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药物性肝炎临床分析

98例药物性肝炎临床分析

沈春娟

(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700)

【摘要】肝脏是药物进入人体后最主要的代谢解毒器官。药物在肝脏内主要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转运等方式解毒。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脏损害,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现对我科收治的药物性肝炎98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目的:分析98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加深重视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1---201

3.12收治的药物性肝炎98例临床资料、致病药物种类、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疾病转归、药物治疗,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药物性肝炎临床表现为纳差、尿黄、乏力。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中草药(何首乌、膏方)、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和抗甲亢药物均为主要肝损药物。结论:药物性肝炎的发生与多种药物有关,应重视药物的肝脏毒性,以预防、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临床特点;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302-02

肝脏是人体三大物质代谢的主要器官,同时参与体内药物的代谢过程,其作用十分重要,由于普遍人群存在个体差异,不合理用药以及药物滥用不可避免,不可预知的药物性肝损害也必然存在。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导致的肝脏损害,既往无肝病病史的健康人及本来就有肝病的患者服用能够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后,均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脏功能损害。目前已知有600多种药物若服用不当能够引起药物性肝炎。为了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和加强用药警戒,笔者对我院收治入院的药物性肝炎病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对2010.1-2013.12,此期间我院住院病例诊断药物性肝炎的9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收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病症、致病药物、用药时间、初发症状的实验性检查、治疗用药、病症转归情况和可疑药物分类,进行汇总分析。

诊断标准

1)用药后1-8周或更长时间出现;

2)有发热、皮疹、黄疸;

3)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4)有肝实质细胞损坏或肝内胆汁淤积的病理和临床征象

5)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或原有肝病基础如血吸虫病、脂肪肝、HBV:HBsAg(+)、但服药前肝功能正常,停药即好转的。

98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62例,年龄22-82岁,平均55.6岁。

2、结果:

1)临床特点及病症转归

本研究中有89例出现乏力、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占90.81%),70例出现尿黄、身目黄染(占71.42%),有10例患者无症状(占10.20%),发热7例(占7.14%)。

2)导致肝损药物分析:

本组资料中中草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35例占35.7%,其次为抗结核药30例占30.6%,均是联合使用抗结核药(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解热镇痛药15例,占15.3%,抗治肿瘤药物11例,占11.2%,其他种类药物均可导致药物性肝炎。

3)实验室检查

98例患者入院时,ALT升高96例,范围180-1988U/L;AST升高94例,范围200—640U/L;总胆红素TB升高82例,范围25-480u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81例,范围7-345umol/l,ALP升高75例,范围121-460u/l,;r-Gt升高93例,范围51-860u/l;嗜酸性粒细胞>6%12例。

4)疾病转归

根据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会议诊断标准,肝功能ALT>480u/l及TB.>=170患者可诊断为重症肝炎。药物性肝炎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肝细胞型ALT>2-3*正常值上限或ALT/ALP>=5.胆汁淤积型ALP>=2-3*正常值上限或ALT/ALP<=2,混合型:ALT>2-3*正常值上限且ALT>2*正常值上限或ALT/ALP介2-5。。按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推荐的药物性肝炎评价标准统计,98例中肝功能异常2例(2.04%),轻度肝损坏20例(20.41%),中度肝损坏48例(48.98%),重度28例(28.57%)疾病转归:治愈好转86例87.75%,自动出院11例11.22%,死亡1例1.01%

5)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给予保肝降酶退黄以及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98例患者中使用苦黄70例,甘草酸制剂98例,谷胱甘肽94例,促肝细胞生长素51例,激素类5例,水飞蓟素16例。

讨论:

药物性肝炎是由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变态反应而引起的肝脏不同程度损伤,其发生机制为药物的直接毒素作用、代谢异常和变态反应,即与代谢特异质和过敏特异体质相关。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及肝功能各项指标不具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药物性肝炎一般发生在用药的前2个月,症状以乏力、食欲减退为主。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与病毒性肝炎及梗阻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且被原有的基础疾病掩盖,故药物性肝炎极易被误诊、漏诊。另外,药物性肝炎可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临床症状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似,也影响药物性肝炎的正确诊断。

汇总治病药物居前4位的药物分别为中草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中草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炎较常见,主要为何首乌,其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一定关系,也与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有关。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联合使用引起肝功能差异仍较常见,临床上应警惕,随访肝功能及适当保肝治疗。解热镇痛药中以骨关节疾病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发的肝脏损害,使用过程中检测肝功能。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对肝脏的损害主要与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以及联合用药增强药物的毒性等因素相关,具有可判性。而因机体特异性发生的肝损伤常无法预知,且与药物剂量无关,主要发生少数敏感个体,是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因此,为预防药物性肝炎,严格参照用药指南,遵循剂量及个体差异,避免滥用药物,检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指标。

药物性肝炎是医源性疾病,应防治结合,临床用药过程中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详细询问服药史,结合辅助检查,对药物性肝炎早期诊断与治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药物性肝炎发生后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炎的关键措施,无论何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早期发现,停药后受损的肝细胞均有一定的可复性。

参考文献:

[1]张慧中,临床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1-324

[2]王蜀.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杂志,2008.11(6):413

[3]房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杂志.200

4.12(7):445-446

[4]谢敬东.谢青.王晖等70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406-408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更新版,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1):50-60

[6]白文元,刘娜:药物性肝损伤的防范与思考.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3):245-267

[7]向秀梅,药物性肝炎95例临床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4,2(2):66

[8]汪云,朱丽影.药物性肝炎34例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12(4):32-34.

标签:;  ;  ;  

98例药物性肝炎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