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析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南京市伯乐中学210038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存在几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现状:其一是对什么是民族音乐认识不全面,民族音乐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创新的;其二是教师主观认为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如果教师做好“引路人”,学生完全有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及愿望,并能积极参与;其三是忽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认知心理有“近亲远疏”的特点,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规律,灵活采用对比、举例等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四是教师不能仅从自己的喜好、专长出发指导教学,选择内容,而应充分发挥特长,从学生出发、从课程标准出发,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创新情境创设对比体验喜好专长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时代更新、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迅速等因素影响,中国民族音乐一度被“冷落、遗忘”,所以音乐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去指导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培养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在初中七至九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有演唱也有欣赏,有民歌也有戏曲、曲艺,有传统民族音乐也有近现代和当代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在多年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很努力地去按课程标准指导实践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几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现状:其一,学生(也包括一些教师)对什么样的音乐是民族音乐认识不清。除了标准的文字上的定义以外,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就是很久以前古代的、传统的,忽视民族音乐的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及融合,还停留在片面的传统音乐中,有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在客观上有了民族音乐就是“土、落伍、不时尚”的偏见。其二,教师给学生主动贴上“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的标签。其实大多数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想深入了解”的学习愿望,这一点是让我们感到十分地欣喜。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总认为学生只对通俗、欧美或韩国音乐感兴趣,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甚至有一种排斥的心态。现在看来,这样的观念需要转变,至少学生内心是有学习需求的。其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认知心理有“近亲远疏”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学生对本地区或临近周边地区的民族音乐学习更容易接纳,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产生差异既是学习的障碍但也是一种契机。其四,教师用自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好或自己的专长来选择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按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现象需要避免。

针对以上几点现象,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途径地发挥教师、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基本特征的了解、感受、体验,培养学生产生更深入、更长久的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将来更好地去继承、发展、弘扬。

一、民族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的

什么是民族音乐?这个定义各种资料、百度百科上都有比较详细而全面的解释。但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可能片面地理解为民族音乐就是古代的、很久以前的传统音乐,都忽视了民族音乐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与实践的过程。施咏老师在其所写的《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中就引用了小提琴家林耀基与杨宝智的对话,其中指出:古代的、民间的、传统的当然是民族音乐,但民族的却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民族风格具有不断丰富的、发展变化着的属性。明确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内容进行梳理,将传统音乐与近现代音乐进行大致分类,从传承、创新、发展的线索进行渗透教学。也可以拓展一些课外的近现代贴近学生生活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课堂教学的补充或铺垫。比如,就一个五声调式作品分析、体验,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多次出现,有歌曲演唱、有作品欣赏,也有自我参与的音乐短句的创作。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调式是中国特有,在古代、在民间、在传统音乐中大量使用外,到了现在,也还是中国民族音乐之魂。很多他们所熟悉的歌手、歌曲都是民族音乐调式,有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比如周杰伦、林俊杰等众多歌曲。例如,学唱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时,在分析作品过程中,学生了解到此曲也是用五声调式创作,既有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又融入了西洋管弦乐配器手法,是一首融合了国际色彩的“中国式文明”的音乐作品。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演唱时格外地用心。包括很多的器乐作品,如谭盾的作品,其民族特点明显,融入了大量的民歌、民间音乐素材,但又不断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备受关注与喜爱,教材中的《1997天地人》就是其中一个优秀的作品,将《茉莉花》民间曲调融入,加上编钟、大提琴、童声等配器,也是一首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发展创新的实例。教师只有带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的文化特性,知道民族音乐有一个随历史、时代发展过程,知道音乐要发展,就必须先有传承,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使命感,也可以全面地了解各个时期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二、教师做好“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很多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还是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记得在介绍劳动号子这一教学内容时,课本上有一首《黄河船夫号子》,以往教学中教师会简单介绍一下劳动号子的基本常识,然后播放乐曲,学生一听,往往笑得前仰后合,而教师则下了结论,学生不听话或学生反感此类作品,匆匆了事。其实,回过头想一想,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浮燥,学生没有那个生活体验,没有那个情境,是不可能一下接受与自己生活距离那么遥远的音乐作品的。于是,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扎实地认真地充分地去做好“引路人”,做好一系列的铺垫,创设情境,从劳动号子的产生、发展到黄河行船的艰难、黄河流域人民的豪爽性格等等,一点点深入地引导,最后,当高亢嘹亮的黄河船夫号子回荡在课堂上时,同学们聚精会神,完全沉浸在这个民歌作品中,并一步步分析出劳动号子的基本特点,节奏铿锵、一领众合、简单重复等等,一切都水到渠成并跃跃欲试地参与到即兴和教师合作唱一段劳动号子的环节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古琴曲的欣赏、各族民歌的欣赏等等,当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运用多种的方法手段,同时做好引路人,完全可以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从最贴近学生的音乐作品着手,对比体验,举一反三

学生对本地区或周边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较容易理解而产生共鸣。比如江苏学生对江苏民歌《茉莉花》耳熟能详,一唱就会,一听就懂;南京学生对南京白局这一曲艺形式也很感兴趣等等。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从学生体验较深的作品着手,可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教学,分析异同,探索各地民歌或民间音乐的特点,尤其是南北、东西、古今这些对比明显的音乐。比如在曲艺教学中,南弹北鼓,学生对南弹还是有一些了解,至少并不突兀,而对北鼓这一曲艺形式比较陌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手法,在伴奏乐器、方言、风格上进行对比体验,听听唱唱再欣赏名家表演,很快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不能仅仅凭自己的喜好或专长来指导教学

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课程角度出发、从课程标准要求出发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可以锦上添花,更好地辅助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会演奏民族乐器,有的老师会唱民歌,有的老师会唱一些地方戏曲等等,都可以发挥专长辅助教学。但不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或自己不喜欢的教学内容忽视甚至随意丢弃。比如有的老师自己并不喜欢戏曲,常常自己没有兴趣花时间更深入地了解,更多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放放录音走过场,甚至一开场就给学生贴上“戏曲你们肯定不喜欢”的标签。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更何况是学生,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无法继续。对待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要明确有些东西是需要传承的,并非所有的音乐自己都要喜欢,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它们,去传授,去传承。现代化教学设备已普及的时代,教师不会,可以由视频中的大师演绎;各种资料信息都可以搜集整理,只要你愿意。我们也常听到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教学课,教师并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课堂依然生动、学生依然受益匪浅、教学效果相当地突出。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本身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以及其对待教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教学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地重视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愿望,为祖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标签:;  ;  ;  

浅析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