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山西省长治县郝家庄学区047100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本文拟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角度,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品德社会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

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认识有偏差,在他们看来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对此要及时引导: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德和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意识,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让自己学会做人,成为“感情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的社会服务的积极参与者”。纵观社会上一些人之所以走上邪道,并不是由于身体素质问题和文化素质问题造成的,而是由于心理不够健康、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所以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并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这个过程是一个劳动付出的过程,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学生只有把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意识。

二、与学生平等相待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目前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和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师生,二者通过合作达成一致默契,彼此认同对方的观点和人格。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产生自信心和归属感的基本条件。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仍然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显然这与新课改所强调的“以学生为本”、“让每个个体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发展”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要克服这些现象,首先,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设计课堂。以充分地挖掘每个学生学习的潜力,让他们经过探索发现,进行创造型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持续学习的欲望。

四、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品德与社会课每周才两三节课,容量有限,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品德与社会课最容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地方,是联系实际运用观点的部分,但往往由于教学结构安排不当,最后只剩下三五分钟,匆匆而过,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成功的经验表明,品德与社会课的开头要简洁明快,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冗长。结束要精练,这时,学生已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只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此二项不可占用过多时间。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本课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学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要紧凑,提问要准确,小结要精练。这样才能给运用观点留下宝贵时间。

五、课堂活动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课堂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直接渠道,在课堂活动中,既要切实做到内容活动化,又要做到活动内容化。也就是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达到什么目的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果只追求表面上的气氛活跃,那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只是放松了一下,自由地与同学聊了一下天儿,根本谈不上什么收获。与此相似,一些教师开展的课堂活动是穷追不舍地提问,用提问的方式来“灌”,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因为一旦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过去课堂“满堂灌”的翻版。因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总之,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就要在观念上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知识和学习实践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情境方面强调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营造应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在教师激励、启发和各种技能的训练,能动地认识世界,最后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较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用于创新的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11期。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标签:;  ;  ;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