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琴刘彩芸杨明芳甘肃省民乐县第二幼儿园734500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都是我们的学校。”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带领幼儿走入自然,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还能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幼儿园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这是新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那如何引导幼儿将我们家乡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带入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呢?
一、引领孩子走入自然
要充分抓住学校的自然优势,每周组织孩子去附近的田地,让孩子们尽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温暖的阳光。春天,孩子们会轻轻抚摸绿绿的麦苗,来到果园和桃花比美;夏天,孩子们又会来到这里捕蜂捉蝶、采摘野花……秋天,孩子们会围着金黄色的小麦高兴地说着悄悄话,深深吸入小麦的清香,静静聆听小鸟的欢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放飞遐想、陶冶情操,获得了美的感受。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由孩子的兴趣点引发的教育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在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同时,我们会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如:当孩子们捕蜂捉蝶、采摘野花后,回园途中还沉浸在这种愉悦的情绪中,我们让这种情感延续到音乐活动中,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体验大自然的乐趣、陶冶高尚的情操。又如:秋天各种瓜果都成熟了,我便鼓励他们大胆地以艺术的形式进行表现……在一个个由郊游引发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思考,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选择。因此,引领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孩子的生活才会绚丽多彩,才能发现、观察到家乡的美丽与富饶。
二、聆听孩子萌发主题
张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文化资源。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其中,多少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端午节的那天,许多孩子都在谈论、交流自己家做的好吃的“凉糕”。
我就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张掖饮食习俗的谈话,孩子们积极地参与着、交流着,表达着自己的亲身体验、所见所闻。有的说“小饭”好吃,有的说“搓鱼子”好吃,也有孩子冒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馍馍叫“烧壳子”?看到孩子们的热情,我决定以此作为切入口对幼儿进行张掖饮食习俗的文化底蕴教育,让张掖的文化走进我们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们带着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一起走出幼儿园找一找、看一看张掖的特产、名胜古迹,共同收集各类资料、图片、照片。
正是在这种活的环境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充分地感受着家乡文化,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客人来我们张掖,在他们心中爱家乡的情感正在悄悄地萌发、生长。于是我们结合孩子的兴趣点,把贴近孩子生活的民俗文化运用到了教育活动中。
如:在正月十五,挨家挨户门上都要挂灯笼,我就让孩子们自己来试一试、做一做。
首先,我和孩子们收集了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不同的灯笼,开了一个灯笼展示会,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仔细地去观察灯笼,增加了孩子的感性认识。
其次,我请会制作灯笼的家长在孩子们面前像变魔术似的进行现场制作,进一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刺激,以激发他们自己动手做灯笼的欲望。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灯笼的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地干预他们,而是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来制作。当一只只富有想象的灯笼作品被挂在活动室的门上时,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张掖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张掖劳动人民的淳朴与聪慧。
三、结合资源进行游戏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成果是出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价值。应此我们很注重孩子的游戏活动,结合本地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幼儿在各种自然、文化活动的实践和操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幼儿敢想、敢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卓越的创造力,并体验了其中的乐趣。
如:在主题活动《我的家乡》中,孩子们像新闻发布会一样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照片及自己的感受。我便趁热打铁指导他们将家乡的特产、名胜古迹带入我们的游戏中。美工区:使用多种材料制作张掖的特产等。语言区:讲述名胜古迹的由来与传说故事并想象成情景游戏。通过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表演的形式表现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孩子们在交流分享的同时,获得了人与人之间愉快交往的体验和丰富的知识经验,张掖文化在游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们的才能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正如瑞吉欧所说:环境生成课程,环境如同教师一般,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幼儿园的课程来自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正因为张掖有着如此丰富而良好的自然、文化环境,孩子们才能不断拓展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