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北方的寒冬绿意盎然——常绿阔叶植物引种记得(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喜[1](2014)在《伏牛山北坡天竺桂引种试验及抗寒生理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气候、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园林树种以落叶树和常绿针叶树为主,冬季缺绿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美丽中国”建设更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因此,驯化常绿耐寒乡土树种,引种气候相似地区树种到北方城市,对改变冬季缺绿状况,丰富城市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分布区域进行调查和筛选,从不同地区引种到伏牛山北坡进行栽培试验,从而选出暖温带、温带耐寒种;对天竺桂进行扦插繁育研究,保证其种源的纯正性,掌握快速扩繁技术;对其进行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为选育抗寒优良种源提供依据,找出天竺桂抗寒种类的栽培范围,从而改变北方城市缺绿的景观现状。通过对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河南南阳、河南栾川不同地区天竺桂种源引种栽培驯化实验,不同地区生长速度不同、抗寒性状不同,纬度越高抗性越强。当年5-11月高生长速度快慢依次为浙江杭州天竺桂种源>河南桐柏天竺桂种源>湖北襄阳天竺桂种源>河南栾川天竺桂种源;粗生长速度快慢依次为浙江杭州天竺桂种源>河南桐柏天竺桂种源>河南栾川天竺桂种源>湖北襄阳天竺桂种源;越冬后成活率高低依次为河南栾川天竺桂种源>湖北襄阳种源>河南桐柏种源>浙江杭州天竺桂种源。在4个地区引种的天竺桂种源中,可以在伏牛山北坡进行引种栽培的有河南栾川天竺桂和湖北襄阳天竺桂。在引种过程中,除了要对越冬的低温冻害后进行注意外,北方春季高温干旱和干热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通过不同扦插基质扦插实验,纯河沙基质扦插效果优于其他基质,其次为33%河沙+33%珍珠岩+34%腐殖土。夏季扦插插穗的成活率高于春季扦插的插穗,用NAA、IBA处理1h的插穗成活率均高于对照,其中IBA500mg.kg-1处理的插穗,成活率最高,为84%。在生长调节剂溶液处理情况下,吲哚丁酸对天竺桂扦插生根的作用明显。在低温胁迫实验中,通过对叶片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CAT活性、APX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在遇到低温伤害时,相同低温条件下,河南栾川天竺桂叶片细胞膜透性变化较小,MDA含量较低,CAT、APX活性变化较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较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较小;当低温降至-20℃时,细胞膜透性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持续上升,CAT活性降低,APX活性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骤降、可溶性蛋白开始下降;湖北襄阳天竺桂叶片细胞膜透性变化较大,MDA含量较高,CAT、APX活性变化较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较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较大;当低温降至-16℃时,细胞膜透性达到最大值,MDA快速上升,CAT活性快速上升,APX活性持续下降,游离脯氨酸含量骤降。综合各项指标表明河南栾川天竺桂叶片耐受低温为-20℃,湖北襄阳天竺桂叶片耐受低温为-16℃。
胡小丽[2](2010)在《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规律及引种驯化研究》文中认为伏牛山位于河南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13°05′,北纬32°45′~34°00′。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东西绵延长约400km,南北宽约40~70km,面积约1万km2。伏牛山森林覆盖率较高,常绿阔叶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采集标本及标本室标本的鉴定,并对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温度因子进行分析。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区系古老,过渡明显伏牛山常绿阔叶木本植物有31科,48属,104种(包括亚种)。本研究将伏牛山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区系划分为世界成分、泛热带成分等11个类型。其中热带成分最为突出,占该地区常绿阔叶木本植物总种数的56.73%,温带成分次之,占总种数的31.73%,同时还含有东亚成分,占总种数的9.62%,表明伏牛山常绿阔叶木本植物既有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又有众多暖温带植物区系成分,显示出植物区系成分的过渡性。2.水平气候带——伏牛山脊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伏牛山有31科、48属、104种;大别山有30科、42属、87种;桐柏山有28科、35属、55种;太行山有5科、5属、7种;四大山区广布类群有4科、4属、6种。伏牛山南坡包含了该山区的所有科、属、种;而北坡仅有12科、13属、23种,因此,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引种栽培最佳种源地区为伏牛山山脊(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以南的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包括伏牛山南坡、大别山和桐柏山。3.垂直气候带——伏牛山南坡北亚热带的垂直界线在海拔1000m~1200m伏牛山有着丰富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其最高垂直分布可达2300m。该处年平均温度为4.41℃。分布上限最热月7月份平均温度为14.985℃,最冷月1月份平均温度为-6.785℃,≥10℃积温为1535.8℃,≥l0℃日数为130天,接近寒温带的边缘。根据亚热带划分的气候指标:≥l0℃日数218~239天;≥10℃积温4500℃~4800℃至6100℃~6300℃;1月份平均气温0℃~4℃。大部分伏牛山常绿阔叶木本植物(51种,49%)的垂直分布上限集中在1000~1200m,故本研究建议伏牛山南坡北亚热带的垂直界线在海拔1000m~1200m之间。4.河南已引种驯化的植物有16科、48种,通过对其分析可知,引种栽培的种类较少且单一,不能满足景观绿化的需求。本研究对其栽培现状及种源地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引种驯化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荆丹娟[3](2006)在《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以季节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内涵特征和系统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力图探讨较为系统的现代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围绕这一目的,本论文包含了以下五部分的内容: 1、通过对季节、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概念的理解分析,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以及对于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的归纳总结,使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课题的研究的背景,现在的发展水平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2、用层层递进的分析方式,从国内外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遵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着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季节性景观的内涵特征,在充分分析其内在本质和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基础上理解其含义,把握季节性景观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影响。这为下一章归纳总结我国现代城市季节性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方向,并是现代城市季节性景观发展趋势的确定和总结的一个理论前导。 3、在充分认识到季节性景观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当我们设计出带有季节性主题的景观时,看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作用。 4、对于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有个探索性的突破。本章内容是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园林工作者不仅仅要会欣赏植物的季相变化,更为关键的是要能创造丰富的季相景观群落,将特定的场地、周围的环境、自然有机的节奏,即季节的变换和气候的交替,共同成为规划设计中考虑的因素。这是本文的重点。 5、最后,论文从实际出发对实例展开讨论,尝试将前文提出的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主要在参与实际规划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前面理论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的几个尝试。主要利用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反馈信息完善理论。结合两个实践分析,更直观地把握其规划方式,根据前面总结的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讨论分析其运用的可行性,总结经验,指导理论系统研究进一步完善化。
马海慧[4](2004)在《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常绿阔叶植物多年的引种过程中,逐渐有人对低温是影响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关键限制因子提出质疑。本研究首先对北京地区已引种常绿阔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其越冬表现进行广泛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生境下的六种常绿阔叶植物进行了越冬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旨在寻找出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 六种常绿阔叶植物越冬过程中膜透性、酶促保护系统(SOD、ASA-POD、CAT、POD)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等的变化趋势与北京地区的气温变化以及植物自身的抗寒性密切相关。 水分因素不是造成常绿阔叶植物叶片失绿的主要原因。 光照强度与常绿阔叶植物越冬伤害密切相关,高光强可加重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伤害,但影响程度因树种喜光或耐荫的生态习性不同而异。对于喜光的树种影响较弱或不明显。而对于耐荫树种影响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影响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关键因子不能一概而论,与树种自身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光氧化与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伤害密切相关,但其伤害程度与树种的生态习性有关。耐荫植物对光氧化伤害要较喜光植物反应敏感,从而造成全光条件下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失绿现象,冬季高光强是影响北京地区引种这类常绿阔叶植物的关键因子,水分因素不是造成这种伤害的主要因素。适度遮荫可以有效的防止耐荫植物发生光氧化伤害。但对于水分胁迫忍耐能力较弱的树种或者新引种的常绿阔叶植物来说,由春季干风所造成的水分胁迫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结论对指导常绿阔叶植物的应用,以及引种过程中越冬保护措施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春英[5](2000)在《让北方的寒冬绿意盎然——常绿阔叶植物引种记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走进北方冬季的园林绿地,映入眼帘的除少数松柏类针叶常绿植物外,大部分是万木凋零的景色,给人单调乏味之感。因此,有意识地引进南方的常绿植物,丰富北方园林的树种组成,就成为北方园林工作者的
二、让北方的寒冬绿意盎然——常绿阔叶植物引种记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北方的寒冬绿意盎然——常绿阔叶植物引种记得(论文提纲范文)
(1)伏牛山北坡天竺桂引种试验及抗寒生理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天竺桂概述 |
1.1.1 天竺桂生物学特性 |
1.1.2 天竺桂的分布区 |
1.1.3 国内天竺桂资源利用现状 |
1.1.4 伏牛山地区野生天竺桂资源现状 |
1.1.5 天竺桂园林应用前景 |
1.2 常绿阔叶植物地理分布及引种概述 |
1.2.1 常绿阔叶植物种植资源的地理分帘 |
1.2.2 常绿阔叶植物种植资源引种概述 |
1.3 天竺桂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 |
1.4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
2 天竺桂在伏牛山北坡引种栽培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地情况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不同地区天竺桂引种后的生长状况分析 |
2.2.2 不同地区天竺桂苗在伏牛山北坡栽植和越冬成活情况分析 |
2.3 小结 |
3 天竺桂扦插育苗技术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扦插池建立 |
3.1.3 扦插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扦插基质 |
3.2.2 扦插时间 |
3.2.3 生长调节剂处理 |
3.3 小结 |
4 天竺桂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抗寒性综合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分析 |
4.2.1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4.2.2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2.3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4.2.4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4.2.5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MDA含量的变化 |
4.2.6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2.7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SOD活性的变化 |
4.2.8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CAT活性的变化 |
4.2.9 低温胁迫下天竺桂叶片APX活性的变化 |
4.3 小结 |
5 结论和讨论 |
5.1 结论 |
5.1.1 天竺桂引种情况分析 |
5.1.2 扦插育苗结果 |
5.1.3 抗寒性分析评价 |
5.2 问题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规律及引种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伏牛山区自然地理概况 |
1.1.1 地理位置 |
1.1.2 地质地貌 |
1.1.3 气候水文 |
1.1.4 土壤 |
1.1.5 植被 |
1.2 中国常绿阔叶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区划 |
1.2.1 暖温带抗寒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Ⅰ |
1.2.2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Ⅱ |
1.2.3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Ⅲ |
1.2.4 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Ⅳ |
1.2.5 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Ⅴ |
1.3 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全国区划中的地位及区划 |
1.3.1 暖温带抗寒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区 |
1.3.2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区 |
1.4 常绿阔叶植物北移现状及研究概况 |
1.4.1 秦岭淮河一线北缘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 |
1.4.2 黄河以南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 |
1.4.3 黄河以北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 |
1.5 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价值 |
1.5.1 植物资源 |
1.5.2 园林应用价值 |
1.5.3 珍稀种类及景观特性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文献查阅 |
3.2.2 野外工作 |
3.2.3 室内工作 |
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3.1 各温度因子的确定 |
3.3.2 相似性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4.1.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1.1.1 科的大小分析 |
4.1.1.2 属的大小分析 |
4.1.2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
4.1.2.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4.1.2.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4.1.2.3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
4.1.2.4 植物区系的相似性分析 |
4.2 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规律 |
4.2.1 水平分布 |
4.2.1.1 各山区类群分析 |
4.2.1.2 各山区独有类群分析 |
4.2.1.3 伏牛山南、北坡类群分析 |
4.3 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引种栽培现状分析 |
4.3.1 原产地的分析与评价 |
4.3.2 引种时间的分析与评价 |
4.3.3 引种地区的分析与评价 |
4.3.4 引种与推广程度的分析与评价 |
4.3.5 生活型分析与评价 |
4.4 伏牛山常绿阔叶木本植物适应温度因子分析 |
4.4.1 年平均温度 |
4.4.2 一月份平均温度 |
4.4.3 七月份平均温度 |
4.4.4 年积温(≥100C) |
4.4.5 年积温(≥10℃)天数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 |
5.2 水平气候带划分——伏牛山脊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
5.3 垂直气候带划分——伏牛山南坡北亚热带的垂直界线在海拔1000m~1200m |
5.4 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引种栽培问题与对策 |
5.5 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引种栽培种源地 |
5.5.1 区域的确定 |
5.5.2 山区的确定 |
5.5.3 海拔的确定 |
5.6 全球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和局部微环境条件对城市气候下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引种栽培预测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类群及分布区域 |
(3)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论文研究的背景 |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
三. 论文研究的目的 |
四.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框架体系 |
第一章 绪论 |
一.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
1. 基本概念 |
2. 宏观季节性景观规划 |
3. 微观季节性景观设计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及评价 |
1.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简单回顾 |
1.1 国外发展的历程 |
1.2 国内发展的历程 |
1.2.1 历代描写四季的古诗与名句 |
1.2.2 历代有关季节性主题的古典园林景观 |
2.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现状 |
2.1 国外的现状 |
2.1.1 国外现状概述 |
2.1.2 国外现状实例 |
2.2 国内现状 |
2.2.1 国内现状概述 |
2.2.2 国内现状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解分析 |
一. 宏观层面 |
1. 自然风景系统 |
1.1 地形为季节性景观的载体 |
1.2 水体随季节变化而形体变化 |
1.3 地区植被季节性特征体现 |
1.4 天象变化的季节性景观 |
1.5 物候变化的季节性景观 |
1.6 动物迁徙的季节性景观 |
2. 城市绿地系统 |
2.1 点状季节性景观 |
2.2 带状季节性景观 |
2.3 面状季节性景观 |
2.4 点线面结合的季节性景观范例 |
二. 微观层面 |
1. 物质要素 |
1.1 植物随物候变化而季相有差异 |
1.2 建筑辅助体现季节性景观 |
1.3 构筑物引导与暗示季节性主题 |
1.4 山石衬托与展现季节性主题 |
1.5 水景空间体现季节性特征 |
1.6 环境小品酿造季节韵味 |
2. 人文要素 |
2.1 大众的心理 |
2.2 大众的参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运用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
1.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
1.1 忽略除植物之外的造景元素在体现季节性特征上的的作用 |
1.2 绿化布局模仿严重 |
2. 问题的原因所在 |
2.1 直接原因 |
2.2 间接原因 |
二.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趋势和研究意义 |
1.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趋势 |
2. 研究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
2.1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影响 |
2.2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
2.2.1 季节性景观对自然生态的作用 |
2.2.2 季节性景观对人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
一.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目标和步骤 |
1. 规划目标 |
2. 规划步骤 |
二. 季节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的原则 |
1. 遵循城市绿地系统原则 |
2. 遵循地域原则和位置原则 |
3. 遵循气候性原则与时效性原则 |
4. 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 |
5. 遵循人文原则 |
三. 季节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的方法 |
1. 城市绿地系统层面的季节性景观的规划设计 |
1.1 将季节性景观规划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统一规划 |
1.1.1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季节性景观规划 |
1.1.2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季节性景观规划 |
1.2 在带状空间的规划中强调季节性的主题 |
1.2.1 带状空间的季节性规划的方法 |
1.2.2 带状空间的季节性景观实例 |
2. 景观规划层面的季节性景观的规划设计 |
2.1 创新思想的体现 |
2.2 色彩美学的运用 |
2.2.1 园林景观色彩组成 |
2.2.2 季节性色彩设计的因素 |
2.2.3 季节性色彩设计的具体做法 |
3. 具体空间设计层面的季节性景观的规划设计 |
3.1 小尺度空间的界定 |
3.2 小尺度空间的季节性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运用 |
实例一: 镇江市南徐大道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 |
1. 道路建设定位 |
2. 特色的季节性塑造 |
3. 季节性景观塑造做法 |
3.1 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
3.2 群落的季相 |
3.3 绚丽变幻的色彩 |
4. 季节性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
实例二: 南京市方山风景区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 |
1. 林相改造目标 |
1.1 春晓 |
1.2 夏日 |
1.3 秋色 |
1.4 冬韵 |
2. 特色树种的选定问题 |
3. 特色区域之四季花海区(花卉博览园) |
3.1 现状分析 |
3.2 总规定位 |
3.3 调整思路、预期景观 |
3.4 具体规划 |
3.4.1 春花景区 |
3.4.2 夏花景区 |
3.4.3 秋花景区 |
3.4.4 冬花景区 |
4. 特色区域之方山火山地质公园片区 |
4.1 春英烂漫(祖龙顶观景平台) |
4.2 夏韵悠然(西面观景平台) |
4.3 秋气高爽(秦始皇造像和祭坛) |
4.4 冬意苍茫(南面观景平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4)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常绿阔叶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分析 |
1.1.1 暖温带抗寒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Ⅰ |
1.1.2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Ⅱ |
1.1.3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Ⅲ |
1.1.4 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Ⅳ |
1.1.5 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分布区--Ⅴ |
1.2 常绿阔叶植物北移现状 |
1.2.1 秦岭淮河一线北缘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 |
1.2.2 黄河以南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 |
1.2.3 黄河以北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 |
1.3 常绿阔叶植物北移过程中相关研究 |
1.3.1 提高常绿阔叶植物抗寒性的相关研究 |
1.3.1.1 栽培技术 |
1.3.1.2 育种技术 |
1.3.2 常绿阔叶植物抗寒机理的研究 |
1.3.2.1 细胞张力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 |
1.3.2.2 渗透调节物质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 |
1.3.2.3 细胞膜系统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 |
1.3.2.4 酶系统活性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 |
1.3.2.5 冷调节蛋白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 |
1.3.2.6 低温信号转导与常绿阔叶植物的抗寒性 |
1.4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1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研究现状 |
1.4.2 存在的问题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思路 |
2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
2.1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1 研究区域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内容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北京地区园林中已有常绿阔叶植物种类 |
2.2.2 北京园林中已引种的常绿阔叶植物栽植生境与越冬表现 |
2.2.3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应用形式 |
2.3 讨论 |
2.3.1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的可行性 |
2.3.2 常绿阔叶植物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地位 |
2.3.3 根据引种植物的习性进行植物配置 |
2.3.4 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初步分析 |
3 光照强度与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适应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及采样点概况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几种实验材料越冬表现的观察 |
3.1.2.2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3.1.2.3 丙二醛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3.1.2.4 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3.1.2.5 抗氧化酶的提取与活性的测定 |
3.1.2.6 几种渗透调节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常绿阔叶植物越冬伤害情况 |
3.2.2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3.2.3 丙二醛含量变化 |
3.2.4 叶绿素含量变化 |
3.2.5 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
3.2.6 越冬过程中叶片相关酶系统活性的变化 |
3.2.6.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3.2.6.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变化 |
3.2.6.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
3.2.6.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3.2.7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
3.2.7.1 脯氨酸含量变化 |
3.2.7.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2.7.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3 讨论 |
4 水分生理状况与常绿阔叶植物的越冬适应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叶片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4.1.2.2 叶片中自由水、束缚水以及自由水/束缚水的测定 |
4.1.2.3 供试树种P-V曲线主要水分参数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
4.2.2 叶片中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的变化 |
4.2.3 P-V曲线主要水分参数 |
4.2.3.1 饱和含水量时的最大渗透势Ψ_s~(sat)(-Mpa) |
4.2.3.2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渗透势Ψ_s~(tlp)(-Mpa) |
4.2.3.3 相对渗透水含量F_(tlp) |
4.2.3.4 初始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_(tlp)(-Mpa) |
4.2.3.5 质外体水的相对含量(AWC) |
4.3 讨论 |
5 结论与讨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让北方的寒冬绿意盎然——常绿阔叶植物引种记得(论文参考文献)
- [1]伏牛山北坡天竺桂引种试验及抗寒生理生化研究[D]. 李红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2]河南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分布规律及引种驯化研究[D]. 胡小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3]季节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荆丹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4]北京地区引种常绿阔叶植物主要限制因子的研究[D]. 马海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5]让北方的寒冬绿意盎然——常绿阔叶植物引种记得[J]. 毛春英. 中国花卉盆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