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1]2004年在《腹腔镜肝切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是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一种手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腹腔镜下切肝的方法很多,但是,各种方法均有特定的优点及局限性,技术仍不够成熟,还难以形成系统的经验与方法。本课题从猪的腹腔镜肝切除实验及临床15例腹腔镜肝切除两部分研究腹腔镜肝切除的相关事项,探讨腹腔镜肝切除安全、可行的方法,为临床腹腔镜肝切除的安全、顺利实施提供帮助。 方法:1、实验性腹腔镜肝切除:以猪为实验动物,旨在接近人体的生理、解剖环境下进行实验,建立操作空间后游离肝脏周围韧带,采用钳夹分离切肝法、微波刀切肝法、超声刀切肝法、Ligsure切肝法、手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法、小切口腹腔镜辅助切肝法、Endo-GIA切肝法等方法实施腹腔镜下肝切除,比较不同切肝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总结各种方法的优越性及其局限性。2、临床腹腔镜肝切除:选择肿瘤位于肝右前叶第Ⅴ段、肝左外叶第Ⅱ、Ⅲ段及左内叶第Ⅳ段的15例患者,病种包括原发性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脏局灶性增生,建立气腹后游离肝脏周围韧带,采用钳夹分离断肝、微波刀固化后断肝、手辅助腹腔镜肝切除、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肝切除、超声刀断肝、旋吸断肝等多种方法分离切线肝组织,暴露管道结构,再采用高频电凝、钛夹夹闭、缝扎止血、止血纱布覆盖、氩气刀止血、生物胶止血、Endo-GIA处理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处理肝断面,统计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评价腹腔镜肝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结果:1、钳夹分离切肝法不需特殊仪器设备,只要具备常规的腹腔镜器械即可实施,成本低,肝断面较易渗血;2、微波固化切肝法肝实质出血很少,视野清晰,成本低,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3、超声刀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切肝器械,术中出血少,但是,切割速度慢,手术时间长,而且,切割强度有限,适用于无肝硬化的肝切除;4、Ligsure具有挤压粉碎及高频电凝止血两大功能,可使包括7~以下管道的肝组织碳化、形成焦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分离钳电凝止血的缺点;5、手辅助腹腔镜肝切除可以利用术者左手的灵活性及手感,便于术中显露、分离、控制出血等,可随意协助右手及助手的主要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大大提高了腹腔镜肝切除的安全性,李朝龙等的改良方法,同样达到了手辅助目的,又节省了费用;6、小切口腹腔镜辅助切肝法可以使用剖腹肝切除常规器械及剖腹肝切除技术,操作简单、可靠,适用于肝左外叶切除及右肝第V段切除;7、Endo一GIA切肝法在离断肝组织的同时闭合管道结构,多用于肝左静脉、门静脉分支、管径较大胆管的切割,缺点是不能用于较厚肝组织的切割,而且价格昂贵;8、临床巧例腹腔镜肝切除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最短1.5h,最长sh,平均125 min,多数在100 min左右,手术出血量最少50 ml,最多500 ml,平均1 78 ml,除2例合并严重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出现少量腹水,1例术后发生胆漏外,其余无并发症,发生胆漏的1例患者术后住院40d,多数在术后一周左右出院,术后住院时间5一40d,平均gd。 结论:1、腹腔镜肝切除是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一种手术;2、各种切肝方法及肝断面处理方法均有特定的优越性及局限性,单一的方法难以满足手术的要求;3、控制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选择合适的病例,联合应用现有的各种切肝方法及肝断面处理方法,可以安全地进行腹腔镜肝切除;5、手辅助腹腔镜肝切除及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肝切除的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病例;6、腹腔镜肝切除同样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7、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时需及时中转剖腹。
刘迪[2]2011年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的实验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是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一种手术,目前尚不成熟。本课题通过对猪的肝切除实验研究,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术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腹腔镜肝切除对机体的生理内环境影响的规律和机理,为临床腹腔镜肝切除的安全、顺利实施提供帮助。方法:将30例行肝左外叶切除的实验猪分为腹腔镜肝切除术组(LH组)与开腹肝切除术组(OH组),在接近人体的生理、解剖环境下进行实验。LH组在建立操作空间后游离肝脏周围韧带,采用钳夹分离切肝法来完成。OH组采用与传统开腹手术方法相同方式来进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死亡率及围手术期免疫、应激功能指标(IgA、IgG、IgM、CD3+、CD4+、CD8+、C3、C4、NK细胞、WBC及GRA计数、AD、Cor)。结果:OH组手术时间最短60min,最长120min,平均80.21min。LH组手术时间最短50min,最长120min,平均76.88min。OH组术中出血量最少100ml,最多300ml,平均220.16ml。LH组术中出血量最少100ml,最多500ml,平均306.25ml。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术中出血量,虽然LH组大于OH组,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OH组第一例因麻醉监护不完善致死外无死亡病例,LH组无死亡病例。术后两组血清IgA、IgG、IgM迅速下降,其中LH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OH, LH组术后第1天免疫球蛋白浓度便开始回升,而OH组到术后第2天免疫球蛋白浓度才降到最低值。IgG、IgM术后第1、2、3天和IgA术后第2、3天的浓度两组差异显着(P<0.05)。术后两组血清C3、C4浓度迅速下降,其中OH组的下降幅度大于LH。C3术后即刻与C3、C4术后第1、2、3天的浓度两组均有差异(P<0.05)术后两组第1天CD3+、CD4+、CD8+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2、3天CD3+、CD4+、CD8+在LH与OH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在LH与OH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BC、GRA、AD、Cor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WBC、GRA、AD、Cor计数迅速升高,手术前后相比有差异,两组在术后即刻、术后第1、2、3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H组WBC、GRA计数升高数值明显高于LH组。结论:1、腹腔镜肝切除术是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一种手术;2、控制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3、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4、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时需及时中转剖腹。5、LH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与OH相比,其影响的程度小,恢复速度快,表明L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小于OH,也说明LH的创伤反应小于OH,LH创伤小与其切口小、疼痛轻、对内脏的干扰小等因素有关。
侯东生[3]2006年在《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是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一种手术,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未有腹腔镜下肝尾状叶切除术的临床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应用解剖学、影像学、动物实验及临床肝切除的研究来探讨腹腔镜下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可能性。 第一章 肝尾状叶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37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及管道、尾状叶静脉系统属支、走行,肝后腔静脉前间隙。根据叁管系统分界尾状叶边界。 结果: 1.位置及形态毗邻:肝尾状叶位于第一、二、叁肝门之间,可分为叁部分,Spiegel叶、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尾状叶的Spiegel叶与腔静脉旁部存在较为明显的界线,其外部标志大致与其外切迹相当,腔静脉旁部与尾状突无明显的界线。肝尾状叶有叁个游离面和二个肝内界面,即尾状叶左侧平面,其正对第二肝段:背侧平面,正对后腹壁及右侧肾上腺;肝门平面,与肝蒂相邻;腹侧平面与第四肝段及/或第八肝段相邻;右侧界面邻近下腔静脉、第七肝段和第八肝段。后两个界面不能在外部看到,且形状不规则,存在较大的解剖学变异。
许大彬[4]2008年在《肝门板解剖及组织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肝门板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目的:了解肝门板(Hilar plate)的解剖结构,探讨肝门板在肝切除中的临床意义及对比分析经全肝血流阻断与经肝门板选择性血流阻断两种不同血流阻断方法下肝切除技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非肝病死亡尸体解剖患者肝脏3例及肝移植切除病肝伴有中重度肝硬化5例。分别解剖肝门板左主干支、左内叶支、左外叶上支、左外叶下支,右主干支、右后叶支、右前叶支,进行测量其宽度和深度。仔细观察肝门板各支干与周围管道的关系及与肝脏实质间的组织间隙。同时临床筛选行左半肝切除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为经全肝血流阻断组与经肝门板选择性血流阻断组,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式的肝切除技术。结果:3例非肝病死亡患者肝脏肝门板左主干平均宽1.73cm、深1.53cm;左内叶支平均宽1.3cm、深1.07cm;左外上支平均宽1.07cm、深0.83cm;左外下支平均宽0.97cm、深0.7cm;右主干平均宽2.07cm、深1.73cm;右后叶支平均宽1.3cm、深1.3cm;右前叶支平均宽1.47cm、深1.1cm。5例肝硬化肝脏的肝门板左主干平均宽1.92cm、深1.16cm;左内叶支平均宽1.08cm、深0.94cm;左外上支平均宽1.06cm、深0.78cm;左外下支平均宽0.9cm、深0.68cm;右主干平均宽1.98cm、深1.62cm;右后叶支平均宽1.14cm、深1.12cm;右前叶支平均宽1.16cm、深1.04cm。肝门板与第一肝门入肝血管之间存在明显的组织间隙,较少的小血管交通支。肝门板在正常肝脏和肝硬化肝脏的分布及大小基本上无明显变化,组织间隙及位置相对固定。通过肝门板选择性血流阻断肝切除患者较全肝血流阻断行肝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以及肝功能状态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①肝门板为肝门部一纤维组织,在肝门部增厚向肝内延伸至肝段支,在肝外为肝门板向肝内延伸为Glisson鞘。②肝硬化肝脏肝门板与正常肝脏肝门板测量结果显示无变化,肝门板作为肝脏解剖上的一特殊结构,在肝脏病变过程中,相对稳定。③肝门板与肝内管道之间有着明显的组织间隙,与肝脏实质以及包绕的管道之间存在较少的交通血管支,为手术中分离血管进行血流阻断以及胆道手术术中分离胆管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分离肝门板能有效降低肝门部胆管特别是左右胆管汇合部位的高度,有助于胆管修补、肝内胆管结石以及胆管癌手术治疗视野的扩大。⑤经肝门板选择性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安全、可行,易于掌握,在临床运用中对于肝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明显低于全肝血流阻断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第二部分:肝门板组织结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目的:了解肝门板组织构成以及包含神经、血管、淋巴管的情况,探讨肝门板在胆管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第一部分中3例非肝病死亡患者肝脏标本,以肝外左右胆管汇合部开始一直到肝内肝段支的肝门板进行横断面切除,选取合适断面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肝门板内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存在和分布情况。同时选取临床2例病理明确诊断为胆管癌的患者,行胆管癌根治术,切去手术切除的左半肝内左主干支以及左内叶支和左外叶支,进行组织染色,观察肿瘤的分布以及转移情况。结果:肝门板内分布有小的毛细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组织。在肝门板内,血管、淋巴管相互伴行,与周围肝脏实质未见有小的交通支存在。肝门板内主要以纤维组织构成,组织间隙内存在各种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组织。肝门部胆管癌2例中,肿瘤细胞沿淋巴管、血管和神经向远处转移,但不典型。结论:胆管癌以神经、淋巴转移为为主要转移途径,肝门板内可见明确的神经、淋巴以及小的血管组织,故在一定程度上肝门板可能参与胆管癌的远处转移。胆管癌标本中肝门板内神经、淋巴管转移不典型。
晏益核[5]2012年在《肝门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应用的解剖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LH)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病例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离断肝实质过程的出血是限制LH发展的主要难题,是LH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进离断肝实质的手术器械、发展肝门血流阻断技术以及探寻最佳手术径路是减少LH术中出血,攻克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肝门血流阻断技术因为肝脏能够耐受热缺血而成为可能,其在开腹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已经成熟,并且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提高而进步,但在LH术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LH术中,对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的报道较多,对第二肝门肝静脉血流阻断的报道较少。LH术中对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的常用方式包括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其中后者的应用有两种不同方法:在镜下打开Glissonian鞘,分离出切除肝叶(段)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后阻断,以及经Glissonian鞘路径一并阻断切除肝叶的肝蒂,之后完成肝实质离断。目前,国内外未见LH术中Pringle法和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后断肝的比较研究,也未见经Glissonian鞘路径一并阻断和打开Glissonian鞘后逐一阻断血管的两种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比较研究;同时,对于LH术中是否需要在断肝前阻断第二肝门肝静脉的血流,还存有争议,缺乏相关的对照性研究。研究目的:1.从肝脏的应用解剖学角度,探讨LH术中在第一、二、叁肝门应用血流阻断技术的解剖基础,探寻在腔镜下应用该技术的最佳手术路径,即肝门血流阻断技术在LH术中应用的可行性;2.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在LH术中应用入肝血流阻断与非阻断条件下的断肝,证实应用肝门血流阻断的必要性和安全性;3.比较全入肝血流阻断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LH术中的应用,探讨这两种阻断方式的优缺点;4.比较两种不同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LH术中应用的差异,探寻这两种方法的适应证;5.初步探讨第二肝门血流阻断技术以及不同的肝静脉处理方式在LH术中的应用,探寻临床应用中的最佳手术路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解剖成人尸体的肝脏标本,分离出血流阻断技术所涉及的第一、二、叁肝门中各种解剖结构,观察各解剖结构的毗邻,在二维平面中的相互关系,并测量各结构在肝实质外的长度及相互间夹角,计算平均值;同时,观察LH手术视频中涉及各肝门解剖结构的部分,总结各种相关结构在腔镜下所见的位置、毗邻及其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统计入肝血流阻断和非阻断条件下离断肝实质的LH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测指标: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恶性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第叁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统计全入肝血流阻断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条件下离断实质的LH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测指标: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恶性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统计不同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即经Glissonian鞘路径一并阻断和打开Glissonian鞘逐一阻断血管的条件下离断肝实质的LH病例在于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测指标: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恶性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第五部分:统计在LH术中断肝前成功阻断第二肝门肝静脉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恶性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的数据,总结腔镜下在肝实质外分离肝左及肝右静脉的手术径路以及方法。结果:1.第一、二、叁肝门中各相关解剖结构的特点,在二维平面中的毗邻关系,各结构在肝实质外的长度、相互夹角,以及在腔镜下所见各结构的特征:1.1.第一肝门中肝动脉的平面略低于肝管(90%),门静脉左、右分支的分叉位置较固定,位于后方的平面;1.2.第二肝门中肝左和肝中静脉在肝实质外的部分大多数为共干(90%),肝右静脉与肝左、肝中静脉的共干部分之间存在一个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可与肝后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前方相通;1.3.第叁肝门中肝短静脉位于肝后IVC的两侧,中间区域未见肝短静脉的分布,肝短静脉的数目差异较大,平均7±3支;1.4.肝下腔静脉韧带在尸体标本中容易忽略,在实体标本中则较明显,是一层较宽的膜性结缔组织结构,包绕IVC,其厚度在不同个体差异较大;1.5.第一肝门中各解剖结构在肝实质外的平均长度:左肝蒂(1.19±0.19)cm,右肝蒂(1.09±0.14)cm,右肝蒂前支(0.94±0.19)cm,右肝蒂后支(0.96±0.14)cm,肝固有动脉(3.27±0.28)cm,肝左动脉(2.28±0.27)cm,肝右动脉(2.37±0.22)cm,门静脉左支(1.25±0.21)cm,门静脉右支(1.39±0.19)cm,门静脉右前支(0.98±0.11)cm,门静脉右后支(0.89±0.16)cm;1.6.第二肝门中各解剖结构在肝实质外的平均长度:肝右静脉(0.70±0.24)cm,肝左、肝中静脉共干(1.50±0.35)cm;1.7.第一肝门肝动脉、门静脉各主干分支间及第二肝门肝静脉与IVC间夹角平均度数:肝左、右动脉间夹角(95.6±5.97)度,门静脉左、右支间夹角(107.9±4.58)度,肝左静脉腹侧面与IVC间夹角(56.9±5.04)度,肝右静脉腹侧面与IVC间夹角(53.0±3.20)度;1.8.腔镜下所见各肝门中解剖结构的位置及特征与实体比较具有特殊性。2. Pringle法入肝血流阻断组比较未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及输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 Red blood cells, C-RBC)的数量较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输血浆量较少,p<0.05,术后第1天的肝功能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较高,p<0.05,术后第1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短,p<0.01;3.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组比较Pringle法阻断组的术后第1天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5天的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水平较高,p<0.05;4.两种不同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术中、术后情况,实验室检测指标以及恶性肿瘤术后随访结果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5例患者成功在肝实质外分离出肝左或肝右静脉,肝左静脉的分离可以选择从IVC左缘由左向右的方向,肝右静脉分离的手术径路是沿肝后IVC前壁从下向上分离。结论:1.在LH术中应用肝门血流阻断技术是有解剖依据及路径遵循的;2.阻断肝门血流后离断肝实质是LH,尤其是规则性肝切及特殊部位肝肿瘤切除的需要;3.选择性肝门血流阻断在LH术中对肝脏功能的保护优于Pringle法,但Pringle法在肝门大血管损伤的腔镜下修复等特殊情况下依然需要;4.两种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的手术效果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如何选择,由手术方式以及术者的习惯决定;5.LH术中断肝前在肝实质外分离出肝左、肝右静脉是可行的,应该沿肝后IVC前壁的手术径路分离肝右静脉。
董晓刚[6]2017年在《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手术切除仍然是疗肝脏占位性疾病的最主要手段。随着人们对肝脏解剖结构的逐步认识、麻醉及监护水平的提高、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先进的外科器械的发明和应用,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高,治疗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改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相关病死率也明显降低。肝脏外科由早期的盲目肝切除发展为当前与数字医学紧密结合的精准肝切除,已建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微创是当代外科学追求的理念和发展的方向,腹腔镜肝切除术以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全身反应轻等优势自1991年美国妇产科Reich教授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已经在肝脏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腹腔镜手术自身的特殊性,当遇到术中出血时无法通过快速缝扎、按压或者填塞等传统开腹手术中常用的手段进行止血。尤其是肝实质离断过程中如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往往更加凶险,所带来的后果亦更为致命。因此,探索安全的腹腔镜下肝切除新技术和研发高效手术相关的器械是推动微创肝脏外科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在肝脏等效微波体模内多点测温,计算机模拟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天线在不同发射功率和发射时间参数条件下60℃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初步判断其用于腹腔镜下肝实质离断的可行性。通过离体猪肝、离体人肝移植病肝、活体猪肝热凝固实验验证计算机模拟温度场的准确性,并筛选出可用于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发射功率和发射时间参数组合,评估该组合参数条件下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在人肝脏内的热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及范围能否满足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需要。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使用915 MHz微波预凝固辅助肝脏切除是否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肝实质离断时间并减轻对于肝脏功能的损害,同时判断其是否可以减少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1、通过在肝脏等效微波体模中精确布点测温,采用计算机使用有限元法模拟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天线在发射功率30W、40W、50W、60W、70W、80W和发射时间50、100s、150s、200s不同组合条件下60℃的温度场。2、在离体猪肝中行以发射功率30W、40W、50W、60W、70W、80W和发射时间50、100s、150s、200s不同组合条件行热凝固实验,观察915MHz微波天线在离体猪肝的肝实质中沿长轴剖面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测量凝固区域的长径和宽径,初步筛选出适合肝实质离断要求的915 MHz微波的发射时间和发射功率参数组合。3、以离体人肝移植病肝为研究对象,以通过热场模拟和离体猪肝热凝固实验筛选出的发射时间和发射功率组合为参数行热凝固实验,观察离体人肝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并测量凝固区域的长径和宽径,对比相同发射参数条件下离体人肝和离体猪肝的凝固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评估残留肝脏实质的损失。4、在活体猪肝中以通过热场模拟及离体猪肝、离体人肝热凝固实验筛选出的发射时间和发射功率组合行热凝固实验,观察活体猪肝凝固区形状并测量凝固区域的长径和宽径。行单极天线贯序热凝固实验,确定用于微波辅助腹腔镜肝切除的最佳天线间距。5、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中心行腹腔镜肝切除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肝实质离断时间,手术时长,肝离断时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的差异。对比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统计术后出血、胆漏、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1、计算机模拟的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天线60℃的二维温度场为以微波天线针杆为轴,对称分布的,不同长径和宽径的近似椭圆形,60℃的温度场随着发射时间的延长和发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长径的范围3-7cm,宽径的范围1.3-3.3cm,影响长径的主要因素为微波发射功率,影响宽径的主要因素为微波发射时间。2、离体猪肝以微波发射时间50s、100s、150s及200s,功率30W、40W、50W、60W、70W及80W参数组合的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和范围同计算机模拟的60℃温度场基本一致。其中,50W/100s条件下凝固区域的长径为5cm,宽径为1.5cm。3、在离体人肝移植病肝中使用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在50W/100s条件下凝固区为直径1.5cm,高5cm的圆柱体。4、活体猪肝热凝固实验表明在50W/100s条件下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和范围同离体猪肝基本相同。在活体猪肝中以间距2cm序贯穿刺热凝固可获得厚度为1.5cm的凝固带,此区域内肝实质彻底凝固。5、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腹腔镜肝切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915 MHz微波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手术方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术前肝功能、切除肝段的构成比等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常规腹腔镜肝切除组相比,915 MHz微波辅助肝切除组手术时间(120.67±27.16min vs148.00±29.61min,p<0.001)、肝实质离断时间(55.17±14.17min vs70.83±14.44min,p<0.001)、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17±4.09minvs25.33±20.63min,p<0.001)均为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915 MHz微波辅助肝切除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6.83±18.82ml vs 186.33±86.16m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ALT、AST水平对比无差异(p=0.746,p=0.529),术后均出现ALT、AST升高等肝功能损害的表现,术后第1、3天微波辅助肝切除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五天微波辅助肝切除组的ALT水平低于常规手术组,AST水平别两组比较无差异;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胆漏,1例腹腔感染及1例腹腔出血,经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后治愈,微波辅助肝切除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微波辅助肝切除组术后第1、3、5天腹腔平均引流量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第5天微波辅助肝切除组腹腔引流量几乎为零;微波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6±1.31dvs 7.23±2.66d,p=0.027)。结论:1、通过肝脏等效微波体模多点测温计算机模拟60℃温度场可准确预测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天线在肝脏实质中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和凝固范围。2、915 MHz微波在低功率/短时间发射参数下可以被用于凝固离断平面的肝实质。3、微波发射参数50W/100s为用于热凝固离断肝实质的最佳参数。4、在微波发射时间100s条件下,活体肝脏血流灌注对凝固区域的几何形状和凝固范围无显着影响。5、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辅助预凝固肝实质离断术可在“无血”状态下快速离断肝实质,与传统肝切除相比,可以显着减少出血,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对肝功能影响小,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切除手术。
黄冠群, 周如建, 吴炎鹏, 郑江华, 简志祥[7]2012年在《完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肝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腹腔镜肝切除和开腹肝切除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以来在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患者112例,其中41例(36.6%)行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71例(63.4%)行开腹肝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闻、术后并发症和腹腔镜肝癌切除的可行性。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切缘距肿瘤边缘的距离、术后并发症和肝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条件地选择合适病例进行完全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特点。腹腔镜肝切除同样适用肝癌患者。
陆琛[8]2017年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实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评估手术难度,对比不同难度手术之间的差异,研究腹腔镜肝脏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实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6年8月本中心接受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428例患者,首先采用Ban腹腔镜肝脏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DSS-B)对手术进行难度评分和分级,比较不同难度手术围手术期资料的组间差异;再将手术分为解剖性切除术和非解剖性切除术两类,在两类中分别比较不同难度手术围手术期资料的组间差异。之后采用基于切除范围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DSS-ER)评估手术难度,并按难度为手术分组,比较不同难度组之间的各围手术期变量。最后,探究两种腹腔镜肝脏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DSS-B术前资料采用难度评分系统为手术进行难度评分,其中低难度组手术92例,中等难度组手术214例,高难度组手术122例,低、中、高难度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率、中转开腹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变量具有显着差异,总并发症率和严重并发症率无显着差异;在非解剖性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和解剖性肝脏切除术中重复以上组间对比,结果相似。根据DSS-ER将手术难度由低到高分为A级、B级和C级,3组各有病例232例、147例和46例,组间对比发现3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率、中转开腹率、总并发症率、严重并发症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显着差异。分析A级、B级和C级手术的DSS-B评分,其中位数分别为4分,6分和11分,具有显着差异。结论:DSS-B和DSS-ER均能对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难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互为补充。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评分系统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培训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黄茂盛[9]2013年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相关肝中静脉的超声解剖观察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肝中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超声解剖观察目的:应用超声检测正常成人肝脏,以了解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主干及其属支的解剖特点,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以MHV主干为标志的肝断面的确定以及MHV属支的有效处理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超声观测57例成人(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5.8±13.2岁)正常肝脏的MHV主干及其属支,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MHV主干的观测:肝中静脉(MHV)主干长度为(5.06±1.60)cm;内径为(0.65±0.18)cm。肝中静脉(MHV)与肝左静脉(Left hepatic vein, LHV)共同汇入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者35例,占61.4%;21例MHV独立汇入下腔静脉(IVC),占36.8%;肝中静脉(MHV)与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 RHV)共同汇入下腔静脉(IVC)者1例,占1.8%。二、MHV属支的测量:超声检测到MHV属支数为(3.14±1.01)支。左半肝侧属支数为(1.70±0.73)支,血管内径为(0.33±0.11)cm;左半肝侧的属支有1支的25例(43.8%),2支的25例(43.8%),3支的6例(10.6%),4支的1例(1.8%);右半肝侧属支数为(1.56±0.66)支,血管内径为(0.33±0.12)cm;右半肝侧的属支有1支的30例(52.6%),2支的22例(38.6%),3支的5例(8.8%)。MHV近心端第一属支与IVC的距离:左侧(3.21±1.67,0.31~6.54)cm;右侧(3.54±2.06,0~7.43)cm。结论:MHV及其属支的超声检测方法具有简便、无创、实时动态等优点。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中,MHV主干是进行肝实质离断的重要参照,可循其属支对MHV主干进行确定;MHV左侧较大的属支数不多,但其分布范围较大。超声能显示出MHV主干及其属支的主要解剖,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解剖学观察及手术策略目的:总结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临床经验,分析两种不同适应证分组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的解剖特征,认识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重要性,探讨手术技术要点,以采取合理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26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录像及术中解剖学观察。其中按适应证分为肝内占位病变组11例与肝内胆管结石组15例。结果:除1例胆管结石患者中转开放外,其余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5.0±39.3)min,术中出血量(182.5±57.8)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8±1.4)d。其中,与肝内占位病变组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两者具有显着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1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发生轻微胆漏,经引流1周后自愈。结论:经过选择的患者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微创的。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应充分认识相关解剖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
罗中文[10]2017年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与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腔镜外科因肝细胞癌而施行肝切除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LH组18例,OH组24例。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则行手术治疗。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等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LH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小于OH组,且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复发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病例选择适当时,L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细胞癌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LH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腹腔镜肝切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林建华.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2].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的实验对照研究[D]. 刘迪.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3].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侯东生. 第一军医大学. 2006
[4]. 肝门板解剖及组织结构研究[D]. 许大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
[5]. 肝门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应用的解剖基础与临床研究[D]. 晏益核.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6]. 内循环水冷915 MHz微波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研究[D]. 董晓刚. 浙江大学. 2017
[7]. 完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肝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 黄冠群, 周如建, 吴炎鹏, 郑江华, 简志祥.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8].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实用性研究[D]. 陆琛. 浙江大学. 2017
[9].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相关肝中静脉的超声解剖观察和临床研究[D]. 黄茂盛. 南京大学. 2013
[10].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D]. 罗中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