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论文文献综述)
龚陵[1](2020)在《戏曲伴奏中司鼓的作用与艺术素养》文中提出司鼓在戏曲演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演员的唱腔念白,还是动作表现,或是情绪和氛围的烘托,都需要以司鼓为引领的乐队伴奏的配合。除了做好演奏员的本职工作,司鼓更重要的是扮演好乐队指挥官和演出节奏掌控者的角色,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演出各部门的配合程度和演出的成败。要想成为一名出众的鼓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锤炼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王滕[2](2020)在《越剧传统腔调中的主胡伴奏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越剧传统腔调中的主胡伴奏为主要研究对象。越剧主胡专用于越剧伴奏,其形制、音色、演奏技法等方面都与其他胡琴类乐器有所差异,越剧主胡伴奏与腔调的衍变一直密不可分,在三个传统主腔的形成过程中,主胡琴师群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越剧传统腔调的产生几乎都源于琴师与演员的通力合作。越剧百年发展历程中,越剧主胡所形成的伴奏特性以及主胡与传统腔调间紧密的唱伴关系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们对于越剧当下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纵观学界有关越剧的研究多集中于演员流派、历史文化、剧目题材等方面,针对越剧主胡伴奏及唱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已形成的与主胡伴奏研究主体直接相关的论述数量稀少,多出自于主胡琴师群体,内容虽不乏基于演奏经验之上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篇幅短小,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难以体现越剧主胡伴奏研究的理论化高度。因此,对于越剧传统腔调中主胡伴奏特性与唱伴关系的分析研究是非常迫切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分设三个章节对于越剧主胡伴奏特征进行分析。第一章“越剧戏曲雏形与主胡伴奏形式的确立”通过对于越剧剧种形成的历史梳理,进行越剧伴奏形式及传统腔调初始样貌的勾勒,交代越剧主胡成为主奏乐器的历史前提,并试图阐释主胡伴奏形式自确立后与唱腔间形成的紧密关系线;第二章“越剧主胡与[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由越剧基本音乐形态、传统腔调中的唱伴关系展开,针对越剧主胡伴奏在三个主要腔调中呈现的伴奏特征进行分述,归纳总结主胡伴奏的几个共性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章“越剧主胡与越剧伴奏乐队”阐述越剧主胡作为越剧伴奏音乐的核心,如何协同越剧司鼓指挥与其他伴奏乐器共同润色渲染越剧音乐的独特韵致,进一步探索越剧主胡及伴奏乐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的扎根于越剧本体的乐器演奏特性。
曾琳[3](2011)在《机遇与挑战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音乐应运而生。在当代音乐领域,MIDI给传统音乐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音乐创作领域,MIDI的使用能给作曲家提供强大的音乐创作手段,不但能促进新的音乐风格流派和新的音乐理念的产生,还能降低音乐创制成本。戏曲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观众审美兴趣的变化,以及经费、人才和票房等问题,目前众多戏曲剧团存在运作困难的现状。本文以计算机音乐时代的戏曲伴奏音乐创作为核心,探讨用MIDI进行戏曲伴奏音乐创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目前一些经济不景气的戏曲剧团采用MIDI或MIDI与乐队结合来为戏曲伴奏的可行性提供一个借鉴。本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方法、目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MIDI技术和戏曲伴奏音乐的发展概况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对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的优势与机会、不足之处及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于完善MIDI技术在戏曲伴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的建议;最后是结论。
朱学富[4](2010)在《戏曲司鼓艺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戏曲司鼓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和灵魂,统揽全剧,是演员、音乐、舞美的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与"枢纽",所有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从开幕至闭幕都是在司鼓的指挥下进行的。本文通过对戏曲司鼓的含义、功能、地位、作用及表现手法等分析与阐述,以期大家对戏曲司鼓艺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张建波[5](2005)在《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从事戏曲乐队司鼓之点滴体会》文中指出戏剧音乐个性鲜明,是戏剧流派的表征性因素。有了不同的戏剧音乐,我国地方戏才会有洋洋洒洒数百个品系,呈现出百花竞秀、异彩纷呈的喜人局面。而在梆子戏音乐集合中,锣鼓音又是一组最具灵性的音素,它使戏剧艺术显得更有张力。从舞台表演效果看,锣鼓音是缩结故事的连线,是宣泄情愫的端口,是酝酿冲突的催化剂,是引发共鸣的撞击点。久涉剧场的人,能闻锣鼓音而知剧情,察锣鼓音而识演出之优劣、剧团之品位。可见锣鼓音在戏剧艺术中地位之重要。司鼓艺术,经历了千年的捶打发展,凝结了历代司鼓艺人的
任周[6](2004)在《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文中认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也是艺苑中的常青树,其活力不减永葆生机的原因在于它的各分支艺术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一种优势互补,滋养相济的良好状态。如果说舞台表演是戏剧艺术之根,文学创作是戏剧艺术之本,服装道具是戏剧艺术之色,舞美灯光是戏剧艺术之彩,那么音乐演奏就是戏剧艺术之魂。如果戏剧失却了音乐,就如同呆板的幻灯和无声的卡通,失却了神韵和魅力。戏剧因音乐演奏而挥舞灵气,张扬个性,创造神奇。正因为如
二、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论文提纲范文)
(1)戏曲伴奏中司鼓的作用与艺术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音乐伴奏中司鼓的功用 |
二、司鼓应具备的技能和艺术素养 |
(2)越剧传统腔调中的主胡伴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越剧戏曲雏形与主胡伴奏形式的确立 |
第一节 说唱艺术向戏曲雏形的过渡 |
一、厚积薄发的说唱艺术时期(置县-1906年) |
二、戏曲雏形“小歌班”时期(1906-1922) |
第二节 越剧主胡伴奏形式的确立与变革 |
一、越剧伴奏引用丝弦乐器伴奏的开端 |
二、越剧主胡形制及伴奏形式的变革 |
第三节 越剧主胡伴奏与唱腔曲调的共同发展 |
一、越剧主胡与[丝弦正调] |
二、越剧主胡琴师对于主要腔调的探索实践 |
三、各时期主胡琴师及琴师群体及现状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越剧主胡与[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 |
第一节 有关越剧传统腔调的基本形态 |
一、腔格 |
二、旋律 |
三、唱词结构 |
四、板式运用 |
第二节 主胡伴奏与[四工腔] |
一、[四工腔]及其缘起 |
二、主胡随腔音乐特征 |
三、主胡过门音乐特征 |
第三节 主胡伴奏与[尺调腔] |
一、[尺调腔]及其缘起 |
二、主胡随腔音乐特征 |
三、主胡过门音乐特征 |
第四节 主胡伴奏与[弦下腔] |
一、[弦下腔]及其缘起 |
二、主胡随腔音乐特征 |
三、主胡过门音乐特征 |
第五节 主胡伴奏的共性技法特点 |
一、越剧主胡运弓特点 |
二、“音头、音韵”的细致处理 |
三、“低翻高、高翻低”的双向处理技法 |
小结 |
第三章 越剧主胡与越剧伴奏乐队 |
第一节 越剧伴奏乐队组合方式的衍变 |
第二节 主胡与越剧司鼓指挥 |
一、越剧司鼓的历史与主要功能简介 |
二、越剧司鼓与主胡演奏的关系 |
第三节 主胡与越剧其他伴奏乐器 |
一、越剧主胡与民族器乐组 |
二、越剧主胡与西方器乐组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机遇与挑战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二章 MIDI与戏曲伴奏音乐的发展概况及其发展历程 |
第一节 MIDI与戏曲伴奏音乐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MIDI技术和戏曲伴奏音乐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的优势与机会 |
第一节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的优势 |
第二节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的机会分析 |
第四章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的不足之处及负面影响 |
第一节 审美观念的变化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第三节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的负面影响 |
第五章 对于完善MIDI技术在戏曲伴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的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融合 |
第二节 戏曲韵味的保留 |
第三节 培养专业的MIDI技术应用人才 |
第四节 缩小差别程度 |
第五节 迎合音乐时代的改革 |
第六节 加强戏曲伴奏音乐的传播,避免戏曲遗产失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戏曲司鼓艺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司鼓的基本含义与要求 |
(一) 良好的戏曲音乐节奏感和乐感 |
(二) 良好的记忆与反应能力 |
(三) 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 |
(四)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
二、戏曲司鼓的功能与作用 |
(一) 在指挥的功能与作用方面 |
(二) 司鼓在演奏者、伴奏的功能和作用方面 |
三、戏曲乐队司鼓的表现手法 |
(一) 戏曲司鼓的“底鼓”与板签动作表现手法 |
(二) 戏曲司鼓的“板眼”表现手法 |
(三) 司鼓在唱腔、过门及音乐演奏中的起、承、转、合表现手法 |
(四) 戏曲司鼓打击乐 (锣鼓经) 的特色表现手法 |
四、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戏曲伴奏中司鼓的作用与艺术素养[J]. 龚陵. 艺海, 2020(07)
- [2]越剧传统腔调中的主胡伴奏研究[D]. 王滕.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3]机遇与挑战 ——MIDI技术应用于戏曲伴奏音乐创作之研究[D]. 曾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4]戏曲司鼓艺术初探[J]. 朱学富.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 [5]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从事戏曲乐队司鼓之点滴体会[J]. 张建波. 东方艺术, 2005(14)
- [6]戏从槌下起 韵自鼓中来[J]. 任周. 当代戏剧,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