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结构体系论文_崔健,季博宇,林景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量子,纳米,氧化锌,函数,格林,微结构,分子。

纳米结构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崔健,季博宇,林景全[1](2018)在《激发等离激元Fano共振的金属类圆盘纳米结构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Fano共振效应是量子体系中分立态能级和连续态能带相互重迭,在光谱中表现出非对称线型的共振散射现象,最初由U.Fano经过严格的理论验证得到。近年来,在表面等离激元结构体系中也陆续发现了等离激元Fano共振现象,它是由结构支持的辐射模式和非辐射模式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激元Fano共振具有光谱线宽较窄、辐射损耗小以及能够将入射场局限在结构表面并使近场显着增强等优势,因此成为了纳米光子学中的研究热点。在支持Fano共振激发的等离激元结构中,类圆盘结构具有较宽的辐射模式线宽,可以和结构支持的一个或多个弱辐射模式耦合,因此可以有效激发单一或多重等离激元Fano共振,并能够实现对Fano共振的有效调制。此外,类圆盘纳米结构体系在拥有高度几何对称性或规则的多个体数量条件下,仍然可以激发高强度的等离激元Fano共振模式,这进一步拓展了Fano共振纳米结构的设计思路。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激发等离激元Fano共振模式的类圆盘结构组成的体系,其中包括单一圆盘结构、异类二聚体圆盘结构和多聚体类圆盘结构等,并对这些体系支持的Fano共振的产生机理和激发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对支持等离激元Fano共振的类圆盘纳米结构的应用也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贾文旺[2](2016)在《Ag-ZnO纳米结构体系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ZnO量子点既具有ZnO体材料本身的优点,如宽带隙(3.37 e V)、室温下有大的激子束缚能(60 me V),又有大的比表面积和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等特点,是制备新型紫外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围绕Ag-ZnO纳米结构体系的荧光增强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具体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通过化学法制备出了Ag纳米粒子和纳米线等结构。其中制得的Ag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0nm,而Ag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60nm,长度为3~15μm。高分辨率TEM图表明,制备的Ag纳米结构具有单晶特性。Ag纳米结构的形态受到Ag NO3和PVP的浓度比,生长时间和Cl-离子浓度的影响。不同的Ag纳米结构具有不同的吸收峰。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得ZnO量子点,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可以调节ZnO量子点的尺寸。尺寸为5nm的ZnO量子点存在带边荧光峰(365 nm)和缺陷发光峰(520 nm)。ZnO量子点的荧光特性与合成温度,放置天数和保存温度等因素有关。在Si衬底表面滴加Ag纳米粒子后滴加ZnO量子点,制备出两者的混合样品。当二者的滴数比为1:3时,ZnO量子点的带边荧光和缺陷光分别获得最大增强倍数为7倍和40倍。而Ag纳米线对ZnO量子点的荧光增强较弱。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Ag纳米粒子的吸收谱和散射谱,探讨了ZnO量子点和Ag纳米粒子混合体系的荧光增强机制。Ag纳米粒子的共振吸收峰主要位于350 nm和440 nm附近,且吸收峰峰宽较宽。理论计算表明,Ag纳米粒子存在横向偶极共振和纵向偶极共振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振波长随Ag纳米粒子的高宽比的减小而分别出现红移和蓝移现象。ZnO量子点的包裹可以使Ag纳米粒子的共振波长明显红移,并增大L1和L2共振波长的差异。L1共振波长与ZnO缺陷光波长相匹配,这说明Ag纳米粒子的L1共振会导致ZnO量子点缺陷光增强。而ZnO带边荧光增强则归结于Ag纳米粒子的四极共振模式。时域有限差分法给出了Ag纳米粒子在364 nm和520 nm光激发下的增强电场分布,验证了上述增强机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05-25)

张燕,武麟,李德春,都亚男,周亮[3](2015)在《利用表面活性剂缔合结构体系实现单壁碳纳米管的有效分散和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烷醇酰胺、十二烷、水形成的缔合结构体系有效分散单壁碳纳米管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有序自组装。在该体系中,叁种不同层次的作用力共同促进了单壁碳纳米管的分散和排列,包括微观水平上分子运动的扰动,介观层次上油水界面力的作用以及宏观层次上机械超声的作用。其中,表面活性剂缔合结构体系巨大的界面积使得油水界面力在拆散单壁碳纳米管束、剥落单根碳纳米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测定UV-vis吸收光谱和近红外荧光光谱表明该体系实现了对单壁碳纳米管的良好分散,同时烷醇酰胺缔合结构体系中分子有序排列的微观结构还促进和诱导了单壁碳纳米管的有序自组装,形成了大规模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空间网络结构。该包含了有序自组装的单分散碳纳米管的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被证明可做为调Q激光器的可饱和吸收体,其最短脉宽是94ns,相应于540KHz的重复频率,最大输出功率达182 m W。(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期刊2015-07-17)

母小云,陆军[4](2013)在《一维尺度可变的纳米微结构体系的经典——量子对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体系的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定义一种新的量子谱函数,并以一维尺度可变的纳米微结构体系中的粒子为例,定量地计算出所定义的量子谱函数。研究结果表明,量子谱函数的Fourier变换的模的平方与经典作用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探讨纳米微结构体系中的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对应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娜[5](2012)在《生物分子基纳米结构体系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的几何结构决定其广泛多样的性能,合成形貌可控的无机纳米结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为了实现这一设想,人们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以期按照设想控制合成具有理想几何结构的纳米材料。在这些方法中,生物分子因其具有纳米尺度及多变的结构,可以诱导纳米结构组装成复杂的几何形状或结构。本论文选用DNA、细胞色素c(cyt c)及胰岛素类淀粉纤维作为模板,实现了尺寸均一的氧化锌纳米粒子链和钨酸钡纳米双线阵列的制备以及铂纳米粒子簇和超细铂纳米线的制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归纳如下:基于DNA模板实现了ZnO纳米粒子链的制备。通过控制反应物浓度,实现了尺寸均一的ZnO纳米粒子链的制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明合成的ZnO纳米粒子链显示出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并应用半导体纳米晶的量子尺寸效应的化学键理论研究了不同尺寸的ZnO纳米晶的带隙能。光致荧光光谱(PL)结果表明DNA具有直接有效的减少ZnO纳米粒子表面缺陷的作用。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结果表明DNA分子上的磷酸基团是用来控制合成ZnO纳米粒子链的最关键基团。本文依据DNA模板的结构特性结合实验结果,阐述以DNA为模板合成ZnO纳米粒子链的形成机理。基于DNA分子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利用DNA在加热条件下变性的特性,实现了以DNA为模板的BaWO_4纳米双线阵列的合成。考察了反应温度及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的影响。拉曼结果表明所获得的BaWO_4纳米双线阵列显示出较高的拉曼增益系数。利用UV-vis光谱表征不同碱基的寡聚核苷酸对BaWO_4纳米晶体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腺嘌呤对BaWO_4纳米粒子的成核,生长以及稳定起关键作用。本文依据DNA模板的结构特性结合实验结果,阐述了BaWO_4纳米双线阵列的生长机理。选用cyt c为模板控制合成珍珠样链球状铂纳米粒子簇,并对样品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UV-vis以及FTIR等表征。考察了反应物浓度、还原反应程度、pH值以及孵育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FTIR结果表明cyt c分子上的氨基基团是控制合成铂纳米粒子簇的最关键基团,并对cyt c模板的作用机制和珍珠样链球状铂纳米粒子簇的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本文考察了cyt c/Pt纳米粒子复合物对小鼠肿瘤抑制率和肿瘤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小鼠脏器以及肝肾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yt c/Pt纳米粒子复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特性,并且对肝肾毒性较小。以胰岛素原粉和胰岛素纤维为模板制备并组装了贵金属纳米铂,并考察了不同pH、不同还原剂、不同铂盐加入量对制备超细铂纳米线的影响。通过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能谱(EDS),XRD,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手段对合成的超细铂纳米线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超细铂纳米线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其电化学有效活性表面积比市售的铂碳催化剂高3倍多,其对甲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比市售的铂碳催化剂高18%。重复扫描循环伏安法测试表明超细铂纳米线具有比市售铂碳催化剂更好的稳定性。本文结合理论和实验结果,阐述了利用胰岛素纤维控制合成超细铂纳米线可能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2-12-01)

张恺[6](2012)在《新型纳米结构体系的光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对光子学器件小型化、集成化的需求更加迫切,纳米材料作为其核心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上述原因,本人选择了《新型纳米结构体系的光学特性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以其巩固所学知识,探寻新的发现。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基于贵金属银(Ag)纳米颗粒附着在半导体材料二氧化钛(TiO2)纳米线上的复合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线性、非线性以及光催化特性;二是采用创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独特形貌的贵金属银纳米颗粒,并初步研究了其光学特性,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具体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利用一种简单的水热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形貌均匀的锐钛矿型TiO:纳米线,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发现煅烧时间和煅烧时所通气体对产物形貌和组分的影响。通过在溶液中还原硝酸银(AgNO3)使得TiO2纳米线外表均匀包裹了一层Ag纳米球形颗粒,进而研究了包裹浓度对其线性光学吸收性质的影响,发现随着包裹Ag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复合体材料的线性吸收峰位发生红移,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加,但是当Ag纳米颗粒浓度继续增加直到超过一定阈值时,吸收峰位反而出现蓝移,研究认为,这个现象的发生与表面等离子体的耦合作用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将会在光开关等相关领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利用Z扫描方法对TiO2纳米线和包裹Ag纳米颗粒的TiO2纳米线复合体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吸收性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并获得重大成果。实验数据表明它们的非线性吸收系数随入射光的强度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我们首次发现TiO2纳米线的非线性吸收随着光强增加呈现了由反饱和吸收向饱和吸收转变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于双光子吸收和基态漂白作用的竞争结果。但是在包裹了Ag纳米颗粒后,则反饱和吸收现象消失,而在任何光强下均呈现出饱和吸收,这是因为Ag纳米颗粒的加入抑制了双光子吸收过程。3、对TiO2纳米线和包裹Ag纳米颗粒的TiO2纳米线复合体材料在紫外光下的光催化作用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包裹Ag纳米颗粒材料的光催化特性有明显提升,并且存在一个最佳包裹Ag纳米颗粒的浓度,在该浓度下,材料的光催化效率达到最大。4、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启发下,又利用自主创新的化学方法合成了几种Ag纳米颗粒材料(纳米球、Micky形叁聚体),且详细记录了合成方法、表征了形貌结构以及初步研究了其线性、非线性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制备简易、形貌平滑、结构完好、性质优良,可以为进一步超快光学实验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5-10)

母小云,陆军[7](2011)在《一维纳米微结构体系的量子谱和闭合轨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一维纳米微结构体系的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定义一种新的量子谱函数,并以粒子在一维纳米微结构体系中的闭合轨道运动为例,定量地计算出所定义的量子谱函数。研究结果表明量子谱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模的平方与粒子的闭合轨道的经典作用量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研究结果为探讨纳米微结构体系中的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对应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张艳艳[8](2011)在《纳米结构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量级的分子器件由于其尺寸上的优势以及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特性质,将在材料和量子信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要想真正地设计出具有各种功能(如整流、开关等)、且可以稳定工作的分子器件,实验和理论方面仍需完成许多工作,特别是对各种分子器件的输运机制方面的理解。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对材料进行模拟计算已经成为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计算机模拟能够完成实验上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来计算模拟分子器件,进而研究其电输运性质显得极为重要。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态格林函数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理子学方面的潜在运用,以此设计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分子器件。重点探讨了非对论上研究了一些分子以及其他一些纳米尺度体系的输运性质,并且探索其在分子电称有机物分子的整流效应;半径大小在10 A以下的金纳米线体系的电导输运以及分子磁体中的磁性团簇的自旋极化输运性质。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分子电子学的发展和研究现况,其中包括目前研究分子电子学所采用的理论与实验方法,以及对计算机理论模拟的简单介绍,最后阐明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二章理论计算方法部分。首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其次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将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态格林函数方法结合,进行分子器件量子输运计算;最后介绍常见的量子输运计算中采用的程序软件。第叁章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与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TCDI-(CH2)n[n=0,1,2,3,4,5,6]非对称分子结随着分子长度变化的整流效应。我们首先研究了随着CH2数目n变化的各种分子的平衡透射谱,发现体系的平衡电导随着CH2数目n的增大呈指数性的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分子长度的增加,电子从一端电极隧穿到另一端电极的势垒也随着增加,从而导致体系的电导相应地减少。另外从平衡透射谱推断当n≥1时,PTCDI-(CH2)n体系可能产生整流现象。然后从各个分子体系的电流-电压曲线中证实了当n≥1时,整流产生。而且当n=6时,整流比高达72.6。这么高的整流比表明PTCDI-(CH2)n分子在分子电子器件中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最后从某些偏压下的透射谱以及HS-PTCDI-SH和HS-PTCDI-[CH2]6-SH分子的LUMO和HOMO轨道展宽方面,分析整流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整流现象起源于分子的非对称性结构。第四章采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半径从1.8 A到8.651 A范围内的超细Au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质。结果表明,所有的纳米线都具有类似的电子结构,但是随着纳米线半径的增大,体系稳定性增加的同时相应体系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逐渐增加。这说明了体系的电子输运能力在逐步增强。体系中电导通道随着纳米线半径的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u纳米线量子电导的预测。第五章理论上探讨了团簇Mn404连接在两半无限长金纳米线之间体系的电子结构与输运性质。结果表明:整个体系是半金属性铁磁体结构,且在外界偏压下呈现出负微分电阻效应与自旋过滤效应。特别有趣的是其自旋过滤率(SFE)的正负号转换可以通过偏压大小进行控制。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了其在分子自旋电子学器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4-01)

顾建军[9](2011)在《低维纳米结构体系的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结构和物性可控的新型低维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控制纳米体系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尺寸来改善其性能并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器件,是纳米科学研究的热点。低维体系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磁组态往往表现出新颖的物理现象,在新一代垂直磁记录和自旋电子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器件的小型化,磁性器件单元的尺度越来越小,因而对低维纳米体系磁学性质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一维结构的纳米线和二维结构的氧化物薄膜为研究对象,对系列样品的结构、磁性等相关物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体可分为叁部分:1.一维纳米线阵列的结构与磁性采用溶胶真空灌注AAO模板法成功的制备了Ni_1-xMn_xFe_2O_4(x=0.00-0.75)纳米线阵列。在Mn掺杂浓度为0.5时,饱和磁化强度达到最大,当锰浓度增加至0.75,饱和磁化强度下降。磁化强度的变化与Mn离子在尖晶石结构中的替代、占位导致净磁矩的变化有关。未掺杂的NiFe_2O_4纳米线的饱和磁化强度略低于块体材料,这是由于疏松的微结构使线体表面原子数量急剧增加,致使非线性的磁结构占主导地位所致。而对于掺杂的样品,磁化强度均大于块体材料的磁化强度。采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制备了CoZn纳米线,后期退火形成了Co掺杂ZnO纳米线阵列。在500°C退火的样品中观察到了最大的矫顽力Hc// = 925 Oe和最大的剩磁比Mr/Ms = 69%。高温退火后CoO的出现导致了样品的磁性减弱。2.二维稀磁半导体(DMS_S)薄膜的磁性表征在这部分工作中,针对弱磁性信号材料的磁性表征困难问题,基于物理性能测量系统PPMS-6000中的磁性测量模块,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磁性修正方法,首次考虑了基底对样品矫顽力的影响,并对玻璃、单晶硅和蓝宝石等常用基底的磁测量数据进行了拟合,计算了数据拟合产生的磁矩误差和系统测量误差,分析了基底M-H曲线零点附近的非线性对样品信号的影响,并与传统磁性修正方法做了比较,给出了判断小磁化值材料磁性的依据,并对改进修正方法的普适性作了说明。采用磁控共溅射方法,在不同氩氧比(6:1、4:1、2:1、1:1)下制备了非磁性金属Al掺杂ZnO纳米薄膜。并对薄膜样品在不同温度200℃、300℃、400℃和500℃下进行真空退火。采用改进的磁性修正方法,在Al-ZnO系列薄膜中没有观察到室温铁磁性的出现。采用同样方法制备了Al/ZnO/Al复合薄膜,并在200℃和500℃下进行真空退火30 min,然后再在空气氛围中相同温度下退火30 min。修正后的磁性测量结果显示,真空退火后再空气退火的样品显示出了明显的室温铁磁性。磁性的来源可能与Al和ZnO基体之间发生的电荷转移导致Al和Zn的电子结构发生改变有关。对于磁性金属Fe掺杂的TiO_2薄膜,观察到了室温铁磁性,铁磁性的来源可能与磁性离子的替代有关。3.二维多铁材料BiFeO3复合薄膜的磁性与电性采用溶胶旋涂法制备了NiFe_2O_4-BiFeO3薄膜。X射线衍射图谱(XRD)显示形成了分离的钙钛矿结构的铁电相BFO和尖晶石结构的铁磁相NFO。NFO的引入导致复合薄膜的泄漏电流减小,剩余极化强度增加。通过计算NFO的铁磁贡献推测BFO-NFO复合薄膜中可能存在着磁电耦合。相比于纯BFO薄膜,0.25NFO-0.75BFO样品泄漏电流下降了约两个数量级,剩余极化强度(Mr)和饱和磁化强度(M_s)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μC/cm~2和70.2emu/cm~3。采用溶胶旋涂法制备了BiFe1-xMnxO_3系列薄膜,并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BiFe1-xMnxO3薄膜表面溅射一层TiO_2阻挡层,形成了TiO_2/BiFe_1-xMn_xO_3复合薄膜。阻挡层的引入有效地抑制了BFMO薄膜中Bi的挥发,消除了杂相,同时也大大减少了BFMO薄膜表面存在的大量悬键产生的氧空位和势阱,降低了泄漏电流。铁电测试表明,TiO_2层的引入使得BFMO的泄漏电流密度降低了大约两个数量级,剩余极化强度提高了约十倍。在Mn替代浓度为10%的样品中观察到了较强的铁磁性,相应的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场分别为0.8emu/cm~3、80Oe。复合薄膜中的磁性来源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Mn的替代破坏了BFO的螺旋型自旋结构,导致自旋子晶格倾斜,使得薄膜呈现出弱的铁磁性,另一方面Mn的替代导致BFO晶粒尺寸减小,进而导致薄膜磁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3-12)

靳斌斌,王丹军,崔晓瑞[10](2010)在《水热合成氧化锌微/纳米结构体系的可控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锌的物理化学性质强烈的依靠其尺寸,形状和晶体结构,这些结构特征对实际应用起着重要作用。利用简单的水热法可以很好的调控其尺寸和形貌。通过对水热合成氧化锌微/纳米结构体系的可控合成的调查研究,评述了水热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纳米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ZnO量子点既具有ZnO体材料本身的优点,如宽带隙(3.37 e V)、室温下有大的激子束缚能(60 me V),又有大的比表面积和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等特点,是制备新型紫外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围绕Ag-ZnO纳米结构体系的荧光增强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具体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通过化学法制备出了Ag纳米粒子和纳米线等结构。其中制得的Ag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0nm,而Ag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60nm,长度为3~15μm。高分辨率TEM图表明,制备的Ag纳米结构具有单晶特性。Ag纳米结构的形态受到Ag NO3和PVP的浓度比,生长时间和Cl-离子浓度的影响。不同的Ag纳米结构具有不同的吸收峰。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得ZnO量子点,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可以调节ZnO量子点的尺寸。尺寸为5nm的ZnO量子点存在带边荧光峰(365 nm)和缺陷发光峰(520 nm)。ZnO量子点的荧光特性与合成温度,放置天数和保存温度等因素有关。在Si衬底表面滴加Ag纳米粒子后滴加ZnO量子点,制备出两者的混合样品。当二者的滴数比为1:3时,ZnO量子点的带边荧光和缺陷光分别获得最大增强倍数为7倍和40倍。而Ag纳米线对ZnO量子点的荧光增强较弱。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Ag纳米粒子的吸收谱和散射谱,探讨了ZnO量子点和Ag纳米粒子混合体系的荧光增强机制。Ag纳米粒子的共振吸收峰主要位于350 nm和440 nm附近,且吸收峰峰宽较宽。理论计算表明,Ag纳米粒子存在横向偶极共振和纵向偶极共振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振波长随Ag纳米粒子的高宽比的减小而分别出现红移和蓝移现象。ZnO量子点的包裹可以使Ag纳米粒子的共振波长明显红移,并增大L1和L2共振波长的差异。L1共振波长与ZnO缺陷光波长相匹配,这说明Ag纳米粒子的L1共振会导致ZnO量子点缺陷光增强。而ZnO带边荧光增强则归结于Ag纳米粒子的四极共振模式。时域有限差分法给出了Ag纳米粒子在364 nm和520 nm光激发下的增强电场分布,验证了上述增强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结构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崔健,季博宇,林景全.激发等离激元Fano共振的金属类圆盘纳米结构体系[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2].贾文旺.Ag-ZnO纳米结构体系荧光增强效应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3].张燕,武麟,李德春,都亚男,周亮.利用表面活性剂缔合结构体系实现单壁碳纳米管的有效分散和自组装[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2015

[4].母小云,陆军.一维尺度可变的纳米微结构体系的经典——量子对应[J].科技通报.2013

[5].李娜.生物分子基纳米结构体系的合成及表征[D].燕山大学.2012

[6].张恺.新型纳米结构体系的光学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7].母小云,陆军.一维纳米微结构体系的量子谱和闭合轨道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张艳艳.纳米结构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1

[9].顾建军.低维纳米结构体系的磁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0].靳斌斌,王丹军,崔晓瑞.水热合成氧化锌微/纳米结构体系的可控合成研究进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叁层石墨烯晶格结构图在同样浓度的CHG和MTX条件下核配位聚...轮烷结构的叶啦一富勒烯体系在1200Cloh所得产物的(a)低倍和(b)高...单链DNA,双链DNA和不对称二聚体CD光...纳米森林的SEM照片(a)倾斜视图;...

标签:;  ;  ;  ;  ;  ;  ;  

纳米结构体系论文_崔健,季博宇,林景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