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读者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读者,文学,大众,理论,斯坦,性问题,淮南。
读者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1](2019)在《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与读者接受反应的有效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获得大众读者的支持,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之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也须努力获得读者的热情支持,否则就是无水无土栽培,其社会功能就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探讨读者接受反应的有效性问题。我们首先要梳理“现实题材”的含义。对于网络文学-(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2-25)
李丽[2](2019)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风驰电掣,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网络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为人们生活添彩增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以读者反应论为依据重点分析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以便广大英语爱好者掌握,最终达到良好的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2期)
战迪[3](2019)在《从读者反应角度看词语指示意义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A·奈达是美国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他从读者反应角度出发提出着名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强调译入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该研究基于此理论,围绕词语的指示意义,就《雪国》的五个译本,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使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同源语读者一致。(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白玥,李永兰[4](2019)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我的童年》译本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被认为是翻译中的关键环节,是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但其实读者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冰心散文《我的童年》两种译本为例,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探究读者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对翻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汤春梅[5](2019)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务之急。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丰富,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该文借助读者反应论的理论视角,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选择和方法,并说明翻译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媒介作用。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以重视读者需求、满足读者期待为出发点,采用异化以及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法在译文中保留文化特色,不仅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而且还要使其"走进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2期)
任唯[6](2019)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失而复得的女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门高级语言艺术,是指在准确通达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译为一种或多种语言信息的语言转化行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与国外的交往日益密切,非文学翻译的地位也随之与之俱增,但是文学翻译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据笔者翻译实践经验,相较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难度更大,对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学修养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反应论应运而生,它是西方文学批评出现的新的理论飞跃。最先将读者反应理论引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奈达认为译文的效用要看目的读者能否产生和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据此,译者在翻译时要以译入语读者为主,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能力。奈达强调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语读者或译语语言接受者,因此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必须要看译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并把这种反应和源语读者在读原文时的反应进行对比。本翻译项目材料来自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小说《失而复得的女友》(Half Girlfriend)。在读者反应论指导下,本文将分析英语小说翻译中的难点及处理方法。《失而复得的女友》整体文风简明、对话丰富、人物刻画细腻。为使英语水平欠缺或完全不懂英语的汉语读者尽可能获得与英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阅读感受,笔者在读者反应论的指导下,在翻译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尽量依据语境理解原文所述,在不涉及文化内涵相关的内容时,偏向使用汉语普通读者更为熟悉的表达。第二,在处理人物心理描写和人物间的对话时,尽量做到不重复、合语境。在梳理翻译报告整体脉络后,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作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明确目标读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翻译处理,使译文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感受。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分析,引起更多译者对于文学翻译的关注和重视,为今后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禹茹茵[7](2019)在《读者反应论指导下《为什么我们彼此仇恨》(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选自心理学着作《为什么我们彼此仇恨》这部书的一二章,属于非文学文本,本书作者是Joseph H.Berke,他是一位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书中很多心理问题都通过希腊神话来展现。神话是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神话故事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心理学家用神话故事来论证某一心理现象并且创造性地做出假设,正是因为神话的存在,本次翻译选材多了一点文学性。除此之外,作者也对很多现实中发生的故事进行举例,还引用了许多着名心理学家的看法。目前,国外的很多心理学文本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版本,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背景下的心理问题,也给我们以借鉴和反思。所以,只有将国外心理学文本翻译得浅显易懂,使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的感受一致,才能吸引中国读者。因而,马丁·路德提出的读者中心论和奈达的读者反应论都有助于我们进行心理学文本的翻译。但也有理论不能完全指导的地方,比如:故事背景的理解和句意的理解,这些都需要笔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摸索。在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分别对翻译实践的内容,读者反应论的应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重点分析讨论。尤其是在第二叁章,笔者采用理论或策略与译例结合的方式,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在实践过程中收获很大,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今后不断提高自身双语水平。(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传伟[8](2019)在《语用学视域下的交互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学是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关于符号叁分法中的一支,是用来阐释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其探讨的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符号学中的语用学去探讨文学中的交互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蕊蕊[9](2019)在《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外名着导读教学设计——评李振来老师《弗兰肯斯坦》阅读指导与分享课》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课程设计背景《弗兰肯斯坦》(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品情节惊悚曲折,主题内涵丰富,刻画了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的冲突,蕴含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弗兰肯斯坦》面世以来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根据它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多达几十个版本,其中的怪物形象在西方家喻户晓。(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9年05期)
王宏应[10](2019)在《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大学“学校简介”翻译研究——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高校网站上的"学校简介"是国内外读者了解学校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其进行翻译和研究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国际交往和合作办学,对宣传学校形象和提升学校影响力也至关重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西方"学校简介"差异主要体现在文本结构、语言措辞和语体风格叁方面。以淮南师范学院"学校简介"翻译为例,从读者反应论视域来探讨大学"学校简介"的翻译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贴近"的翻译策略并构建了基于此策略的翻译模式。(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读者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风驰电掣,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网络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为人们生活添彩增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以读者反应论为依据重点分析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以便广大英语爱好者掌握,最终达到良好的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读者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与读者接受反应的有效性问题[N].文艺报.2019
[2].李丽.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J].作家天地.2019
[3].战迪.从读者反应角度看词语指示意义的翻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4].白玥,李永兰.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我的童年》译本比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5].汤春梅.读者反应论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J].海外英语.2019
[6].任唯.读者反应论视角下《失而复得的女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9
[7].禹茹茵.读者反应论指导下《为什么我们彼此仇恨》(第一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9
[8].王传伟.语用学视域下的交互读者反应批评理论[J].北方文学.2019
[9].王蕊蕊.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外名着导读教学设计——评李振来老师《弗兰肯斯坦》阅读指导与分享课[J].中国教师.2019
[10].王宏应.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大学“学校简介”翻译研究——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