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银行论文-吴季

东道国银行论文-吴季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道国银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道国

东道国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吴季[1](2019)在《一柄双刃剑——外资银行渗透为东道国带来了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逾二十年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催生出银行资本前所未有的国际扩张,不仅跨国间银行信贷大幅增加,而且银行也加快了其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步伐。作为跨国扩张的主要目的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中,外资银行的存在程度显着加深,这一现象在文献中被称为"外资银行渗透"(foreign bank penetration)。尽管2008-09国际金融危机后,外资银行的扩张势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在新兴国家所占据的市场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以"外资银行的资产在银行市场总资产中的占比"作为反映外资银行渗透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在中东欧各新兴国家最高,均值超过70%;在拉丁美洲新兴国家超过40%;虽然(本文来源于《经济资料译丛》期刊2019年01期)

克劳迪娅·鲁伊斯,鲍勃·卡尔,陈曦[2](2018)在《外国银行给东道国带来了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外国银行进入的决定因素以及外国银行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现有案例研究证据表明,国际银行的实体经营对于东道国本地金融部门竞争与效率及其金融稳定和信贷获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银行,2018)。《全球金融发展报告(2017/2018):银行家无国界》对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1)外国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和机遇;(2)何种情况下东道国经济可以从国际银行进入中获取最大收益。(本文来源于《金融市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卢彦丞[3](2018)在《制度距离、东道国市场开放度和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国际金融业务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开始“走出去”,构建了银行国际化的新格局。然而,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使得中资银行在进入东道国国家时,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更好的应对来自东道国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把握机遇,成为了摆在中资跨国银行眼前的一道难题。有学者指出,东道国和母国间的制度距离能够显着影响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制度距离以制度理论为基础,从国家层面出发,指出了银行在跨国经营时所要面对的国与国之间制度环境的差异。正是由于制度距离的存在,学者们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选择,同时制度距离的出现也给银行国际化主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鉴于此,本文依据制度理论,从东道国和母国间的制度距离出发,探究制度距离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影响。首先,本文归纳了有关制度距离,银行国际化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从法律距离,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叁个方面衡量东道国与母国的制度差,并且探究了银行国际化程度的理论研究框架。再次,本文选用全球治理指数,经济自由度指数以及Hofstede文化指数分别来衡量法律、经济和文化距离,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采用面板VAR模型对本文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广义矩估计和方差分解分析,以及使用层次回归分析制度距离影响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的直接影响和东道国市场开放度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并通过Post hoc分析进一步检验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然后,按照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法律距离、文化距离与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显着负相关,即该距离越大,中资银行越不愿意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经济距离与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显着正相关,即该距离越大,中资银行越愿意去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无论是经济,法律还是文化距离对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均表现出滞后性,且整体来看滞后性系数与本文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基本一致,并且文化距离对于中资银行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数目的解释作用最强,其次是法律距离,经济距离对于中资银行海外设立子公司数目的解释作用最弱。第叁,东道国市场开放度能够显着调节制度距离影响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并且能够强化经济距离对银行国际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同时也能够强化法律距离和文化距离对于银行国际化程度的负向影响。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最后,本文创新性地将制度距离引入银行国际化的研究主题中,并基于该视角从法律距离,经济距离和文化距离叁个维度分析东道国和母国的制度差异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以及东道国市场开放度的调节作用。其次,本文给银行国际化主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同时也更加深入的探讨了本文理论模型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制度理论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蕊[4](2017)在《外资股权与银行风险:东道国制度环境重要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越发频繁,而外资银行与东道国银行行为表现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与东道国银行相比,外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更高。当采用不同银行风险指标以及不同计量方法后,该结果依然稳健。此外,东道国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鼓励私有部门发展的政策、较强的投资者保护以及腐败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资银行的高风险。(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王祎[5](2016)在《东道国监管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流动已经成为过去数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下,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国家的经济金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外资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流动形式,在过去十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数量和外资银行占比明显增加,外资银行在东道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研究外资银行占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国际化下对跨国金融监管、东道国监管的要求也持续提高,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监管领域再度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目前对东道国监管环境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为对以前的研究来说,全球范围、可对比的监管数据难以获得。但是,Barth et al. (1999,2003,2007,2011)主导发表的全球银行监管调查报告帮助克服了数据使用问题,提供了1999-2011年180个国家详细、系统的监管指标数据。本文将选取其中五项关键监管指标,立足折衷理论的区位优势,实证检验东道国监管环境是外资银行占比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弥补目前研究区位优势中东道国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影响尚不充分的不足,为未来外资银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丰富外资银行国际经营的动机研究,也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国际金融格局深刻变化下改善监管政策和措施等实践领域提供依据。本文第二章回顾了前期文献关于驱动外资银行参与的原因和其他影响外资银行参与的因素的理论基础。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叁个方面阐述。所有权优势包括外资银行规模、管理、技术优势,内部化优势指外资银行海外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早期文献研究外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主要关注发达国家1970年代到1980年代外资银行进入和国际银行业务,研究发现支持银行开展国外业务为他们国内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假设。但是在包含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并没有发现重要关系。相对于“跟随客户”动机,驱动外资银行参与的重要一致迹象是当地市场机会,研究发现外资银行倾向于进入经济规模和增速增长的国家。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市场机会,东道国与母国地理位置邻近、经济文化的联系,东道国监管环境。经济文化的联系驱动外资银行参与也得到证实,研究表明双边距离、接壤、语言相同、有相同殖民限制、法律和管理环境相似都是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因素。总的来说,大量证据表明东道国市场机会、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经济文化和制度相似性会影响外资银行的参与。相比于这些影响因素大量的证实研究,区位优势中东道国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参与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验证了对外资银行进入形成阻碍的监管环境的重要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但是没有将全世界的外资银行参与纳入研究范围,对东道国监管环境因素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本文将立足区位优势理论,使用世界范围的东道国五项监管指标,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第叁章全面描述了1995年到2009年世界范围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发现期间外资银行取得了快速发展,外资银行数量和外资银行占比都取得了显着的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东道国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到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趋势;同时,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更加倾向于国际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更加倾向于区域化。具体来说,第一,1995年到2009年外资银行取得快速发展。期间全球银行总数量较稳定1995年有3894家到2009年有3910家,而外资银行数量从774家增长到1334家,外资银行占比从20%增长到34%。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数量增长最明显。新兴市场外资银行数量增长最多,从1995年330家增加了239家到2009年569家。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占比增长最多,占比从1995年的24%增加了22个百分点到2009年的46%。第二,东道国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道国外资银行份额方面,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外资银行份额从31%下降到25%,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份额从23%增加到29%。第叁,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大多跨越所处区域进行风险投资,而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超过70%的银行倾向于在所处区域进行投资,所以来自发达国家的银行实际上更加国际化,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更加区域化。第四,分析了在中国运营的外资银行发展情况和中国作为东道国的监管环境,发现中国外资银行发展缓慢,参与度极低,并且中国的监管环境较严格,特别是对外资银行限制较多。2009年中国外资银行数量占比为18%,全球东道国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均值为47%,中国排在137个存在外资银行数量占比数据国家的第104名。2009年中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为1%,全球东道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均值为43%,中国排在倒数第叁位。说明中国外资银行参与度极低。监管环境方面,中国资本监管非常严格,对外资银行准入、运营都有严格的审批要求。随着中国国际化与进一步开放,中国也正在经历银行监管环境宽松化的改革,就对中国监管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实证研究。检验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外资银行资产占比的关系,探讨国家银行监管环境差异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关系。银行监管环境选取了五项指标,包括竞争监管方面的外资银行进入限制的宽松程度和进入银行申请被拒的部分、资本监管指数、私人监测指数和存款保险制度减轻道德风险的程度。首先对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将东道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再分别进行检验,即发达国家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发展中国家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进行关系检验。同时,对东道国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再将发展中国家监管环境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进行关系检验。此外,将2007年作为金融危机影响的节点时间,所以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的检验时间选择包括1996年到2009年期间和2007年到2009年期间,与外资银行资产占比的检验时间选择包括2004年到2009年期间和2007年到2009年期间。第五章,为文本的结论和展望。检验结果表明国家银行监管环境更加宽松,外资银行占比更高,即外资银行更加倾向于在银行监管环境松散的国家开拓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外资银行进入限制的宽松程度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外资银行资产占比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二,进入银行申请被拒的部分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以上两项指标的检验结果说明东道国竞争监管越宽松,外资银行参与度越高,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越宽松,外资银行占比越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银行申请被拒的部分越少,外资银行占比越高。第叁,资本监管指数与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资本监管环境越宽松,金融危机之后对发达国家来说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越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越高。说明,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东道国资本监管环境越宽松吸引更多外资银行发展,发展中国家资本监管环境宽松带来外资银行资产的扩张。第四,私人监测指数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金融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占比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私人监测环境越宽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越高,金融危机之后对发展中国来说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越高。说明,发展中国家私人监测要求更低,对银行信息披露要求更低的监管环境下,外资银行的参与度更高。第五,存款保险制度减轻道德风险的程度与东道国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减轻道德风险程度越高,外资银行数量占比越高。说明存款保险制度下减轻道德风险的程度越高越吸引外资银行发展,可能因为国内银行不能依靠道德风险获得超额收益,外资银行处于更加有利的竞争环境。总的来说,东道国监管环境越宽松,外资银行占比越高,外资银行参与度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叁点。第一,对外资银行参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一次深入分析了区位优势中东道国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占比的影响。目前有文献研究了对外资银行进入形成阻碍的监管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从涵盖的国家范围上与东道国监管环境数据的选取上都还有很大局限性,没有将全世界的外资银行参与纳入研究范围;而且,进行的东道国监管环境因素的影响都不够广泛深入。本文第一次运用监管环境五项重要指标对外资银行占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东道国监管对外资银行发展影响的结论。第二,在研究东道国监管与外资银行占比关系时,将世界范围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研究,以找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占比影响的差异。同时,对比了金融危机发生后的情况。第叁,对中国外资银行参与度从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和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并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数据有限,本文的实证检验只进行到2009年,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留待继续验证。同时,对未来研究作了一些畅想。由于时间和数据的不足,关于“监管环境宽松,外资银行占比高,外资银行可能会传导流动性冲击和金融危机”这个话题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2012年Pnilipp Schnabl探究了1998年俄罗斯流动性缩紧对国际银行的冲击,并分析了其对秘鲁的传导。提出外资银行会传导金融危机,因为受到冲击的国际银行减少对东道国银行的同业拆借,然后东道国银行相应减少对国内企业的贷款。外资银行对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由于目前研究的时间有限和数据有限,无法做出进一步实证,这部分的研究留待未来解决。(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6-03-01)

李国平,周宏,肇乾[6](2013)在《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11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0-2011年间11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首先对比了外国银行与东道国银行的效率,发现同东道国银行相比,外国银行并不一定具有效率上的优势。然后,本文实证分析了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并且发现,总体来说,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会产生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但竞争效应与溢出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外国银行相对于东道国银行的先进程度、外国银行母国与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差距等因素。本文发现,"技术差距假设"更可能发生在母国比东道国金融业发展程度高的外国银行进入样本中,即对母国比东道国银行更先进的外国银行来说,随着两国金融业水平差距的增大,外国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3年09期)

张卫宾[7](2013)在《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策略探析——基于与东道国银行竞争博弈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入世和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中资银行已经不满足于限定在区域范围内经营,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开始尝试"跑马圈地",不断主动到海外经营和参与竞争。《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近年来,随着中资企业跨国业务的增加和人民币贸易结算政策的推行,中资银行的海外经营范(本文来源于《对外经贸实务》期刊2013年08期)

温馨[8](2013)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体系的安全平稳运行对每个国家现代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晴雨表,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是其提高业务效率,增加盈利空间,获得长足发展的前提。当今世界金融体系日趋融合,各国也逐步放开外资银行进入的门槛,外资银行进入后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逐步深入,不同理论间的相互佐证或对立更反映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外资银行能否增强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增进稳定的力度有多深,抑或是引导不稳定因素更大,目前的实证统计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对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同样享有国民待遇,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将会受到更严峻的挑战。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金融发展,也对别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体系稳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先描述和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并给予一定的评述,进而分别用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对18个国家1997年—2010年的金融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外资银行份额的增加与东道国GDP增长率呈正比例关系;外资银行进入后,东道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银行部门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总体上,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增强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后,论文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道国特别是中国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若干政策和措施。(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3-05-01)

温馨[9](2012)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安全,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门,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本国银行业竞争己成为各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近几年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轨迹和动态,为更深入的研究我国银行稳定性提供一个参照平台。(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2年36期)

张善云[10](2012)在《有效银行监管的利剑或金融市场准入的障碍——浅论跨国银行监管中东道国和母国的评判权》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一向被人们视为财富的保管箱,实力雄厚的跨国银行,更被人们寄予了极大的信任,但是,自20世纪70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跨国银行倒闭案,使得信任危机在银行间普遍产生,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为了加强跨国银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双重许可的监管合作模式,以期在东道国和母国的通力合作之下,能最大限度地遏制银行风险的发生。而东道国和母国依照GATS的有关规定,有权相互评价对方的监管效果,并有权在此评价基础之上一定程度地背离国民待遇原则,导致这种评判权成为金融市场准入的障碍。(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期刊2012年07期)

东道国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外国银行进入的决定因素以及外国银行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现有案例研究证据表明,国际银行的实体经营对于东道国本地金融部门竞争与效率及其金融稳定和信贷获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银行,2018)。《全球金融发展报告(2017/2018):银行家无国界》对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1)外国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和机遇;(2)何种情况下东道国经济可以从国际银行进入中获取最大收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道国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1].吴季.一柄双刃剑——外资银行渗透为东道国带来了什么?[J].经济资料译丛.2019

[2].克劳迪娅·鲁伊斯,鲍勃·卡尔,陈曦.外国银行给东道国带来了什么?[J].金融市场研究.2018

[3].卢彦丞.制度距离、东道国市场开放度和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D].太原理工大学.2018

[4].王蕊.外资股权与银行风险:东道国制度环境重要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王祎.东道国监管与外资银行占比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6].李国平,周宏,肇乾.外国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11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J].经济学动态.2013

[7].张卫宾.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策略探析——基于与东道国银行竞争博弈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3

[8].温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3

[9].温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综述[J].时代金融.2012

[10].张善云.有效银行监管的利剑或金融市场准入的障碍——浅论跨国银行监管中东道国和母国的评判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

标签:;  

东道国银行论文-吴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