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德汉成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成语,德文,德语,汉语,内涵,概念,结构。
德汉成语论文文献综述
金巧英[1](2009)在《德汉成语来源及其文化内涵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各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德、汉成语由于其来源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其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和贞[2](2002)在《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隐喻研究的鼻祖是亚里斯多德,他的隐喻观被后人总结为“替代理论”。在亚里斯多德之后对隐喻的解释还出现以昆提良为代表的“对比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在修辞学的范围内,将隐喻作为一个修辞格、一种修辞手法来研究。这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状况持续了两千余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首次提出了隐喻的“互动理论”,突破了修辞格的局限,把隐喻研究的出发点从语词变成了“表象”(Vorstellung)。一九八零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和莱柯夫和英国哲学家约翰逊在他们的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将隐喻研究从“表象”提升到“概念”层次。“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 Projektion)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是“想像的理性”,它首先构建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构建了人类的语言。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的隐喻研究,都是将隐喻限定在“辞格”的范围内,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讨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的外语学者率先完成了将西方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引入中国的工作,并开始关注该理论与汉语的结合问题。本人在研究中发现,在我国汉语界,针对成语的理论性专着较少,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成语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就从中外隐喻理论研究的对比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系统性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层面分析了德、汉成语在概念层次上的系统性;又在语用的层面,以来源于《庄子》的成语在清代着名小说《红楼梦》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过程。全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汉语成语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典型例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02-04-01)
胡君亶[3](1985)在《德汉成语翻译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译者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而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犹如语言的珍珠,翻译中如运用得当,能够传神,起画龙点睛、满篇生辉的作用。各国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各自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为基础。者要准确无误、比较"信、达"地译出原着的内容和风格,原作者所用词汇的风格特色也一定要表达出来。原着中用成语表达的,译者也要还原着的本来面貌,尽可能译成恰当的成语。(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1985年03期)
德汉成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隐喻研究的鼻祖是亚里斯多德,他的隐喻观被后人总结为“替代理论”。在亚里斯多德之后对隐喻的解释还出现以昆提良为代表的“对比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在修辞学的范围内,将隐喻作为一个修辞格、一种修辞手法来研究。这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状况持续了两千余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首次提出了隐喻的“互动理论”,突破了修辞格的局限,把隐喻研究的出发点从语词变成了“表象”(Vorstellung)。一九八零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和莱柯夫和英国哲学家约翰逊在他们的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明确提出了“概念隐喻”,将隐喻研究从“表象”提升到“概念”层次。“概念隐喻”理论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的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 Projektion)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是“想像的理性”,它首先构建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构建了人类的语言。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的隐喻研究,都是将隐喻限定在“辞格”的范围内,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讨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的外语学者率先完成了将西方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概念隐喻理论引入中国的工作,并开始关注该理论与汉语的结合问题。本人在研究中发现,在我国汉语界,针对成语的理论性专着较少,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成语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就从中外隐喻理论研究的对比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系统性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层面分析了德、汉成语在概念层次上的系统性;又在语用的层面,以来源于《庄子》的成语在清代着名小说《红楼梦》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过程。全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汉语成语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典型例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汉成语论文参考文献
[1].金巧英.德汉成语来源及其文化内涵的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3].胡君亶.德汉成语翻译浅谈[J].中国翻译.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