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德育教育既有制约作用,也用重要的制约作用。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落实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4-0091-02
近年来,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落实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更多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重视其德育功能,努力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制约功能
首先,校园文化环境制约了德育教育主体的活动空间。
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认识主体。作为认识主体,他的认识能力除了受体验实践和亲自操作外,还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关联。一方面,校园文化环境制约了教育主体的认识与思考空间。特点环境下的认识主体,只能依靠环境所提供的观念形式来进行反映和评价等思想教育的活动,也只能凭借环境所提供的认识素材来加工。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环境决定着教育主体可利用的物质技术手段。教育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所所采用的思想观点、教育内容只能在环境所提供的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内进行选择。譬如,以往的德育教育形式比较单一,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往的普及和校园网的建立,德育教育的信息传输量更大,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其次,校园文化环境制约了德育教育客体的接受性。
德育教育客体是德育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和实践者,即广大的青年学生。德育教育客体对主体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接受、实际取得的效果如何则是有条件的。一方面,取决于教育主体传播内容的真理性、教育内容和形式与教育客体的契合性以及教育主体的人格力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育客体的内在思想结构、接受程度以及外化行为。而客体对教育内容能否接受,除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外,还会把德育教育的内容放置在环境中进行取舍。如果德育教育内容能够得到教育客体置身范围内的环境支持,客体就会自觉接受。而思想外化为行为更是取决于思想观念实现的外部条件,环境条件会直接影响思想外化外行为的途径和方式,环境条件提供到何种程度,思想外化为行为就可以实现到何种程度。
(二)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德育教育的教育功能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德育既具有显形的教育功能,也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前者是指教育者运用教学和活动等各种环节,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和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事实上,德育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经常表现出主客体共融的状态,人是文化的产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在高校校园里活动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德育教育主体创立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提高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校教育者的引导和提供的条件,另一方面,更是有赖于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动参与,而这一过程也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和条件。比如,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的文学、艺术、摄影、体育、辩论和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丰富和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才意识,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机会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校园文化的精神产品,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良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其一:导向规范。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复合力的综合作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个体行为、生活等均有指导规范作用。通过这种作用,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约束不正常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不良习惯。其二,凝聚塑造。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或学风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为凝聚高校全体师生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良好的氛围,这一氛围可以激发学校每一位成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素和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从知情意行信等多种方面,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形成。其三,创造功能。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其对文化、精神的需要,在高等学校这一特殊机体里,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都理性或直观地在这里呈现、交流,从而可能使高校成为各种理论体系的源头、新知识的产生地,引导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在实现高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要树立校园文化的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求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和师生思想实际,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等功能去激励人、鼓舞人,实现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同生同长,从而形成大学发展的驱动力、约束力和凝聚力,提升大学的品味,提高大学的竞争力。
第三、突出特色,建设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校园文化
培养目标是学校引导学生成材的旗帜,它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积淀、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发掘办学亮点、培育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制高点,从而争强校园文化的品位和魅力。比如,理工科院校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文科院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学科学工作者;医科院校是培养拥有崇高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医生;师范类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落实各自的培养目标,同时还要从学校的发展历程入手,发掘有积极作用,值得学习和尊重、敬佩的人或事,使之成为一所高校积淀文化的重要根基,使校园文化带有厚重感,始终保持与众不同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丰富,使其既具有个性,又体现时代性。
第四、实现校园媒体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互动
当今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大众传媒与媒介工具的发达、多种思潮的碰撞,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在迷茫中前行。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校园内部建立的、具有充分互动特色的平台,可以以多种途径营造出一个独具大学特色的舆论空间,它既能实现校园内不同群体之间有效对话,也能实现各种各样思维方式、认识范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和补充。所以,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校园媒体作为宣传工具和德育基地的特殊功能,积极发挥校园媒体在引导大学生思想走向正确道路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校园舆情动态,正面引导舆情,让师生置身健康的媒介环境中;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爱校意识及学校归属感;校报、校刊、网络、广播、电视、及户外媒体等各种媒体资源要整体运作多方联动,形成宣传攻势与舆论强势,积极有效地引导校园风气,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各类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健康全面地养成才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作者简介:梅鹏(1967—),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辽宁沈阳,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