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论文-曹红

公共知识分子论文-曹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分子,公共性,西方学者

公共知识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曹红[1](2019)在《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公共性的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以来,西方学者大多从阶层或责任的角度来定义知识分子,其中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公共性是知识分子的本质属性。知识分子是否必须具备公共性是其关于公共性之争的第一个层面:班达、约翰逊、索维尔对此持否定态度;波斯纳中立;葛兰西、雅各比、萨义德、德布雷则积极肯定和倡导知识分子的公共性。知识分子应发挥何种公共性,是其关于公共性之争的第二个层面,葛兰西、雅各比、萨义德、波斯纳、德布雷对此观点各异。研究知识分子公共性,首先要确认知识分子在学理上的含义,再将研究背景放在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中去判断中国的公共空间是否需要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及需要何种公共性,最后,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姿态应由"专家型"向"顾问型"转变。(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何言宏[2](2019)在《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鲁迅的实践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鲁迅的一生及其身后,都与中国深切关联。在这些关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他在生前和身后,都与我们的现代传媒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在其生前,鲁迅的编辑、出版和他的撰述实践,与报纸、刊物及书局、图书公司等出版机构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在其身后,鲁迅的精神形象也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媒体,不仅其着述不断出版,关于他的研究、阐释甚至争论和根据他的作品与生平所改编、创作的影视、戏剧、绘画与雕塑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也非常之多,构成了文化与传媒领域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即"鲁迅文(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6期)

张丽芬,彭欣然,郑建辉[3](2019)在《“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广大高校团干部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新形势下社会非主流思想的渗透,影响了高校团干部本应承担"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其"民族良知"的脊梁有些式微。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两方面深入剖析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的成因及表现,以期对提升和完善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观念的路径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22期)

张京,郑建辉[4](2019)在《服务与批判:新时期高校“公共知识分子”的德育使命研究——基于大学史的检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在"服务"与"批判"中做出平衡与抉择是当前大学发展和高校"公共知识分子"发挥社会影响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服务"是时代的需求,"批判"是责任的使然,调和"服务"与"批判"之间的症结在于"立德",发挥高校"公共知识分子"作用的关键在于"树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学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新时期高校"公共知识分子"德育的终极使命。(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文学武[5](2019)在《公共领域中的知识分子角色——以20世纪30、40年代的沈从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动和转型,中国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空间领域和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类似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如许纪霖就说:"这种批判性的公共领域,以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持《时务报》开始,随着各种具有时论功能的报纸、杂志以及知识分子社团、沙龙的涌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过一个类似欧洲那样的生产公共舆论的公共领域。"(1)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公共领域,在很多方面积极介入,推动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进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沈从文堪称这种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在(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3期)

邵明亮[6](2019)在《媒介框架视域下公共知识分子的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方面群体,凭借其自身的知识优势对公共事物阐发意见,影响着社会思潮。近些年,随着价值观念的进一步多元化,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对公共知识分子评价不一。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文章试图分析大众传播媒介中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相关事件和信息,通过框架分析的方法、批判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呈现方式和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9年01期)

叶倩倩,刘立伟,冯莉颖,郑建辉[7](2019)在《“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提升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路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高校团干部作为重要的核心力量之一,其思想内涵有式微的现象存在,本文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思想引导、提高自我修养、激活高校团干部的"业余精神"、营造轻松的元话语环境、深化德育制度建设六个方面提出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提升的合理途径。(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04期)

高云球[8](2018)在《公共文化场域变迁与文化资本博弈探析——以民初北京旗人知识分子群体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初转型时期的公共文化场域中有一个常常被学界忽视的人文群体——北京旗人(满族)知识分子,他们大多以市民的身份进入文化场域并参与文化资本的话语博弈。虽然他们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政治理念等不尽相同,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以市民阶层的视角来诠释社会转型场景和普通旗人的生存境遇。他们通过自身的文化认同与生存经验建构出一个在场的民间公共文化场,形成了市民话语传播方式,他们创作的作品与撰写的文章有着共同的理念和基本表征,即作品具有现实警醒的社会教化功能,特别是以满族立场对本族群弊端的省思,对旗人在民初时期真实地面对自身问题、融入"满汉一体"框架,并投身于复兴"中华民族"的潮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时评文章聚焦于对转型时政的批评,同时也普遍关注旗人市民的生存境遇,从而建构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北京地域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写意。(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高瑞兴[9](2018)在《网络信息结构变化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影响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末,西方学者首提"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意在借此称谓重塑西方年轻一代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切。新世纪伊始,"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传入中国,一批知识与文化精英通过"公共知识分子"修辞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舆论场域开始发挥话语引导作用。然而,随着新兴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的强势崛起,"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在网络上逐渐变化,甚至异化为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本文通过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的梳理,发现变化的原因乃在于网络信息传播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舆论群体构成变化、国家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知识分子批判性意识之间的张力。在自媒体时代,构建公共知识分子与舆情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这既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保持理性批判精神的同时要适应体制和政策,也需要舆情管理者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社会批评。(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洋,何晓芳[10](2018)在《论大学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的内在价值诉求,大学教师是天然的知识分子,但并不一定是公共知识分子。两者的角色存在显着差异,但是两者在价值追求、精神特质和本质属性上是相关契合的。在价值追求上,大学教师的学术性要以应用性为导向;在精神特质上,大学教师的独立性是批判性的前提和基础;在本质属性上,大学教师的公共性是专业性的超越和升华。并基于此,从"专业性"和"公共性"两个方面对大学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进行重塑。(本文来源于《高教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02期)

公共知识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现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鲁迅的一生及其身后,都与中国深切关联。在这些关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他在生前和身后,都与我们的现代传媒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在其生前,鲁迅的编辑、出版和他的撰述实践,与报纸、刊物及书局、图书公司等出版机构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在其身后,鲁迅的精神形象也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媒体,不仅其着述不断出版,关于他的研究、阐释甚至争论和根据他的作品与生平所改编、创作的影视、戏剧、绘画与雕塑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也非常之多,构成了文化与传媒领域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即"鲁迅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知识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曹红.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公共性的思辨[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

[2].何言宏.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鲁迅的实践与经验[J].文艺争鸣.2019

[3].张丽芬,彭欣然,郑建辉.“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式微原因分析[J].智库时代.2019

[4].张京,郑建辉.服务与批判:新时期高校“公共知识分子”的德育使命研究——基于大学史的检视[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文学武.公共领域中的知识分子角色——以20世纪30、40年代的沈从文为例[J].文艺争鸣.2019

[6].邵明亮.媒介框架视域下公共知识分子的评价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

[7].叶倩倩,刘立伟,冯莉颖,郑建辉.“公共知识分子”视域下提升高校团干部立德树人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

[8].高云球.公共文化场域变迁与文化资本博弈探析——以民初北京旗人知识分子群体为中心[J].求是学刊.2018

[9].高瑞兴.网络信息结构变化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影响机制探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

[10].王洋,何晓芳.论大学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8

标签:;  ;  ;  

公共知识分子论文-曹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