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我国花卉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跃辉[1](2013)在《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花卉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2002年以来,世界花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中国是花卉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但并非是花卉产品对外贸易强国。因此,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国花卉产品国际贸易水平,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花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构建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对中国主要花卉产品的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出口市场结构的演变、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实证研究;采用CMS模型分析中国主要花卉产品的出口波动成因。采用一组显示性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对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业绩与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国际比较。运用蛛网模型对这些显示性国际竞争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与国际比较。运用改进的三层分析模型对影响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11个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协整分析法对国内需求及物流服务对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主要花卉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主要花卉产品的MCR5值均在50%以上;种球、干切花及鲜切枝/叶等的出口市场结构趋于恶化;主要花卉产品产业间贸易很突出;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及结构效应共同推动主要花卉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业绩与质量存在差异;与相关国家相比,中国鲜切花、鲜切枝/叶及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中鲜切花竞争力最强;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潜力很大;主要花卉产品的进出口额、物流业增加值、GDP、主要花卉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专业技术人员及种植面积等是影响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国花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如下问题与挑战:出口市场集中率很高、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主要花卉产品出口的业绩竞争力还较弱及质量竞争力不高、花卉物流发展滞后、产能偏低、资本投入很不足、相关技术水平低及贸易壁垒较多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继续推进中国花卉产品产业间贸易;加快发展中国花卉产品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扩大花卉产品出口,提高主要花卉产品出口的质量水平,同步推进出口数量扩张与出口品质提升,提高花卉产品的出口额;大力发展现代花卉物流;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花卉产能;适度提高花卉产品的进口额;加大花卉产业的资本投入力度;培养高级生产要素以提高花卉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及积极应对花卉产品国际贸易壁垒等。
陈小琴,潘东明[2](2012)在《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鲜切花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从需求、供给、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结构5个角度,结合近10年来中国鲜切花产业数据,对中国鲜切花产业的主要经济学特性及其在"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变化作了分析和描述;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加强资源集聚,大力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加深花卉市场研究,积极引导并开拓国内外花卉消费市场;重视要素市场投入,全面提升鲜切花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提升花卉品质,逐步提高花卉出口能力。
刘娴,蒋宏[3](2012)在《浅析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花卉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10大行业之一,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花卉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效益低下、流通渠道不畅、消费水平较低、科技支撑体系薄弱以及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花卉产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花卉产业的对策措施。
李作杰[4](2010)在《中国花卉业国际市场发展战略SWO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促进我国花卉业国际市场发展的目的出发,探讨如何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确定我国花卉业目前主要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花卉业国际市场发展的SWOT战略矩阵匹配组合进行探讨,从而对我国花卉业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提出科学的建议。本论文对我国花卉业的国际市场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郭小辉[5](2010)在《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花卉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前,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花卉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但随着世界花卉生产的不断扩大,各国都在挖掘自身存在的优势,调整相应对策,开拓花卉的国际市场,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花卉产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有发展花卉产业优势的国家,很早就着手从市场、技术等方面对花卉产业进行研究,寓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作为农业一部分的云南省花卉产业正逐渐充当着越来越不可替代重要角色,云南省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主要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数据显示,2004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将近21万亩,产值有近50亿元,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云南省种植业产值10%左右,显而易见,云南省花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了,它也正为云南省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做贡献,并将在云南省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花卉产业我省有着种质资源、气候资源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与此同时,在土地成本与劳力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是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仍受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的“瓶颈”制约,产业体系中各个环节,比如科技、市场、人才、服务体系、物流、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本文的写作,希望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案例,充分挖掘和利用云南本省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优势条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状况,取长补短,创新发展,从产品的科研到销售,从自然环境到市场,初步形成适合云南省花卉产业深入发展的模式,最终使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朝着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以及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使云南省花卉产业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云南省花卉产业最终发展成自然环境与经济市场能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新兴朝阳产业。本文以世界花卉产业以及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为基础,详细剖析云南省花卉产业2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对花卉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用定量、定性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云南省花卉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预测,对构建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最终寻找出推动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化方案,并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提供政府对花卉产业的宏观调控意见,同时为花卉企业的经营提供指导。本文通过采用弹性系数法、因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等方法开展具体研究。
黄国华[6](2008)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在现代都市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美化城市、提升市民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的花卉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展为初具市场经济形态特点的产业,逐步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花卉的现代化生产设施规模及栽培技术都位于国内前茅,成为我国重要的盆花生产中心之一、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和物流中心之一。总体来看,北京市花卉业发展非常迅速,市场需求大,产值高,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对改善农民收入,安排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北京市花卉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进入了稳定与调整时期,又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生产、技术应用、产业化、政策与保障等方面。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在全面摸清北京花卉业家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全新的研究、规划与调整。为此,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北京花卉产业,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论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与发展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严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生产者调查、经营者调查、消费者调查、管理者调查与专家走访,累计发放问卷5000余份,全面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环境,以科学的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创新发展、竞争力与评价、政策机制与保障体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十一章,分别是(1)绪论;(2)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分析;(3)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4)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5)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6)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定位与发展思路;(7)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研究;(8)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9)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10)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11)结论。论文确立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与时代特征三个理论依据,抓住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融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从自然条件、花卉历史和社会条件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北京花卉发展的条件。突出介绍了基于三个调查:生产者调查、消费者市场、花卉流通渠道(企业和批发、零售市场)和全面掌握生产与销售等相关数据而总结出花卉需求特征,分析了北京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制约因素。论文选择上海、云南、首尔等国内外花卉发达地区作为比较对象,从外围的角度就消费规模、生产模式、流通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证性比较研究,指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为主要手段,在定位、思路、竞争力、政策与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结合北京市关于花卉产业的政策沿革,借鉴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吸收国内外发展花卉产业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位分析,从遵循经济规律、结合都市农业、融入首都经济、充分发挥优势等方面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整体发展、优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经济学理论及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北京花卉业纳入都市农业的范畴,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充分利用科技、消费、出口优势,全面做好花卉产业的发展工作”,为提高北京花卉业的综合竞争力,制定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花卉市场竞争遵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由于花卉产品自身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其特殊性。基于此,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对策。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是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核心手段,论文以创新研究为重点,主要从技术创新、生产创新、流通创新、产业链创新、交易方式创新等方面,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全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方法。立足发展需要,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健全与完善提出了结论性建议,着眼于北京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到花卉产品的产业发展,长效经营。此外,论文从人才、科技、信息、组织保障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刘碧容[7](2008)在《新时期广东花卉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从广东省花卉业现状入手,分析新时期广东花卉业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探索广东花卉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邓武红[8](2008)在《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育种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农业主权和植物遗传资源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推动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全球化进程,把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作为其在农业、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以实现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渗透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国家利益在全球的拓展。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确立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赢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有效构筑起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壁垒,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为视角,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为主要研究工具,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制度设计与构想。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言。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研究的范围、内容、思路与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二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了诠释植物新品种相关概念,论述TRIPs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扩张趋势,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是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静态分析,主要论述了中国现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内涵及意义、法律框架和管理体制框架。第四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是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动态分析,主要运用了1999-2007年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和授权的数据、1989-2007年《中国农业年鉴》相关数据、农业部2007年的调查资料对中国现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现行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第五章,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发展趋势。论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国际格局和发展趋势,指出并分析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的趋势基本方向、根本动因、具体表现、基本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扩张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与TRIPs密切联系的保护标准更高的UPOV1991文本的推行,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掠夺”,推动品种权在国际贸易中形成贸易壁垒。第六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构建要虑及的因素。主要论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下我们的制度构建要虑及的因素:植物新品种保护全球化扩张对我们的制度所涉及的主体(育种者、种子企业、农民)及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遗传资源保护)的现实的或预期的影响。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第七章,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框架构建。是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未来发展方略的相关制度构想。本章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并对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未来发展方略提出一个大致的构想和相关政策建议。第八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对全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第一,运用1989-2007年《中国农业年鉴》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现行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玉米、小麦和油菜的单产增长影响较为显着,对棉花、大豆、水稻的单产增长影响不显着,棉花、大豆、水稻的单产在实行品种权制度后的涨幅反而小于保护之前。第二,指出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存在全球化扩张的趋势,并对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扩张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与TRIPs密切联系的保护标准更高的UPOV1991文本的推行,加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掠夺”,推动品种权在国际贸易中形成贸易壁垒。第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原则、确立育种者利益与农民利益平衡原则、确立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产权战略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目标、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陈耀华[9](2007)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花卉产业基本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研究发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取得了若干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为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挑战。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1)花卉科研方面研究力度加强,在个别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梅品种和木樨属品种2个国际品种登录权的获得、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的科研建设、以及花卉应用型研究的较大发展。(2)我国的花卉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较之花卉产业发展初期我国的生产者综合素质和人数、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下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的花卉生产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到2005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810181.2公顷,销售额503.34351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54258.3千美元。(3)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以来,在我国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机构。这为我国的花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相继建立了与花卉相关的各类认证体系和国际标准,并着手成立了配套的立法和执法部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的权益,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引入了花卉认证体系,另外我国花卉产品国际和地方标准现在已经普遍实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综观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和花卉产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花卉产业发达国家比较,发现了一些问题:(1)我国的花卉科研力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大在我国传统花卉和本土花卉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同时鼓励科技创新。(2)生产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花卉生产中存在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在流通领域存在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运输跟不上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为成熟行业、向发达国家迈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3)花卉品种知识产权方面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程序不完善。(4)花卉产品认证体系没有普及。虽然我国建立了相关的花卉产品认证体系,但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的认识程度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花卉产品的质量提高、环境的保护和花卉从业人员的安全。本论文认为要解决我国花卉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和巩固花卉科研基础力量,加强品种的创新。(2)加大生产方面的研究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花卉产品质量。(3)通过国家调控和协会、企业自律的形式完善、稳定我国花卉市场。(4)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解决花卉运输问题,重点解决运费高,设备差的现状。中国花卉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还未健全,加上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这些问题和挑战直接影响我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对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从各方面入手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把握产业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使中国花卉产业走向更加繁荣,最终提高我国花卉产业的综合实力。
杜彦霖[10](2007)在《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探析》文中提出花卉产业是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对于云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从市场绩效及主要决定因素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客观分析。文章首先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入手,阐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然后在简单剖析了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状况之后,分别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经营主体、发展机遇和政府行为六方面因素对云南花卉产业进行了定性分析,指出虽然云南花卉产业现有国际竞争力和地位不高,但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最后对如何提升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云南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贡献。
二、加入WTO对我国花卉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花卉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主要逻辑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4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数据来源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主要花卉产品界定 |
2.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3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
2.3.1 国内外相关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
2.3.2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
3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进出口贸易特征分析 |
3.1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
3.1.1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 |
3.1.2 中国种球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3 中国种苗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4 中国盆栽植物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5 中国观赏苗木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6 中国鲜切花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7 中国干切花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8 中国鲜切枝/叶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9 中国干切枝/叶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10 中国种子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1.11 中国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进出口产品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3.2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演变:指数分析 |
3.2.1 花卉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评价指数 |
3.2.2 中国花卉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评价分析 |
3.2.3 结论 |
3.3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
3.3.1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产业内贸易测度方法 |
3.3.2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产业内贸易测度结果分析 |
3.3.3 结论 |
3.4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出口波动成因——基于 CMS 模型的分析 |
3.4.1 CMS 模型的构建 |
3.4.2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出口波动——基于单一产品的分析 |
3.4.3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出口波动——基于单一市场的分析 |
4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
4.1.1 业绩评价指标 |
4.1.2 质量评价指标 |
4.2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
4.2.1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业绩评价 |
4.2.2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质量评价 |
4.2.3 结论 |
4.3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4.3.1 中国盆栽植物、种苗及观赏苗木类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4.3.2 中国鲜切花显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4.3.3 中国鲜切枝/叶显性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4.3.4 中国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4.3.5 结论 |
4.4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基于蛛网模型的分析 |
4.4.1 关于蛛网模型相关研究的述评 |
4.4.2 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蛛网模型及其评价步骤 |
4.4.3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及其国际比较 |
4.4.4 结论 |
5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基于改进三层模型的分析 |
5.1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潜力的三层模型 |
5.2 硬件层指标分析 |
5.2.1 自然资源 |
5.2.2 国内外需求 |
5.2.3 物流服务 |
5.2.4 贸易壁垒 |
5.2.5 市场竞争 |
5.2.6 组织规模与产能 |
5.2.7 相关产业 |
5.3 软件层指标分析 |
5.3.1 劳动力与资本 |
5.3.2 技术水平 |
5.3.3 竞争战略 |
5.3.4 政府支持 |
5.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判别 |
5.4.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5.4.2 数列(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6 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6.1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
6.1.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2 对策与建议 |
6.2 针对实证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
6.2.1 主要影响因素 |
6.2.2 对策与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关于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对外贸易特征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主要花卉产品显性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潜力(影响因素)的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2)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鲜切花产业统计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鲜切花产业发展特点 |
1.1 生产面积稳步增长 |
1.2 销售额发展趋势保持较快增长 |
1.3 花卉产业的出口贡献率高 |
2 中国鲜切花的经济学角度分析 |
2.1 需求分析 |
2.1.1 鲜切花需求价格分析 |
2.1.2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分析 |
2.2 供给分析 |
2.2.1 鲜切花供给弹性系数 |
2.2.2 鲜切花供给弹性系数分析 |
2.3 生产者行为分析 |
2.3.1 边际效益分析 |
2.3.2 要素投入分析 |
2.3.3 生产者行为总的分析 |
2.4 消费者行为分析 |
2.5 市场结构分析 |
2.5.1 鲜切花国内外市场对比及分析 |
2.5.2 市场集中度分析 |
3 总结与建议 |
3.1 加强资源集聚, 大力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 |
3.2 加强花卉市场研究, 积极引导并开拓国内花卉消费市场 |
3.3 重视要素市场投入, 全面提升鲜切花产业核心竞争力 |
3.3.1 在劳动力要素方面 |
3.3.2 土地要素方面 |
3.3.3 资金要素方面 |
3.4 重点提升花卉品质, 逐步提高花卉出口能力 |
(4)中国花卉业国际市场发展战略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一) 优势 (Strengths) |
1.气候优势。 |
2.种质资源优势。 |
3.劳动力资源优势。 |
4.市场潜力优势。 |
5.花文化优势。 |
(二) 劣势 (Weaknesses) |
1.生产规模小, 专业化程序低。 |
2.技术水平及生产设施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
3.缺乏花卉生产标准化。 |
4.花卉进出口管理不规范。 |
5.产业结构不合理。 |
6、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
二、中国花卉业面临的外部机会 (Opportunities) 与威胁 (Threats) |
(一) 机会 (Opportunities) |
(二) 威胁 (Threats) |
1.欧美仍是花卉生产和消费的主体。 |
2.新兴国家逐渐成为主要生产者。 |
3.花卉需求由低档转向中高档。 |
4.金融危机对我国花卉的出口产生影响。 |
5.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也是影响花卉出口的重要因素。 |
(三) 机会与威胁并存 |
1.花卉零售模式的变革。 |
2.入世对中国花卉产业影响。 |
三、我国花卉业国际市场发展SWOT战略矩阵匹配 |
(一) SO组合战略的选择:利用内部优势, 抓住外部机会 |
(二) WO组合战略的选择:利用外部机会, 改进内部弱点 |
(三) ST组合战略的选择:利用内部优势, 规避外在威胁 |
(四) WT组合战略的选择:克服内部弱点, 回避外部威胁 |
(5)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花卉产业研究概况 |
1.3 国内花卉产业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路线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花卉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2 SWOT分析法 |
2.3 SPSS分析 |
第三章 云南花卉业的历史与现状 |
3.1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简史 |
3.2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花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
3.2.2 鲜切花生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
3.2.3 总体区域布局已成雏形 |
3.2.4 主力品种形成市场竞争力 |
3.2.5 企业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 |
第四章 云南省花卉产业及市场分析 |
4.1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S) |
4.1.1 优质的气候环境 |
4.1.2 丰富的花卉物种资源 |
4.1.3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 |
4.1.4 广袤廉价的土地资源 |
4.1.5 牢固的产业根基 |
4.1.6 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
4.2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W) |
4.2.1 较少的科学技术支持 |
4.2.2 生产方式、专业化、规模化的不足 |
4.2.3 市场营销网络至今仍不健全 |
4.2.4 物流综合成本高,速度慢 |
4.3 云南省花卉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0) |
4.3.1 花卉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4.3.2 加入WTO将助推云南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4.3.3 花卉消费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
4.3.4 政府的大力支持 |
4.4 云南省花卉产业面临的挑战(T) |
4.4.1 花卉生产和市场面临双重压力 |
4.4.2 花卉品种培育的自主知识产权 |
4.4.3 花卉生产模式的转变 |
第五章 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弹性系数预测模型 |
5.1.1 弹性系数法 |
5.1.2 弹性系数法的预测公式 |
5.1.3 时间序列数据及其初步分析 |
5.1.4 弹性系数法预测模型 |
5.1.5 预测结果 |
5.2 因果分析法 |
5.3 层次分析法 |
5.3.1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5.3.2 构造判断矩阵 |
5.3.3 一致性检验分析 |
5.3.4 层次总排序及决策 |
第六章 云南花卉销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6.1 spss的运行原理及框架图 |
6.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七章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对策 |
7.1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
7.1.1 重视科技兴花战略,提高花卉产品竞争力 |
7.1.2 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 |
7.1.3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花战略 |
7.1.4 与物流公司长期合作战略 |
7.2 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及评价 |
7.3 实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 |
7.3.1 引导花卉消费,拉动省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
7.3.2 加强花卉技术培训,培养实用型人才 |
7.3.3 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
7.3.4 规范市场,提高花卉产品质量 |
7.3.5 鼓励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加强花卉标准的推广力度 |
7.3.6 发展特色花卉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
7.3.7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 |
7.3.8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花卉与花卉产业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国内研究概况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展望 |
1.4.1 论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主要预期成果 |
1.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章 北京花卉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
2.1 理论经济学的支持 |
2.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1.2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 应用经济学的支持 |
2.2.1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3 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理论 |
2.2.4 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理论 |
2.2.5 城市经济与发展理论 |
2.2.6 首都经济理论 |
2.3 时代特色与社会特征的指导 |
2.3.1 科学发展观 |
2.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条件 |
3.1.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 |
3.1.2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自然条件 |
3.1.3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人文条件与社会环境 |
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与发展意义 |
3.2.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 |
3.2.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意义 |
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基本现状 |
3.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总体情况 |
3.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优势 |
3.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机遇 |
3.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
3.4.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
3.4.2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 |
4.1 北京市花卉产业供给调查分析 |
4.1.1 供给基本情况调查 |
4.1.2 供给特征分析 |
4.2 北京市花卉产业需求调查分析 |
4.2.1 需求基本情况 |
4.2.2 需求调查 |
4.2.3 北京市花卉业的需求特征 |
4.2.4 居民购花数量预测与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1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1.1 上海市的基本情况 |
5.1.2 上海市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1.3 上海市发展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
5.2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2.1 云南省的基本情况 |
5.2.2 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2.3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5.3 首尔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3.1 首尔的基本情况 |
5.3.2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
5.3.3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
5.4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
5.4.1 荷兰花卉产业概况 |
5.4.2 荷兰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 |
5.5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的启示 |
5.5.1 发达国家与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5.5.2 北京花卉产业与发达国家、地区花卉产业的对比分析 |
5.5.3 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的启发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京花卉产业定位与发展思路 |
6.1 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 |
6.1.1 宏观定位 |
6.1.2 微观定位 |
6.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 |
7.1 北京花卉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
7.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理论 |
7.1.2 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因素分析 |
7.1.3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7.2 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分析 |
7.2.1 北京市花卉市场竞争的基本特征 |
7.2.2 花卉产品竞争力 |
7.2.3 提升花卉产品竞争力的意义 |
7.2.4 花卉产品竞争力因素分析 |
7.3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考与对策 |
7.3.1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
7.3.2 全面提升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 |
7.3.3 全面创新是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
7.3.4 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 |
8.1 生产技术创新 |
8.1.1 技术创新的原因 |
8.1.2 品种创新 |
8.1.3 技术创新与生产推广普及 |
8.1.4 质量创新 |
8.2 生产创新 |
8.2.1 生产布局创新 |
8.2.2 生产组织与形式创新 |
8.2.3 花卉生产标准化 |
8.3 流通创新 |
8.3.1 花卉流通对花卉产业发展的作用 |
8.3.2 北京市花卉流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8.3.3 对北京市花卉流通创新的建议 |
8.4 产业链创新 |
8.4.1 产业链创新的依据 |
8.4.2 花卉产业链创新的内容 |
8.4.3 以休闲观光为形式的新兴产业——花卉休闲观光业 |
8.4.4 大力发展花卉国际贸易 |
8.4.5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加快其他产业形式的发展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
9.1 产业政策内涵及其功能 |
9.1.1 产业政策及其内涵 |
9.1.2 产业政策的功能 |
9.2 花卉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经验 |
9.3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分析 |
9.3.1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9.3.2 产业经济学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的启发 |
9.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
9.4.1 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实现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
9.4.2 产业布局政策 |
9.4.3 产业结构政策 |
9.4.4 产业组织政策 |
9.4.5 产业技术政策 |
9.4.6 产业集聚政策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 |
10.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0.1.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10.1.2 加强花卉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升花卉产业化水平 |
10.1.3 完善花卉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
10.2 人才保障体系 |
10.2.1 北京花卉人才的现状 |
10.2.2 加强北京花卉人才工作的建议 |
10.3 投资及财政支撑体系 |
10.3.1 完善财政供给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
10.3.2 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支农与补贴制度 |
10.3.3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提高花卉业保障水平 |
10.3.4 解读“绿箱”,制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 |
10.4 信息保障体系 |
10.4.1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
10.4.2 北京花卉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 |
10.4.3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
10.5 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
10.5.1 加大对花卉协会的支持力度 |
10.5.2 强化花卉协会的协调功能 |
10.5.3 建立政府、花卉协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协商机制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结论 |
附录1:居民问卷 |
附录2:北京市花卉市场需求调查提纲 |
附录3:北京市顺义区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数据来源 |
1.7 研究内容 |
1.8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植物新品种 |
2.1.2 农业植物新品种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TRIPs 协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2.2.2 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3 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 |
2.2.4 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 |
2.2.5 知识产权全球化扩张趋势 |
第三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 |
3.1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立的背景 |
3.2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内涵、目的及意义 |
3.2.1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内涵 |
3.2.2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基本目的 |
3.2.3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 |
3.3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法律框架 |
3.3.1 品种保护条例 |
3.3.2 农业部规章 |
3.3.3 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
3.3.4 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
3.4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 |
3.4.1 立法体系 |
3.4.2 审批与测试体系 |
3.4.3 执法体系 |
3.4.4 中介服务体系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 |
4.1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进展状况 |
4.1.1 保护范围扩大 |
4.1.2 申请量、授权量增长 |
4.1.3 申请领域以大田作物为主 |
4.1.4 申请主体以国内科研单位和国内科研企业为主 |
4.1.5 申请地区差异明显 |
4.1.6 品种权实施效果明显 |
4.2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业育种者创新的影响 |
4.2.1 有效激发了育种者创新积极性 |
4.2.2 育种研发多集中在大田作物领域 |
4.2.3 企业和个人的育种创新能力增强 |
4.2.4 育种研发资金投入多元化 |
4.3 中国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4.3.1 自筹投资增长,推广资金投入超过育种资金 |
4.3.2 育种领域单一 |
4.3.3 企业并购整合,竞争能力增强 |
4.4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
4.4.1 主要农作物高品质种子可获性增多 |
4.4.2 农民留种行为不受限制 |
4.4.3 对种子价格上涨影响微弱 |
4.4.4 对作物增产的影响没有充分显现 |
4.5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新品种保护意识整体较弱 |
4.5.2 品种权“走出去”效果不好 |
4.5.3 育种创新能力不均衡 |
4.5.4 国有教学单位育种创新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
4.5.5 品种权行政执法能力较弱 |
4.5.6 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
4.5.7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
4.6 小结 |
第五章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发展趋势 |
5.1 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的全球进程 |
5.1.1 植物育种发达国家国内发展时期(20 世纪30 年代至20 世纪50年代末) |
5.1.2 植物育种发达国家间结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至1994 年) |
5.1.3 植物育种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扩张时期(1994 年TRIPs 协议签署至今) |
5.2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格局分析 |
5.2.1 主要发达国家极力推动强化商业育种者利益的TRIPs-UPOV 模式 |
5.2.2 英、挪反对TRIPs 和UPOV 对植物育种者权利的过度强化 |
5.2.3 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寻求商业育种者利益和种植者利益平衡 |
5.3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趋势 |
5.3.1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基本方向 |
5.3.2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根本动因 |
5.3.3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具体表现 |
5.3.4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球化扩张的基本特征 |
5.3.5 主要发达国家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现状及知识产权战略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构建要虑及的因素 |
6.1 对中国农业植物育种者创新的影响 |
6.1.1 对育种者创新积极性的影响 |
6.1.2 对育种者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
6.2 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6.2.1 发达国家跨国种子集团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6.2.2 UPOV1991 文本对中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影响 |
6.3 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
6.3.1 对高品质作物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
6.3.2 对“农民免责”享有程度的影响 |
6.3.3 对种子价格的影响 |
6.3.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6.4 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
6.4.1 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规定 |
6.4.2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
6.4.3 不利于中国弱势研发领域的农作物产品出口 |
6.4.4 以日本“物种壁垒”的影响为例 |
6.5 对中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影响 |
6.5.1 中国植物遗传资源拥有状况 |
6.5.2 中国植物遗传资源流失情况 |
6.5.3 发达国家“生物掠夺”给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6.5.4 中国植物遗传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框架构建 |
7.1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 |
7.1.1 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的原则 |
7.1.2 确立平衡育种者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原则 |
7.1.3 坚持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产权战略的原则 |
7.2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目标 |
7.3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 |
7.3.1 完善育种激励制度 |
7.3.2 完善种子市场机制,加强育种科技成果应用 |
7.3.3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 |
7.3.4 建立与品种权有关的农产品贸易预警制度 |
7.3.5 理顺品种权与植物遗传资源管理体制 |
7.4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相关政策建议 |
7.4.1 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制 |
7.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
7.4.3 完善新品种执法体系 |
7.4.4 健全新品种育种激励机制 |
7.4.5 建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 |
7.4.6 完善新品种中介服务体系 |
7.4.7 加强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前沿动态追踪 |
7.4.8 慎重考虑采用UPOV1991 文本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
1 国际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2 国内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 中国花卉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 中国花卉科研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1 科研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推广现状 |
1.2 花卉研究 |
1.3 中国花卉科研发展总体趋势 |
2 中国花卉产业生产销售现状与前景预测 |
2.1 中国花卉总体产销现状概况与前景预测 |
2.2 中国花卉各种类生产销售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
3 中国花卉产业营销现状与趋势 |
3.1 花卉营销现状 |
3.2 花卉的运输现状 |
4 中国花卉产业体制现状 |
4.1 科研机构和协会组织 |
4.2 认证和标准体系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
1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1.1 花卉科研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1.2 花卉产品质量低 |
1.3 花卉销售各环节不成熟 |
1.4 花卉运输跟不上 |
2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2.1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2.2 哥伦比亚花卉产业成为后起之秀 |
3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解决对策 |
3.1 加强科研投入,迅速提高我国花卉科研水平 |
3.2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我国花卉产品质量 |
3.3 完善花卉销售链体系 |
3.4 花卉运输方面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及花卉新品种应用调查 |
1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调查 |
1.1 观赏苗木主产区 |
1.2 盆栽植物主产区 |
1.3 切花、切叶主要产区 |
2 近年来花卉新品种应用调查 |
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
2.1.1 "产业"的界定 |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2.1 主要评价方法简介 |
2.2.2 本文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 |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2.3.1 四大基本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
2.3.2 两大辅助因素及其作用 |
3 国内外花卉产业现状 |
3.1 国外花卉产业现状简介 |
3.2 国内花卉产业现状简介 |
3.3 发展趋势 |
3.3.1 生产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3.3.2 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
3.3.3 操作管理工厂化、自动化 |
3.3.4 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 |
3.3.5 产品质量规格化、标准化 |
3.3.6 产品多样化、优质化 |
3.3.7 销售和流通的全球化 |
4 国内外花卉市场状况分析 |
4.1 国际花卉市场 |
4.1.1 市场格局 |
4.1.2 发展动态 |
4.1.3 亚洲花卉市场竞争状况 |
4.2 国内花卉市场 |
4.2.1 市场格局 |
4.2.2 发展动态 |
4.2.3 国内主要竞争者状况 |
5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
5.1 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 |
5.1.1 生产规模 |
5.1.2 花卉产品结构及布局 |
5.1.3 市场营销 |
5.1.4 产业主体 |
5.2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
6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
6.1 花卉业生产要素条件 |
6.1.1 基本生产要素状况 |
6.1.2 高级生产要素状况 |
6.2 花卉产品需求状况 |
6.2.1 国际需求状况 |
6.2.2 国内需求状况 |
6.2.3 省内需求状况 |
6.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 |
6.4 花卉业经营主体的状况 |
6.4.1 花卉业经营主体的素质 |
6.4.2 花卉业经营主体的规模 |
6.4.3 花卉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
6.5 发展机遇 |
6.5.1 来自国际的机遇 |
6.5.2 来自国内的机遇 |
6.5.3 来自云南省内的机遇 |
6.6 政府行为 |
6.6.1 云南省政府对花卉业的大力扶持 |
6.6.2 中央政府对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支持 |
7 提升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
7.1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指导 |
7.1.1 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产业指导 |
7.1.2 提供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方式 |
7.1.3 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
7.1.4 加大花卉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
7.2 建立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
7.2.1 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花卉的研究 |
7.2.2 审慎引进,积极消化,改造提高 |
7.2.3 着力基础理论研究,保证花卉产业持续发展 |
7.2.4 建立合理的花卉科研体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
7.2.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 |
7.3 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产业集群战略 |
7.3.1 产业配套设施本土化生产 |
7.3.2 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
7.3.3 建立信息交流制度 |
7.3.4 建好花卉市场流通体系 |
7.3.5 推行产业集群战略,创建“云花”品牌 |
7.4 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
7.4.1 积极引导从业者走专业化道路,避免"小而全" |
7.4.2 因地制宜推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
7.4.3 加强各产业主体间的联合,推进规模化经营 |
7.4.4 强化各级"花协"的职能 |
7.5 提高公民花卉文化素质,以消费促发展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四、加入WTO对我国花卉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主要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杨跃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2)
- [2]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鲜切花产业统计数据分析[J]. 陈小琴,潘东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2)
- [3]浅析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刘娴,蒋宏. 现代园艺, 2012(06)
- [4]中国花卉业国际市场发展战略SWOT分析[J]. 李作杰. 宜春学院学报, 2010(05)
- [5]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D]. 郭小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6]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7]新时期广东花卉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及对策[J]. 刘碧容.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 [8]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D]. 邓武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9]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D]. 陈耀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10]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探析[D]. 杜彦霖.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