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双层膜论文_邹卉,吴建华,方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双层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显微镜,原子,疏水,荧光,蛋白质,血红素,复合体。

脂双层膜论文文献综述

邹卉,吴建华,方颖[1](2019)在《支撑脂双层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撑脂双层膜(SLBs)因其结构与功能均类似天然细胞膜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及生物工程研究。本文以玻璃载玻片为基底,以1, 2-油-锡-磷脂-3-卵磷脂(DOPC)与{亚氨基二乙酸丁二酰(镍盐)}(DGS-NTA)为原料,采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研究原料配比、制备方法、漂白区域大小及蛋白加载浓度对SLBs流动性及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声波破碎法优于薄膜挤压法,预处理脂质体得到的小囊泡粒径更小、更均匀,并且SLBs形成过程中须避免接触空气;②膜的荧光恢复速度和扩散系数随漂白区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DOPC与DGS-NTA摩尔质量比由98∶2变为84∶16,SLBs流动性及荧光恢复率逐渐减小,当两者配比为82∶18时,膜已失去流动性;③加载蛋白浓度在10~40 nmol·L~(–1)范围时,SLBs的荧光强度随蛋白浓度线性增加,蛋白在SLBs上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该研究为细胞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后续信号响应的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生物膜平台。(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邹卉[2](2018)在《支撑脂双层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维持着细胞内各部分结构的稳定性,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及信息传递、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细胞膜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分离,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构筑的脂双层膜来研究生物膜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支撑脂双层膜(supported lipid bilayers,SLBs)是细胞膜研究中普及的模型,是固定生物活性蛋白的理想材料,不仅可以保持蛋白的活性,还能有效抑制其他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在细胞膜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免疫突触的形成等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支撑脂双层膜制备及功能化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制备出优质支撑脂双层膜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亲水玻璃载玻片为基底,以L-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DOPC)与{亚氨基二乙酸丁二酰(镍盐)}(1,2-dioleoyl-sn-glycero-3-[(N-(5-amino-1-carboxypentyl)iminodiacetic acid)],DGS-NTA)为原料制备支撑脂双层膜,通过纳米粒度-Zeta电位测试仪分析多层囊泡(muti-lamellar vesicle,MLV)及单层囊泡(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SUV)的粒径与电位分布,采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研究DOPC与DGS-NTA原料配比、制备方法、漂白区域大小及两种蛋白P-选择素(P-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加载不同浓度对脂双层膜流动性及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声波破碎法优于薄膜挤压法,分散得到的SUV粒径更小、更均匀且更稳定;2)支撑脂双层膜形成过程须避免接触空气,否则将直接导致制备的膜没有流动性;3)随着原料中DGS-NTA摩尔占比由2%增加到20%,脂双层膜流动性及荧光恢复率逐渐减小,当DOPC与DGS-NTA摩尔配比为82∶18时,制备的膜已失去流动性;4)膜的荧光恢复速度和扩散系数随漂白区域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大小漂白区域的荧光恢复速度呈现规律性差异,但在漂白后250 s内其荧光值均可恢复至90%以上;5)加载P-selectin和ICAM-1蛋白浓度10~40 nmol/L范围内,支撑膜的荧光强度随蛋白浓度线性增加,蛋白在膜上具有很好的流动性。P-selectin与ICAM-1是炎症免疫应答及肿瘤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信号分子。因此,该研究不仅为人工膜制备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细胞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后续信号响应的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生物膜平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2)

姚陈果,王剑飞,李成祥,米彦,孙才新[3](2010)在《ns脉冲电场诱导细胞脂双层膜电穿孔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ns脉冲电场诱导细胞器膜产生电穿孔的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软件从原子水平上分析了ns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脂双层膜电穿孔形成及其孔径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研究了电穿孔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脂质分子的偶极子在脉冲电场作用下的振动和转动导致脂双层膜出现初始缺损并诱导脂双层膜电穿孔;电穿孔初期的多微孔间存在耦合关系;在4~5 ns内电穿孔形成并达到动态稳定。结果与细胞脂双层膜的粗粒化模型计算吻合较好,为电穿孔技术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钟建,郑文富,洪远凯,黄力新,沙印林[4](2006)在《利用原位延时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rP106-126与脂双层膜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PrP106-126是Prion Protein(简称PrP)其中的一个片段,具有与PrPSc有许多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蛋白酶抗性、高β-sheet含量以及聚集成纤维的能力等。而且PrP106-126同样引起细胞凋亡和死亡、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和增生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等,与PrPSc的毒性作用非常相似。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将PrP106-126 作为探索PrP分子某些性质方面的模型。与此同时,无论从了解PrP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角度,还是从揭示其特殊分子行为的目的出发,作为膜蛋白,PrP蛋白与膜的相互(本文来源于《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5-01)

孙润广,张静,齐浩[5](2002)在《脂双层膜表面结构与稳定性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 1,2 二油酸甘油 3 磷酸 1 甘油 (DOPG)脂双层膜的表面结构与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 ,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与脂双层膜的相互作用导致脂双层膜表面产生一个永久的损伤 .静电相互作用对脂双层膜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表明 ,在NaCl溶液中制成的脂质体 ,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 ,它们的双层膜更稳定 .在低的NaCl浓度则经常被损伤 ,在 1mol/LNaCl溶液中制备的脂双层膜变得更稳定 .在KCl溶液中结果恰好相反 .在高的KCl浓度中经常被损伤 ,随着KCl浓度的降低 ,它们的双层膜更稳定 .葡萄糖和蔗糖对脂双层膜结构有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孙润广,张静,齐浩[6](2002)在《脂双层膜表面结构与稳定性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1,2-二油酸甘油-3-磷酸-1-甘油(DOPG)脂双层膜表面结构与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与脂双层膜的相互作用导致脂双层膜表面产生一个永久的损伤.静电相(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5-01)

韩学海,贾松涛,杨福愉[7](1998)在《分子内的片段缺失对脱辅基细胞色素C跨脂双层膜转运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突变技术将鸡心脱辅基细胞色素C(以下简称Apoc)分子内的疏水性较强的片段缺失,并将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和纯化。结果提示Apoc的疏水性残基特别是靠近C端的疏水性片段对其跨模型膜转运极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叁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8-08-20)

马学海,施玉梁,卫瑾[8](1995)在《重装于平板脂双层膜的叶绿体CF_0-CF_1复合体的通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H+-ATPase(CF0-CF1复合体)是光合磷酸化系统能量转换的关键装置。本工作报告,从菠菜提取、纯化了这种复合体,并成功地将其重装于平板磷脂双层膜。在电压钳位下,观察到,随着CF0-CF1复合体的参入,出现跨膜通道样活动电导变化,这种变化可被Dicyclohexl-carbodiimide(DCCD)所抑制;参入了CF0-CF1复合体的脂双层的稳态膜电导随膜两侧H+浓度梯度的提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侯新朴,张昭华[9](1990)在《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对脂双层膜的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月桂酰氯与L-精氨酸反应,其产物和甲醇、干燥氯化氢反应,得到N~α—月桂酰—L—精氨酸甲酯(LAM),用以修饰磷脂双分子膜,实验证明,用此膜包载药物具有提高包封率,增加稳定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邰子厚,王德枌,孙小强,H,Ti[10](1989)在《脂双层膜上双冠醚对碱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967年,C.J.Pederson合成了一系列大环多醚及其与碱金属离子形成的稳定配合物,其后,G.Eisenman等研究了由许多类脂物质所构成的人工双层膜上的渗透性和电导,指出大环化合物能促进碱金属阳离子的运送选择性,本工作用5种Schiff碱型双冠醚作为离子载体修饰脂双层膜,研究了它们对碱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89年07期)

脂双层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胞膜维持着细胞内各部分结构的稳定性,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及信息传递、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细胞膜本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分离,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构筑的脂双层膜来研究生物膜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支撑脂双层膜(supported lipid bilayers,SLBs)是细胞膜研究中普及的模型,是固定生物活性蛋白的理想材料,不仅可以保持蛋白的活性,还能有效抑制其他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在细胞膜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免疫突触的形成等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支撑脂双层膜制备及功能化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制备出优质支撑脂双层膜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亲水玻璃载玻片为基底,以L-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DOPC)与{亚氨基二乙酸丁二酰(镍盐)}(1,2-dioleoyl-sn-glycero-3-[(N-(5-amino-1-carboxypentyl)iminodiacetic acid)],DGS-NTA)为原料制备支撑脂双层膜,通过纳米粒度-Zeta电位测试仪分析多层囊泡(muti-lamellar vesicle,MLV)及单层囊泡(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SUV)的粒径与电位分布,采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研究DOPC与DGS-NTA原料配比、制备方法、漂白区域大小及两种蛋白P-选择素(P-selecti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加载不同浓度对脂双层膜流动性及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声波破碎法优于薄膜挤压法,分散得到的SUV粒径更小、更均匀且更稳定;2)支撑脂双层膜形成过程须避免接触空气,否则将直接导致制备的膜没有流动性;3)随着原料中DGS-NTA摩尔占比由2%增加到20%,脂双层膜流动性及荧光恢复率逐渐减小,当DOPC与DGS-NTA摩尔配比为82∶18时,制备的膜已失去流动性;4)膜的荧光恢复速度和扩散系数随漂白区域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大小漂白区域的荧光恢复速度呈现规律性差异,但在漂白后250 s内其荧光值均可恢复至90%以上;5)加载P-selectin和ICAM-1蛋白浓度10~40 nmol/L范围内,支撑膜的荧光强度随蛋白浓度线性增加,蛋白在膜上具有很好的流动性。P-selectin与ICAM-1是炎症免疫应答及肿瘤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信号分子。因此,该研究不仅为人工膜制备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细胞膜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后续信号响应的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生物膜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双层膜论文参考文献

[1].邹卉,吴建华,方颖.支撑脂双层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2].邹卉.支撑脂双层膜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姚陈果,王剑飞,李成祥,米彦,孙才新.ns脉冲电场诱导细胞脂双层膜电穿孔的仿真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0

[4].钟建,郑文富,洪远凯,黄力新,沙印林.利用原位延时原子力显微镜观察PrP106-126与脂双层膜的相互作用[C].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5].孙润广,张静,齐浩.脂双层膜表面结构与稳定性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J].化学学报.2002

[6].孙润广,张静,齐浩.脂双层膜表面结构与稳定性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C].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2

[7].韩学海,贾松涛,杨福愉.分子内的片段缺失对脱辅基细胞色素C跨脂双层膜转运能力的影响[C].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叁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998

[8].马学海,施玉梁,卫瑾.重装于平板脂双层膜的叶绿体CF_0-CF_1复合体的通透特性[J].生物物理学报.1995

[9].侯新朴,张昭华.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对脂双层膜的修饰[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90

[10].邰子厚,王德枌,孙小强,H,Ti.脂双层膜上双冠醚对碱金属离子的选择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

论文知识图

五聚体门控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模拟200ns时的Cα的RMSF值一1番荔枝内醋类化合物对HPeGZ细胞抑制...DPPC脂双层膜模型初始构象ns脉冲电场诱导DPPC脂双层膜电...β寡聚体与脂双层膜的(A)俯...

标签:;  ;  ;  ;  ;  ;  ;  

脂双层膜论文_邹卉,吴建华,方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