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判据论文-王进尚,姚多喜,黄浩

物理判据论文-王进尚,姚多喜,黄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判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伏断层,递进导升,断裂力学,劈裂分析

物理判据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尚,姚多喜,黄浩[1](2018)在《煤矿隐伏断层递进导升突水的临界判据及物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煤层底板隐伏断层突水的难题,以递进导升及断裂力学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断层递进导升简化断裂力学模型,推导了递进导升突水临界力学解析式和断层到底板破坏区的最小安全距离,然后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底板隐伏断层递进导升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底板隐伏断层在采动影响下,尖端的应力发生了集中,应力强度因子增加,当其超过临界值时,即发生扩展,导升高度增加,随机应力得以释放;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应力再次集中,强度因子再次增加,当其再次达到临界值时,导升高度再次升高,达到底板破坏区的最小安全距离发生突水,递进导升突水强度随初始导水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岩层强度降低而增强。隐伏断层初始发育自然导升高度越大,其递进导升破坏越强烈,导致沟通煤层底板更易发生突水现象。(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赵昂[2](2017)在《让科学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18日,北京气温达到了35摄氏度,但是,位于北四环外的中国科技馆内依然人头攒动。在叁层的科技与生活展厅,《工人日报》看到,在一台可以同时与7人对弈的机器面前,已经排起了长龙。队列中,有急不可待的孩子,也不乏正在冥思苦想的成年人。知名的科(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7-06-23)

马宇飞,张黎,闫江燕,郭子炘,李庆民[3](2016)在《风机叶片雷击上行先导的起始物理机制与临界长度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风机叶片防雷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物理问题,关于叶片上行先导起始机制及其判据的研究尚待深入。该文利用线电荷和头部点电荷的等效模型模拟雷电下行先导电荷分布,考虑到叶片附近空间电荷的运动、扩散与中和现象,计算了叶片表面电荷密度曲线,发现正电荷集中分布在叶片尖端。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计算发现,在雷电下行先导通道内电荷与叶片表面电荷的共同影响下,叶片尖端附近电位发生明显的畸变。基于叶片上行先导发展过程的简化模型,提出了临界长度判据:在叶片尖端上部存在空间背景电势大于流注区域电势的区域,当该区域长度大于临界长度时,稳定连续的上行先导起始。雷电参数(雷电流幅值,下行先导侧面距离等)和风机叶片参数(叶片长度,接闪器半径等)对临界长度无影响;临界长度随空气相对密度、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大。仿真结果与长间隙放电观测数据相符合,验证了该判据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21期)

贺红亮[4](2016)在《动态拉伸断裂的新型物理判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性金属的动态拉伸断裂是武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基础问题,层裂(Spallation)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拉伸断裂形式,它的形成主要与材料在高强冲击波加载下的局部应力波拉伸作用有关。长期以来,由于对层裂的演化图像和物理过程缺乏深刻、系统的认识,在实验数据解读、理论模型建立和计算机模拟预测等方面均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一系列分解性实验和综合性验证实验,结合宏观、细观和微观多尺度的观测、诊断和计算分析,对材料内部细微观损伤(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期刊2016-07-25)

白志强,刘园[5](2016)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应用探索——以吉布斯函数判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与"学"中存在的难点着手,以吉布斯函数判据为例,通过引入化工生产实例,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拓宽并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其今后从事技术研发和优化工艺流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一新,张红东[6](2015)在《现代高分子物理课程系列漫谈:Ⅰ.金兹堡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兹堡判据是判定平均场理论有效性的重要准则。本文从一道典型的高分子物理课程课后习题出发,通过求解过程总结在平均场理论框架下如何构造金兹堡判据,并将该思路推广到不对称两组分高分子共混物体系以及高分子溶液体系。(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贺红亮[7](2013)在《动态拉伸断裂的物理判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动态拉伸断裂"物理判据"的基本内涵,基本思想,实验依据和实验验证。基于对动态拉伸断裂细微观物理机制和过程特征的认识,建立了损伤度函数模型和逾渗软化函数,提出了两个损伤特征物理量,即聚集临界损伤度(Dl)和断裂临界损伤度(Df),描述了断裂事件由缓慢演化过渡到特征临界状态、再到灾变断裂的演化规律。该物理判据是动态拉伸断裂的一种物理约束,表征了材料失效破坏与损伤演化的内禀特性,为预测复杂加载应力和复杂几何构型的动态拉伸断裂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鑫[8](2012)在《叁性法与静中动判据预测大地震的应用研究及物理基础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性法”和“静中动判据”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两种地震中长期预测方法。其中叁性法主要用于对未来大地震进行时间尺度上预测,而静中动判据则主要用于对未来大地震空间尺度上的预测。两种方法经过了近十多年的不断预测验证和完善,逐步发展为一套指标明确清晰、操作方便、可靠性强的地震预测方法。在对整套理论方法的研究期间,结合大地震资料,多次较准确的做出中长期大地震预测。但是,在叁性法和静中动判据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化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叁性法和静中动判据的应用,缺少系统的数学模型,且现阶段还未能在计算机中实现数字化。第二,叁性法和静中动判据的物理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且不系统、不完善。第叁,随着叁性法和静中动判据的发展,对已经研究过的区域,还需进行实用化及验证性分析的补充研究。对未研究过的区域,进行方法的扩展研究。找出方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针对以上问题,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和成果:1.将叁性法原理与数据挖掘理论结合,合理地建立了数学应用模型。采用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法,对叁性理论分布序列与实际地震分布序列匹配结果进行合理的选取和优化。2.在中国区域内,将静中动判据中平静时段重新划分为1939-1945年,1957-1961年,1978-1986年。按照静中动判据的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应用模型。3.利用C++编程语言,通过编程,在计算机中分别实现了叁性法和静中动判据预测大地震的计算过程,使两种大震预测方法更加便于操作,且提高了工作效率。4.以新疆乌恰喀什地区、鲜水河断裂带、华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论文取得的计算程序,对这些区域中的历史大地震进行回顾性预测检验,对方法进行了效能评价,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了中长期预测。5.利用断裂力学理论并结合震源模型,进一步讨论了外因变化对震源体的调制和触发作用,利用振动合成理论合理地解释了叁性分布特性,并从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变化和地震造成的应力场变化对相邻震源断层的影响,解释了大地震联发现象和静中动地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的触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2-05-15)

钱日高,宋文平[9](2012)在《地质模型与物理模拟在建立滑坡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中的综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叁峡大坝建成后,部分库岸边坡失稳的情况。以叁峡某滑坡为例,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与进行相关的物理模拟试验:地质模型是在野外调查的资料的基础上,通过GELSLOP软件建立的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则是在模拟的野外工况条件下,采用一定的相似比材料进行的相关试验。对两种方法所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滑坡的预报判据。(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2年12期)

陈保国,栗珂,刘跃峰,乔友刚,田显[10](2010)在《层状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微物理判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陕西2002~2003年飞机人工增雨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对陕北和关中地区春秋季层状云探测所取得的9架次微物理资料,统计分析了层状云微观物理量的分布特征。用回归分析得出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云粒子浓度与接近探测时间的探空湿度参数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层状云物理量配置关系的可播性分析,得出陕西春秋季层状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微观物理判据是FSSP-100探测的小粒子浓度≥10/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性,同时2D-C探测的大粒子浓度<15/L时,可认为是强可播区,否则为可播区。这些定量判据为层状云人工增雨作业云微观实时识别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物理判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6月18日,北京气温达到了35摄氏度,但是,位于北四环外的中国科技馆内依然人头攒动。在叁层的科技与生活展厅,《工人日报》看到,在一台可以同时与7人对弈的机器面前,已经排起了长龙。队列中,有急不可待的孩子,也不乏正在冥思苦想的成年人。知名的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判据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进尚,姚多喜,黄浩.煤矿隐伏断层递进导升突水的临界判据及物理模拟研究[J].煤炭学报.2018

[2].赵昂.让科学成为一种流行时尚[N].工人日报.2017

[3].马宇飞,张黎,闫江燕,郭子炘,李庆民.风机叶片雷击上行先导的起始物理机制与临界长度判据[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4].贺红亮.动态拉伸断裂的新型物理判据研究[C].第十八届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2016

[5].白志强,刘园.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应用探索——以吉布斯函数判据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

[6].刘一新,张红东.现代高分子物理课程系列漫谈:Ⅰ.金兹堡判据[J].高分子通报.2015

[7].贺红亮.动态拉伸断裂的物理判据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13

[8].李鑫.叁性法与静中动判据预测大地震的应用研究及物理基础探讨[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2

[9].钱日高,宋文平.地质模型与物理模拟在建立滑坡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中的综合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

[10].陈保国,栗珂,刘跃峰,乔友刚,田显.层状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微物理判据研究[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2010

标签:;  ;  ;  ;  

物理判据论文-王进尚,姚多喜,黄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