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玲[1]2010年在《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拉开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序幕。本次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选择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程。本文依据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化学概念教学特点,构建实施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教师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提供启发和借鉴。论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第二部分阐述了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和相关理论,为后面提出概念教学策略做好铺垫。第叁部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构建了相应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证研究。
徐文丽[2]2017年在《离子反应学习难点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离子反应的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微观视野,从微粒层面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江苏省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而言,无论在高考中是否选考化学,“离子反应”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它是历年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所占分值比重也高达22%以上。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将离子反应教学内容吃透、讲懂,让学生融会贯通,特别是将学生难于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懂并以练习巩固,以此培养学生微观世界的探究能力,并在学业水平测试考查和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离子反应对于高中生而言确实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的微观视野也不是直接经验的自然转换,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滞后性,因此,高中生在离子反应单元学习中存在较多难点。同时,具有不同基础知识的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不同层次学校的高中生,学习离子反应单元时出现的难点问题既有相同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离子反应知识点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不是难点,但是对于薄弱高中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普遍性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等方法,确定了笔者任教学校的高中生,在学习离子反应单元中所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结合校情、学情以及教材编排等特点进行了难点的成因分析,形成了突破这些学习难点的教学策略并贯穿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实践比较,有效地解除了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单元存在的学习难点,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及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提高了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本文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阐明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离子反应的教学及学习难点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首先对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进行概念界定,然后阐述了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合作学习理论。第叁章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离子反应知识网络以及离子反应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的确定等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对两个平行的高二化学必修班(物生普通班)的学生进行离子反应单元测试(前测),分析测试结果并结合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得出离子反应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学生对化学科目重视程度不够;(2)基础知识薄弱,知识储备量少;(3)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低,造成知识的检索与提取受阻;(4)问题表征能力差;(5)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验探究性教学。第五章针对离子反应的学习难点及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相关教育理论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开列知识清单,弥补认知结构的缺陷;(2)以问题为契机,开展问题化教学;(3)运用对比小实验的方法,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精选例题,归纳解题策略;(5)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6)及时交流,解除学生困惑。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策略予以选择性的应用。然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后测),利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以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否。教学实践证明,上述突破离子反应学习难点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六章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展望。
王淑华[3]2004年在《谈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正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本论文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本,探求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是理论依据,从概念的内涵、特征、分类、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理论依据等方面阐述了概念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第叁部分,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相应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概念教学策略;实验探究概念教学策略和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践表明,上述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四部分通过对论文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策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方向。
周蓉[4]2010年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电解质相关概念教与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化学思维发展的基础。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既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教师化学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电解质相关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它涉及元素化合物的分类、质量守恒、化学平衡、电化学基础、离子反应方程式、溶液酸碱性、化学计算等方面。对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教与学的研究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同时也丰富了概念教学基本理论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电解质相关概念分为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和电解质反应叁类概念。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学习调查问卷,分析研究了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学习的发展现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的表征形式,研究了影响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学习的因素,提出了高中化学中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教学策略。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学生对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浓度比较这类的化学问题解决得较好,而与电解质相关的实验设计和化学计算掌握较差。2.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掌握程度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学习与化学成绩显着性相关,学优生与学困生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尤其是电解质溶液与电解质反应概念的应用方面差异显着。3.高中生对电解质相关概念的表征形式具有多样性、逻辑性、灵活性的特点,学生电解质相关概念表征形式的多样性与电解质相关概念的类型、学生的认知方式、教材呈现以及教师讲解等因素有关;4.学生对电解质相关概念的表征形式与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表征形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存在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概念的类型是否匹配的差异;学生对化学概念表征内容的丰富性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化学概念理解掌握程度的度量。5.高中生电解质相关概念的学习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因素包括电解质相关概念本身、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6.高中化学电解质相关概念的教学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暴露前科学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促使概念转变;直观教学,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注重归纳整理,构建概念网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杨爽[5]2016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善教学方法,还课堂于学生,倡导教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对一名教育一线工作者来说,及时改变自身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本研究结合了概念教学理论,利用翻转课堂在中学各学科中的研究经验,以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为依据,试图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中学概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从而建立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并对该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问题的提出,阐述了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与计划;二、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较系统的阐述了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教学的研究情况,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叁、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实践之前对实践对象、实践内容、评价方式进行了系统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前测;后测采用问卷调查和试卷测评的方法对实施内容、实施效果和学习成绩进行分析。笔者综合前测、后测结果,对比之后得出结论。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访谈法,对翻转课堂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展开工作。研究的创新点如下,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防止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弱化化学实验内容,所以针对概念知识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试图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化学概念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评价方式上,评价选择了对实施内容进行前测和后测的综合比较分析,主要从问卷调查、课后习题分析、学习后成绩分析叁个方面来验证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效果。笔者实习学校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试图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各学科进行教学,笔者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中学化学概念知识进行教学为其实证研究的一部分。本人通过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学期的实践研究,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了学习主动性,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
胡美玲[6]2017年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中有些是与新知识相矛盾的,这种矛盾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如果这种认知冲突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解决,可能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甚至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和机械学习等问题。很多学者都对认知冲突概念及策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这些学者多是侧重于研究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异相构想等对学生造成的认知障碍,对认知冲突理论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寥若星辰。因此,对于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在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是十分紧迫的。本文主要是针对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以高中化学教材为本文的研究材料。设计出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式和教学流程,并从高中化学教材中选取知识点,根据两种类型的化学知识相对应的认知冲突类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知识类型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中的模式和流程。最后,将此模式和流程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当中,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调查实验研究,明确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以一个教师的角度明确这种教学策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学过程的整体调控。通过研究可以得出:运用认知冲突策略后的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认知冲突教学效果很显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深刻、学习积极性也更高。教师在创设认知冲突的过程当中其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寻找到恰当好处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意义学习。总之,教师在教学实际当中应该多运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充分考虑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转变,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王栋[7]2017年在《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一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实施研究》文中提出在本研究中笔者参考大量与“5E”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献,从概念引入、概念探究、概念解释、概念拓展、概念评价这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高一化学概念教学中采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了实习学校当前高一化学概念教与学情况。在对所了解的情况分析讨论之后,笔者依据“5E”教学模式进行高一化学概念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主要检测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一化学概念教学方式对高一年级学生概念习得和保持的影响。教学实践结束之后,笔者又从概念探究、概念解释、概念评价这叁个环节设计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实验班学生在基于“5E”教学模式下的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概念学习情况和对该教学方式的态度。依据本研究的研究特点和实践学校的教学进度,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各进行了叁次即时测验和叁次延迟测验。即时测验考察学生的概念习得情况,延时测验则考察学生的概念保持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一化学概念教学方式对高一年级学生概念习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概念的保持上虽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大。整体而言,该模式对于高一年级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得知,以“5E”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化学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并且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韩水霞[8]2016年在《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分析与教学建议》文中指出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化学课程采用“叁阶段”结构,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或学生入门阶段;化学必修阶段,可称为发展阶段;化学选修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与提高阶段。由于这叁个阶段对学生认知发展的意义都非同寻常,所以这叁个阶段知识的衔接性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即有必要研究这叁阶段知识的衔接。而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机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中的有机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有必要对这些物质进行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方法,为进入大学阶段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基础。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当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时,由于高中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特点及目标要求都与初中有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现象。为了使学生消除这种困扰,更好的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还需要教科书中知识的良好衔接。所以,初高中教科书中关于有机物知识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九年级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以下简称化学2必修)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5选修(以下简称化学5选修)中有关烃的衍生物知识内容进行衔接性分析。论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在研究我国现行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发展性、渐进性等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醇”、“酸”、“糖类”、“油脂”、“蛋白质”、“有机高分子”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要求和建议,阐述了其衔接性关系;又具体分析了“醇”、“酸”、“糖类”、“油脂”、“蛋白质”、‘有机高分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衔接性;通过其在九年级化学、化学2必修及化学5选修中的出处,在不同章节中的呈现形式,进而分析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层级发展关系,分析叁阶段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发现初高中在课程标准方面衔接良好,烃的衍生物知识在初高中教科书中整体衔接良好,体现了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致性、发展性及阶段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烃的衍生物衔接的4大特点,并提出了教学和学习的策略。具体如下:①从总体上来看,内容广度增加、系统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不同物质之间的系统性以及同一类物质内部广度的增加。②整体上知识的深度加深,对理解本质的要求提高。对于这两种特点应该以把握好深广度为主旨,利用不同的教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可以从课标出发、与生活建立联系、运用好迁移策略或对比等,更关键的是要抓住官能团与分子结构的关系。③相关内容前后联系良好、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对于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查漏补缺或利用“上位”原理,联系前后知识。④对学生的活动要求逐渐提高,对于这一特点要运用好教科书中的基础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外实验与活动。以上衔接特点与建议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初高中之间的差距,落实课程标准对叁维目标的要求,使初高中的衔接更加的顺畅,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化学教师提供一点新思路。
陈阳亨[9]2017年在《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高中教材正在全面修订完善,并第一次将“学科核心素养”归入教材。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在研究宏观、微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实验操作实践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思维方法实践的过程中。从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出发,还存在不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渗透的现象,化学教学工具设计研究与效果反馈也不明朗,对于学生的后续人生与职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在化学基本观念(以元素观为例)的统领下,高中化学教学工具的设计及编写,通过实践研究调查分析应用此工具的效果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找寻理论支持与相关实践探索案例。从科学本质、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等作为研究视角,在实践探索中,找寻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现状及国内外计算机辅助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等。其次,通过问卷对高中学生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前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后是否达标进行了测试,了解学生现状与应用教学工具后的效果。最后,对一线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学工具的不足。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此项研究所依赖的科学本质、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等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难点分析和教学策略研究。第四部分为教学工具开发,设计与开发制作了教学工具及教学设计。第五部分为实践研究,此部分检测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实效性。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此部分主要总结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疏漏,为后续改进提升进行准备。本文力求通过上述六个部分,尝试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以期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郝娜[10]2017年在《基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探究化学迷思概念及其转变对策》文中认为在新课程背景的不断要求下,概念学习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只有对某个概念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加以充分地实践应用,才可以说是对该概念的完全掌握。而对于刚深入接触化学学习的新高一学生来说,要完全做到这点确实不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某一新的知识前,学习者脑海里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因素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及社会影响等因素使他们对现有的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理解,而这些理解就被称为“迷思概念”即misconception。这一现象对新高一学生的后续学习来说是一种障碍,也会削弱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需要改进的不仅是学生本身,教师也应从学生本位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中生硬地将化学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研究新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产生“迷思概念”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对学生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其研究对象为刚刚步入高中的新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所有化学概念为研究核心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中迷思概念产生频率高低把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并排列出来,调查统计出了高一学生的化学迷思概念。研究发现迷思概念是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通病并且多种多样。就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化学初学学生的迷思概念的存在知识区域以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因,并从个别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为入手点采取应对措施。防止迷思概念对学生后续化学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纠错机制。本研究旨在通过揭示新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存在的迷思概念的现状,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且纠正过来。在电子信息化逐步完善的今天,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新鲜知识。无论从手机、电脑、电视、书籍等等的途径中,学生会被误导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那么了解到现代学生的思考方式则尤为重要,也会对相应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迷思概念”有一定的把握,得出确切的转变“迷思概念”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也愿意学习,并且也推进了教师教学的进步,从而也可以在教学中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例,给今后教学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 刘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 离子反应学习难点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 徐文丽.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 谈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D]. 王淑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4]. 高中化学课程中电解质相关概念教与学的研究[D]. 周蓉. 扬州大学. 2010
[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D]. 杨爽.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6]. 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胡美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7]. 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一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实施研究[D]. 王栋. 贵州师范大学. 2017
[8]. 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分析与教学建议[D]. 韩水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9].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元素观教学工具及应用研究[D]. 陈阳亨.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10]. 基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探究化学迷思概念及其转变对策[D]. 郝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 离子反应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化学论文; 翻转课堂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电解质溶液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