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体结构论文_朱承金,王述红,任艺鹏,孙子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块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块体,合金,结构,地球化学,西秦,晶形,过渡带。

块体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朱承金,王述红,任艺鹏,孙子涵[1](2019)在《无人机摄影测量边坡结构面及块体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边坡结构面信息获取过程的安全性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无人机多角度摄影测量获取结构面信息,得边坡结构面坐标以及出露迹线长.利用动态控制的相容Delaunay叁角剖分对模型进行叁角网格化,结合块体生成规则对边坡临空面出露块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识别坡面出露关键块体,并利用GeoSMA-3D系统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及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点云切割最大关键块体为38. 574 8 m~3,GeoSMA-3D切割最大关键块体为38. 561 7 m~3,位置均在坡体中央位置,拟合效果良好.对于不规则碎裂岩质边坡,叁维点云切割可以更好地表征边坡的块体位置,对于指导关键块体治理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黄齐武[2](2019)在《基于非连续面拓扑优化技术的块体结构体系稳定性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块体结构体系的极限荷载和确定其相应的临界破坏模式是实际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非连续面拓扑优化技术(DLO)基于严谨塑性理论的速度非连续面(能量耗散)和优化理论从大量的潜在非连续面集中确定非连续面的临界布局,从而构成临界破坏模式。DLO程序利用栅格点阵进行离散,节点间连线为潜在滑移面或速度跳跃的非连续面。相容性通过直接检验节点运动变量的线性方程来实现。最终的目标函数为速度变量的线性函数,依据所有非连续面的平动和转动总耗散能量建立。为提高计算效率,在传统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考虑杆件激活和冗余删除的自适应节点连接算法。虽然优化解受离散节点初始位置的影响,但通过细分栅格节点,节点的确切位置将对优化解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相关文献的基准问题和算例进行比对,验证DLO方法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改进的自适应节点连接算法,可应用处理常规的块体结构稳定性问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而且避免数值计算的持续振荡。(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张鹏[3](2019)在《TBM隧洞围岩结构面测量方法与关键块体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水工程TBM(Tunnel Boring Machine)施工段隧洞Ⅱ类围岩是否需要衬砌”的研究课题为载体,形成了一套完整应用关键块体的分析研究思路。针对TBM隧洞内结构面产状测量的难题,文中提出了基于免棱镜全站仪的双激光照准技术,并成功应用到此课题的研究中,这使得隧洞内可视结构面几何信息的获取变得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经过严谨的数学推导与计算机计算,在叁维空间重构出隧洞及出露迹线,为进一步对岩体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使用关键块体理论分析岩体开挖临空面的稳定性时,引入了岩体结构统计理论与叁维网络模拟技术,对原稳定分析方法进行升华。二者的结合,既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岩体的结构特征,也能抽象概化出岩体结构面网络的几何模型,这使得应用关键块体的环境更为可信。文中选取了诸如小生境Pareto遗传算法、统计窗法、正交测线网法等优化方法对岩体结构面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分析结果应用于长江科学院研发的JRS-3D程序,模拟出叁维定位岩体结构与随机岩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最大可动区域与关键块体、随机块体识别与稳定性分析、定位块体识别与稳定性分析这叁个角度对分析洞段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Ⅱ类围岩洞段结构面组合切割围岩形成关键块体的概率很小,虽然局部有裂隙密集情况,但出露形成的可动块体的方量较小,且具备一定的安全裕度,这对于采用无衬砌的设计方案并不构成安全威胁。其分析结果与现场出露结构面的间距较大、结构面分布较为稀疏的地质认识也是十分吻合的。(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王俊灏[4](2019)在《关于Mn_3Al块体合金的电子结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旋电子学器件在航天、军事等高科技领域,甚至在智能家电、通讯等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利用,因此它也引起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将对D03型Mn_3Al块体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利用理论模拟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理论计算发现Mn_3Al合金不仅具有100%的自旋极化率而且还有半金属特性的电子结构。关于合金磁性计算研究表明它是完全反铁磁性材料。Mn_3Al合金是一种半金属完全反铁磁材料,所以研究Mn_3Al合金对自旋电子学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骆健,章杨松,李晓昭[5](2018)在《考虑结构面黏聚力损伤变化的洞室块体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隧道开挖过程中临空面块体的稳定情况,进一步探究在其结构面具有胶结强度情况下块体的稳定性,运用黏聚力模型模拟具有填充和胶结的结构面的抗拉强度和黏聚强度,以及相应的滑移和脱开行为。选取甘肃北山某典型花岗岩研究区域搜索出的块体,以及获得的结构面参数区间,分4种方案研究块体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初始地应力、开挖诱导的二次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方案1赋予抗拉强度和黏聚强度一个很小的数值,从而可以分析块体仅受结构面摩擦应力影响下的稳定性;方案2、3、4分别考虑不同位置的块体可能的失稳情况,通过调整不同块体结构面的抗拉强度和黏聚强度,分析块体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黏聚力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具有填充和胶结的结构面的抗拉强度和黏聚强度,并且能模拟结构面的滑移和脱开行为,可作为块体稳定性分析计算的工具;此外,也为模拟胶结结构面损伤随时间的渐进性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8年12期)

刘东盛,迟清华,陈圆圆,王学求,周建[6](2019)在《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结构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存在水系沉积物钨含量大于3×10~(-6)、面积达50余万平方千米的钨地球化学块体。在长达2000余千米的西秦岭造山带-华夏地块地球化学走廊带以区域尺度(1件样品/1~2 km)采样方法系统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地层中岩石与沉积物样品,精确测定了包括钨在内的81种元素(指标)的含量,解析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探讨了块体内钨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并对块体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根据走廊带沉积物中钨的中高背景区(W=3×10~(-6)~4×10~(-6))、高背景区(W=4×10~(-6)~6×10~(-6))和异常区(W>6×10~(-6))分别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套合结构解析为外围、次级浓集中心和浓集中心,并对各结构主要地质体的钨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过程:地壳演化早期的不均一导致钨初步富集在华南造山带的沉积岩中;华南造山带早古生代到晚中生代发生多次陆内造山运动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古老地层中的钨进一步浓集于加里东期-燕山早期花岗岩;华南晚中生代发生大规模钨成矿作用,钨进一步浓集于矿体及周边。(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5期)

曹迪[7](2018)在《基于多尺度结构不均匀性调控的块体非晶合金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以及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但是制备成本偏高、非晶形成能力不足以及塑性变形能力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工程推广与实际应用。另外,由于非晶合金原子结构还无法精确表征,在非晶合金体系中难以建立如晶体材料中经典的结构-性能关系,以指导非晶合金性能的调控。非晶合金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使其存在本征的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结构不均匀性。最近的研究表明,非晶合金的性能,如非晶形成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等,与其结构不均匀性紧密相关,但目前非晶合金性能与结构不均匀性的关联还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系统研究了在不同体系的块体非晶合金中,通过合金化元素与制备工艺等关键因素调控非晶合金原子堆垛结构与自由体积,探究多尺度结构非均匀性对非晶形成能力与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并对相关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氧杂质是低成本制备非晶合金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在最广泛研究的ZrCu基块体非晶合金中,氧对其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还有一定的争议。本研究表明,在含有Al或Be的ZrCu基非晶合金中,氧优先以共价键形式与Al或Be键合,具有方向性的共价键打破合金结构中原有的以正二十面体团簇为主的短程有序原子密排结构,低对称性团簇含量增加,特征多面体的分布更宽,合金的原子结构更易失稳,从而使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显着降低。而在不含Al和Be的ZrCu基非晶合金中,微量的氧优先以金属键形式与Zr键合,小尺寸的氧提高合金原子堆垛密度,使过冷液体更加稳定,从而提高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设计高氧容限的ZrCu基块体非晶合金时,要保证其它合金元素氧化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高于Zr02。其次,一般认为增加非晶合金中原子排列疏松的区域可以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但对Zr20Cu20Ti20Hf20Ni20块体非晶合金研究发现,0.1~0.2at%小尺寸元素的添加可以显着增加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合金化后的非晶合金在经过50%的压缩应变后仍未发生断裂。研究发现,这些小原子的添加促使非晶合金中形成了尺度为2~10 nm,原子排列更为密集、能量更高的小原子富集区。这些富集区增加了非晶合金中非稳态的局域原子结构,塑性变形时这些区域激活能低,容易失稳,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宏观塑性。该研究表明,除通过增加非晶合金中的自由体积来提高其塑性外,增加非晶合金中局域原子排列密集的局域结构,也是提高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的另一重要思路和途径。但是,添加小原子提高塑性变形能力时,必须考虑其与周围原子的键合作用。例如,在Fe65Ni17P11.5C6.5块体非晶合金中,氧的添加促进Fe基非晶合金中具有共价键特征的p-d杂化键的产生,合金中可参与形变的金属键含量降低,并使其断裂方式由韧性向脆性转变。此外,块体非晶合金的设计准则一般遵循Inoue叁原则,正混合热元素的作用往往被忽略。通过系统的研究与Cu为正混合热的元素对Zr-Cu-Al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结构不均匀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正混合热元素替换Cu可以改变非晶合金的性能。对于非晶形成能力而言,正混合热元素的添加阻碍晶化过程中Cu的长程重排。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受添加元素与替换元素之间的原子尺寸差和混合焓影响:尺寸差越大、正混合焓越小的元素对非晶形成能力的提高越明显,且最优添加量越大。混合焓的大小对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有直接影响,中等正混合焓值(+3~+6kJ/mol)的元素添加,可以提高合金中具有“类液区”特性的非稳态原子团簇含量,从而提高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最后,通过制备工艺的调控,采用长时等温结合石英管水淬的方法,在多种合金中制备了具有梯度自由体积分布的大塑性块体非晶合金,合金中约300μm厚的表层自由体积浓度相比芯部更大,硬度更低,这源于该方法相比铜模吸铸,在冷却过程中沿样品径向更大的冷却速度梯度。具有梯度自由体积分布的Fe74Mo6P13C7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由铜模吸铸的0.2%提高至5%,梯度自由体积分布的Zr、Ti和Pd基非晶合金塑性变形能力有5~15倍的提升。表层较高浓度的自由体积促进剪切带的形核,同时芯部较高的硬度阻碍其快速扩展,抑制局域孔洞和裂纹的产生,从而进一步促使更高密度的剪切带在样品表层位置生成,使得材料在断裂前可以承载更多的塑性变形,实现了宏观塑性变形能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1-20)

戴强,王夫运,赵延娜[8](2018)在《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的壳幔过渡带结构,得到3个不同构造块体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和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南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1.79~3.4km,速度结构为高低速相间结构,该块体壳幔过渡带不断变厚,改变了原有的壳幔过渡带温压条件,且东南东北向都有剧烈的构造活动,产生高、低速相间的速度结构;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2.22~3.72km,该块体受到持续挤压,壳幔过渡带逐渐变厚,逐渐改变壳幔过渡带温压条件,形成速度渐变结构;扬子块体壳幔过渡带厚度为0.86~1.58km,扬子块体四川盆地有坚硬的岩石圈,壳幔过渡带没有遭受破坏,为完好的一级间断面,过渡带厚度较薄,结构为速度突变结构。(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7期)

卢晓阳[9](2018)在《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体非晶合金(BMG)具有一系列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是一类极具应用潜力的材料。然而,非晶态合金有限的非晶形成能力,使得通过传统技术难以完成大尺寸异形BMG的制备成形,进而,制约了BMG的广泛应用。选区激光熔化(SLM)成形技术通过逐层累积的方式为大尺寸异形BMG的制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然而,相关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有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选用有着较低非晶形成能力以及较低非晶相稳定性的Cu-Zr-Al叁元合金体系为对象,系统研究了扫描速率、激光功率与扫描间隙等参量对SLM成形Cu基BMG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与规律,探明了影响SLM成形Cu基BMG宏观力学性能的结构机制,完成了全非晶态大尺寸异形Cu基BMG的SLM成形;在此基础上,结合非晶态合金的传统制备成形技术,深入探讨了成形过程中的传热特性与成形后的气态氢化处理对SLM成形BMG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与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通过针对低非晶形成能力与低非晶相稳定性Cu_(50)Zr_(43)Al_7叁元合金体系的SLM成形研究,提出SLM成形BMG研究的能量密度判据:非晶合金SLM成形过程中,在特定的范围内,扫描速率、激光功率与扫描间隙等参量能够较好地符合能量密度的定义;能量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不利于非晶合金SLM成形质量的提高,对于特定体系的非晶合金,存在适宜的能量密度范围;通过能量密度的调节,能够实现低非晶形成能力合金体系全非晶态大尺寸异形BMG的SLM成形。在此基础上,还提出SLM成形BMG研究临界能量密度的概念,为不同体系非晶合金的SLM成形提供理论上的指导。(2)采用SLM成形技术实现全非晶态大尺寸异形Cu_(50)Zr_(43)Al_7BMG样件的近净成形,突破Cu基BMG低非晶形成能力的限制,验证SLM成形技术在低非晶形成能力BMG制备成形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此同时,SLM成形Cu基BMG展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相对密度达0.970,耐蚀性良好,压缩弹性模量为55.8GPa,压缩断裂强度达1044.4 MPa,此外,纳米压痕弹性模量达129.6 GPa,显着高于压缩弹性模量,并接近铜模快淬试样,表明内部孔隙类缺陷的存在是影响SLM成形Cu基BMG宏观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3)发现SLM成形过程中近单向热流引起Cu_(50)Zr_(43)Al_7 BMG力学性能各向异性,但受到成形条件的限制,上述差异并不明显。通过对典型体系BMG于冷却凝固过程中热流方向的严格控制,实现具有显着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并研究理想单向热流对BMG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发现理想单向热流条件下,BMG内部原子于冷却凝固过程中在不同方向上产生迁移与重排难易程度的不同,进而,引起自由体积含量在垂直和平行于热流方向的截面上产生差异,并由此带来BMG宏观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的产生。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非晶合金SLM成形过程中的热流控制方案,为力学性能各向异性BMG的SLM成形提供指导。(4)针对热处理与热等静压等传统方法无法应用于SLM成形BMG后处理的问题,发明一种SLM成形BMG室温气态氢化后处理的新方法。首先,以典型体系快淬成形BMG为对象,对新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发现室温气态氢化后BMG内部的氢原子处于弱吸附状态,且主要集中于自由体积结构中,能够有效促进BMG室温压缩变形过程中剪切带的增殖与滑移,并由此带来BMG室温压缩塑性的显着提升。进一步,在将室温气态氢化的方法应用于SLM成形Cu_(50)Zr_(43)Al_7BMG的后处理过程中,受内部孔隙类缺陷的影响,SLM成形Cu基BMG的室温压缩断裂性能并未产生明显的变化,然而,室温气态氢化后快淬成形BMG力学性能所产生的强韧化现象,表明通过消除SLM成形BMG内部的孔隙类缺陷,则有望实现上述方法在SLM成形BMG后处理中的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喻凯铭[10](2018)在《Zr-Co-Al块体金属玻璃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玻璃作为一种仅有几十年历史新型合金材料,以其独特的力学和磁学特性在众多结构和功能材料族群中占据重要位置。由无序结构和金属键合带来的高理论强度和大弹性极限使得金属玻璃能够在精密仪器、航天军工等高端制造业大有用武之地。但因材料成本昂贵,制备工艺复杂,金属玻璃在普通民用工业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再加上这种材料长久以来难以破除的性能缺陷——塑性不足,廉价强韧的金属玻璃一直是理想结构材料的绝佳候选。锆基金属玻璃可以在相对容易的工艺条件下制成较大尺寸的块体材料,其中Zr-Co-Al叁元合金又是为数不多的成分简单却可得到大块金属玻璃的合金体系。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Zr56Co28Al16成分为起始点,通过调节两种主要元素的原子配比,研究玻璃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随之变化的规律,并借助结构分析手段挖掘其各种性能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对ZrxCo84-xAl16(x = 48-72)等不同成分的合金尝试进行铜模吸铸实验后发现,Zr元素含量在x = 51-58范围内的合金可以吸铸直径2毫米以上的金属玻璃棒,最佳成分点为Zr55Co29Al16和Zr56Co28Al16,最大可以得到7毫米直径的非晶圆棒。DSC实验测得的Trg和γ等热力学判据与实际吸铸得出的临界尺寸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而硬度、模量等力学参数随Zr含量增加逐渐下降,与玻璃转变温度Tg变化趋势相同。另一方面,叁点弯曲实验界定的塑性分水岭十分明确,恰在最佳成分点Zr55Co29Al16之前,塑性仅出现在高Zr含量的成分中。断口形貌也以断裂机制的转变进一步验证了塑性突变的存在。纳米压痕实验补充说明了脆性断裂的样品其真实强度并不低于出现塑性的高Zr含量合金,且随Zr增多Co减少亦呈现下降态势,与其它实验的结果保持一致。在结合同步辐射实验测出的高能X射线衍射谱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以及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的原子构型数据比对分析后不难看出,特定原子团簇的急剧变化最可能是玻璃形成能力转折点和塑性突变点存在的起因。叁种不同原子所处环境的微妙变化均可能改变结构稳定性或影响剪切转变区的形成。比如,Zr含量增加时Zr-Co键键长变小,以Co为中心的高配位原子团簇<0,2,8,1>、<0,3,6,2>和<0,3,6,3>迅速减少,起框架作用的Zr、Co原子趋于紧密化排列,局域结构愈发稳定,因此玻璃形成能力逐步增强;但是,当继续增加Zr元素含量至x = 58时,Zr-Co的结合在达到临界稳定状态之后发生逆转,Zr和Al原子低配位团簇<0,1,10,2>相较x = 56成分增加了不止一倍,迫使原先趋向稳定的致密结构反向变化,直接导致了 x>56的金属玻璃在形成能力上出现骤降。同样,塑性的奇特变化也可从原子结构层面找到原因,Zr添加的前期,小原子Co的9配位和A1的11配位团簇稳步增加,这些含量变多的低配位区域为金属玻璃剪切转变区形核提供了更多点位,当Zr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可观的塑性已显现在叁点弯曲实验的结果上;继续增加Zr的比例,虽然Co、Al小原子配位数不再下降,但是因另一些10配位的Co原子团簇和14配位的Zr原子团簇出现增长而弥补了低配位原子组态的缺失,使得处在高Zr区的成分得以稳定维持材料塑性。至此,本文所研究的Zr-Co-Al金属玻璃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从结果和原因上构成一个整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10)

块体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计算块体结构体系的极限荷载和确定其相应的临界破坏模式是实际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非连续面拓扑优化技术(DLO)基于严谨塑性理论的速度非连续面(能量耗散)和优化理论从大量的潜在非连续面集中确定非连续面的临界布局,从而构成临界破坏模式。DLO程序利用栅格点阵进行离散,节点间连线为潜在滑移面或速度跳跃的非连续面。相容性通过直接检验节点运动变量的线性方程来实现。最终的目标函数为速度变量的线性函数,依据所有非连续面的平动和转动总耗散能量建立。为提高计算效率,在传统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考虑杆件激活和冗余删除的自适应节点连接算法。虽然优化解受离散节点初始位置的影响,但通过细分栅格节点,节点的确切位置将对优化解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相关文献的基准问题和算例进行比对,验证DLO方法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改进的自适应节点连接算法,可应用处理常规的块体结构稳定性问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而且避免数值计算的持续振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体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朱承金,王述红,任艺鹏,孙子涵.无人机摄影测量边坡结构面及块体稳定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黄齐武.基于非连续面拓扑优化技术的块体结构体系稳定性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9

[3].王张鹏.TBM隧洞围岩结构面测量方法与关键块体分析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

[4].王俊灏.关于Mn_3Al块体合金的电子结构计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5].骆健,章杨松,李晓昭.考虑结构面黏聚力损伤变化的洞室块体稳定分析[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

[6].刘东盛,迟清华,陈圆圆,王学求,周建.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结构及成因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7].曹迪.基于多尺度结构不均匀性调控的块体非晶合金性能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8].戴强,王夫运,赵延娜.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9].卢晓阳.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喻凯铭.Zr-Co-Al块体金属玻璃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盆地的深地震反射结构和构造解释图掺杂In2O3纳米叶的室温光致发光谱调制周期λ=25nm的Cu/Cr多层膜疲劳损...氧化石墨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示意图川滇活动块体及周边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最大可移动块体的形成模式(体积=76....

标签:;  ;  ;  ;  ;  ;  ;  

块体结构论文_朱承金,王述红,任艺鹏,孙子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