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学信息图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图谱,地学,信息,景观,格局,黄河,土地利用。
地学信息图谱论文文献综述
杨爱民,朱磊,陈署晃,靳含,夏鑫鑫[1](2019)在《1975—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学信息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可利用图形语言将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简洁的表达,对开展多时空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的集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基于7期遥感数据(1975、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图谱体系,定量分析流域LUCC过程及趋势.结果表明:1975—2015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逐渐减弱,土地利用结构由复杂趋向单一,后期趋于稳定.1975—1990年,流域内草地涨势最强,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土地的转入.1990—2015年,耕地增幅最大,主要由未利用土地、林草地转换而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显示,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及持续变化型仅占流域面积的1.3%,图谱单元总体变化以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草地和水域占主导,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较为稳定.土地利用变化频率图谱的稳定不变区域覆盖流域面积的61.2%,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土地利用转变最频繁的方式为耕地的持续扩张,以沙湾县柳毛湾镇和玛纳斯县六户地镇为左右中心,呈"摊饼式"向两侧扩张,延伸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图谱,丰富了LUCC时空分析方法体系,为今后开展多时空尺度下的LUCC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邢永鹏[2](2019)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太原市公共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形成集中分布的趋势,同时给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生态破坏、就业困难、看病困难等。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资源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全面了解目前公共服务资源分布现状及其特点。本研究的研究区域为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研究对象为太原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将其分为六大类十二小类,分别是教育资源(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商业资源(包括餐饮、酒店、超市)、卫生资源(包括医疗机构和药店)、行政资源、银行、绿化资源(包括公园和绿地)。研究方法上分为设施资源分布数量和空间分布可达性两个方面,其中研究资源分布数量的方法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资源分布可达性的方法为GIS网络分析中的服务区分析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根据分析结果,通过ArcGIS软件制作相应的专题图谱,对比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如下:太原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分布基尼系数约为0.236,整体合理性较高。各类设施分布合理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幼儿园、药店、医疗、银行、中学、行政、小学、超市、餐饮、酒店、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太原市各城区分布特点为:在阳曲县、杏花岭区、迎泽区均体现出资源比例大于人口比例的状况,且程度依次加深;在娄烦县、古交市、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万柏林区均体现出人口比例大于资源比例的状况,且程度依次加深。太原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各城区的服务区域范围差异较大,虽然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之间有不合理,但是综合而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服务区所覆盖到的人口数量占太原市总人口的95%左右。居民获得各类设施的可达性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整体而言,在太原市的东部,以六城区为中心的市区范围内的可达性值整体较高,并且有向南扩展的趋势。此外,其他区县的可达性值均以各自的中心地区最高,向外递减。城市公共设施公平合理的布局能够引导人口流动;缓解中心区人口密度集中化趋势、用地压力和中心区交通压力;能够均衡生态、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因此研究一个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对社会稳定、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丹,王庆,徐洋,战超,刘现彬[3](2018)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河道、海岸线演变对黄河叁角洲景观格局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88、1998、2009和2016年四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将地学信息图谱的图形思维与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思维相结合,以距今不同时期的亚叁角洲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从景观结构和景观演替两个方面探究黄河叁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今不同时间的河道对黄河叁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距今时间越长的亚叁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越大且耕地是亚叁角洲研究区中的第一优势景观类型。在1855—1889亚叁角洲研究区内,除耕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都较小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1929—1934亚叁角洲研究区内,盐田、养殖池占总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到2016年增加了近40%,涨幅明显;在1964—1976亚叁角洲研究区内,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趋于平均;在2017至今的亚叁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和光滩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达到24%左右。(2)距今不同时间的海岸线对黄河叁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1855滨海湿地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比例为60%左右,而海域占总面积比例接近于0,极差较大;在1934和1974滨海湿地研究区内,光滩、柽柳、碱蓬群落、芦苇、白茅群落占总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几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和盐田、养殖池则呈逐渐上升趋势;2009滨海湿地研究区,河流、人工水域占总面积比例在2009年和2016年均达到32%以上。(3)根据景观类型重心变化特征,分析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演替的影响程度,将不同时期亚叁角洲和滨海湿地研究区景观演替分为如下几类:亚叁角洲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河道主导型、行水河道主导型、滨海湿地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海岸主导型、新海岸主导型。(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6期)
李丹[4](2018)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黄河叁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88、1998、2009和2016年四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将地学信息图谱的图形思维与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思维相结合,以距今不同时期的亚叁角洲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从景观结构、景观形状和景观演替叁个方面探究黄河叁角洲河道、海岸线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今不同时间的河道对黄河叁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距今时间越长的亚叁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越大且耕地是亚叁角洲研究区中的第一优势景观类型。在Ⅰ号亚叁角洲研究区内,除耕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都较小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Ⅱ号亚叁角洲研究区内,盐田、养殖池占总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到2016年增加了近40%,涨幅明显;在Ⅲ号亚叁角洲研究区内,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趋于平均;在Ⅳ号亚叁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和光滩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达到24%左右。(2)距今不同时间的海岸线对黄河叁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Ⅰ号滨海湿地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百分比为60%左右,而海域占总面积比重接近于0,极差较大;在Ⅱ号和Ⅲ号滨海湿地研究区内,光滩、柽柳、碱蓬群落、芦苇、白茅群落占总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几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和盐田、养殖池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态势;Ⅳ号滨海湿地研究区,河流、人工水域占总面积比例在2009年和2016年均达到32%以上。(3)景观平均分维数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河道和海岸演变对各类景观形状特征的影响不同,且对不同类型景观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研究区之间,同一种景观的形状特征变化规律不同,但有其各自的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4)根据景观类型重心变化特征,分析河道、海岸线变迁对景观演替的影响程度,将不同时期亚叁角洲和滨海湿地研究区景观演替分为如下几类:亚叁角洲区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河道主导型、行水河道主导型、滨海湿地区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海岸主导型、新海岸主导型。(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马姣娇,牛安逸,徐颂军,陈志云,周婷[5](2018)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珠海淇澳岛土地利用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珠海淇澳岛1996、2003、2009、2013年4期高分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6—2013年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运用GIS技术及地学信息图谱基本理论,合成3个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了解该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珠海淇澳岛在1996—2013年的土地利用发生显着变化:(1)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都有所增加.林地的新增面积最大,新增面积为492.30 hm~2,主要来源于滩涂与海域,集中分布在岛屿西北角;其次是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为143.38 hm~2,主要来源于裸地与林地.海域、滩涂与裸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海域主要转为滩涂,滩涂主要转为林地,裸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坑塘水面的面积变化起伏.(2)从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虽稳定型占据主体地位,但岛屿西北角存在极大不稳定性.(3)从格局变化的时间分布上看,土地变化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1996—2009年,2009—2013年的用地格局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志云,牛安逸,徐颂军,马姣娇[6](2018)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深圳湾湿地景观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构建湿地景观变化图谱,分析研究区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研究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GIS和RS技术,利用ENVI5.2软件对经过预处理的影像进行监督分类,采集深圳湾1987、1999和2015年3期空间数据,在Arc GIS软件中转换数据格式,选择地图代数功能合成系列景观变化信息图谱,定量分析深圳湾湿地时空变化情况,讨论该区26年间湿地景观变化特征。【结果】1)1987—1999年,从图谱单元排序来看,水体和基围退化明显,其中水体变滩涂最大,面积为257.22 hm~2,占所有变化面积的12.9%,其次是基围变建成区,面积为192.69 hm~2,占所有变化面积的9.6%,这些变化主要分布在深圳湾西北部和东北部;从转移矩阵来看,建成区和裸地面积分别增加573.66和296.01 hm~2,变化率分别为148.34%和133.27%,主要来源于基围、水体和滩涂等。2)1999—2015年,从图谱单元排序来看,滩涂、水体和裸地退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滩涂变水体、水体变建成区,面积均约407 hm~2,各占所有变化面积的18.9%,其次是裸地变建成区,面积约357 hm~2,占所有变化面积的16.6%,这些变化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南油片区和华侨城片区等地;从转移矩阵来看,红树林和绿地面积分别增加59.4和371.25 hm~2,变化率分别为80.88%和92.99%,其中红树林主要来源于建成区、基围和绿地,绿地主要来源于建成区、水体和裸地。3)1987—2015年,建成区、裸地、绿地和红树林涨势明显,其中建成区增加的图谱单元最多,面积约为1 471 hm~2,占总新增面积的55.20%;滩涂、水体和基围等落势明显,转移面积达2 104.65 hm~2,占总减少面积的79.00%;红树林增加部分面积与稳定部分相比约2∶1,表明该区域的红树林面积增加较快,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结论】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合成变化图谱、"涨势"和"落势"图谱,一张图包含各景观类型的转变、增加或者减少情况,简洁明了,更有利于探索景观类型变化的原因、过程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刘洁盈,余明[7](2017)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闽西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以叁明市宁化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数据通过地学信息图谱手段提取宁化县的2001、2007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3个时间段与8个象限内的扩展与收缩强度;并以象限为单位,探讨象限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为宁化县土地治理措施的科学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明显,且重视水土流失整治后,森林与毛竹林的总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象限内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在3个时间段与8个象限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郑惠茹,罗红霞,邹扬庆,程玉丝,张锐[8](2016)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演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变化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地学图谱分析法为植被恢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中梁山的典型植被恢复区为例,在基于1996、2001、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建立重庆市中梁山区退耕还林前后的植被恢复演替图谱,并结合地学图谱的相关分析方法,得到该区的植被恢复演替动态格局演变规律,体现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生态学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法在植被恢复演替研究中的有效结合。结果表明:(1)运用BP神经网络和BP算法进行分类,分类精度达到87.42%,比传统监督分类提高了5.57%。(2)自2002年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全面启动后,该区域植被恢复演变特征明显,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而植被面积明显增加。(3)从2001—2013年,植被演替在该时期内依然存在着进展演替和逆向演替两个方向。虽然逆向演替比例仅占到18.63%,但它却使该区的演替研究变得复杂。(4)质心反映了各植被类型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聚散与迁移,1996—2013年,马尾松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的质心变化较小,其他植被群落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陈国平[9](2015)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与景观格局的耕地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耕地时空变化,并以滇中城市群作为研究区进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分析结果与实际一致,在表征不同时段耕地变化特征上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既能说明耕地数量的变化,又能揭示变化的空间布局和变化机理,具有可行性。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群尺度,尤其是高原山区耕地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2-01)
沈非,袁甲,黄薇薇,查良松[10](2015)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合肥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等距分析及分形分析等方法,以城市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扩展弹性系数等为指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了1987~2011年合肥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合肥市在经历了轴向放射状扩展、双核组团扩展及轴间填充后,城市形态由不规则团块状向星楔形、连体双星形转变;24a间,城市用地面积增长了224.15km2,城市规模扩大了4.55倍;2000年以前基本保持中、低速扩展,进入21世纪后,开始高速扩展;城市空间主要沿交通线向西南、东南、东、东北等方向非均衡延展,城市扩展最强烈的区域约在距城区中心8km处,城市重心不断向南偏西方向转移;扩展过程中,城市紧凑度呈"W"型波动,分形维数呈"M"型波动,扩展弹性系数呈"∧"型波动,城市形态最终向着稳定、合理化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建设、政府行为等是合肥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2期)
地学信息图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形成集中分布的趋势,同时给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生态破坏、就业困难、看病困难等。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资源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全面了解目前公共服务资源分布现状及其特点。本研究的研究区域为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研究对象为太原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将其分为六大类十二小类,分别是教育资源(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商业资源(包括餐饮、酒店、超市)、卫生资源(包括医疗机构和药店)、行政资源、银行、绿化资源(包括公园和绿地)。研究方法上分为设施资源分布数量和空间分布可达性两个方面,其中研究资源分布数量的方法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资源分布可达性的方法为GIS网络分析中的服务区分析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根据分析结果,通过ArcGIS软件制作相应的专题图谱,对比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如下:太原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分布基尼系数约为0.236,整体合理性较高。各类设施分布合理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幼儿园、药店、医疗、银行、中学、行政、小学、超市、餐饮、酒店、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太原市各城区分布特点为:在阳曲县、杏花岭区、迎泽区均体现出资源比例大于人口比例的状况,且程度依次加深;在娄烦县、古交市、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万柏林区均体现出人口比例大于资源比例的状况,且程度依次加深。太原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各城区的服务区域范围差异较大,虽然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之间有不合理,但是综合而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服务区所覆盖到的人口数量占太原市总人口的95%左右。居民获得各类设施的可达性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整体而言,在太原市的东部,以六城区为中心的市区范围内的可达性值整体较高,并且有向南扩展的趋势。此外,其他区县的可达性值均以各自的中心地区最高,向外递减。城市公共设施公平合理的布局能够引导人口流动;缓解中心区人口密度集中化趋势、用地压力和中心区交通压力;能够均衡生态、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因此研究一个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对社会稳定、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学信息图谱论文参考文献
[1].杨爱民,朱磊,陈署晃,靳含,夏鑫鑫.1975—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学信息图谱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邢永鹏.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太原市公共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李丹,王庆,徐洋,战超,刘现彬.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河道、海岸线演变对黄河叁角洲景观格局影响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8
[4].李丹.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黄河叁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影响研究[D].鲁东大学.2018
[5].马姣娇,牛安逸,徐颂军,陈志云,周婷.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珠海淇澳岛土地利用格局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陈志云,牛安逸,徐颂军,马姣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深圳湾湿地景观变化分析[J].林业科学.2018
[7].刘洁盈,余明.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闽西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以叁明市宁化县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郑惠茹,罗红霞,邹扬庆,程玉丝,张锐.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重庆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演替研究[J].生态学报.2016
[9].陈国平.基于地学信息图谱与景观格局的耕地时空变化分析[C].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10].沈非,袁甲,黄薇薇,查良松.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合肥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