎.椎间孔镜与椎间盘镜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9

[3].周广超,何万庆,闵苏.多节段非相邻脊柱骨折的诊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施建东,金晶,李玢,张志敬,卢一生.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5].盛珺,徐伟,刘达,郑伟,周江军.唑来膦酸对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6].李延坤,翟凯,闫琢,田云虎.椎间孔镜与椎间盘镜单切口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司建炜,乔昊,夏海蛟.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不同节段融合术后相邻椎节退变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9

[8].刘祖耀,李强,李富,王宏庆,李珂.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J].中国临床研究.2019

[9].王洋,矫健航,任鹏飞,胡宇宸,吴敏飞.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10].孙卓然,李危石,郭扬,周思宇,徐飞.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对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椎间盘最大应力双间隙颈椎间盘切除植骨加前路固定后进...顶椎及相邻节段的脊椎后方结构已...组8号大鼠模型脊髓标本(颜色改变较小...单间隙颈椎间盘切除植骨加前路固定后进...

标签:;  ;  ;  ;  ;  ;  ;  

相邻节段论文_刘艳成,苗军,马信龙,胡永成,韩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