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_王玉伟,王凤,徐征和,潘维艳,王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水,灌区,湿地,德阳市,乌拉,数值,含水层。

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伟,王凤,徐征和,潘维艳,王通[1](2019)在《基于人工示踪法的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溴离子作为示踪剂,选择不同区域、作物类型和灌溉条件进行示踪试验,通过综合补给系数和克里格空间插值法,对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灌区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强度均值为167.7 mm/a,在有灌溉地区补给强度为193.1 mm/a,无灌溉地区补给强度均值104.4 mm/a;冬小麦~夏玉米在有、无灌溉条件下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为198.6和110.7 mm/a,棉花在有、无灌溉条件下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为138.3和85.5 mm/a;灌区综合入渗补给系数范围为:13.7%~22.4%,均值为19.36%,上游灌区地下水的综合入渗补给系数大于下游的地下水补给系数。通过对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的比较发现,地下水水位与综合入渗补给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的结果可为位山灌区水资源分析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5期)

聂凯翔[2](2018)在《德阳市旌南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基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生态河道—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德阳市水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去处,将微污染河水改善成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地下水水源,成为城市重要的供水水源。本次研究目的是了解项目实际运行情况,掌握项目运行后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变化,确定研究区地下水流动、地下水动态特征,以及地下水开采的动态平衡,为后续示范工程提供技术经验与建议。以生态河道—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入渗池自然入渗试验,现场抽水试验;以及研究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等为基础数据构建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利用地下水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创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通过观测孔水位过程线的拟合识别,校正水文地质参数,分析研究区的水均衡情况,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达到精度要求,能够真实反映地下水流动态变化特征,依靠所建模型预测模拟区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以及开采水中回灌水所占比例,为回灌预测模型提供可靠的参数。论文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实践证明基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河道—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实际运行良好,设计合理。项目的运行能够达到处理微污染河水,满足供水需求和补给地下水的目的。(2)研究场地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含水层上部主要为砂土或粘质砂土,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入渗条件较好。场地内潜水与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结合对区域水源条件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源充足,地质、水文地质等客观条件优越,回灌场地选址合理。(3)利用识别后的模型对开采和回灌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开采井为中心的地下水位在模拟过程中整体变化趋势为:逐渐上升,1年后,流场开始逐渐趋于平稳,入渗池、开采井与绵远河之间形成了一个局部的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处于正均衡。(4)模拟计算得到在开采水中回灌水所占比例会随时间而变化。且回灌水在开采地下水所占比例达到80%时会趋于稳定。河水与研究区地下水交换达到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锦超[3](2017)在《济南市玉符河人工补给地下水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济南泉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四大泉群和济南市内的居民供水受到严重威胁,南部山区的玉符河采用人工控制河道放水补给地下水的方法是增加地下水补给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作为强渗漏带的玉符河上游河道地形以及下覆地层的结构与下游市区主要奥陶系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特殊,严重制约着放水补给岩溶水的效率。本文以玉符河为典型案例,对人工控制放水的脱节型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放水配置方案和自然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自然状态下的河流差异较大。通过实地调查、踏勘、监测、计算、实验验证等方法,分析了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在各个不同季节、不同放水量条件下沿河流方向的二维纵剖面运移规律,结论如下:(1)玉符河属于人工控制放水的脱节型亏水河,其具有间歇性、水量不稳定性的特点,并且存在具有代表性的多层复杂地质结构,其上游段上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大,下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小,并且下游段地层夹有不透水页岩,在这种地质结构条件下,影响补给效率的因素众多,具体包含地表河水的流速和流量、放水周期、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厚度等。(2)根据计算推理和实验验证,表明地表河水向地下水运移补给、向前推进的过程可分为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时长、时序因地下水埋深和地表水流速的不同而不同,但其整体规律相似。(3)放水周期。根据计算推求得出,放水周期因地表水流速(即放水量大小)、季节(即地下水埋深)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地表水流速(即放水量大小)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季节(即地下水埋深)的影响。(4)回灌效率与周期日均实际放水量。按照回灌方案,回灌水可以得到高效利用,其效率均在95%以上;由于在一个放水周期中存在顶托回落过程,实际日放水量与闸口的控制流量相比要小,但经过计算,回灌方案中的保证率较高(超过92.5%),并且对回灌量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孙厚云[4](2016)在《德阳市基于湿地系统的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湿地系统的地下水人工补给作为水资源利用一种新的方式,有利于生态河道—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水环境,还可以将微污染河水改善成具有生态价值的地下水水源地补给来源,为城市供水提供重要的供水水源。对基于湿地系统的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可以为德阳市乃至全国城市安全供水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并推动国内地下水人工补给项目的广泛实施。本研究课题通过设计构建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地下水人工补给与供水系统,开展了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水质预处理絮凝沉淀室内实验与试运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系统水质预处理净化效果。同时,构造了人工湿地实验平台进行人工湿地基质选择与植物选配试验,确定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选配、基质填料配置,研究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的水质处理净化效果。开展了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入渗池入渗试验,构建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确定人工补给地下水流动特征、地下水动态特征,以及绵远河水对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供水水源地下水的潜在影响。论文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现状水质下,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进水水质预处理絮凝剂投加量最佳适用范围为60ml/m3~80 ml/m3 41%FeCl3溶液。(2)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水处理净化过程中,水质浊度与TP主要在水质预处理絮凝沉淀段去除,水质COD,TN主要在系统人工湿地水处理阶段去除。(3)湿地—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一级处理絮凝沉淀对水质浊度的去除率为67%~89.7%,对水质TP去除率为58.67%~88.52%。人工湿地部分对水质COD的去除率为30%~50%;水质TN去除率为20%~30%,引入A/O工艺后TN去除率可达70%左右。(4)系统进水部分指标已达到回灌水质标准要求(Cr6+、Zn、As、Hg、Cd、Se)经系统水质一级处理絮凝沉淀与二级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后,水质各项指标均可达到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水质要求。(5)水文地质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入渗池水质指点运移至开采井的时间为60天以上;开采井的水源约63.25%来自入渗补给池,36.73%来源于绵远河水的补给。入渗补给与开采形成了一个局部的地下水流系统,不会对周边地下水赋存与动态产生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曹峰,郑跃军[5](2015)在《基于GIS技术的人工补给地下水区域选择——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补给地下水在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人工补给地点选择的是否合理,对地下水人工补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了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含水层介质、地下水位埋深以及饱和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5个指标,在开展各指标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探索性定性-半定量的开展了人工补给地下水地点的适宜性评价并进行了初步的验证。该项研究可为人工补给地下水区域地点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5年06期)

江剑,周仰效,王立发,董殿伟[6](2014)在《荷兰人工补给地下水经验及在北京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引莱茵河地表水,利用天然风积沙丘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南水北调水源特征和北京地下水回灌条件,探讨了借鉴荷兰经验在北京开展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行性。荷兰地下水人工补给既成功阻止了海水入侵,在增加地下水储存量的同时,又提高了供水品质。由于地下水多年超采的累积,北京已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库库容,利用南水北调水源,通过人工湿地、沟渠等组成的人工补给系统和利用现有的地下水源地水井组成的抽水系统,既可降低南水北调水源由于长距离、长时间引水可能出现的水质风险,又能让"客水"与"本地水"充分融合,保障饮用水口感和降低因水源变化可能出现的水质风险,同时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4年06期)

王文,杨云[7](2014)在《地下水人工补给模式及补给量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分别从水文地质条件及补给水源方面阐述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总结出城市暴雨径流、河流梯级拦蓄、修建地下水库、激活古河床等多种补给模式以及各模式的适用条件,并按示踪法、物理法与数值模拟计算3种类别对国内外常用的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32期)

吴庆华,张薇,蔺文静,张发旺,王贵玲[8](2014)在《人工示踪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及其优先流程度——以河北栾城和衡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传统人工示踪剂峰值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存在精度低和适用性差等缺点。为此,本文提出了多区模型方法,采用保守型示踪剂溴和氚对河北栾城和衡水地区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深度下地下水入渗补给评价。结果表明,栾城和衡水地区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分别为124.3 mm/a和13.7 mm/a,与传统方法(103.3 mm/a和0.0 mm/a)相比,多区模型方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同时对由优先流引起的地下水入渗补给量进行了分析,栾城和衡水地区优先流程度分别为28.7%和2.3%。秸秆覆盖抑制降雨或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降低优先流程度,而植被覆盖有利于土壤水优先流的形成。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及其优先流程度与示踪深度均无明显相关性,且受土壤结构控制。(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伟,李砚阁,龙玉桥[9](2013)在《地下水人工补给井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井设计建设、模拟试验、井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外补给井设计技术已较为规范,国内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指出补给井试验以堵塞研究为主,补给井型态、优化布设等方向关注较少;补给井流模拟计算主要依靠抽水井流理论,变化水头情形下的补给井流缺乏合理的模拟计算方法。建议加强补给井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技术集成研究,开展补给井优化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合理预测补给效果,促进地下水人工调蓄工作。(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贺屹[10](2011)在《渠井双灌区地下水超采情况下的动态分析及人工补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维持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地下水实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超采现象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因此,开展超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动态分析及人工调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叁水”统筹统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陕西省泾惠渠地处关中盆地,古称郑国渠,是我国古代叁大水利工程之一。灌区作为一个典型的渠井双灌区,几经投资改善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渠井结合,以渠养井,以井补渠,灌排相济,控制盐渍、高产稳产的大型灌区,为关中地区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模式曾是我国大型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优秀典范。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当地自然条件变化,再加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供水水价调整等各方面原因,致使灌区地下水连年超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地下水采补失衡现象愈演愈烈,地下水位大面积持续下降,降落漏斗的面积不断扩大,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分析灌区地下水超采条件下的水位动态特征,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恢复和发展地下蓄水,进一步科学实施渠井结合,实现“叁水”联合运用,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依托长安大学水与发展研究院所承担的陕西省水利厅项目“提高大型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验与示范”项目,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了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渠井结合灌区——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转化规律及其地下水超采条件下的动态特征,建立了基于叁层水文地质结构、同时考虑随机—确定参数耦合的叁维地下水预测模型,对灌区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及两种补给方案条件下灌区未来20年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计算、预测、评价,结合试验并以耦合模型为平台对在灌区大面积推广地下水人工补给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系统阐述了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概念、原理,分析了影响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因素,总结了其优缺点,并针对人工补给地下水中采用的计算理论进行了归纳,展望了未来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和实施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2、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环境及超采情况下地下水动态的演变历程;基于“叁水转换”原理,确定了灌区的水均衡关系和均衡参数,并进行了水均衡计算,指出灌区地下水已处在严重的负均衡状态,超采严重,由此说明了在灌区大面积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措施已刻不容缓,同时也为人工补给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3、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GIS集成,建立了灌区地下水随机—确定耦合预测模型,并进行了20年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在现状用水模式条件下未来灌区地下水系统一直处在负均衡状态,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这对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考验。4、对灌区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尝试建立起了灌区地下水人工补给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体系中各种评价因子,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中语气算子比较法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MapGI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划分出了灌区地下水人工补给适宜性分区。5、通过地下水人工补给试验,研究了农业灌溉水补给地下水的机理,计算了补给量和补给效率等参数,评价了最佳引渗补给方式,为灌区大面积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提出决策建议。6、结合试验,初步提出了灌区两种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的方案,以建立的随机—确定耦合模型为平台对各种人工补给方案条件下的地下水修复效果进行了20年预测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案,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灌区地下水位得到有效的恢复,其中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的补给效果更为显着,且根据水均衡计算结果,估算出依照该方案,灌区地下水位恢复到目标年(1979年)水平所需时间大概为24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12-20)

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基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生态河道—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项目建成后可以改善德阳市水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去处,将微污染河水改善成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地下水水源,成为城市重要的供水水源。本次研究目的是了解项目实际运行情况,掌握项目运行后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变化,确定研究区地下水流动、地下水动态特征,以及地下水开采的动态平衡,为后续示范工程提供技术经验与建议。以生态河道—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入渗池自然入渗试验,现场抽水试验;以及研究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等为基础数据构建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利用地下水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创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通过观测孔水位过程线的拟合识别,校正水文地质参数,分析研究区的水均衡情况,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达到精度要求,能够真实反映地下水流动态变化特征,依靠所建模型预测模拟区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以及开采水中回灌水所占比例,为回灌预测模型提供可靠的参数。论文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实践证明基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河道—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系统实际运行良好,设计合理。项目的运行能够达到处理微污染河水,满足供水需求和补给地下水的目的。(2)研究场地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含水层上部主要为砂土或粘质砂土,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入渗条件较好。场地内潜水与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结合对区域水源条件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源充足,地质、水文地质等客观条件优越,回灌场地选址合理。(3)利用识别后的模型对开采和回灌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开采井为中心的地下水位在模拟过程中整体变化趋势为:逐渐上升,1年后,流场开始逐渐趋于平稳,入渗池、开采井与绵远河之间形成了一个局部的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处于正均衡。(4)模拟计算得到在开采水中回灌水所占比例会随时间而变化。且回灌水在开采地下水所占比例达到80%时会趋于稳定。河水与研究区地下水交换达到动态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伟,王凤,徐征和,潘维艳,王通.基于人工示踪法的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聂凯翔.德阳市旌南湿地公园地下水人工补给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3].李锦超.济南市玉符河人工补给地下水模型实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7

[4].孙厚云.德阳市基于湿地系统的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5].曹峰,郑跃军.基于GIS技术的人工补给地下水区域选择——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

[6].江剑,周仰效,王立发,董殿伟.荷兰人工补给地下水经验及在北京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的应用探讨[J].北京水务.2014

[7].王文,杨云.地下水人工补给模式及补给量计算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8].吴庆华,张薇,蔺文静,张发旺,王贵玲.人工示踪方法评价地下水入渗补给及其优先流程度——以河北栾城和衡水为例[J].地球学报.2014

[9].李伟,李砚阁,龙玉桥.地下水人工补给井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贺屹.渠井双灌区地下水超采情况下的动态分析及人工补给研究[D].长安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评价模型1 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示意图地表...地表截流工程形式地下水人工补给...京西水系联通及调,工程舰刘日西lan工程历年回斑友开采纽圈含水层存储与恢复技术(ASR)基本装置示...

标签:;  ;  ;  ;  ;  ;  ;  

地下水人工补给论文_王玉伟,王凤,徐征和,潘维艳,王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