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鸥[1]2004年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化将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他因素,诸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几大部分,其中社会环境部分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最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世界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各种新变化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这一时间段,对国际和国内社会环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很大联系的新变化进行了研究。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影响的新变化表现为:在国内,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在国际社会,出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的调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些变化对我国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思想上出现了求实、求新意识强烈,反对形式主义和因循守旧;善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和具有逆反心理等特点。新变化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调整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应对策略,并在文章最后对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
常青伟[2]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承担着关爱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等等的社会功能,是引领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实践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政治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政治属性来说,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从文化属性而言,是通过文化化人的方式来实现一定阶级的政治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定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其存在、转型、创新发展都是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代变迁、发展为前提和背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随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动过程之中,人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因素都对这一过程产生着或轻或重的影响。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对内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则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说,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主要问题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所面临的考验也都与这两方面的现实密切相关。审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价值和功能的实现所带来的影响和制约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创新应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中心,找准实践、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本论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界定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从哲学认识论和传播学的角度将信息界定为:通过特定媒介,是人的精神创造物的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指:被主体获取、利用、传递、交换、创造出来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人的政治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信息成为最重要资源的信息社会,环境中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周围世界的基本看法、生活的态度、行为的选择产生的影响着越来越强化。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就迫切需要分析当前背景下社会的主要变革及特征,把握当前时代发展趋势,梳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问题。以系统的、整体的、和谐发展的理念,从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小系统(学校、工厂、乡村、社区、机关等)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展开深入的研究。关注整个社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构及其运行,关注人的素质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性提升和整体性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辐射、扩大、渗透到人生活环境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就是在当前所处的两大时代背景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依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导社会成员通过获取、传递、变换、贮存、反馈等过程,了解、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向多主体、多渠道的扩散,以非形式化的方式,以开放动态的模式,使人身处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的心灵,通过人的头脑,形成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通过渗透的方式,架起人与外界环境精神交往、对话的桥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本文从系统、信息、传播、文化等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开拓性研究。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概念进行学理界定,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进行溯源,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主要内容、方式,结构及功能等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试图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体系,进而延伸到实践层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实现路径。本文围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体系这一中心议题,共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导论: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挑战和冲击,表明选择该论题进行研究的缘由。论文梳理了现有的与本论题相关研究的概况,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同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研究价值,这是全文的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为立论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涵义,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导社会成员通过获取、传递、变换、贮存、反馈等过程,了解、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促进社会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价值,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第二部分:分析、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相关理论工具,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环境渗透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功能、环境渗透的原创性观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环境渗透的思想,理清各自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特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叁个面向”、“大小环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原创性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思想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还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重要思想资源,借鉴了系统论、信息学、传播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对这些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理论工具的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体系构建、渗透机理、实现路径的研究。第叁部分:提出了环境渗透的主要内容、方式、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理论概述。论文结合全球化背景和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激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人的发展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博弈和竞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人的行为规范的养成等核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加工形成的信息体系。根据人的实践活动,从人生活的两个基本领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是人类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活动场域,通过人的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费行为、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往行为、日常生活观念及其方式对日常生活进行渗透。非日常生活主要是以理性为主要特征,通过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对非日常生活进行渗透。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方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具有导向性、隐匿性、整合性、强化性的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结构和功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逻辑展开。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基本因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相对稳定的作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结构从信息内容对人的影响、信息在环境渗透中的地位和形式两个层面,可分为:积极环境渗透和消极环境渗透;主动环境渗透与被动环境渗透;强势环境渗透和弱势环境渗透、显性环境渗透和隐性环境渗透。从主体和信息两条清晰稳定的脉络,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揭示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功能是系统的目的实现所表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功能是其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系统目的实现所表现出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功能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本文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正向功能:导向功能、凝集功能、激励功能、示范功能和发展功能等。第五部分:客观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现实要求。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存在叁方面主要问题,内容上缺乏现实的表现性,形式上缺乏系统的体系化,效果上尚未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性危机、人本性缺失、人文性缺乏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第六部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主要原则,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实现路径,这是本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关键所在。原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能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活动中必须坚持、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因势利导、自主选择、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养成,从思想引领、舆论推动、文化支撑叁个方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实现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统领环境渗透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生活中的社会现实性、使理论更体现生活化;以传播媒介为载体,政府主导舆论导向,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凝聚环境渗透中的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大众文化,开发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符号的文化产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的文化形态。
马超[3]2017年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继承改革开放39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借鉴西方治理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与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现代化、求解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称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与“中心环节”;作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项教育活动,始终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方式与前沿阵地,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与推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语境与服务主题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经很难全面系统地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命题由此而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自身现代发展的理论尝试与实践探索,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紧迫性、前沿性研究课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规范与经验相结合、系统论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内在关联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和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核心要素与关键变量,力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体系,强化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保障作用。具体而言,论文研究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研究的简述介绍,即第一章内容。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以往研究成果、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概括。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逻辑,即第二章内容。主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词源进行考证并准确界定其概念,分析其本质特征与重大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与重要功能进行全面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刻揭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部分:研究的历史逻辑,即第叁章内容。主要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关于国家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观点,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关于国家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统领”功能与“思想管理”功能的理论成果。这些思想观点与理论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提供重要指导、启示和借鉴。第四部分:研究的现实逻辑,即第四章内容。主要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对复杂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环境,缺乏学科体系系统潜质研发的支撑,受到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消解,已经滞后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必须进行自我调整与转换。同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现实召领、国家多元治理主体能力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的政策制度保障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提供重要机遇与可行条件。第五部分,研究的体系逻辑,即第五、六、七章内容。主要坚持以创新意识与体系意识为导向,在对上述现实困境与转换机遇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体系,主要包括其转换机理、内蕴价值、实现路径等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的本质在于批判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要素结构的系统性升级与客体性服务的价值实现,旨在使自身富有鲜明的治理特色,建构现代“思想治理”功能,彰显其在整合与净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解读与传播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价值理念、培养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素质中的重要价值,并从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社会环境、夯实学科体系、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现路径,推动其螺旋式升级与渐进式发展。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时代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运行规律与战略需求开展功能转换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性与实践探索性推进其稳步有序实现。
李丹丹[4]2016年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文化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网络既成为文化的新载体,网络本身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并成为文化的新样态。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体。他们在使用网络文化,制造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着网络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在无时无刻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环境,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领域。首先,本文梳理了关于文化环境的相关理论。本文认真研究和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及环境的相关理论,这为后面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文化的生产与物质生产息息相关,是物质生产的产物。精神文化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精神文化生产就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精神文化生产对历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并对资产阶级的文化及观念进行了批判。本文还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的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而人的实践活动塑造和形成了社会环境。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本性与个性。论文还系统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环境的相关论述。其次,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表现形态及其主要功能。本文认为网络文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消费,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政治参与等。网络文化具有虚拟现实性,多主体性,可控性差,平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文化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交流沟通,教育引导,娱乐与消费,舆论舆情发布等功能。再次,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引导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以其娱乐化庸俗化及功利化的特征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最后,本文提出来网络文化环境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一是要不断深化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法治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功能;二是要借助网络文化的平台和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运用社交媒介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平台;叁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提高网络意识、网络思维和网络能力,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熟悉并掌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灵活运用网络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强化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从而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总之,本文从网络文化环境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文化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在新的文化环境的挑战面前,只有抓住机会,勇于挑战自我,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和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新方法和新途径,才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和文化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曹勇[5]2016年在《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遭受突发自然灾害地困扰,突发自然灾害地发生不仅给人类带来财产地破坏,也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等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虽然天灾难料,但是人事可期,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可以通过工程手段和人文手段两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突发自然灾害治理的人文手段,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运用的新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本质上来说是思想掌握群众,研究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矛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的运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场域的拓展和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是一个运用性较强和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有着生命线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也应当在突发自然灾害的不同阶段中发挥不同的功能,通过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有利于推进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本文从以下七个部分进行了研究。引言部分首先论述了开展本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背景是基于突发自然的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理论方面,这一研究看有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性反思,更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定位,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空间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从实践方面看,这一研究有利于提升突发自然灾害的治理水平,对于其他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接着,系统地梳理了这一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最后,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首先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的内涵、特征及生命周期;接着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发展;并分析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介入的必要性和发挥特征,最后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借鉴,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知识借鉴包括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灾害学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第二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检视。首先从国内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即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中国古代、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质就是要“得民心”以维护政权统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统治阶级也企图借助神灵来缓和社会矛盾;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继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功能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救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由于政府的财政缺乏、吏治腐败和战事频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效果也受到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教育、宣传和组织等方式积极抗灾救灾,减轻了突发自然灾害带给灾区人民带来的损失;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论是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功能拓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次从国外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本论文专门研究了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和日本3.11地震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最后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管理法制中的设置、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管理机制中的作用、注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方法上坚持科学性和人本性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第叁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境遇,即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更加深入地认识。接着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的主体懈怠、客体被动和介体困扰,最后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危机管理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不完善、突发自然灾害情境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研究的滞后。第四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首先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们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即突发自然灾害对人们政治观、价值观、心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影响。接着分别论述了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教育功能是指通过突发自然灾害知识教育和突发自然灾害生存技能教育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前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功能主要通过叁种方式来确保社会稳定,即心理调适、宣传引导和实际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功能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来实现,即政府主导下整合多力量的拳头动员模式、对口支援动员模式、国际组织参与抗灾救灾动员模式和广大群众展开自救地动员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功能主要通过叁种方式来实现;即对人们救灾思想认识的协调、对救灾组织的协调和对救灾资源的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发民族精神,展现团结互助的风貌,激励人们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信念和信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心理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从而达到恢复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主要通过叁个方式实现;即宣传教育、重点筛查和分类抚慰;思想政治教育升华功能是指通过对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展现的伟大精神和良好品格的升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五章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体系构建。首先要树立和贯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树立综合协调的理念;接着论述了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队伍建设、充实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方法、扩大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载体、优化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环境。结语。对本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得出了几点结论,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期待。
刘改[6]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指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功能,而是社会管理领域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具体功能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育人功能—促进社会管理主客体自身的发展;协调功能—节约社会管理成本;保证功能—维护社会管理环境的和谐稳定;凝聚功能—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二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趋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管理功能,能够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遭遇的困境。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由于相关理念未能切实贯彻、机制未能科学运行、方法未能灵活运用等原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在发挥过程中存在颇多问题。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历史考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对策主要有:切实贯彻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科学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徐艳国[7]2010年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和决策存在随机性和滞后性,政策本身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够,政策执行的效果不甚理想,政策的连续和衔接不足,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是一个新的课题,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政策执行程度、政策执行效率及政策效果等要素构成,可分为宏观政策环境、中观政策环境和微观政策环境。要想有效消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必须使政策压强增大。政策压强越大,代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作用效果越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具有导向定位作用、激发推动作用和调控保障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也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对其具有正向强化、动态调整和负向终止作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要考虑到两者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创设要坚持继承性原则、长效性原则、突破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要总体按照明确矛盾问题、调研总结情况、起草政策文件、试行试点方案、宣传贯彻政策这样一个路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强化与优化。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巩固、强化和完善调整等环节,努力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呆政策”。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轮建设既有特殊环节作为起始,也有特殊环节作为阶段性终结。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的内在流程性和前后衔接,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的周期,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的调整节奏。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球体模型能够体现不同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作用间距关系,揭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用的政策压强不同。借此可以尝试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内在结构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单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作用效果。
范梦[8]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永远离不开人的发展维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从现实出发并回归现实的教育,是改造思想充实灵魂的教育。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培养真正关心、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志愿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饱受生态危机之苦,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崇,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奏响新的乐章。承载着新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重要宣传手段和传播方式,对教育主、客体的发展层次和发展维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立足个体和现实、放眼人类和未来的教育,它诉求的是个体以内向的精神修炼控制甚至克制外向的过度欲求,以整体、系统、宏观思维来构筑一个普遍关怀、返璞归真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的内在素养和德行,落脚点在于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必然要以特定价值观确定发展方向,所以理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青年肩负着更多的公众期望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引领着社会风尚、影响着社会伦理环境,生态素养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塑造大学生生态伦理体系,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应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诉求是生态文明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主要依据。论文第一章论述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现代发展观引领下的工业文明创造出空前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尖锐的人地矛盾,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20世纪中后期,生态文明教育被引入现代教育范畴,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着成效,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它以一种素质培养形式,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矛盾缓和都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向上具有统一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实现公共化转型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教育扩大影响力,实现本土化建构和发展的需要。论文第二章以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展开,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分析,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而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概括,找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之源,并参考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扬弃性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第二章还对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进行了对比,并从经验角度总结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文中选取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做得颇有特色和成效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分处不同大洲,也有着鲜明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差异,但他们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都做到了与已有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并自然地展现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值得我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中借鉴、学习。论文第叁章是实证研究部分,这部分研究的目的,首先是通过量表、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生态伦理、生态行为的认同和践行情况以及对生态常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第二,是了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第叁,这部分研究还涉及到了对在校生中学阶段接受环境教育情况的调查,试图摸清基础教育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和访谈交流归纳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测出问题成因。论文的最后两章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中外生态文明教育先进思想和成功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体系构建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原则、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体系四方面着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贯穿始终,以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现实依据,初步构建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郭勤艺[9]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开展的一切具有目的性、生产性的活动,都不过是物质、能量、信息等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传递或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有其资源作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然而,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文化创造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现实语境。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中,在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以自身的文化土壤阻抗多元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入手,以“为什么开发”→“开发什么”→“如何开发”为逻辑结构展开,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科学厘清相关概念,奠定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并历史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新时期关于资源、关于传统、关于文化的相关与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新时期关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本理念,同时还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中关于文化或资源的相关理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的重要理论指导与基础。第二部分(第叁章、第四章),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境遇的分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运沉浮的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讨论。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之痛、迷失之思、发展之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历史前提;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效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叁部分(第五章、第六章),重点回答了要“开发什么”的问题。基于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待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开发的考虑,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领域限定问题。主要是为了区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其他性质资源开发的本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既要满足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又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和文化本性的需要。原则问题的讨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方向与指引,也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应遵循的尺度。在开展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承续本真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效针对原则,这是是合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目标不偏离正确轨道的重要原则与保障。第四部分(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重点回答了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实践性问题的回归也是本研究的最终指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与实现路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的经验总结和提炼。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有深入挖掘法,合理规划法和分类整合法。而运用这些方法又必须结合现实条件作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以现代应用技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搭建,以交流互鉴拓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视野,以国民教育营造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氛围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必经的路径或渠道。
封莎[10]2016年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环境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以其特有的虚拟性与现实性、丰富性与开放性、多样性与即时性等独特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中国在“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正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网络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引起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步精进。网络环境的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的影响是全面又深刻的,如何认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要求亦或是教育途径在其存在、作用以及运行中所发生的数字化、虚拟化拓展;如何能以网络环境为发生前提调动教育者在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提升自身教育素质、提高其工作成就感、提升挑战性以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能效;如何能为教育对象创造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体验与实践机制,促使其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政治意识,激发其提升自觉学习J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人的发展需求的关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地丰富与系统升级。基于此,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在网络新环境下的新样态、新作用与新运行,对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与发展需求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围绕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进行研究,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网络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内涵。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内涵;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社会性与实践性、复杂性与反复性、交互性与阶段性的特征;总结出要素的历史作用样态、亚控制作用样态以及规范作用样态等。网络环境的阐释始于网络的概述,包括互联网的功能、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这是决定网络环境承载力与包容度的基础。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的意蕴。交代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第二章主要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网络环境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包括对要索的形态、要素的性能和要素的运行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得以丰富与拓展的动力系统,既包括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国家政策的规范指导以及社会舆论的目标导向等诸多外部因素的推动,也包括教育对象的存在方式与发展需求、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拓展诉求以及学科理论更新的内部内驱力,是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叁章具体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存在关系理论。阐明了要素的存在形态,具体包括显性与隐性共存的教育者、客体性与主体性共生的教育对象、宏观和微观共济的教育要求以及单一与立体共融的教育途径;在要素的存在基础方面,则阐述了教育者需要具有专业素养与网络素养、教育对象需要具有发展述求与网络意愿、教育要求具有现实发展和网络兼容、教育途径则具有现实生活与网络运用等。对于要素的存在属性方面,以对比的形式展现了现实性与虚拟性兼容、直接性与间接性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等双重属性。这一章主要从要素存在最基本部分进行辨析,探寻网络环境下要素的具体存在维度。第四章阐释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作用相关理论。首先从要素作用的纵向、横向以及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等角度进行时空维度的审视;分析出要素之问所结成的是教育者主导与渗透并举、教育对象主动与自主并持、教育途径纽带连接与能动吸引并济等作用关系。最后,对网络环境下的要素作用结构方式进行了时代化的描绘。第五章针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运行理论进行了阐析。首先对要素运行的前提条件做了阐述,包括要素运行的原则、矛盾以及机理等。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运行程序做了明晰,包括要素运行的阶段与环节。最后,对要素的运行机制做了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包括要素的跨界运行机制、交互运行机制和协调运行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研究[D]. 徐海鸥. 清华大学. 2004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 常青伟. 苏州大学. 2014
[3].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换研究[D]. 马超. 吉林大学. 2017
[4]. 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丹丹. 辽宁大学. 2016
[5]. 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曹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6].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 刘改.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7].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 徐艳国. 中南大学. 2010
[8].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范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9].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 郭勤艺. 武汉大学. 2016
[10].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D]. 封莎.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环境分析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环境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